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安人不能不知道的“大汶口文化”

泰安 · 岱岳,古老的大汶河静静流过,涟漪层层见证着时光的穿梭、岁月的更迭……

大汶口文化,公元前4300年至公元前2500年。因首先发现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镇,遂将以大汶口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命名为“大汶口文化”。大汶口文化的发现,使人们对黄河下游原始历史文化的认识,由4000多年前的龙山文化向前推进了2000多年。

★ 红陶兽形壶★

1959年出土于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现收藏于山东省博物馆,被誉为“镇馆之宝”。此壶高21.6厘米;夹砂红陶质,通体施红色陶衣;呈猪形,好像正在张着嘴巴向它的主人乞讨食物。全器构思巧妙,造型生动,其憨态可鞠的生动形象饶有趣味。

陶器是大汶口文化最具代表性的手工制品,大汶口文化遗址出土了1000多件精美的陶器,陶器的制作无论是原料的选择还是火候的掌握,无论器形的塑造还是图案的装饰,均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

彩陶钵,泰安大汶口出土。盛食器。色彩艳丽,纹饰抽象扩张

◆◆◆

彩陶鼓,泰安大汶口出土。乐器

◆◆◆

云雷纹彩陶釜,泰安大汶口出土。盛食器。器体庞大,上部施红色化妆土,用白彩色边,绘云雷纹

◆◆◆

波折纹彩陶器座,泰安大汶口出土。应该是放置圆底的类似釜,尊,壶之类

◆◆◆

八角星纹彩陶豆,泰安大汶口出土。斜口沿面绘白色彩地,其上用褐、红等彩色绘出半月形与若干竖线段相间组成的图案,腹部用白彩在深红色陶衣之上绘五个方心八角星状纹样,这是一件典型的大汶口文化彩陶器

◆◆◆

网纹彩陶壶,泰安大汶口出土。盛酒、水器。侈口,圆腹下收为平底。颈部对称置两环耳。器表施红陶衣,肩部绘黑彩网纹

◆◆◆

彩陶壶,泰安大汶口出土。表面光滑如同瓷器,五瓣花纹饰精美无比

◆◆◆

彩陶杯。泰安大汶口出土。圆筒形,深腹,平底。腹部一侧置一上翘形鋬手,鋬端呈锯齿状。口沿下绘黑色宽带网纹一周

◆◆◆

彩陶背壶,泰安大汶口出土。盛水器。这件背壶小巧玲珑,也许是巧手的父亲给自己的乖女儿亲手制作,也许是小伙子送给心爱的女孩的礼物。细细的绳子系住,斜跨在少女腋下或者双肩背在身后,夕阳西,春水边,少女款款走来,多么美妙和谐的情景。

◆◆◆

红陶三足折腹鼎。泰安大汶口出土。炊煮器。大环形钮的盖子,小口折腹的器身使热量不易扩散,既节省能源,又增加容器的容量,下承三扁凿形足的支撑,使该器更加合理

◆◆◆

红陶实足鬹。大汶口出土。水器。直颈、鼓腹、三凿形足,略翻的口沿对称凹陷呈8字形,微扁的折腹处与颈之间由一绳状鋬相连。整器造型独特、挺拔

◆◆◆

橙黄陶袋足鬶,泰安大汶口出土。水器。上面的鬶是实足的,再来个袋足的,这个造型真奇特,在同期器物中少见。不知是为了好看,还是为了增大受热面积

◆◆◆

白陶三足盉,泰安大汶口出土。酒器。高15.8厘米,侈口、粗颈,颈略高,腹壁凸处饰一周凸弦纹,肩侧装斜向上翘的管流,平底,三角形矮凿足。陶质细腻、洁白

压轴出场:

白陶单把杯,泰安大汶口出土。高10.2厘米、口径10.2厘米、底径8.6厘米陶色洁白,似有象牙质感。

这杯子拿到现在也可以称得上是潮人单品,看来跟岱岳人谈时尚,得追溯到5000年前了……

Hash:4ea4eb1cdec220a918da9f4660e3e11bc3fa8946

声明:此文由 趣游山东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