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1 山西晋城市阳城县景点、美食

阳城县地图

阳城县,隶属于山西省晋城市,位于山西省东南端,地处太岳山脉东支,中条山东北,太行山以西,沁河中游的西岸。东与晋城市郊区为界,北与沁水县为邻,西南与垣曲县接壤,南与河南济源市相连。县境南北长约54千米,东西宽约53千米,总面积1930.7平方千米。

阳城古称濩泽,清康熙、雍正年间,与陕西韩城安徽桐城同为文化发达之乡,在泽州府所辖五县中文风最高,赢得了“名列三城,风高五属”的美誉。境内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宅”、国家5A级景区皇城相府、有保存较好的明代民居建筑群海会寺、天官王府、郭峪古城等,以及中华名山析城山、蟒河与历山自然保护区。

截至2018年末,阳城县下辖10个镇、7个乡,另设有1个林场 ,常住万人口39.4501万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237.5027亿元,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8.5755亿元,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145.7347亿元,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83.1925亿元,全年人均生产总值60262元,按2018年平均汇率折算为9107美元。

1、气候

阳城县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春夏秋冬四季分明,年平均气温11.7℃。一月份最冷,平均气温零下3℃,最低曾降至零下19.7℃。七月份最热,平均气温24.9℃,最高曾达40.2℃。日最低气温一般在十一月初降至零度以下,翌年四月上旬回升到零度以上。霜冻期为十月中旬至次年三月下旬。无霜期因地区差异而有不同,一般为170天至180天左右。年降水量平均在659毫米。降雨特点为:年际变化大,季节变化大,区域差别大,强度变化大,最高年曾达852.2毫米,最少年只有335.2毫米,降水总量的58%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内。

2、交通

县交通以公路运输为主,晋城至禹门口的干线公路途径县城,是该县对外交通运输的主线。此外还有以县城为中。新的县级公路多条。各工矿、乡镇间均可通行汽车,部分山区以驮运为主。

交通条件发生巨变,全县通车里程达2504公里,实现了乡乡通公路,镇镇通油路,村村通机动车。尤其是旧城至济源、垣曲、晋城三条公路和候马至月山铁路的建设,为阳城“北上南下”提供了更便利的条件,电信事业近年普及了程控,开通了移动电话、无线寻呼和分级交换系统,建成了SDS同步传输网和DDN数字数据网。

阳济路 为晋豫两省省际二级公路。起于阳城县东河桥西端,在阳城县三窑乡孤山村东南入河南省济源市,全长68公里。

晋阳路 高速公路。全长36公里。与晋焦高 公路相连。可直达郑州焦作武汉南京济南等地市。

晋韩路 晋城至陕西韩城,途经阳城,可直达侯马运城临汾西安等省市。

侯月铁路太原宜昌大同至南京西、洛阳至嘉峰等车次,途经阳城站。为东进西出的必经之路。

航空阳城距郑州机场约200公里;距通用航空公司太原机场300多公里;距长治机场120公里。

3、旅游风景

3.1 蟒河自然保护区

蟒河位于山西省阳城县桑林乡境内,北承太岳,东接太行,西依中条,南连王屋。居暖温带之南缘,亚热带之北界。地理座标为东经112°22′10″—112°31′35″,北纬35°12′50″—35°17′20″,总面积5573公顷。蟒河自然风景旅游区,东起三盘山,西至砥柱山,南至河南省界,北至花园岭。海拔最高的砥柱山1572.6米,最低的拐庄沟300米。总面积80多平方千米,森林覆盖率在80%以上,地貌特征多以深涧、峡谷、奇峰、瀑潭为主

蟒河自然保护区

1983年12月,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在蟒河建立以保护猕猴和森林生态系统为主的省级自然保护区。1993年6月,国家林业部就建立中条山等8处国家森林公园予以批复,蟒河被列入国家森林公园。1994年4月,山西省林业厅编制《山西省中条山国家森林公园总体规划》,蟒河被规划为第一公园。1998年8月18日,经国务院批准,蟒河升格为山西阳城蟒河猕猴国家级自然保护区。2005年11月29日,阳城县人民政府下发《关于加快开发蟒河景区的实施意见》。开始了蟒河风景区开发建设。景区以蟒河源水体及水源地森林资源为载体,景区总面积120平方公里。

2010年3月,蟒河景区荣获“中国(行业)十大影响力品牌”称号。2010年9月16日,蟒河生态旅游区开业,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揭牌。

