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石窟寺丨云崖寺石窟群

云崖寺石窟群位于庄浪县韩店乡黄草村西陇山林区。云崖寺所处山峰称主山,下有云崖寺河。清乾隆《续修静宁府志•山川志》记:“山势环抱,溪水潆洄。松杉柏桧,翠竹名花,蔚蔚苍苍,青葱掩映,且多仙踪古迹,无地不爽人心目”。《增修华亭县志》记载:“寺分中、东、南、西、北五台……。中台左崖有白云洞,为宋僧法印所凿。”明代胡缵宗《主山白云洞记》载:“左壁有洞焉,山僧法印所辟者,其洞超夕多云。”

云崖寺石窟

石窟群包括云崖寺、大寺、朱林寺、红崖寺、佛沟寺、金瓦寺、朝阳洞、三教洞等。

云崖寺 现编号 24 个窟龛,保存石造像 18 尊、泥塑造像 55 尊,壁画约30 平方米,明代碑刻两通。主要洞窟(第 1 ~ 10 窟)分布在高约 80 米峭壁上一处突出的岩石平台上,个别洞窟分布较高难以到达。另有部分洞窟分布在山体下部和后山区内。

第 11、12、17 窟为北魏晚期开凿,时代最早。平面方形平顶小窟,或摩崖造立佛像,造像为石胎泥塑,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三佛。北周开凿洞窟主要有第 1、2、4 窟等,为平面方形小窟,造像为石胎泥塑,造像组合有三佛、一佛二菩萨等。明代进行大规模开凿和重修,出现平面横长方形或方形大型洞窟,如第 6、7、10 等,一般三壁高坛基,坛基上泥塑造像,壁面泥塑小型造像,造像题材有三佛胁侍菩萨、五佛胁侍菩萨、一佛二弟子等。

第2 窟,北周开凿。平面方形平顶窟,前壁已毁。洞窟面阔2.28、进深1.65、高 1.65 米。窟内三壁前均有坛基,上有方形佛座,并各有一佛,形成三佛布局,每身佛两侧都有胁侍菩萨。佛低平肉髻,面相方圆,身着双领下垂袈裟,内有僧衣,袈裟下摆在佛座前作人字形分为左右两瓣,衣褶摆布流畅。菩萨残损严重,仅存轮廓。洞窟壁面泥层上有北宋政和三年(1113 年)游人刻划题记。

第4窟(北周)

第 4 窟,北周开凿。位于云崖寺窟区西部,第 3龛东侧,二龛相距 1.35 米,佛龛距崖边 3.5 米。摩崖敞口浅龛,平面半月形。龛高 3.65、宽 3.8、进深 1.03 米。龛底距崖面平台 0.6 米。龛内高浮雕石胎泥塑一佛二菩萨三尊像。中间主尊佛高 2.53 米,胸部以上至头部为现代补修。双肩较圆,外披低垂圆领袈裟,领垂至腹部,露出内斜披僧祗支,僧祗支上系带,衣纹呈阴刻阶梯状。右手残,现代补修。左手亦经现代补修,作降魔印。结跏趺坐,右足押于左股上,露足,衣裾从脚腕处分成人字形向左右散开,分两层,边缘折叠。坐于方形佛座上,座高 0.75、宽 1.68、进深 0.87 米。左右胁侍菩萨身体略侧。左侧菩萨高 2.8 米。头戴莲瓣宝冠,宝缯下垂于肩头两侧。面形方圆,颈粗短,双肩略圆,颈戴尖形宽项圈,肩头有圆形饰物,下垂长带,右臂向左曲于腹部,手握莲蕾。左臂于体侧下垂,手握圆环形饰物,饰物上垂下丝带打结,披帛于正面膝下部两侧交叉,再上提至肘弯处下垂,立于方形台上。右胁侍菩萨高 2.8 米,与左菩萨同,左右对称。龛外两侧上下各有数个木桩孔,原应有木构建筑,已不存。

第6窟泥塑佛造像

第 6 窟为明代开凿。平面横长方形平顶窟,方形窟门。四壁前均有坛基,左右壁面上凿出数道坛台,其上塑像。窟高 4.7、宽 7.2、深 4.25 米。两侧壁上各开凿有两层坛台。正壁坛基上塑三个束腰形须弥座,上塑一佛二菩萨,佛两侧各有一身胁侍菩萨。两侧壁塑十六罗汉,上层小坛台上分别塑有小型菩萨、天王以及城门、建筑等。

第 7 窟为明代开凿。平面横长方形平顶窟,方形窟门。四壁前均有坛基,左右壁面上凿出数道坛台,其上塑像。窟高 4.14、宽 9.5、深 6.1 米。窟内主尊造像为五佛,正壁有三个束腰须弥座,左右壁前正中各有一束腰须弥座,座上有仰莲式佛座,其上各塑一佛,身后有莲瓣形背光。两侧壁主佛两侧均有胁侍菩萨,各须弥座间有较低坛基,从现存残迹看,低坛基上也塑小佛像,属五方佛供养,与第 10 窟门侧明万历十二年(1584 年 )《主山云崖寺成碑记》载“绝顶有五方佛洞”及《云崖刊石撰书碑》载“普满上修五方佛洞”相吻合。窟门左右两侧亦有高坛基,两侧各塑三菩萨 , 共六身。两侧壁上各有三道通长坛台,上有小泥塑造像,多残毁。

第 10 窟平面纵长方形平顶,窟内沿四壁设低坛基。窟内高 5.07、宽 6.9、深 8.38 米,窟门方形,上部残毁,残高 4. 54、宽 2. 59、进深 1.63 米。造像及壁画无存。窟门左右两侧各立一石碑,为万历十二年(1584 年)《主山云崖寺成碑记》及《云崖刊石撰书碑》,记载明代平凉韩王府重建云崖寺的情况。

第 11 窟开凿于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平面方形平顶窟,窟内造像为一佛四菩萨,正壁一佛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左右壁各有一菩萨结跏趺坐于方形台座上,双足遮盖于衣饰之下。另在正壁与左右壁交接角处各侍立一胁侍菩萨。三主尊头部皆残损,两身胁侍菩萨残毁。左右壁菩萨像保存较好,其服饰、坐式等和其他所见的菩萨有别,坐式与佛相同,身着交领广袖衫,于腰间系带,衣服下摆呈人字形覆盖于台座前,摆布方式和袈裟相同,帛带自双肩垂下,并在腹部前交叉上绕至左右小臂,从身体两侧垂下,飘带从双肩垂下至肘间。

第15 窟开凿于北魏晚期至西魏时期。方形平顶敞口窟,正壁前有方形佛座,左右壁前有低坛基。造像组合为一佛二菩萨。正壁佛头、手均残,内穿僧祗支,中间一层内衣系带,外穿双领下垂袈裟,袈裟领竖起,袈裟衣角从左腕外搭下,衣纹阴刻,右膝处衣裾呈三瓣莲形,衣裾成悬裳式,分三层左右分开垂下,衣边折叠。结跏趺坐。两侧胁侍菩萨残毁。该造像及其衣裾处理形式与麦积山石窟北魏晚期到西魏时期的做法基本一致。

云崖寺石窟群于1993年被甘肃省公布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6 年与陈家洞石窟一并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Hash:6c5c0582e4bc47a2662df1a43656333d1bac585e

声明:此文由 发现甘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