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属一流,西部谁领先——重庆三峡博物馆参观记 6

三峡博物馆二楼的另一个展厅是“重庆·城市之路”展厅。

“重庆·城市之路”展厅是三峡博物馆四大基本展厅中的第三个展厅,此厅介绍了重庆在城市化道路上走过的历程。重点介绍了自19世记以来,重庆由一个普通的地区性军事要塞、都署府城向中西部地区的战略枢纽,长江中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西南首府、我国四大直辖市之一的国际化大都市的发展过程。

重庆的建城史始自春秋时期,诸候国巴国的王城就在现在的重庆城一带,具体位置已难说清。秦灭巴后,秦将张仪在原巴国王城附近建巴郡城(史称仪城江州),城址就在今天的渝中区,东至小什字,西至大梁子、小梁子一带。根据考证,江州城的城址范围约2平方公里,那是准确记载的重庆建城之始。秦朝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巴郡为其一。

秦朝以后,重庆城几经风雨,名称多次变更,城廓几经变化,但作为长江中上游地区重要的军事要塞地位一直没有改变, 城市的位置也一直两江相夹的渝中半岛上,基本没有大的变动。

蜀汉建兴4年(公元226年),江州都护李严父子又在重庆筑城。为防守所需,李严还在如今的佛图关修筑了卫城,扼守其身后的重庆城。

我们现在看到的重庆老城定形于南宋。南宋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为防御蒙古军队的入锓,重庆知府彭大雅竭尽全力拓修重庆城,向北扩至嘉陵江边,向西扩至今临江门、通远门一线,范围大致比以前的江州城扩大了两倍,同时改土墙为砖墙。在抵御蒙古军队方面,重庆城起到了'为蜀根本'和'国之西门'的作用,坚持战斗近40年之久,成功粉碎了西线蒙军'顺流而下、直取临安'的战略意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发展进程。

明末,为抵抗张献忠攻城铸造的城防大炮

明洪武四年(公元1371年),重庆府指挥使戴鼎在南宋旧城基础上大规模修筑石城,形成九开八闭十七道城门格局。也就是后来人们说的“重庆城”。此后重庆古城的大致格局基本没有再变。

明末清初连续几十年的战乱,重庆城墙严重受损。康熙二年,四川总督李国英补筑城墙。清代的重庆城功能齐备,城墙外的两江滩涂,是码头运输、下层劳工、民间宗教建筑区。朝天门至小什字的金沙岗两侧,是传统的商贸区。东水门向西至老鼓楼一带,是传统的衙署区。大梁子东小什字西片区,是传统宗教区。上半城北部片区是文教区及富户商绅住宅区。五福宫山至大梁子主脉,是军事区。

1929年重庆建市,城墙开始拆除。

重庆地处三峡西侧,长江和嘉陵江两条大河交汇处,自古就是各类人员、物资进出四川的着要之地,地理位置得天独厚。清朝后期,西方列强不仅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也打开了重庆的城门。光绪二十二年,马关条约后一年,西方列强、日本强盗相继进驻重庆。重庆在屈辱之中进入了的近现代社会。清朝灭亡后,民国十八年重庆正式建市。民国二十六年重庆成为中国的战时首都,大批人员,大量工厂迁至重庆,这个时期成了重庆城区发展的一大时期,至民国三十年前后,西至如今沙坪坝、西永一带,东至南岸弹子石往东,南至九龙坡往南,北至江北北碚一带。逐渐形成现在重庆主城的模样。

1949年11月30日, 重庆获得了解放。解放后,有西南首府之称的重庆进入了新的发展时期,迅速成为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中心、工业基地和水陆空交通枢纽城市。改开以后,重庆于1997年恢复了直辖市的地位,从此重庆的发展更是进入了快车道,现在已发展成为国内曲指可数的国际化大都市。

城市之路的第二部分用大量的图片、文字、模型、塑像介绍了老重庆的民居、普通市民的市井生活,从此我们可管中窥豹的了解重庆人过去的风土人情、人生百态。

城市之路的第三部分介绍的是重庆在工业化道路上的发展过程。19世记是中国最屈辱的时期,连续两次鸦片战争和甲午战争的失败,让中国国门大开,西方列强的侵略让中国人民陷入了水深火热之中。事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大批有识之士认识到中国要想强大,必须学习西方,走工业化的道路。大批热血青年出国留学,并回来报效祖国,一些有实力的人士开始投资开办工厂,重庆出现了现代工业的萌芽。不过那时的中国积弱难返,重庆的民族工业虽然上了路但发展极慢。

西方列强在重庆留下的历史印迹

Hash:b4fc6394a86e1b4dce8c4ee3d733ce94d42a7c47

声明:此文由 北海龙吟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