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矿城”包头市石拐区正在华丽转身

石拐区胡服骑射广场

赵长城遗址

五当召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高大塑像矗立在包头石拐赵长城遗址对面的山坡上。

站在赵武灵王雕塑前,放眼望去,赵长城已经是淹没在山坡上的不起眼的丘陵状沿山蜿蜒的土堆。

记者最早对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了解源于中学历史课中的一篇课文。12月9日,第一次来到位于包头市石拐区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国家重点保护地点赵长城遗址,真有一种穿越历史的感觉。

12月10日,石拐区喜桂图新区举行2016中国·五当召文化旅游发展论坛,对石拐区告别资源型发展、寻找以全域旅游为突破口进行把脉问诊。

“文化旅游新机遇、转型升级新引擎,五当召争创国家5A级景区”成为该次会议的主题,共有来自政府领导、专家学者、旅游文化企业代表等300余人参会。论坛设一个主论坛和两个平行论坛,并设有圆桌对话环节。论坛期间,参会嘉宾围绕石拐区全域旅游发展、五当召5A景区创建、文化旅游发展转型升级等主题进行交流和研讨,助力石拐区文化旅游产业发展。

今年11月,国家旅游局公布了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名单,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石拐区位列其中,标志着石拐区以五当召景区创“5A”为龙头的文化旅游休闲产业基地成为地区转型发展的标杆,地区旅游业将迈向“全域旅游”发展新模式。

这是石拐区继荣获全国发展改革试点小城镇、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全国智慧城市试点、全国首批民生改善典范区、全国重点镇城区、中欧绿色和智慧城市创新奖、全国创建绿色化示范城市等国字号名片之后,获得的又一全国殊荣。

随着一张张新“名片”的不断增加,这里再一次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

立足区情 逆势转型

石拐区是内蒙古自治区包头市的一个市辖区,位于包头城区东北部,境内属山丘地带,四面环山,中部为沟壑相间的黄土山丘。作为“一五”时期国家重点工业项目区,曾是草原钢城的重要能源基地,这里为国家钢铁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地上不平,地下采空”,进入21世纪,随着资源枯竭,有着近300年煤炭开采历史的石拐区“”因煤而衰”。主导产业缺失, 生态环境恶化,财政税收锐减……专家口中的“石拐现象”让这个地区走到了生死存亡的十字路口。

如何从“矿竭城衰”的困局中突围?石拐区的首要任务是必须化“危”为“机”,为石拐区未来经济的竞争优势抢占制高点

“过去,石拐区的发展过分依赖于自然资源开发,而不是依靠人力资本积累、技术和制度创新”,石拐区委书记雪松坦言,石拐区经济发展方式极不合理,传统的粗放发展已经难以为继,全面转型已经刻不容缓。

痛定思痛,背水一战。多重的压力逼出了理性的选择。石拐区的决策者们带领石拐人民“破冰行动”,开启了全面转型发展的新模式。

“转型不是推倒重来,一定要借势发展,培育新型产业‘二次创业’”,经历过“阵痛”的石拐人更加明白,在“二次创业”过程中,单纯的强调经济发展,不重视社会、环境保护的发展是不可持续的。

“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由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产业向经济效益高、社会带动作用大和环境友好型产业转变,提升地区可持续发展水平。”基于此,石拐区围绕转型调整了“生态立区”“一轴三核联动发展”为内容的定位和路径,用生态引领重塑业态体系。

“通过生态立区、创新驱动、产业升级,不断推进富民兴区进程,努力打造宜居宜业新石拐,让广大群众过上更有尊严的生活。这是石拐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雪松说。

通用航空产业、智慧石拐、“互联网+”、大数据、现代物流、生态农业……一大批新型产业项目在石拐区正如火如荼,方兴未艾。

科学发展 绿色引领

近年来,石拐区全力打造以智慧城市建设、县域金融工程推进、大数据产业发展为引领的产融结合示范区,以绿水青山美丽乡村为特色的绿色发展先行区和以风清气正、法制和谐为标志的智慧文明新城区。

按照“城区园林化、道路林荫化、庭院花园化”的总体构想,石拐区坚持科学规划,不断完善城区绿地系统,已形成“四面林网相拥,城中林荫穿行,处处景观点缀”的独特城区风貌。

“十三五”时期,在统筹协调推进“一轴三核”联动发展方面,石拐区将夯实城乡水电气暖路网等基础设施,推动“南北东西全面贯通”区域道路、包石铁路货运专线和通用机场产业等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完善城乡发展基础;以工业、城市配送物流、大数据产业、旅游文化产业所在“三核”区域为依托,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助力实现城乡一体化、公共服务均等化,加速融入包头主城区。

