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中国北方地区青铜时代考古文化划分为辽西、河套和内蒙古高原三个地区。中国北方青铜时代开始于距今4000年左右,各地结束时间有差别,河套地区大约结束于西周时期,辽西地区大约结束于春秋中期,内蒙古高原大约结束于公元前7世纪前后。

一、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辽西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夏家店下层文化、魏营子文化、夏家店上层文化、十二台营子文化。

(一)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1960年发掘了内蒙古赤峰市夏家店遗址,命名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夏家店上层文化” 。分布范围北起西拉木伦河,南到燕山,西起七老图山,东到医巫闾山,老哈河中、上游和大凌河中、上游的赤峰和朝阳地区是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中心地区。年代在距今4000-3400年,相当于夏代和商代前期。一种观点认为是肃慎遗存。

遗址分布密集,呈立体分布,山顶,坡地、平地均有遗址分布。沿河流山岗和坡地上分布石筑城址,在赤峰地区英金河及其支流阴河流域的100多公里范围内发现43座城址,可以划分为三组,每组都有大、中、小三个等级组成。大型城址面积在5-10万平方米,中型城址面积在2-4万平方米,小型城址面积在1-2万平方米。在平地上城墙为夯筑土墙,以城址或大遗址为中心,周围分布中型和小型遗址,构成聚落群,形成有中心有外围,社会进入方国阶段。

早期房屋为圆形和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墙壁多为生土壁。中期房屋仍以半地穴式圆形和方形为主,开始出现用土坯和石块砌筑墙壁,以及平地起墙的地面建筑。晚期房屋多为圆形和圆角方形地上建筑,有套间和双重墙等结构,墙壁有夯筑土墙或泥土墙、土坯和石块砌筑等多种结构。

聚族而葬,大甸子墓地分北、中、南三个区域,每个区域内又分若干小区,各区域和各小区规模和随葬品等级都有区别。墓葬分大、中、小三个级别,均为土坑竖穴墓,超过半数以上墓葬有壁龛。葬具有木质、土坯、生土二层台和侧壁浅洞等。以单人葬为主,少数墓葬为成人和儿童合葬,头向西北。以侧身直肢葬为主,男性面向右,普遍随葬石钺;女性面向左,普遍随葬纺轮。随葬陶器以鬲、罐为基本组合。

陶器有夹砂陶和泥质陶,以灰色为最多,褐色和黑陶其次。器表流行装饰绳纹,墓葬中器表绘有红、黑、白色彩绘。器物组合为尊形鬲、无腰隔甗、罐形鼎、鼓腹瓮、深腹罐、双鋬深弧腹盆、尊、浅盘高柄豆等。

石器有铲、锄、斧、刀、磨盘、磨棒、钺、锛、凿、纺轮等,在坑壁上还发现了木耒痕迹,分为砍伐工具、翻土工具、破土工具、中耕工具、收割工具和谷物加工工具等一套精耕细作农业工具。金属器有青铜器、金器和铅器,多为小件器物,种类有冒、柄镦、杖首、耳环、指环、连柄戈、刀子、刻刀等。

夏家店下层文化的钵形鼎、尊、浅腹平底盆、浅盘高柄豆来源于红山文化和小河沿文化,夏家店文化玉器承袭了红山文化制玉风格,夏家店文化彩绘陶沿袭了小河沿文化彩绘陶特点。夏家店下层文化来源自后岗二期文化的陶器有夹砂深腹罐、双鋬深腹盆、无腰隔甗等,土坯墙建筑技术来源于中原及其周邻地区龙山时期考古学文化。石城建筑借鉴了阿善文化、老虎山文化和永兴店文化石城建筑。夏家店下层文化是在辽西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文化遗存基础上,吸收大量后岗二期文化等中原及其周邻地区龙山时代文化因素,融合而形成。

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区以南并行着大坨头文化,两者大致以燕山为界。夏家店下层文化与大坨头文化的关系密切,大坨头文化典型陶器鼓腹鬲、鼓肩和折肩鬲、簋等,在夏家店下层文化中屡有发现,夏家店下层文化典型陶器尊、尊形鬲等,也发现在大坨头文化中,两种文化都有喇叭形铜耳环,正因为这些共性和地域相邻,曾经把大坨头文化作为夏家店下层文化一个地方类型,其实两者并非同源,是两种不同性质的两种文化在长期发展过程彼此交流、互相渗透的结果。

