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传承人的义务

导读:非遗传承人的义务 如何看待一些高学历毕业生回乡做非遗手艺传承人?非遗手艺年轻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法律分析:非遗传承人的义务:(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二)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三)配合文化旅游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等活动。

法律依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第十八条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承担下列义务:

(一)开展传承活动,培养后继人才;

(二)妥善保存相关实物、资料;

(三)配合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门及其他有关部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

(四)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益性宣传等活动。

如何看待一些高学历毕业生回乡做非遗手艺传承人?非遗手艺年轻化会带来怎样的影响?

非遗文化的传承由知识化、年轻化的大学毕业生回乡继承和发扬,应该说是件好事情。年轻的大学毕业生“回故乡做非遗手艺文化的传承人”,可以把很多有可能面临失传的手艺继续薪火相传,发扬光大,这对非遗的保护和继续留传下去,无疑起到促进作用。

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快推进,农村的年轻一代纷纷外出打工谋生,而散落在乡村 民间的许多手工艺出现了后继无人的窘迫境地。特别是那些过去与人们生活密切相关的手工艺及其制成品,被现代工业的新材料和新产品所取代,令人惋惜又无可奈何。一旦掌握某种技艺的老人去世,这种技艺也将随之而消失,再想恢复那就难上加难。

有年轻的大学毕业生,自愿承担起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研究和开发工作,恰如其时。年轻人精力充沛,记忆力强。还可以利用现代先进技术进行录音录像,将那些频临失传的优秀文化遗产抢救过来。

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须臾离不开的手工编织工艺、手工纺织工艺、农具制作技术,包括刺绣等等技艺,随着大量工业塑料加工产品、现代工业纺织产品和农机现代化和机械电子化等出现,其产成品大量充斥市场,而那些传统的手工工艺技术和产品逐渐已经退出了人们的视线。

本博曾经看过由央视所播出的,就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的专题片。京城某大学教授为了抢救过去人们日常生活中,常常用到的木杆秤,发动学生们利用假期返家的机会寻找修秤的老工匠。当时有学生告诉老师Te们家乡的县城里,曾有一条街云集了十几家前店后厂制作杆秤的商家。结果学生利用放假的机会,再去那条街上去寻找的时候,已经物是人非,店铺早已改作他用,修秤卖秤的人也不知去向。经过多方打听寻找,终于找到了一个干了大半辈子修秤的人,已经是人老眼花,赋闲在家。家中年轻人都外出干其它的工作,技艺已经面临失传的可能。

电子秤的普及应用,取代留传了许多年的木杆秤。新技术、新产品取代旧工艺、老产品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只可惜作为一种手工技艺的消失,令人多少有些遗憾。

市场经济条件下,好东西也得有好市场,没有市场的好东西,也就是不受消费者所青睐的的产品,其工艺消失也是早晚的事。有些工艺和产品,对其保护性开发和利用,不失为一种有效的传承办法。比如藤编柳编竹编和刺绣等等。

本博看到题主所问的问题,并且在附言中介绍了有少数大学毕业生热衷于继承、保护和开发那些非遗文化项目,令人恐到高兴啊。(原创于:2021/09/30)

Hash:68c96f857470e6a0d6ebe55016df06c7e02b3880

声明:此文由 BitettFan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