“以绿色为理念,全面协调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雪松阐释,石拐区以提升城镇发展质量、缩小城乡差距和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为目标,着力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信息化。坚持绿色发展的理念,强调的是科技含量高、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的生产方式。这种理念,如今在石拐区不断清晰和加强。

文石拐 全域旅游

作为阴山脚下的一块圣土,石拐区“乌金遍地”的辉煌已经成为过往。

“石拐的煤可以挖完,石拐的文化矿藏无可穷尽。”

走进五当召,洁白的殿堂、别致的屋舍、高大的松柏、鲜艳的唐卡、珍贵的文物……伴随以独立姿态展示五当召自然人文融合的一道道文化旅游盛宴,无时无刻不触动着人们的感官神经。

石拐区的自然和人文旅游资源丰富。不仅有藏传佛教圣地五当召,有战国赵长城遗址、敖包原始森林,作为百年矿城,这里还有丰富的煤炭开采历史遗存。

按照“建成体现草原文化、独具北疆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石拐区注重历史文化遗存、革命文化记忆和矿山文化挖掘,结合喜桂图新区建设,以生态为支撑,将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

近年来,石拐区围绕包头市“建设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的战略定位,按照“一轴三核联动发展、生态隔离科学转型”发展路径,以旅游与历史、文化、生态深度融合为突破口,主动融入草原传统文化内核和“一带一路”国家文化交流平台,斥资双百亿元,“以五当召创5A景区为龙头,通用机场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花舞人间、喇嘛河综合治理为补充”的全域旅游产业基地初具规模,旅游产业成为推动资源枯竭城市科学转型的重要引擎。

2015年地区接待游客60.8万人次,旅游产业增加值13.6亿元,占GDP比重15.2%,2016年成功入围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名单之列。

随着全域旅游各项保障完备,石拐区引来了不少国内外“金凤凰”前来栖身。据统计,2016年地区引进旅游资金20多亿元,承接开发包头市五当召国家级森林公园风景区、恢复石拐老街和古城塔历史原貌和打造休闲度假村、马鞍山景区、矿井旅游区等项目建设,地区旅游产业链条逐步延伸,以五当召创5A景区为龙头、通用机场和大青山影视基地为两翼,矿山火车动态观光旅游走廊、花舞人间、喇嘛河综合治理为补充的全域性旅游产业基地初步构建。

转型升级构筑文化旅游大格局

包头石拐区是个依矿而建、缘煤而兴的老工业矿区,涵盖了近百年的历史,各时期的建筑遗址遗迹保存完整。近年来,《骑士荣誉》《立春》《守候》《天亮了》《自行车》等多部影视片,先后在石拐拍摄。这座百年矿城的古色古香、原汁原味,俘获了无数影人的心。

2015年,石拐区与北京电影学院签订“包头—北影影视文化产业基地战略合作协议”,从顶层设计上推动包括大青山影视基地在内的北影文化产业园实施。

大青山影视基地随之列入市区两级重点项目名录,正着力构建以文化旅游创意产业为主线,采用“组团”布局,打造集影视拍摄、影视数字生产、影视旅游、情景体验于一体的影视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综合体。

“希望更多的影视剧来我们石拐拍摄了,我们可以有更多的机会做群众演员。”高玉梅一边招呼着顾客,一边回答记者的问题。43岁的高玉梅和她的丈夫在石拐区旧区,经营着一家零售摊点。在与游客交流时,他们更喜欢提及另一个身份“群众演员”。从2007年在电影《立春》中首次做群众演员至今,高玉梅和丈夫在多部电影中做群众演员。今年,他们的身影又出现在了《北方大地》和《枪炮腰花》的拍摄现场。

如今,石拐区旧城区正在被当地政府打造成为石拐区小镇:胜利照相馆、BB机大哥大专卖、大青山商场的广告牌子……从石拐区小镇整条街看去,仿佛置身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街道上。

2011年,石拐区被列入第三批资源枯竭型城市名单。资源枯竭带来经济衰落,很多居民搬离了石拐区,留下了一排排历史悠久的建筑。煤竭矿衰,文化不衰。石拐区百年的煤炭开采历史遗存和近代工业生产生活遗址等文化资源,成为不可多得的宝贵留存,独特的矿区文化也走进影视创作人的视线。

石拐区相关负责人介绍,石拐区计划投资30亿元打造集影视拍摄、影视数字生产、影视旅游、情景体验于一体的影视文化旅游休闲产业综合体,成为全国专业性最强的武打外景拍摄区。

百年矿城石拐区,正在实现着“影视之城”和智慧城市的梦想。(文•摄影/正北方网记者 牟野)

Hash:8b386fd82fbbb2a2ffd580c0d7c8971ce6a74951

声明:此文由 正北方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