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区以东并行着高台山文化,两者大致以医巫闾山为界。夏家店下层文化与高台山文化密切接触,相互影响,高台山文化接受了夏家店下层文化三足器的制作工艺,生产出高台山文化的筒腹鬲,高台山文化的灰陶袋足三足器和绳纹陶片来自夏家店下层文化。在大甸子墓地、范杖子墓地和平地山墓地均有高台山文化素面红陶陶器,器表有饰红陶衣的特征,器形有筒腹鬲、甗、折腹罐、唇部斜抹的壶、碗、钵等,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分布的东部地区,高台山文化居民已经渗透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居民中。

夏家店下层文化与二里头文化、下七垣文化、岳石文化、朱开沟文化也有一定联系,表现在前者对后四者一些文化因素的吸收。夏家店文化接受了二里头文化鬹、爵和漆觚形器,以及连柄戈等陶、漆礼器和铜兵器,在大山前遗址发现有下七垣文化典型器扁三足折肩盆形鼎,夏家店文化接受岳石文化甗的鬲部装饰T字形附加堆纹。夏家店文化蛇纹鬲、甗和口沿带鋬、钮的风格均来源于朱开沟文化,表现在朱开沟文化由西向东的单向流动。

夏家店下层文化陶器上的篦点纹与分布在松嫩平原上的小拉哈文化陶器上的篦点纹风格相近,夏家店下层文化的篦点纹来源于小拉哈文化。小拉哈文化中束颈高分档素面鬲,与夏家店下层文化陶鬲近似,前者来源于后者。

喇叭形金属耳环(或鬓环)流行于欧亚草原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大坨头文化、四坝文化、安德罗诺沃文化,有学者认为喇叭口耳环是从哈萨克斯坦东部伊犁河谷,由新疆传播到四坝文化、朱开沟文化,再向东传播到夏家店下层文化和大坨头文化。

(二)魏营子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魏营子文化以辽宁朝阳县前魏营子遗址而得名。主要分布在努鲁儿虎山和医巫闾山之间的大、小凌河流域,在内蒙古赤峰和通辽地区有零星发现。年代在商晚期至西周早期(公元前13-前10世纪)。一种观点认为是貊族遗存,另一种观点认为属孤竹国遗存。

房屋既有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地面式建筑,平面形状分为圆形和圆角方形两种,多数为单间,也有双套间房屋。

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大型墓葬有木质葬具,在墓圹和木椁之间有灰膏泥,有铜器、金器、海贝等丰富随葬品,是贵族墓葬。小型墓葬无木质葬具,无随葬品,是百姓墓葬。均为单人葬,分为仰身直肢和侧身直肢两种葬式。用猪腿、羊头殉葬。

陶器以夹砂红陶和红褐陶为主,灰褐陶数量较少。绝大部分为素面,个别装饰有纹饰,流行抹平绳纹和口沿或领部饰附加堆纹等,绳纹浅细而乱。器形有花边鬲、素面鬲、附加堆纹罐、高领罐、素面瓮、叠唇盆、敞口钵等。

青铜器分为中原式和自身特点两类。中原式青铜器有鼎、卣、瓿、壶、簋等青铜礼器和銮铃、当卢、车軎、铜泡等车马具等。自身特点青铜器有短剑、管銎斧、啄戈、钺等兵器,刀、斧、匕、三齿器、觿形器等工具,镜形饰、耳环、羊头饰等装饰品。金器数量少,只有金臂钏和金耳环。

石器工具有锄、铲、双孔刀、磨盘、磨棒、杵、斧、锛、凿、锥、砺石、网坠、范、佩饰等,以农业经济为主,饲养牛、羊、马、猪等家畜。

魏营子文化承袭当地夏家店下层文化因素,以红褐陶和灰褐陶为主,部分陶器饰抹平绳纹,魏营子文化袋足鬲的制作方法与夏家店下层文化筒形陶鬲制作方法相同,魏营子文化花边筒腹鬲、敞口绳纹钵、罐形鼎、喇叭形铜耳环等承袭了夏家店下层文化同类器形制。魏营子文化吸收了高台山文化素面红陶、口沿叠唇,口沿内侧抹斜成尖唇,陶器饰鋬耳和横桥耳等文化因素。魏营子文化直腹鬲、外叠唇盆、圈足钵、鋬耳或贯耳盆、素面甗等器形继承了高台山文化同类器形。魏营子文化吸收了朱开沟文化花边因素,在鼓腹鬲和罐的口沿或领部饰附加堆纹。魏营子文化是在夏家店下层文化基础上,吸收东部高台山文化因素和西部朱开沟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贵族仿效中原上层贵族墓葬,修建木椁并填充白膏泥墓葬,并随葬中原式青铜礼器及整套马具,青铜窖藏出土中原式青铜器种类繁多,有甗、鼎、簋、壶、卣、尊、盘、罍、盉、钵、鬲、盘等,这些文化因素是直接从中原输入的。中原式青铜器是魏营子文化上层贵族接受中原王朝赠与的重器,商周王朝同魏营子文化关系密切。