3.2 九女仙湖

九女仙湖位于山西省晋城市的阳城与李寨境内,太行山沁河峡谷中,东距晋城市区30公里,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是一处占地面积约13平方公里,以水上游乐为主的自然风光旅游景区。主体景观为一回水长达20华里的高峡平湖,拥有晋城市境内最大的水域面积,并以湖中耸立的巨石奇观——九女仙台及九仙女的传说而得名。

九女仙湖

景区内处处成景,步步生幽,有屹立于水中如中流砥柱的阳城古八景之一九女仙台;有形如大瓮,深不可测,被称为“海眼”的黑龙潭;有云蒸霞蔚,悬崖垂挂的白云洞娘娘庙;有尖担印、三面锣、三圪堆、牛皮洞等文化遗址;有皮艇漂流、颠簸惊险的小涧流泉;有自助攀岩,挑战极限的云岭绝壁;更有雪瀑飞泄的杜河大坝、凌空飞架的铁路大桥等。置身其中,眼前是晴波潋滟,碧水万顷,耳中是神奇传说,娓娓道来,脚下则快艇轻捷,破浪而前,身周则危崖对峙,柳暗花明,时而灵洞幽秘,时而芳洲情恬,时而田舍俨然,时而飞瀑流银,红叶簇簇如天工作画,垂钓悠悠如巨匠为诗,水上人家则怡然自乐,山问号歌则粗犷缠绵,加之水气清香,随风徐来,使人心旷神清,抑郁得舒,不知而沉醉,不觉而忘俗。

3.3 历山风景区

历山,是中条山脉的一段,位于山西南部地区翼城、垣曲、阳城、沁水4县的交界处,总面积为100平方公里,最高峰舜王坪,海拔2358米,。相传舜王当年耕治此山时,曾编制了黄河流域的物候历——《七十二候》,故后人称此山为历山。境内峰峦叠翠,高距云表,是山西省南部最高的山,保存着华北地区仅有的一片原始森林。在这里,自然风光、原始森林和古人类文化融为一体,集旅游、探险、狩猎、考古、写生、度假为一身的综合性风景区;是一个大气、土壤、水源、环境质量品位极高的、无污染的自然风景区。山西历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24800公顷,1983年经山西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1988年晋升为国家级,主要保护对象为暖温带森林植被和珍稀动物。

历山历山

境内的野生动物330种,占山西省动物种类的80%以上。两栖爬行类30种,占全省总数的100%。珍贵的动物有金雕、大鸨、金钱豹、虎、梅花鹿大鲵、猕猴等38种国家一、二级保护动物。成群结队的野猪、野兔、野鸡、黄羊经常出没在山民的田地里,吞食当地老百姓的庄稼,被人们称之为“山害”。时常有野鹿、猕猴在山林中出没;大山深处偶尔有历山老虎、豹子出现。

3.4 海会寺

亦名龙泉寺,位于阳城县城东北15千米大桥村西,为阳城县境内主要寺院之一。该寺创建于唐,初名郭峪院,唐昭宗乾宁元年(894年)赖赐名额为“龙泉寺”,后历代重修,增修。

海会寺塔院,两进院落,院内矗立着海会寺的标志性建筑——被中国建筑设计研究院专家赞誉为“国之珍宝”的海会双塔。这座丰腴古朴的砖塔,创建于唐末梁初,距今已有一千多年。塔为六角十级,高二十余米,塔内空阔,交叉辟有门洞,壁画满镶三排规整的小像,工艺精湛,造型古朴。塔外砖壁密布佛龛,龛内嵌满坐佛,因此又称“千佛塔”。这塔原是顺慜禅师圆寂后,他的弟子们为他建造的“舍利塔”。

千佛塔千佛塔

这座瘦俏玲珑的琉璃塔是明代嘉靖、隆庆年间仿照西湖南面月轮山的六和塔建造的。此塔为八角十三层,高五十多米,塔的各层都设有内室,在内室之外厚厚的塔壁中辟有螺旋形通道,通道中有砖砌台阶,盘旋而上可直达塔顶,外观八角形,层层向上递减,各层斗拱、重檐和塔身三者之间,在尺度投影设计上非常适度。每层檐角还有铁铃,每当微风吹拂,能听到悦耳的声响,这些都是西湖六和塔之处。但此塔在仿造的同时又有创新,这座塔比六和塔更加精美、俏丽,建造者在塔身增施了许多琉璃构件,使这座琉璃宝塔更加流光溢彩。特别是在塔的第十层向外支出一圈平座,并围以琉璃栏杆,形成了一座瑰丽的悬空楼阁。中国古塔专家张驭寰教授在《中国文物报》上撰文称:“这在北方的楼阁式塔中也是唯一佳例。”

