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万多人肩扛手挑,河源这座水电站见证奇迹诞生

READING

新丰江水电站·简介

河源市境内的新丰江巫婆山峡谷出口处,有一座上世纪60年代建设完成的水电建筑——新丰江水电站。它具有防洪、发电、供水、改善航运等功能,曾彻底改变下游“三年一小淹,五年一大淹”的局面,带来较大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

“155万立方米的土石方全靠人工搬挖,8万立方米的石方全靠肩挑手扛”。不仅物资紧缺、施工条件艰苦,新丰江还先后三次出现特大洪水,两次冲垮围堰。在眼前水电建筑形成的过程背后,广大建设者历经了重重困难。

新丰江水电站展厅内记录建设历史

2000年4月,新丰江水电站被授予“广东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开天辟地的首创精神与艰苦奋斗的韧劲不断传承。记者跟随参与建站过程的亲历者来到新丰江水电站,重温那段激情澎湃的岁月。

建设有“三件宝”:土箕、撬棍和十字镐

新丰江水电工程被列入国家“一五”计划建设项目,1958年7月15日正式开工,1960年10月25日首台机组并网发电。从施工到发电前后用时约两年,创造了当时国内同类水电工程建筑速度最快和工期最短纪录,是我国水电建筑史上的奇迹。

原新丰江水电厂水工专责工程师林俊高。

“当时工地上人山人海,大家都在热火朝天地参与建设。”年过八旬的原新丰江水电厂水工专责工程师林俊高回忆道。流溪河水电工程局派遣了行政管理、施工技术管理和生产技术骨干人员。广州惠阳佛山汕头韶关专区各县市组成的“劳动大军”,主要承担碎石卵石开采、上下游围堰填筑、坝基开挖、出碴等工程建设任务。同时,解放军某部队调来一个工兵营,承担进厂公路的修筑和导流明渠的开挖任务。

工程建设时期使用的锄头。

1958年,新丰江水力发电工程学校招生,当时初中毕业的林俊高成为学习班成员。“学校建在工地上,我们半天学习、半天劳动,也参与到水电站的建设之中。”他回忆说,“过去机械化程度很低,大多用的是土箕、撬棍和十字镐,全凭肩挑手扛。”1959年,工地人数达到近2.7万人。

作为全省最大的常规水力发电厂,新丰江水电站多年来不断增容改造与技术创新。但在建站初始,工地用电都成问题。

“当时用电很紧张,我们要用‘火车头’发电来供应施工。”林俊高所说的“火车头”,实际上是水电部门调来的列车电站,专门用来解决工地供电不足。

居住的油毛毡房被冰雹砸烂、抢修时日夜不分......当年物资匮乏,施工条件艰苦。“我们当时还是年轻小伙子,干起活来劲头很大。大家一听到动工的哨声,便排着队浩浩荡荡去工地干活。”林俊高说,“能够参与广东大型的水电站建设,觉得很光荣”。

工程建设加固历时11年

施工条件艰苦仅是第一道坎,恶劣的自然环境也成为建设时的一大难题。在施工过程中,新丰江先后三次出现特大洪水,两次冲跨围堰。

原新丰江水电厂办公室主任张月恒。

望着流动的新丰江水,原新丰江水电厂办公室主任张月恒讲起那段充满险阻的抢险过程。1959年2月17日,雨季提前到来,上游的水位猛涨,为保住围堰,全体建设者立即进行抢修,抛块石、填黄土、堵麻包,筑到了46米的高度。但江水也在不断上涨,到了23日,河槽中断突然下坍,不足20分钟,上下游围堰就全被洪水冲毁。

“当时抢修上围堰,用石头堵缺口,不让其冲垮已挖好的基础,二工区党委副书记肖强、一工区厂房工段女技术员黄慎容在抢险过程中被洪水冲走,不幸牺牲。”张月恒回忆说,那时肖强才32岁,黄慎容年仅25岁,他们后来被追认为革命烈士。

目睹参与建设的同志牺牲、面对冲垮的围堰,他们不能有过多时间沉入悲痛之中。填石、砌石、钉大架木框填石......13日凌晨2时,围堰合龙断流。但由于缺口两旁木笼基础不稳,当天下午5时,洪水又把缺口冲毁50米。

建设者们并没有气馁,仍然继续抢修。此次进程稳扎稳打,钢筋笼改为方形加插两根大木,下游面加上木笼填石护脚,并在填好的地方浇筑混凝土护面。

奋战36天,终于在3月19日下午迎来合龙闭气,下围堰也同时合龙,几日后开始堰内排水。这场战斗终于结束,同时也为工程早日完工争取了宝贵时间。

航拍新丰江水电站。

新丰江水电工程的建设和加固跨越了11个年头,其建设者艰苦奋斗、不畏艰险的精神,也成为宝贵的精神财富。新丰江发电有限公司生产部部长助理陈伟斌动情地说:“我们有机会听老一辈师傅讲建设历史,敬佩他们面对艰苦的条件仍迎难而上的坚强意志和强烈的责任感,作为后辈的员工,我们一定要把这种奋斗和创造的劲头传承下去。”

END

来源:南方+

编辑:河源市壹线传媒

广东万绿湖风景区

Hash:68f28c8cec48bbcee7b5e82b6531776a99f659cc

声明:此文由 广东万绿湖风景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