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篇怀古│洣江书院记

炎帝崩葬于茶乡之尾,遂有茶陵之名。周礼式微,天下分崩离析,秦统六国,中央集权,汉鼎而代之,高祖置县茶陵。五谷百草,灵迹日盛。耕读之风,薪火相传。

唐时陈公,塾灵岩以砥砺,年古稀而登第,自是茶陵向学之志弥笃。宋时武穆伐寇,徙茶陵,火田尹老犒以牛酒,得一经题赠,循而举一经堂。明经既立,而有南溪紫薇末创,蒙元崛起。东山、杜陵皆出陈、李之劳,多有不仕之士教化乡里。及至明兴,刘公三吾,饱学而抚明道,书院之声鹊起,诸公竞效,云崖、西畴、旌忠始出。林公廷玉州茶陵,以州立之名倡之,洣江书院乃成。明没清替,经学尤兴。茶陵书院冠居潇湘,可谓盛极。培桢官学、谭宗白沙、苏姓寻乐、刘族梓林、周家凤冈、后谭梅林、颜氏大湖……百家争鸣,蔚为壮观。清覆,新学始创,旧学初废,民国衰微,新中国建。神农灵迹犹在,书院精神弥新。

茶陵人杰辈出,状元举子,不一而足,硕儒学士,难以尽数。非以先贤之辉昭耀茶陵,诚以君子之德谆勉我辈,承祖学遗风,弘书院精神,当不辱茶陵之灵秀。

辛卯春,闻重建洣江书院,洣江之于茶陵,渊源已久,故以洣江一隅,以彰茶陵书院之高风。怀德至远,书不尽言,谨记之。

『译文』:

炎帝神农氏死后埋葬在茶乡,茶陵的名字由此而来。西周道德治国、礼仪安邦的好景日渐衰微,天下诸侯征战连年,四分五裂,陷入动荡之中。秦国打败其他六国,统一天下后,采用了中央集权制度,后来西汉鼎立,取而代之,汉高祖首次将茶陵州改为茶陵县。自此以后,人民追怀神农遗风灵迹,种植五谷,采集草药。农耕养家,读书报国的风气,子孙代代相传。

唐朝的时候,陈光问先生创办灵岩私塾,教育学童并刻苦学习,到了古稀之年的时候,终于考中功名,成为茶陵美谈,读书人以他为典范,攻读向学的志向因而更加坚定。宋朝时候,岳飞追击土匪路经茶陵,火田的尹姓老人以牛肉米酒犒劳岳家军,得到岳飞亲笔提书“一经”回赠,尹家于是创办了“一经堂”书院教化族民,后来改名为明经书院。明经书院建立后,南溪书院相继创办,明朝末年,紫薇书院创建没多久,蒙古势力崛起,元朝建立。东山书院、杜陵书院分别出自陈仁子、李祥淑的功劳,读书人不愿做官仕元的很多,于是都返回家乡,教书回报茶陵。等到明朝兴起后,刘三吾先生饱读诗书,亲手创办了明道书院,茶陵书院的声誉更加显赫。很多有志之士都竞相效仿,云崖书院、西畴书院、旌忠书院也就开始建立起来了。林廷玉先生担任茶陵知州的时候,用官办的名义倡导兴建洣江书院,洣江书院就这样创办起来了。后来,明朝衰落,被满清替代,清朝的时候,研经修学的风气更加兴盛。茶陵书院数量及所出人才在湖南最多,已经到了鼎盛时期。官办培桢书院、谭姓宗族的白沙书院、苏姓宗族的寻乐书院、刘姓宗族的梓林书院、周姓人家的凤冈书院、后谭姓氏的梅林书院、颜氏创办的大湖书院……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一时成为壮观的人文景象。清朝覆灭后,旧学、科举被废除,民国也只经历了短暂的统治后便衰微了,新中国终于建立。神农氏的灵光和遗迹好象仍旧存在,茶陵书院的精神也历久弥新。

茶陵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历史上茶陵的状元和举人,已经很多,学识渊博的大儒和学士,更是难以尽数。我作这篇记,并不是想借茶陵先贤的光辉来显耀和昭示茶陵这个地方,实在是想用君子的德行来教导和勉励后辈,继承茶陵先祖的遗风,弘扬茶陵书院的精神,这样才不至于辱没茶陵这片灵秀的人文圣土。

辛卯年春天,我听说要重建洣江书院,洣江书院在茶陵的书院中,历史和人文最为深远厚重,所以用洣江书院来彰显茶陵书院文化的高风,最是恰切。

追怀的历史悠远,德行深厚,只言片语只恐难以说尽,便写下这则小文,谨作记述。

Hash:325c272f217f250447ecf781e3e4a0361cdcb036

声明:此文由 燃烧的草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