大雄殿,寺内有金、元、明、清的佛殿,是一组很有价值的古建筑群。佛殿中轴线东西侧有两处古典园林区,充分利用龙泉水为潭、为池、为沼、为湖、为瀑、为流觞曲水,为黄河九湾,使寺院灵气大增。徜徉其间,不仅能受到佛教文化的熏陶,也能感受到园林文化的气息。而重建于明成化十五年(1479)的大雄宝殿。门上殿额为明代 “天下第一清官”、佥都御史杨继宗亲笔书写,字迹浑厚,遒劲有力。这座大雄殿面阔五间,进深八椽,悬山式屋顶,彩色琉璃屋脊,斗拱出挑,翼角高翘,富丽堂皇。

“海会龙湫”:古为阳城八景之一。在寺院北边的大雄殿后有一股泉水,水位很高,水量很大。泉水从地面流过来,在这里从一个巨大的龙口中喷涌而出,泻入这个十角深潭,形成一道飞瀑,十分壮观。清朝顺治年间,阳城县令陈国珍曾经写过《海会龙湫赋》。清朝雍正年间泽州知府朱樟到此游览,也曾经发出过:“雁荡曾劳山水梦,忧如身到大龙湫“的感叹。朱樟是浙江钱塘人,他把这里的山水与浙江的雁荡山相提并论,把海会龙湫比作雁荡山的名胜大龙湫,可见当年海会龙湫的胜况。

“海会龙泉”:一千多年前在此建寺,即因寺中的池沼湖塘都由此泉而派生,所以唐昭宗李晔赐额“龙泉禅院”,海会寺在唐代称龙泉禅寺。寺院建在华阳山九脉汇合之处,古称九龙回头。寺中有龙泉,当年“龙泉”之水从地下“喷涌而出”,“其流汤汤”。泉水“夏寒疑冰,冬温若沸,比镜莹澈,同醴甘香”。

“曲水流觞亭”。我国古代有一种修禊的习俗,流觞曲水就是古人修禊活动的一个场所。引清流为曲水,招亲朋列坐四周,在水中放置酒杯,任其顺流飘荡。杯停在谁的身边,谁就饮酒吟诗。一觞一咏,畅叙幽情。古人修禊的盛况,列坐水渠旁一觞一咏的情趣,书圣王羲之在他的《兰亭集序》中作过淋漓尽致的描写。

海会寺别院:在海会寺中,有一处不起眼的院落。然而在明清两代,这里却是阳城一所最辉煌的书院。阳城明清名列三城,与韩城、桐城齐名,明清两代,阳城出进士120多名,其中 一半以上集中在海会寺周围的村庄。古代沁河两岸文人鼎盛,从这里走出的王国光、陈廷敬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官员先后在全国各地任职,他们的成名影响了周围的读书人,他们的莅临又吸引了周围的文人。因此这里成了文人学子聚会的中心,从明至清,这里先后有不少诗社活动。其中影响较大的,有“樊南诗社”、“梅花诗社”、“七逸老人诗社”,他们都留有大量的诗篇。

3.5 天官王府

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天官王府,是明代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官至刑、户、吏三部尚书,曾辅佐明王朝达四十年之久的重臣王国光及其家族数代相承建造的大型官居建筑群,距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为是国家AAAA级景区。

2020年2月,为致敬奋斗在抗“疫”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从疫情结束景区开放之日起至2020年底,全国医务工作者凭借有效证件即可免门票游览景区。

2012年,天官王府被评为国家3A级景区

2014年,天官王府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

3.6 皇城相府

皇城相府(国家AAAAA级景区),位于山西省晋城市阳城县北留镇。皇城相府(又称午亭山村)总面积3.6万平方米,是清文渊阁大学士兼吏部尚书加三级、《康熙字典》总阅官、康熙皇帝35年经筵讲师陈廷敬的故居,其由内城、外城、紫芸阡等部分组成,御书楼金碧辉煌,中道庄巍峨壮观,斗筑居府院连绵,河山楼雄伟险峻,藏兵洞层叠奇妙,是一处罕见的明清两代城堡式官宦住宅建筑群,被专家誉为“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

