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如何进行高中物理有效教学? 高中物理是一门部分学生感觉比较难学的科目,同时也是部分教师感觉比较难教的课程,因而尽可能地提高高中物理课堂教学的效率就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核心环节,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关键。在以往的教学中,重结论、轻过程,重知识传授、轻自主学习,结果教师教得很苦,学生学得很累,学生的能力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以致“学生负担过重”和“学生厌学情绪”这两大难题长期难以解决。 新课程标准更能体现学习效果的优化,学生能在新的理念下,通过新的教法,在新课堂中自主性探究、创新,并能体验学习中的快乐,更注重个性化的学习。文章提出在教学要注重实效,不拘泥于课本的知识,要积极挖掘教材资源,用好教材,及时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 在高中物理新课程改革的今天,提高教学效率是所追求的目标之一, 教师如何紧跟新课程标准的步伐来调整、改善自己的教育理念,革新教学方式,提高教师素质,去创造性地运用新课程是我们高中物理教师值得探究的问题。 1.创设问题情境。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发现、产生以及运用)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有效的学习来自有趣的心灵,有趣的心灵源于有效的情境,有效的情境促进有效的教学。学生是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2.适当降低起点。高中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和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双重责任。但当前的高考,竞争又十分激烈。 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视和加强教学的基础性,这同时也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抛弃原有的“繁难偏旧”,重视和加强基础教学,适当降低教学起点,不让任何一个学生的思维游离在课堂之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和水平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3、注重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任何人的学习都离不开兴趣。更何况高中学生还只是一群大孩子,要让他们学好物理首先就是要培养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我认为只要教师肯动脑筋,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并不是件太难的事情。 主要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培养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1)、渗透学习方法教育,指导学生学会学习。 达尔文有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教学中加强学习方法的渗透显得尤为重要。对于一些难以理解的物理概念、公式、定律,应介绍行之有效的科学的学习方法。例如高中物理的“电场”概念的学习可以与学过的重力场概念加以类比,把电场力和重力,电场强度与重力场强度,电场力做功与重力做功,电势能和重力势能进行类比,使学生充分认识到所学知识的联系。学过这一章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力和能为两条主线,对电场知识进行疏理组成知识网络。在以往的教学中多数情况下教师是将一章的知识,经过自己的精心准备以某一线索为主组成一定的知识框架呈现给学生。这种方法对学生而言得到得是“鱼”,缺少了知识结构如何形成这一思维过程得体验即“渔”,学生要将其纳入自己已有的知识结构中还需要进行转化和整理。在教学中教师可以对知识整理的方法和思路进行提示,让学生 己独立完成或是小组协作完成,使他们逐步养成知识整理归纳的习惯,这样有助于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2)、增加动手能力的培养,让学生自主探究。 在教学中尽量把一些演示实验,如研究摩擦定律、自由落体运动、牛顿第二定律、向心力大小的决定因素、单摆的振动定律、电阻定律、电磁感应现象和楞次定律等改为学生探究实验,首先引导学生猜想,组成小组自行设计实验方案;接着组织学生交流讨论,进行实验探究;最后得出实验结论。这样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4、展示思维过程。一堂有效的课,应该是一节高质量的思维课。有效的课堂,不仅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要优化学生的思维;不仅要获得思维的结果,而且还要展开思维的过程。教师展示教学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把握隐含在知识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学生有效的思维,最终转变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方式、过程和结果)。教师在展示思维的过程中,要给予充裕的时间,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对话更热烈、更全面和更深刻,这样一种深度碰撞,对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都是一种“不可估量”、“难以言表”的回报。 5、进行有效练习。及时反馈,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练习是反馈的主要手段,不同的练习,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研究表明,简单、机械的操练式练习,能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发展,对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的发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没有显著效果的,有时甚至是负效的。反复的练习,产生的效果可能是“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则是“熟能生厌”或“熟能生笨”。但这样的练习,并不是我们所提倡与追求的有效练习。我们认为,有效练习应具备如下特征:基础性、选择性、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应用性。这样的有效练习,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6、注重归纳总结。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观察到,新授课的教学常常少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在单元或章节的复习教学中,也仅是知识简单罗列与梳理,然后进行的就是习题讲解。其实,无论是新授课的课堂小结,还是单元课的复习教学,归纳与总结是有效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一步,费时不多,但效果明显。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整理、归纳与总结,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与梳理,而是知识的螺旋式上升,更好地将学科思想与方法镶嵌在学生原有的能力系统中,使学生更容易站在学科全局的高度,进行纵向与横向间的联系,更容易“打通”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进行知识间的整合、重组和优化,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Hash:dd745c77931998e28ccd979b6a10562d89a823e2

声明:此文由 leaf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