围坊三期文化位于魏营子文化的南面,两者地域相连,并行发展,有诸多相似因素。陶器颜色相似,为红褐色和灰褐色。流行绳纹和附加堆纹,花边鬲、钵、尊等器形相近似。围坊三期文化出土一批有銎钺、啄戈、管銎斧、鹿首刀等北方系青铜器,与魏营子文化的北方系青铜器的同类器完全相同,并与中原式青铜礼器并存。两文化均出土金臂钏和金耳环。

在辽北地区的康平县顺山屯遗址出土的直口深腹带鋬耳的鬲、腰部饰一周附加堆纹的甗、敞口钵等陶器,其质地和形制与魏营子文化的同类陶器非常接近。在抚顺望花出土的三凸钮环首刀,法库县湾柳街遗址出土的管銎斧、铃首刀、环首刀、鹿首刀、斧、镜形饰等北方系青铜器与魏营子文化同类器物相同。辽北地区的这些陶器和青铜器均来自魏营子文化的影响。

分布于松嫩平原的古城遗存花边口高领袋足鬲与魏营子文化花边口高领鬲相近,古城遗存的花边因素,有可能从魏营子文化传播而来,古城遗存受魏营子文化影响。

镜形饰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外贝加尔、图瓦、阿尔泰、米奴辛斯克盆地有广泛的分布,最早产生于西亚地区,向东经过新疆南湾文化、河西走廊的四坝文化,到达中国北方长城地带。

(三)夏家店上层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夏家店上层文化分布范围北起西拉木伦河流域,南到燕山,西起大兴安岭,东到努鲁尔虎山东麓。年代在公元前11世纪-前7世纪,相当于西周早期至春秋中期。一种观点认为先山戎后东胡,一种观点认为是山戎,一种观点认为是东胡,对比文献和考古遗存,山戎说较为可信。

房址为圆形半地穴式和地面式建筑,房屋附近有储存物品的窖穴,分为袋状和筒状两种。在龙头山遗址大型祭祀址平面呈半椭圆形,东西长40米,南北残宽40米。周围砌筑石墙,墙外挖壕沟,墙内分布有祭祀坑、灰坑、房址等。祭祀坑中最典型的形状为圆形袋状坑,内葬1-6人不等。

墓葬形制分为石椁墓、土坑竖穴墓、石板墓三种。石椁墓均为较高规格墓葬,是在竖穴土圹内葬置木质葬具,在坑壁和木质葬具之间填充石块,木质葬具上面和下面铺盖石板。土坑竖穴墓内一般有木质葬具,石棺墓是用石板砌成石棺。在灰坑和窖穴内有葬人习俗。

陶器均为夹砂红陶,多为素面磨光,有的施红陶衣,纹饰数量少,种类有附加堆纹、篦点纹和圆涡纹等。鬲、甗、鼎、罐、豆、盆、碗等是基本陶器组合,典型陶器有筒腹鬲、无腰隔素面甗、钵形鼎、鼓腹罐、浅盘细柄喇叭形豆等。

青铜器丰富,种类多,制作工艺高。青铜器分为中原式和本土式两类。本土式青铜器兵器有銎柄式直刃剑、銎柄式曲刃剑、短茎式曲刃剑、T形柄曲刃剑、匕首式曲刃剑、匕首式直刃剑、剑鞘、盔、镞等,工具有齿柄刀、动物纹饰刀、环首刀、铃首刀、平首刀、兽形首刀、一字形首刀、纠结状柄刀、空首斧、锛、凿、镐、锄、钁、锥等。车马器有衔、镳、轭、銮铃等。生活用具有罐、鼎、鬲、豆、勺等。装饰品有卧鹿牌饰、卧虎牌饰、动物形饰、镜形饰、联珠形饰、双尾垂饰、环形饰、泡饰、铃形饰、杖首等。金器有耳环、臂钏、动物纹牌饰等。动物造型有虎、豹、熊、鹿、兔、蛇、鸟、鸭等野兽和飞禽,马、牛、羊、犬等家畜,还有男、女人的造像等。