皇城相府,原名“中道庄”,后因康熙皇帝两次下榻于此,故名“皇城”。皇城相府建筑群分内城、外城两部分,有院落16座,房屋640间,总面积36580平方米。内午亭山庄导航图城始建于明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有大型院落八座。外城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公元1703年),有前堂后寝、左右内府、书院、花园、闺楼、管家院、望河亭等。

皇城相府

斗筑居

内城“斗筑居”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在明崇祯六年(1633年),为避战乱而建。内城“斗筑居”东西相距71.5米,南北相距161.75米,设五门,墙头遍设垛口,重要部位筑堡楼,并在东北、东南角制高点建春秋阁和文昌阁。 [5]

城墙内四周设藏兵洞,计五层125间,为战时家丁、垛夫藏身小憩之用。内城北部建一高堡楼,名曰河山楼,长三丈四尺,宽二丈四尺,高有十丈。楼分七层,层间有墙内梯道或木梯相通,底层深入地下,备有水井、石磨等生活设施,一应俱全。并有暗道通往城外,是战乱时族人避敌藏身之处。

内城建筑分祠庙、民宅和官宦邸三类,风格迥异。祠庙建筑有陈氏宗祠,民居有世德居、树德居和麒麟院,官宦私邸有容山公府和御史府等。

斗筑居

河山楼

河山楼位于内城北部。

河山楼,名取"河山为囿"之意,建于明崇祯五年(1632年),当时正值明末战乱风起云涌之时。

为抵御流寇侵扰,由陈家昌言、昌期、昌齐三兄弟合力建造,高三十多米,是皇城相府中最高的建筑。

楼平面呈长方形,长15米,宽1 0米,高23米,共七层(含地下一层)。

楼外墙整齐划一内部则逐层递减。

整个河山楼只在南向辟一拱门,门设两道,为防火计,外门为石门,门后施以杠栓。

楼层间构筑棚板屯贮人员物质。

河山楼三层以上才设有窗户,进入堡垒的石门高悬于二层之上,通过吊桥与地面相通。

河山楼楼顶建有垛口和堞楼,便于瞭望敌情保卫城堡。

河山楼内还储备有大量粮食,以应付可能出现的长期围困。

河山楼建于公元1632年,工程尚未完工,流寇不期而至,陈氏家族及附近村民八百余人入楼避难。

流寇久攻不下,扬言要日夜封锁并采取火攻,楼内村民将井水从楼顶泼下,以显示准备充分,不惧围困,流寇知难而退,撤兵离去。

此后十个月里,流寇又先后三次进犯,依靠河山楼的避佑而逃过兵灾的村民多达数千人次。

河山楼又名"风月楼"。

屯兵洞

战乱时期驻藏家丁或垛夫的隧道,共计五层125间。

洞间或通、或不通,或三五间相连,层间有暗道相通,可直达城头。

最高一层筑于城墙之内,并设炮眼对着城外,既可发射火器,又可观察敌情。

陈氏宗祠

陈氏家族供奉祭祀祖先的祠庙。

建于明嘉靖年间,结构为两进院落,前为祭祖堂,后为先贤祠

陈氏宗祠

树德院

树德院位居内城之东北角,建于明嘉靖年间。

该院为东西向的两个并列四合院,主院由正房、厢房和倒座围合而成,正房为三层楼房,采用"明三暗五"形式,厢房和倒座均为二层楼,院落四角为封闭或开敞的天井。

这种建筑形制极其独特,与云南"四合五天井"式民居有某些类似之处。

院内地面以素砖枵条石铺筑,主院西北天井辟门与偏院相通,门不设影壁。

偏院布局同主院基本相同。

树德院的陈设

世德院

世德院为陈廷敬出生地。院落大体形制均与树德院类同。除祠堂外一概不用斗棋,柱间枋木组合主要为:平板枋、大额枋和雀替,柱础、门枕石、影壁均为素面,门窗一般为拱形或方形,窗以直棂窗和支摘窗为主,木栏板,梁架结构极少装饰,室内次间多设落地罩,纹饰一般为几何图形。

