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咱天津的海边无沙滩 请静听这里的传说···

——————正文——————

作为中国最重要的港口城市的天津,在中国经济中战略地位勿容置疑。天津也因此成为许多天南地北人士的创业乐士。伴随着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天津愈加被世界瞩目。

上图为东疆人工沙滩

然而,许多到过天津海边的人也许都会产生这样的疑问,天津的海边怎么与其他地方的不一样,天津的海边怎么没有沙滩,却都是泥滩呢?

说这个问题,要从一个神话故事说起。

话说远古的时候,世界各处的海岸是一样的,蓝蓝的海水、柔软的沙滩。有一年,海防吃紧,朝廷要抵御外敌,老百姓盼着继续过太平日子。于是,朝廷连下命令,挑选棒小伙去打仗。有这么相依为命的娘俩,儿子也被挑去了,娘舍不得,一程一程地送,儿子边走边回头。儿子跟着大伙出海走远了,看不见娘了,就说天啊,我真想再看娘一眼呀,他刚说完,就听远处轰隆一声响,身后从平地长出一条长长的堤坝,娘正在堤坝上看着他。儿子走后,娘一直在堤坝等,儿子再也没有回来,娘哭干了泪水,融化了海岸上的石沙,形成了厚厚的淤泥。

故事只是人们口口相传的一种神话,天津的海边无沙滩的原因其实是和黄河入海改道有直接关系的。

中国东部海岸线处于不断运动和发展中。几千年来,山地丘陵海岸的变迁幅度不大,而平原海岸则由于河流采沙丰富,变化极为显著。

其他地方不说,我们翻阅资料会发现,渤海湾海岸的变迁与黄河密切相关。距今8000-5000年前的冰后期,冰川消融,全球范围内海面上升,渤海湾海岸线约与今4米等高线(大沽零点)相当。此后气候开始转冷,海水渐渐消退,海岸线逐渐向东推进,于是在天津附近的渤海湾西岸就出现了3条高出地面呈带的古贝壳堤,自东向西分别为蛏头沽—驴驹河—马棚口贝壳堤;白沙岭—军粮城—泥沽—上古林—岐口贝壳堤,小王庄—巨葛庄—沙井子贝壳堤。小王庄—巨葛庄—沙井子贝壳堤产生于距今3800—3000年,约相当殷商时期。第2条贝壳堤的形成年代,据考古资料,其北段发现战国时期遗址,南段发现唐宋时期文物。据C14测定,南段岐口附近,下层距今2020±100年,上层距今1080±90年,北段在白沙岭附近距今1460±95年。说明这条贝壳堤经历了约千年时间塑造而成。而蛏头沽—驴驹河—马棚口贝壳堤则形成于宋以后。

贝壳堤的形成,于海水的退却即渤海湾海岸线的伸展有关,而渤海湾海岸线的伸展与黄河入海地点的变迁至为相关。自新石器时代意外,黄河长期从渤海湾入海。但一方面是西汉以前中上游植被覆盖良好,下游多支津、湖泊,输送到海口的泥沙不多,另一方面是下游又分成多股,在天津大港河北黄骅山东无棣之间游荡。其主流则于大港、黄骅一带入海。故在天津沿海出海的泥沙不多,在波浪作用下,宜于贝壳堤的形成。东汉以后,黄河改由今山东利津滨州市的一带入海。天津附近泥沙显著减少,海岸线由淤泥质海岸转变为沙质海岸,从而形成了第二条贝壳堤。以后黄河在山东人海口的泥沙向北扩散,在堤外堆积了海滨平原。1048年以后,黄河约有80年的时间在天津(主要在大港一带)入海。当时黄河含沙量很高,大量泥沙排入海口,不利于贝壳的生长。1128年黄河改由泗、淮入海,从此脱离了华北平原。渤海湾的来沙减少,故又形成了第三条贝壳堤,标志着19世纪中叶前的海岸线。1855年黄河又改由由东利津入海,东营等地新三角洲迅速向外扩展,河口沙洲每年以2-3公里的速度向海中伸展。近百年来黄河在这一地区造陆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海口的泥沙又由还流向北搬运,正好在渤海湾西岸第三条贝壳堤外形成了一个旋流窝,于是,天津一带的海岸堆积了广阔的泥滩。也正是这淤泥滩,让天津一带的海鲜比其他地方的海鲜更加唯美、特别。

这就是天津一带的海边为什么没有沙滩而是泥滩的原因,但无论是否有沙滩,都没有影响天津滨海新区的蓬勃发展,没有影响天津作为北方重要沿海城市的龙头带动和辐射作用。面对历史和未来,天津滨海新区的发展将会更加辉煌。

Hash:4ee9e743e9513b859195aea89683a5bb1983c467

声明:此文由 新塘沽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