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之旅丨穿梭畲族古村落“东弄”,找寻民俗之魂

溪水潺潺,蝉鸣声声,我们来到景宁东弄村,探畲族非遗文化,访民俗传承现状。

俗不离歌,以歌诉情—畲族山歌

畲族山歌代代传,歌声中流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畲族人以山歌为语言,表达开心或悲伤的心情,它起源于生活的顺口溜,有着其独特的韵律。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以山歌表情达意,即兴表达,口口相传,开口即是当时场合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敬茶敬酒歌,上扬的语调,能开口成章恰好适合当时场合的,才是真正的“会唱”山歌的人。富裕的人家,会连唱两天两夜,歌词从不重复,既是对心情的表达,也是对才华的考验。

畲族山歌代代传,歌声中流淌着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记忆。畲族人以山歌为语言,表达开心或悲伤的心情,它起源于生活的顺口溜,有着其独特的韵律。在日常生活和劳动中以山歌表情达意,即兴表达,口口相传,开口即是当时场合的另一种语言表达。敬茶敬酒歌,上扬的语调,能开口成章恰好适合当时场合的,才是真正的“会唱”山歌的人。富裕的人家,会连唱两天两夜,歌词从不重复,既是对心情的表达,也是对才华的考验。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山歌演唱家蓝仙兰老师,为了传承和发扬畲语畲歌,专门开办了畲语畲歌工作室,欢迎来自各地各族的人们前来学习交流。

在过往的岁月里,蓝老师荣誉满满,她的努力,也得到了社会的认可和赞赏。跟随着蓝老师我们也实地学习了畲语并聆听了传统的畲族山歌。

而蓝老师家的孩子从小就学习唱这代代相传的山歌。蓝老师一家人将山歌作为传家宝,保护、传承、发扬畲歌任重道远,她们真切地希望能有更多年轻人可以加入畲语畲歌学说传唱的队伍中来,让这些文化真正地传承下去。不是仅仅自己一家人为之努力,而是希望更多人参与并喜欢认同畲族文化。

畲语的传承绝大部分是依靠世代的口头相传,只有语言但并没有畲族自己的文字,只有“幸福吉祥”这四个字和小范围使用的符号流传下来。没有文字地支撑为传承带来了更多的挑战,这时候山歌的重要性尤为突出了。所以当地将畲族文化融入到学校教育中,使畲语每周进入课堂,让孩子们感受到山歌的文化氛围。

婚俗之礼,承畲旧仪—畲族婚俗

我们有幸采访到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畲族婚俗传承人蓝余根老师。

据了解,蓝余根老师从小耳濡目染畲族婚俗的完整过程。他积极推广传统的畲族婚俗,二十几岁开始做赤郎,一直到七十多岁为止,已经过了五十多年的岁月。蓝余根老师现为景宁畲族自治县国家级非遗项目--畲族婚俗的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也是第一批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丽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第一批景宁畲族自治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

从蓝爷爷那我们了解到畲族传统迎亲礼仪:男方迎亲队伍出发,女方拦路对歌,赤郎勇闯过四关,行嫁拜堂成亲等情节。文化意蕴深厚、诙谐风趣、象征着喜庆吉祥。经过对伴郎、新郎的层层考验后,新郎一曲山歌是最终获得新娘芳心的绝技。新郎的山歌如果打动了新娘,她会穿着红色刺绣的精美的民族服装,头戴精细的银饰装饰走出来。他们用自己细腻古朴的方式,男娶女嫁、一代代繁衍传承,在大山的怀抱中,谱写着动人的浪漫乐章。

随着时代的变迁,畲族的婚俗细节也在随之而改变。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思想观念的转变,为了迎合现代的日常生活和审美观,畲族婚俗也在细节之处做出了诸多改变:将原本繁琐的程序化繁为简,许多步骤可以由新人自行决定,而相应的彩礼及饰品,也从笨重的手镯到今天的戒指等。传统的婚俗并非想象中的古板落后,而是积极与时代潮流相适应,寻找一个刚好的平衡点。早在2007年,畲族婚俗就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并得到重点保护。目前,畲族婚嫁表演已被列为中国畲乡之窗景区特色旅游项目,便于游客们在参与中感受、了解畲族传统,更有利于畲族婚俗的进一步发扬与传承。

文字/图片:浙江工商大学财务与会计学院“国会啦啦队”

原标题:【民俗为魂,润泽乡村】

【猜你喜欢】

畲之旅丨探寻景宁畲族博物馆的秘密

Hash:cc5d8f1504dfcf24b60fa9aa03810e948f9c0272

声明:此文由 畲乡百事通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