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衡水6处古村古镇,衡水之滨文化悠长古色飘香

河北衡水,位于河北省东南部

“衡水”一词始见于北魏文成帝拓跋浚的《文成帝南巡碑》,文成帝曾在信都(今冀州市)“衡水之滨”举行过规模盛大的“禊礼”。“衡水之滨”中的“衡水”,为当时穿越今冀州市境内的漳水后一段的别称,又名“横漳”或“衡漳”。隋朝开皇十六年置衡水县,取“漳水横流”之意。

今天让我们一起见识下衡水之滨的古村古镇有什么独特之道。

1.周窝镇

周窝镇位于衡水市武强县中南部提到衡水武强,许多人又马上会想到武强年画,其实武强有个音乐小镇,正在以独特的文化氛围吸引着越来越多慕名而来的游客。这个小村的街头到头都是音符,甚至中国传统的画像,他们的手里抱得都是“吉他”,这里的农民个个会演奏,他们可以“放下锄头,拿起乐器演奏”,这里就是衡水武强的周窝村。

小镇形成了萨克斯公社、咖啡屋、吉他体验馆、年画体验馆、小提琴体验馆、民俗体验馆和大型水上娱乐项目——音乐水世界·水乐方等多个旅游景点,并连续举办了四届中国吉他文化和麦田艺术节,音乐,是声音的艺术。周窝是个神奇的地方,周窝人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那一件件为更多人带去欢乐与享受的灿烂的乐器,让自己心中的声音传到远方,而各路游客,也会循着美妙音乐的方向,来到周窝。

2.闾里古镇

闾里古镇,位于河北省衡水市,在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闾里”是对汉代市井街巷的形象描述,也是对“邻里和睦,守望互助”的传统生活氛围的一种期望。进入古镇,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琴瑟园客栈,这是闾里古镇的四大核心项目之一,其借鉴汉代“里坊制”的模式规划建设,形成“五户一邻、五邻一里”的基本格局。

闾里古镇位于衡水湖畔,衡水湖相传是大禹治水留下的“禹迹”。南岸冀州曾为“九州之首”,河北简称“冀”即源于此。悬梁留名的汉代大儒孙敬就是现在的衡水人。丰富的文化资源让孙敬学堂就成了传承冀州文化的天然场所。

3.北苏闸村

北苏闸村,位河北省衡水市桃城区邓庄镇,本来是个破落的村子。五年来,北苏闸村对村内环境实现精雕细琢,精益求精,达到“无处不精心、无处不精细、无处不精美、无处不精彩”的最高标准。采用图文并茂的方式绘制文化墙,结合自来水塔的艺术造型,形成了一条文化长廊,使该村面貌焕然一新。

五年来,该村坚持以生态发展为主攻方向,改造池塘,极大地丰富了绿色资源。该村围绕山楂种植区开展了景观打造。种植优质法桐、国槐、白蜡、金叶复叶槭等景观乔木,为了实现春看花、秋收果、冬赏叶的美丽景象,该村还在每条道路两侧间隔种植了西府海棠和北美海棠灌木花卉。在山楂林间种植油菜花,在所有景观路两侧种植了格桑花,形成了多条花溪游路,成为广大市民休闲、健步、赏花观景的又一理想去处。

4.白草洼村

白草洼村位于衡水市景县留智庙镇,地处京杭大运河西岸,是一个历史悠久的运河古村。自古以来,白草洼河段无桥,从明代开始,这里就有两个渡口,一个在上湾,一个在北湾,两岸百姓靠摆渡通行往来。白草洼村因地处运河的一个弯道处,自然形成了一个天然屏障,这也使得白草洼村因地利的缘故,成了方圆百里的商贸集散地。

以前每年四月初四,白草洼村旁边有个远近闻名的大庙会,南来北往的来赶庙会的人们很多在白草洼渡口聚集。再加上三八大集、护国寺的影响,白草洼村逐渐出现了茶馆、酒肆、饭馆和卖艺、说书、唱曲的,最后演变为渡口市场。繁荣的漕运及商品流通,促进了沿运河地区商品经济的活跃与发展,致使以渡口和码头为依托,先后形成和崛起了许多村落和市镇,白草洼村也在其中。白草洼村的渡口生意火了几百年,一直到1974年河水断流,这种红火的场面才消失。但古渡口给这里的百姓留下了许多记忆和传说。

5.堤北桥村

堤北桥村位于冀州区门家庄乡,堤北桥村历史悠久,是远近闻名的秀才村,明清时代曾有“一村十进士,十户一举人,五户一秀才,户户有处士”的说法。村子里至今保留有以程家大院为代表的较完整的古建筑群落。古称东堤北河口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以前,是一座千年古村落。据传说,一张姓船商行船搁浅于此,即卸货上岸,留此定居。当时,因地处滹沱河口,又在东岸,故称东堤北河口村。清朝初年,为了渡河方便,便在村北修建了一座较大的木桥,称为堤北桥,后习为村名,沿用至今。

走进堤北桥村,古香古色的传统民居错落有致,宛若一册册厚重的历史古籍,别出心裁地掩映着初冬时节北方农村的独有风韵;年代久远的明清石碑分置于村落的学优苑和碑林之中,仿佛一位位饱经沧桑的老者,诉说着风雨百年的感人故事……堤北桥村历史古迹丰富多彩,至今仍存留着大量的传统民居和明清石碑、牌匾、古树、生产生活用具;文化底蕴深厚久远,孕育出河文化、科举文化、石刻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文化遗产独具特色,架鼓、秧歌及京戏表演三 传统曲艺仍活态传承;“鲤鱼形街”更是让这个千年古村落焕发着“如鱼得水”般的勃勃生机……

6.董家庄

董家庄位于河北衡水市枣强城东南偏北14公里处。此村地势平坦,是个以农业为主的中小型村关于村名的由来,《枣强县地名资料汇编》说:“据传,明末一姓董的迁居此地,以姓得名董家庄”。然而从目前姓氏情况看,该村有7个姓氏,其中李、冯、耿、崔是大姓。7个姓中没有姓董的,属于“名姓不符”的村。

为什么没有姓董的却叫董家庄呢?许多人说不清为什么。董子研究会的董观堂先生研究认为:村里没姓董的不奇怪。此村此地当初是董仲舒家的庄子地,地属董家,种地的未必姓董。当初村名叫“董家庄地”,或“董府庄地”,后来省去“地”字,称“董家庄”。依观堂先生说,董家庄就不是一般的村庄了。它不仅是“与董子有关的村”,而且是有2000年历史的古村落了。

古村记编辑自网络

Hash:bc616884ab30db9086786e9ffa349e2b5fbd533a

声明:此文由 古村记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