汾西县 介绍

汾西县,隶属于山西省临汾市,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北连吕梁交口县晋中灵石县,南接洪洞县,西依姑射山与隰县蒲县接壤,东邻汾河与霍州相望。汾西县县国土面积880平方公里,5个镇、3个乡,14万人(2007年)。2011年,汾西县生产总值完成15.8亿元,同比增长15.3%。

汾西是革命老区县,也是国家级重点扶贫开发县。汾西县属典型的黄土高原残垣沟壑区,以山地丘陵为主,地表水十分缺乏,是以旱作农业为主的山区农业县,沟坝地闻名全国。汾西于北齐置县,至今已有1400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师家沟清代民居等。

历史

地名由来

汾西县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因地处汾水西岸而得名。

建制沿革

汾西是古代劳动人民发祥地之一,据"勍香遗址"、"古郡遗址"。考古发现,早在七千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汾西一带就有人类活动。

唐虞、夏属冀州,为纳总甸腹地。

商仍属冀州。周初名彘。

春秋晋国。战国属魏、后属赵。

秦属河东郡西汉为彘县地,亦属河东郡。

三国属魏,属平阳郡。西晋也属平阳郡。北齐置临汾县,属临汾郡。

隋开皇十八年(598)改临汾县为汾西县,隋末废,属临汾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置汾西县,属吕州。贞观十七年(643)属晋州。五代属晋州。

北宋属河东路平阳府。金初属汉东南路平阳府。贞佑三年(1215)属霍州。

元属晋宁路。明、清属平阳府。民国初属阳府。河东道。

1927年属山西省。

1946年8月29日汾西解放,属晋绥边区吕梁行署第九专署。

1949年10月属晋南专区。1950年1月属临汾专区。1954年9月,属晋南专。

1958年6月与霍县合区设霍汾县。

1958年10月撤销霍汾县,并入洪洞县。1959年9月复置霍汾县。

1961年5月,恢复汾西县建置,属晋南专区。

1971年5月属临汾地区。临汾地区改为临汾市后,汾西县隶属于临汾市。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汾西县位于临汾市北部,吕梁山东南麓,北连吕梁市交口县、晋中市灵石县,南接洪洞县,西依姑射山与隰县、蒲县接壤,东邻汾河与霍州相望。全县国土面积880平方公里。

地质

汾西县地处吕梁山大背斜东侧,为背斜中轴隆起部与临汾断陷盆地的过渡地带,地质构造较为复杂,西部为基岩山地,平均海拔1200-1300m,部分地区基岩裸露,地层由奥陶系灰岩二叠砂岩等岩石组成,受断层河流影响,形成断崖陡壁与深切河谷伴生,山丘与谷涧并存,地下有溶洞潜伏,形成水资源奇缺,植被覆盖较差的自然状态。

地形

汾西县地形西北高,东南低,东部地区沟谷切割较深,谷地比较开阔,平均海拔800-1000m。全县境内最高点位于西部姑射山,海拔1890.8m,最低点位于东部团柏河,海拔550m,相对高差1340.8m。

气候

汾西县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气候特点为冬季少雪严寒,春季多风干旱,夏季炎热多雨,秋季阴雨连绵。因海拔高差悬殊,气候垂直分带较为明显。历年平均降雨量为551毫米,年降水量最大为118毫米,年降水量主要集中在六、七、八月份,为403.7毫米,占全年降水量的73%。年均日照时数2600小时,占可照时间的59%,最多年为2723小时,占61%,最少年为2430小时,占55%,年中以四月到八月最多,月平均243小时。春、冬季多偏西北风,夏、秋季多偏东南风,全年以偏东南风为主,平均风速2.8米/秒,年平均八级大风,日数为10天,最大风速29米/秒。年平均气温10.1℃,一月份最冷,平均-4.6℃,七月最热,平均22.4℃。极端最低温度-19.2℃,极端最高温度33.5℃,平均日温差9.3℃,全年无霜期187天。全年受不同程度旱、洪、雹、冻等自然灾害威胁。

水文

汾西县河流除姑射山西坡4平方公里属昕水河流域外,均属汾河水系,年均经流深35.4毫米,经流量0.6亿立方米。境内共有0.5公里以上的河沟670条,河沟密度4.4KM/KM2 。

境内主要支流有:团柏河(上段称勍香河、中段称关子爷河),源于隰县道洪峪村东,流经县域勍香、佃坪、永安、僧念、团柏五个乡镇至洪洞县小河村古西南部入汾河。境内流长55.4公里。

对竹河(也称加楼河),由灵石县泉子坪村入县境,流经对竹、永安、加楼、僧念至霍州的白龙镇入汾河,境内流长36公里,佃坪河,源于佃坪乡玉匣村,流经佃坪、邢家要、僧念镇麻姑头、大不掌村东南入团柏河,流长27.5公里。

西河源于邢家要乡小善坡村北,经和平镇张泉村西汇入洪洞县轰轰河,境内流长14.5公里。

君阳河源于邢家要乡高家岭村西,至邢家要乡柳条子坡村西入洪洞县境,境内流长10.5公里。

自然资源

截至2013年,汾西县境内共发现矿种有10余种,分别为煤、硫、石膏铁矿、铝土矿、高岭土、耐火粘土、石灰岩、地下水、砖瓦粘土等。现已探明的矿产资源中煤、硫、石膏、铁矿、铝土矿储量较大,高岭土、耐火粘土、石灰岩、地下水等矿产资源储量也可观。

名胜古迹

汾西县境内主要遗迹有古文化遗址五处,古墓葬三处,古建筑七处。辖区内现有文物保护单位200余处,其中省级3处,市级5处,县级30余处,一般170余处。

汾西名胜主要有位于县城东北约十公里处的兴原寺、东阁、灵泉、师家沟。

东阁是建于明代的观音阁。阁楼分上下两层,阁内现存保护完好的明代壁画四幅。

灵泉是寺中龙王殿内的泉眼,泉在殿上,水出石上,常年不断。

师家沟属于清代民居,创建于清乾隆34年(1789年),扩建历经80余年,占地面积10余平方米。

汾西历代人才辈出,元代出过政界名人礼部尚书吉祥、中书左丞傅严起,明代出过浙江按察行廉使仇益、翰林学士范琼,清代有史称 " 河东三风 "的侯七旒、侯七乘、侯七鼎兄弟三人以及曾湖南湘乡县知县,与曾国蕃兄弟关系密切的师鸣凤,民国期间有早年加入中国共产党的邢士贞。抗日战争时期有陕西渭北照金革命根据地主要创始人之一的李妙斋(王玉玺)以及抗日名将郭庆祥。

新中国成立后,山西师范大学教授校长侯晋川等。

Hash:5d37222a566cea46d197160c685d269a21975c84

声明:此文由 科报传媒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