麒麟院和容山公府

相府内城明代早期建筑之一,原为陈廷敬祖父陈经济居所。门边石兽、门前照壁均有麒麟图案,故取名“麒麟院”。容山公府座北朝南,由前后两进院落组成。每院一正两厢,所有房屋均为硬山式双层出檐屋顶,前院为会客室,后院为内宅。

御史府

御史府为陈廷敬伯父陈昌言府邸。因其官居都察院御史,故称御史府。由于地理位置所限,主体建筑被建成并列两院,左为庭堂,右为内宅。

御史府

中道庄

外城”中道庄“完工于康熙四十二年(1703年),紧依内城西墙而筑,基本呈正方形,比西城略短,东城内主要建筑为陈廷敬府第-冢宰第、大学士第,配套建筑有书房、花园、小姐院及 管家院。

相府大门外有一大一小两面三刀座功德牌楼,城墙以南有南书院、花园、状元桥、飞鱼阁、八卦亭、祖师庙等。

止园书堂,为三进院落,占地11000平方米,为旧时陈氏家族子弟读书的地方。

冢宰第

即“大学士第”,建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大门开于正南,入大门迎影壁东折为一狭儿庭院,东侧建如意门通东书院,南面为一倒座,北为二门,门两面三刀侧施八字影壁,明间内柱间设木质屏风,此为主人及贵或有重大事件里的通道,平时封闭。

入二门为一宽敞的方形庭院,正北厅堂悬有康熙御笔牌匾"点翰堂"。

正厅往北本为内宅,入大门西折往北沿狭长通道可通花园、假山、鱼池等地。

花园往北就是专为家族中成年少女居住而建的小姐院,小姐院前后均辟门以通花园,并有踏道通城上之望河楼

冢宰第

石牌楼

建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的牌楼四柱三楼式。楼柱两侧置夹杆石,下枋上雕二龙戏珠,其上花坊、中枋直至定坊均饰图案,高浮雕。各枋间施牌匾和字牌。定枋上施仿木构斗棋屋檐,正脊两端设吻兽,脊刹饰麒麟。整座牌楼雄伟庄重,制作精美。建于顺治十四年(1657年)的两柱一楼式小牌楼,在大牌楼建成之前,是陈氏家族的一个主要标志。

小姐院

陈氏闺中小姐及侍从女眷居住的场所,其院落与西花园过厅相通。该院室屋顶形式采用券棚顶,风格独特,屋身低矮。

南书院

南书院

创建于清顺治八年(公元1651年),是皇城陈氏子弟学文习儒科举仕进的地方。

管家院

相府管家办事和居住的地方,其房舍均为单层结构。门楣上镌刻“笃诚”二字,是相府选拔管家的用人标尺。  

止园

管家院

建成于清顺治十八年(公元1661年),是陈氏家族最大的一处园林,占地近1.1万平方米。

这里是相府主人经常召集文人墨客饮酒作诗的场所。

御书楼

"中道庄"西门外有御书楼一座,是陈廷敬三子陈壮履所建。

现楼内仅存康熙御匾"午亭山村"及联"春归乔木浓荫茂,秋到黄花晚节香"。

紫云

紫云阡

陈廷敬墓地名曰"紫云阡",占地16000平方米,主要建筑有石牌坊、御书挽诗碑亭、十通高大的甬道碑等。

紫云阡

【城内交通】

皇城相府地处山西东南部,晋城市阳城北留镇境内,可以在晋城市区乘坐直达车辆,30分钟左右到达。

【皇城相府自驾车路线】

北京-皇城相府780km,经京石、京珠、郑焦晋、晋阳北留出口2.5km抵达旅游区

上海-皇城相府1160km,经京沪、连霍、郑焦晋、晋阳高速北留出口2.5km抵达旅游区

石家庄-皇城相府500km,经京珠、青兰、(长邯)、长晋晋阳高速北 留出口2.5km抵达旅游区

西安-皇城相府390km,经西禹、侯晋、晋阳高速北留出口2.5km抵达旅游区

太原-皇城相府320km,经太长、长晋、晋阳高速北留出口2.5km抵达旅游区

郑州-皇城相府145km,经郑焦、晋焦、晋阳高速北留出口2.5km抵达旅游区

洛阳-皇城相府130km,经二广(经晋城至洛阳)、晋阳高速北留出口2.5km抵达旅游区

焦作-皇城相府75km,经晋焦、晋阳高速北留出口2.5km抵达旅游区

皇城相府皇城相府皇城相府皇城相府

3.7 杨柏大峡谷

位于阳城县河北镇境内,距阳城县城42千米,一条主峡和十几条附峡组成一个峡谷群,各个峡谷常年流水淙淙,形成了独特的太行山水风貌。杨柏大峡谷植被茂盛,草木种类丰富,所处的西南山系,以析城山为主。杨柏大峡谷是析城山景区的一部分,分为:大峡谷,后龛庙、灵泉洞、析城山、五斗峰等。五斗峰又名五指山、五斗山,位于河北镇后龛村,顶峰海拔1772米,比号称王屋山主峰的天坛山极顶还高57米。

