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这条街不仅有着三千多年的历史,更是吃货们的福地

古代人们修城是为防御之需。有城就会有门,有门就会有街。街是人们活动时不可或缺的通道管城街就是老郑州城内的一条十分重要的街道,它的历史商城的历史一样长,有着同生共荣的关系。

管城街位于郑州老城中部,南北走向。从今管城回族区区政府门前的商城路向南到大十街口,与东、西、南三条大街相接。

该街自隋、唐以来,历代都是州、郡、县衙门前街。有人说叫衙前街,有人说叫大十字。明朝时起名叫时丰街,取意年年丰收,百姓财富丰厚。

清朝时叫(州)衙前街,又叫衙门儿。民国初期,郑州改州为县,称县前街。然而民众习惯叫它衙前街,或干脆叫衙门儿。

1927年冯玉祥河南省督军时,为纪念孙中山的功绩改街名为中山前街,其南口改叫中山大十字街。

冯玉祥

194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郑州后,郑州市人民政府设在这里,随又改称市府前街。1958年市政府搬迁到林山寨中原路南新址后,这里成为了管城回族区区政府所在地。“文化大革命”时,管城回族区改名叫向阳区。这条老街改名叫向阳路,向阳北路,取意颗颗红心向太阳,体现了那时人民群众对毛泽东主席的无限敬仰。

1983年更名为管城街,因其系古老的管城街道,故以名之。该街长360米,宽12米,柏油路面,是历史悠久的老居民区。

自古繁华,吃货的天堂

清末民国期间,民间流传着这样一句顺口溜:“穷东街,富西街,穿靴戴帽住南街,挑挑担担是北街,擦脂抹粉衙前街。”衙前街就是现在的管城街,那时的管城街上有一家尚金钟粉店,专卖脂粉。老郑州城区的年轻妇女、新媳妇、大闺女等都来这里选购中意的脂粉,尤其是谁家闺女离门,或谁家娶新媳妇,都要专门跑到这家店里买脂粉。

如今的管城街饭店林立,俨然成为了吃货们的天堂,这条街上的美食满足过无数郑州吃货的胃,接下来小编给大家介绍几家郑州吃货开车数小时都要来的店吧。

一、宋老三苏羊肉汤

这家店在管城街已有三十年之久,店里的招牌是原油肉和苏肉,其实苏肉的做法大多相似,但他家真正让人无法抗拒的当属“原油肉”的美味。制作的关键在于羊肉的选择上,纯正的羊肋条肉,肥瘦相间是最佳的搭配,只用生姜去腥,下锅轻煮,用筷子就可以扎透。

原油肉

小苏肉

不得不说宋老三家的烧饼也是一大特色了,和我们平时喝羊肉汤时吃的锅盔不同,他们用的是类似千层饼一样的。

烧饼,又酥又脆,即便是单吃他们的烧饼也是非常享受。

二、二力涮锅

大铜锅、旺炭火,羊肉品质上乘,下锅就熟,入口鲜嫩、丝毫不膻。咱北方人还是爱那口儿老铜锅,香醇的麻酱配原汁原味的涮羊肉,吃的就是这个味!

清水的锅底对于菜品质量的要求是极其苛刻的,二力涮锅的羊肉细而紧、密有弹性,切出的肉,“片薄如纸,无一不完整”,久涮不老。菜量十分量,价格也比较公道,相当实惠。

辣椒、香菜、韭花糖蒜、蒜蓉这些小料二力都是贴心配送的,特调的麻酱很够味。借着肉汤,涮煮青菜,将粉丝杂件下锅,蘸着酱汁吃着舒坦,最后再喝口味香鲜爽的肉汤,浑身热乎乎的!

三、京豫马四涮锅

京豫马四涮锅同样是管城街的一家老店了,店内的装修不算豪华,但胜在干净整洁,服务热情。

菜品种类丰富,特色的菜品会以红色标注。用的一样是北京的老铜锅,锅上还有京豫马四的LOGO。每桌标配一份糖蒜、韭花和红油辣椒。还有菌汤等锅底可供选择。

本照片由郑在吃粉丝LVY提供

说起马四涮锅,就不得不说他家涮肉的特色——高钙羊肉。 起初我还纳闷,这羊肉营养是很丰富,但是高钙还是头一次听说。当羊肉从锅中捞出,我才看出端倪。原来,他家的高钙羊肉不仅肥瘦相间,肉与肉之间还夹着细细的脆骨,一口咬下口感很丰富,既有羊肉鲜嫩肥美,也有脆骨的爽脆弹牙,再配上醇香的芝麻酱,带劲儿!

他家的炸腐竹也是每桌必点。将炸至金黄的腐竹涮入铜锅中,大约四五秒即可捞出,入口绵软中带有酥脆,令人回味悠长。

每一个老郑州人都会对郑州的某条老街有着特殊的情感,或是那条街上的人,或是那条街上发生过的事,又或是那条街上曾一起喝酒吃肉的某个饭店。管城街带给这座城市的并不只是历史的痕迹,更有着很多郑州人开心难忘的回忆!

Hash:0717681e2dacfef527ed3d199c554640c30077fc

声明:此文由 郑在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