歇马举人村何以能出285位举人,秘密是······

说起 “歇马举人村

许多恩平人对这个名字并不陌生

或许大多数人都只知道

这条村子在中国科举制度期间

曾出过285名举人

但你可知道,一座小村庄

何以在竞争激烈的科举时期频出举人?

甚至扬名全国?

今天,让我们一起来探秘

恩平市圣堂镇歇马举人村

歇马举人村

位于恩平市圣堂镇,滨临锦江河,

歇马先祖原居南雄珠玑巷,

元朝至正年间(公元1342年-1352年)

南迁定居恩平市圣堂镇歇马立村,

距今 近700年历史

陈立武 摄

『歇马』的来源

据该村史料记载

该村村名的起源有 两个典故的传说

一说,是因该村面临锦江,整个村场呈罕见的“马形”结构,成雄马饮泉形状;锦江河从上而下直冲马头,在这里形成一个巨大的回流,发出类似渴马饮水的声音——“歇马饮泉”便由此而来,古村码头旁还书有“歇马饮泉”四个大字,歇马村也因此被称为是“骑在马背上的功名之乡”。

另一说,大约南宋年间,有位骁勇善战的爱国将领南征北战,曾驻马锦江畔,后人便称此地为“歇马”。

『举人村』 的来源

明清时期,村子里考取科举的功名人士有 680 多位,举人 285 位,九品至二品官有 430 多位,其中二品官 6 位,三品至五品 50 多位。最显赫的梁元桂家族,四世同堂 107 名 男丁,考取功名者 81 位,命中率接近 80%。因人才辈出,被誉为 “举人村”。

那么

歇马举人村何以人才辈出?

究其原因,其实有四

它们就是让歇马村人才辈出的“秘密”

而这些“秘密”皆蕴藏于这条古村落中

想知道这些“秘密”是什么吗?

跟着小编来看看

秘密一

树立志向

从歇马村牌楼沿道步行而入

大约两分钟路程

就可以看到这座园林式建筑—— 励志园

励志园

歇马举人村子弟中,官职最大的就是官从二品的梁元桂。他曾任户部即用主事、钦差大臣,福建台澎兵备道兼理提督学政,集军、政、文教大权于一身,相等于现在的副总理。励志园,就是由他的父亲梁日蔼在清朝道光年间所建。梁日蔼也是一位官至二品的功名人士,久经官场他总结了一条经验:立志是成功的阶梯。这也是园子名字的由来。

园内

一座形似古代官帽的励志台

蕴藏着我们本次揭秘的第一个“秘密”

励志台

励志台, 由四个角、八根柱子组成的,寓意着最好的人生结果“四平八稳”。八根柱子形似古代官帽造型,每根柱子的四面分别用篆、楷、行、隶书刻着关于“励志”的格言,最顶端刻有“立志”二字,说明了立志在人生中的重要性。其中“励志潜修 古人许我;园机在绩 小子慰予”是园主梁日蔼的亲笔词,由此可见先祖对子孙后代立志成才的殷切期盼。

张安怡 摄

这也就揭开了

歇马村人才辈出的原因之首:

树 立 志 向

秘密二

崇文重教

敦睦堂

是歇马村现存最大的祠堂

“敦睦”是兄友弟恭、团结和睦的 意思

这座祠堂里

还藏着歇马人世代相传的祖训:

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

这条祖训来源于一个深刻的故事

笔筒装米也教子读书的来由

相传歇马一位先祖梁抚民,以养鸭为生,育有四子,虽然当时村中已有私塾,但梁抚民觉得读书无用处,便没有把孩子送去读书。

村外一无赖对抚民养鸭赚的钱动了贪心,便上门向抚民借钱,称家中母亲生病无钱医治。抚民生性善良,毫不犹豫把钱全借给无赖。无赖装模作样写了借条。

当抚民拿着借条上门收债时,无赖当着乡邻面前拿出昔日的借条,大家一看,借条写的是抚民借无赖的钱,还盖了手指印。抚民有口难辩,只好将辛苦养鸭赚的钱“还”给无赖。

经过此事,抚民深深明白到,被人欺骗的根源在于自己没文化,于是,他把四个孩子叫到身边并郑重立下家训:“你们不要放鸭了,以后家里就是穷到用笔筒装米做饭,我也要供你们读书识字!”