杨柏大峡谷杨柏大峡谷

3.8 小尖山

位于阳城县城西27千米的索泉岭村西,主峰海拔1695米,山势如削,尖如锋芒,故名。山上荆棘丛生,野花烂漫。登其巅,隐隐可见一线黄河漫漫东去,烟村雾树尽收眼底。古迹有佛光殿、玉皇殿、五瘟殿、关帝庙、千佛阁、春秋阁、凌云梯等。

尖山小尖山小尖山

3.9 五彩河

位于阳城县西南50千米处的析城山下,云蒙、鳌背两山之间晋豫边界的横河镇内。抗日战争时期刘伯承、邓小平曾率南下部队从此通过,因山高、沟窄、河深被人们称之为石峡。河内五彩缤纷的石头星罗棋布,水石相连高低错落起伏,有的沉在水底,有的露出水面,方圆不等,长短无量,石块丛中镶夹着五颜六色的鹅卵石,相传这些彩石是女娲炼石补天时遗留下来的。

五彩河五彩河

3.10 析城山

又名析津山、圣王坪、东坪。位于阳城县西南30千米处,方圆20平方千米,主峰海拔1888米,在250万年前形成了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四周崖壁似城,中间 凹陷如盆,有东、西、南、北门分析,故曰析城。中国最早的地理经典文献《禹贡》记载了大禹治水时,沿着山脉从西往东,导山疏河经砥柱、析城、至于王屋、太行、恒山,至于碣石。析城山地表为8.516平方千米亚高山草甸,地下有数量众多的溶洞景观和地下河水,是中国华北地区保存最好、具有一定科研价值的封闭式岩溶洼地,属非常珍贵、不可再生的地质自然遗产

析城山析城山

4、特产美食

4.1 阳城烧肝

烧肝的主要食材是新鲜猪肝,配上大蒜一起剁碎,加入姜沫、鸡蛋、玉米淀粉搅拌均匀,再用猪花油包裹起来,先炸后蒸。上桌前要切成5毫米的后片,在油锅中炸成金黄色、装盘、撒上葱丝。

阳城烧肝阳城烧肝

4.2 油糊角

创制于唐代。据传那时有位将军远征,其妻身怀有孕。将军征战得胜而归,其妻用家乡的特产黍米面,炸成油糊角犒劳丈夫。有趣的是油糊角里分别包上了红豆馅和胡萝卜馅,红豆馅表示生男,胡萝卜馅表示生女。

4.3 肉罐肉

阳城肉罐,罐似粗瓷,内敷细釉,瓯式盖子,盖与罐口大小合度,放之平稳、严密。使用起来极其方便,能够适合煮、炖、焖肉的需要。肉罐肉是用猪肉、牛肉或羊肉、小米及各种作料煎煮而成的。

肉罐肉

4.5 烧大葱

相传慈禧太后路经泽州府(今晋城),当地官员隆重设宴招待。但在开宴时,厨师发现慌乱之中少做了一道菜。为了免遭杀身之祸,厨师急中生智,马上把菜案上的巴公大葱拿来一把,几刀切段放入油锅,炸成金黄色捞出,加调料吊汤,送上宴桌。大葱,配上鲜荔枝,使口味咸鲜香中有甘甜微酸。

4.6 小米煎饼

北方人说起煎饼,想到的可以就是那种摊开的软黄薄饼,阳城的煎饼不太一样,是用特殊模具之城的有点像甜甜圈一样的东西。阳城县昼夜温差大,当地人还有一种习惯,煎饼快熟时,在上面或打入鸡蛋,或撒上葱花,或放些红糖,再配一碗杂割(羊杂汤)。

小米煎饼

Hash:634247d0e39a20d87d1fa48b5306ad7a4929e8c9

声明:此文由 玩遍山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