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三江腹地,探秘多彩维西(上)

【家在云南系列】深入三江腹地,探秘多彩维西

图文 | 老黑出品

【零】

身为云南人,却常年在外流窜,对其知之甚少;久仰三江并流,却不知道维西。第一次听说维西,源于新智感-DEEP旅行中国国家地理大自然保护协会联合发起的滇西北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活动;其中最重要的一项活动,就是在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滇金丝猴国家公园拍摄、检测滇金丝猴群。于是,知道了塔城、知道了维西。

那是维西傈僳族自治县成立三十周年,叶枝镇第二届“阿尺目刮”节开幕在即。我本山人,喜欢到处走,爱拍照,爱晒图,在肖育文的推荐下,成为目标,就和第一季《舌尖上的中国》制片人丹姐、《云之味》作者乱师,应邀去了一趟维西;共贺三十周年县庆;赏阿尺目刮;体验叶枝镇同乐乡村旅游

就活动内容而言,简单;但是我既然去了,就想深入三江腹地,探秘多彩维西;所以,本篇图文可能会比较长,故分上、中、下三部分刊发。

【一】

跟着乱师进维西是非常明智的,他早前屡次流窜此地,对该地的风景、山水、人情了如指掌。从他那里得来的经验、知识,为我节省了不少时间。此前我说大理的天空蓝得丧心病狂、蓝得令人发指。在前往维西的路上,乱师说,“蓝天上缺少白云,就容易蓝到发恶心。”我们一路上就被这种“蓝到恶心”的天空蓝得恶心。好在不时有成片的附子花、桔梗、苋米调剂,也慢慢习惯了。

进入维西地界,天空豁然开朗起来,蓝到恶心的天上,逐渐有了厚厚的云层,阳光不时的穿过云层,打在地上,照着稻田和劳作的人们。作为喜欢拍摄的我们,肯定要停下来,一顿折腾。如果可以,真想赖着不走了。

想到维西还有很多活动,我们胡乱拍几张,继续赶路。

到达维西,已经是下午了。

【二】

计划中,我们要当天赶到叶枝镇,去参加第二天的“阿尺目刮”节。适逢“首届国际傈僳族女性服饰展演暨十佳彩虹仙子选拔”活动,这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再说我对美女和美景,一向没有免疫力。夜宿维西,看服装展演。

此前我知道傈僳族,但是从来不知道傈僳族还有这么多分支;不知道她们的服饰会有那么大的区别。同是傈僳族,一山一箐,一村一寨,都不同;而缅甸泰国之类的傈僳族,区别就更大了。

傈僳族女性服装一般分两种,一种上着短衫,下穿裙子,裙片长及脚踝,裙褶很多;另一种上穿短衫,下着裤子,裤子外面前后系小围裙。短衫长及腰间,对襟,满圆平领,没有钮扣;平时衣襟敞开,天冷则用手遮掩,或用项珠、贝、蚌等压住。有的袖口以黑布镶边,衣为白色,黑白相配。不管是那个支系或村寨的服饰,有个共同点就是:典雅、美观、大方;艳丽,浓烈,对比强烈。

其中有一点,我百思不得其解,傈僳族多居于高山深谷,乃山地民族,怎么会用产自水里的贝壳之类作为饰物?它们怎么来的?问乱师,乱师说,来源就是跟外界交换;至于为什么,可能是表达一种对大海的向往。

也是,维西自汉唐以来,就是中国大西南的组成部分,滇西北疆防要塞之地,更是通往印、缅、康藏的驿道之一;是古代滇西北茶马互市的汇集点。要想搞到水产饰物,本也不是难事。

因缘际会,大开眼界。

【下篇,请跟随我的镜头,继续《深入三江腹地,探秘多彩维西(中)》,欣赏傈僳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阿尺目刮”,以及其发源地、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生态文化村的“同乐”。往下,继续看图。】

图文原创,版权所有;未经许可,谢绝转载。

关于作者老黑:

云南大理人氏,老黑影像志创始人,今日头条、搜狐、企鹅(原腾讯)、一点资讯、凤凰、网易、微信、QQ公众平台等自媒体达人。中国国家地理资深会员,独立摄影师,#大理·老黑影像机构# 创始人、负责人。喜欢饮酒、作乐,游走、拍照,读书、写字、吃茶、吼歌。自由撰稿和照相之人,现居大理。微博:老黑影像志 微信:laoheikezhan 公众号:老黑影像志(laohei-kezhan)

【 老黑影像志】

一个人的传媒机构 | 关于美好生活

把时间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Hash:727cd70a815e924a6cb153e36295100e524394ca

声明:此文由 女人丽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