功夫不负有心人,四个孩子最终读书成才,长子永保还高中进士,一时光耀门庭。

自此之后

歇马梁姓后代都通过先祖的教训

深刻认识到:

没有文化就会被人欺、难于立足社会

于是世代以此为诫

纵笔筒量米也教子读书

这条在歇马村世代相传的祖训

就是歇马村人才辈出其因之二:

崇 文 重 教

秘密三

奖学制度

缉熙堂 是歇马最辉煌的梁元桂家族祠堂

建于清朝咸丰年间,也是独具一格的祠堂

缉熙堂,寓意“忠信仁义,尊师重道”

缉熙堂

缉熙堂与传统供奉祖先的祠堂不同的是

它还作为村里学子的私塾

为学子们提供一个优良的学习环境

在这个祠堂里,

还流传着一种奖学制度—— 学谷制

这是歇马人鼓励学子立志进取、读书求功名

而独创的奖学制度

“学谷制”规定村中读私塾者,每年奖励稻谷 一箩(相当现在的60斤);考取秀才以上者每年奖励稻谷 12箩;考取举人以上功名者每年奖励稻谷 24箩,终身受益。后民国时期仍沿用“学谷制”至今,规定本村凡小学毕业考取当地最高学府就读初中学子,给予奖励金,奖励名单一律在村中公示。

延续200多年的“学谷制”与时俱进

根据时代的进步不断作出调整

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歇马学子

读书成才、在求学路上勇往直前

而这也是歇马村人才辈出其因之三:

奖 学 制 度

秘密四

教子有方

教子台

是歇马人教育后代的重要地方之一

相传,在过去

村中小孩犯了错会被带到大祠堂

由德高望重的长者训诫教育,俗称“众算”

再带到此平台面碑跪地思过

台上龙眼树寓意望子成龙

被彩带围绕的一棵虽已空心却仍枝繁叶茂

每年结出甜美的果实

而旁边那棵龙眼树,仔细一看

还有棵榕树缠绕在外

那是古时被榕树的种子寄生于此

但由于族人不以为然没有及时处理

经过长久的时间推移

龙眼树的养分逐渐被榕树吸光

榕树原来越粗壮,龙眼树越来越衰败

图源网络

这两棵龙眼树也仿佛在教育着后代

做人做事要保持空心(虚心)

这也昭示了古人所言 『谦受益,满招损』

古语有云“养不教,父之过”

但教子育人并非易事

教育孩子并不靠打骂,而是靠教化

而歇马村人做到了

教子台就是他们在教育后代上智慧的体现

这也是歇马村人才辈出其因之四:

教 子 有 方

至此

我们本次要寻找的“四大秘密”

均已揭开神秘面纱

正在读此文的你

是否也感叹于歇马先祖的无穷智慧

当一座村庄世代崇尚文化知识

善于激励、感化后代

让后代树立远大志向并为之不懈奋斗

那这座村庄必然输出无尽人才

这也就促成了歇马村诞生285名举人

如此成就在全国而言都是佳话

虽然“四大秘密”已经明了

但我们本次的“探秘之旅”远未结束

村中还有很多教育意义深远的场景

漫步村中,细细体会

你会惊叹于这座村庄无限的文化财富

孔圣坛

歇马村素来以文教传家、重视教育,因此歇马人对孔子也甚为敬重。村中学子的启蒙礼仪,都保留得相当隆重,每年新学期前都集中村中学子在孔圣坛举行开笔礼仪式。

八大旗杆

按照封建礼制,获得举人级以上、才能立我们在功名路上看到的碑;而要立旗杆夹,要求就更高了,除了要有五品以上功名外,还必须政绩彪炳,得到皇帝的恩准才可以立旗杆夹。我们来看看这些旗杆夹,由旗杆墩、石夹、旗杆、功名旗组成,旗杆上面做成斗状,是“才高八斗”的意思。

秋官第

图源网络

清朝道光年间修建,原为接待达官贵人、读书休闲、切磋学问的寓所。由于屋主梁日蔼的几位儿孙,都曾在刑部四川司和贵州司担任要职,回乡时常在此相议国家大事。古时刑部官员被称为“秋官”,因此这里就叫作“秋官第”。

体胖梁公祠

祠堂的主人属于“体”字辈;体胖是心胸广阔的意思,也是教育我们做人处事,不能斤斤计较,否则永远成不了大事。

烈女碑

烈女碑是村民为纪念明朝村中烈女梁胜祖而修建的。明朝隆庆三年(1569 年),一股贼寇洗劫歇马,族长惟现公率众抵御,寡不敌众,村民危在旦夕,惟现公之女梁胜祖挺身而出,代父诱敌向东,拯救了全村乡亲,而她却被贼寇杀害,投入村东水井,当时年仅 18 岁。明皇为表彰其壮举,赐烈女美誉,后人立碑以纪念。

功名路

图源网络

封建时代要获得举人以上功名才可以刻碑。这些功名碑,始立于明崇祯年间,鼎盛时有 270 多块。

本次歇马村“探秘之旅”

在此暂告一段落

如果你发现更多“秘密”

欢迎留言分享给更多读者群众

如果你也喜欢这段“探秘之旅”

就给我们点个赞吧!

文/图:梁晓敏(署名除外) 部分资料源于网络

责 编:梁晓敏

Hash:9baad30750a74801067d6b04fc1daf76ee1575f3

声明:此文由 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