石器工具有斧、锤斧、半月形刀、椭圆形刀等,木质掘土工具有耒、耜,骨器掘土工具有铲,夏家店上层文化以粗放农业为主,种植粟和稷。从遗址出土动物骨骼看,饲养猪、狗、马、牛、羊、鸡等家畜和家禽。

夏家店上层文化流行的夹砂素面红褐陶、器表装饰横鋬耳和竖桥耳等文化因素与高台山文化十分接近,典型的筒腹鬲、无腰隔素面甗、罐、壶、盆、钵等陶器都能在高台山文化中找到前身,夏家店上层文化主体来源于高台山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石椁墓与魏营子文化石椁墓结构一致,两者均为夹砂红褐陶,均为手制。在口沿装饰花边的鬲,吸收了魏营子文化花边鬲的因素。两文化铜器中均有齿柄刀、短茎式曲刃剑、镜形饰等。夏家店上层文化和魏营子文化关系密切。

夏家店上层文化晚期与十二台营子文化早期以努鲁儿虎山为界并行发展,两者有诸多相近的因素,彼此联系密切。两者均有石椁墓,结构相近。十二台营子文化接受了夏家店上层文化的短茎式曲刃剑、T形柄曲刃剑、环首刀、齿柄刀等青铜器,夏家店上层文化也吸收了十二台营子文化青铜器上的几何纹装饰。

张家园上层文化的直刃匕首式剑、兽首直刃剑、鸟首直刃剑、蘑菇形直刃剑、环首刀、管銎斧、管銎戈等青铜器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同类器形制相同,两者有着密切的交往。

玉皇庙文化的銎柄直刃剑、齿柄刀、匕首式曲刃剑柄部装饰动物纹和锯齿纹、柄部装饰对虎的短剑、卷曲成环的猛兽、刀柄上装饰的群鸟纹的青铜器均受到来自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影响。

夏家店上层文化与中原关系密切,表现在石椁墓中出土大批中原青铜礼器和兵器,青铜礼器种类有簋、鼎、簠、瓿、罍、壶、盉、尊、匜、盨盖等,兵器种类有戈、钺等,夏家店上层文化与中原诸侯国之间交往频繁,贵族模仿中原诸侯的礼制进行埋葬。

夏家店上层文化来自北方地区的文化因素有仿皮囊式陶器、仿桦树皮筒形陶器、素面铜镜、分叉装铤式柳叶铜镞、大型鹿铜饰牌等,其中装饰篦点几何纹、动物纹的仿皮囊式陶器等来自松嫩平原的白金宝文化。

夏家店上层文化动物纹丰富多彩,种类有鹿纹、马纹、虎纹、虎豹纹、鸟纹、羊纹、兔纹、牛纹、蛇纹、群兽纹、卷曲成环的猛兽纹等,有浮雕、透雕、圆雕等多种表现手法,是斯基泰野兽纹发源地之一。

在蒙古中、东部和外贝加尔地区的石板墓文化中出土陶鬲的形制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同类器相近,陶鬲向北传播,经由呼伦贝尔高原,到达蒙古中、东部和外贝加尔地区。

兽形首刀和短剑造型与欧亚草原西部塞伊马-图尔宾诺文化的装饰风格一致,反映出欧亚草原西部对东部的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影响。

马衔、马镳广泛分布在欧亚草原,其源头在欧亚草原西部地区,向东传播整个欧亚草原。中国北方长城地带的马衔和马镳与外贝加尔、蒙古、阿尔泰、图瓦地区的形制更为接近,说明在马具方面与欧亚草原东部地区有更多联系。

联珠形饰多见单行,少见双行,最少双联,最多二十三联。源头在西亚地区,向东经过新疆南湾文化、河西走廊四坝文化,到达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在蒙古、外贝加尔、阿尔泰、图瓦、米奴辛斯克盆地均有发现,反映出欧亚草原东部地区装饰方面的广泛联系。

双尾垂饰的上部为一至三个联珠,下接一个弧形双尾,分布在中国北方长城地带和蒙古地区,两地有着文化交流。

卧虎牌饰最早出现在夏家店上层文化,向西传播,在北方长城地带的玉皇庙文化、毛庆沟文化、桃红巴拉文化均有卧虎牌饰出土,欧亚草原上出土卧虎牌饰数量较少,应该与中国北方卧虎牌饰有关。

(四)十二台营子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十二台营子文化以辽宁省朝阳县十二台营子墓地而得名,也称“凌河文化”或“凌河类型”。分布在努鲁儿虎山和医巫闾山之间的大、小凌河流域。年代在西周中期至战国中期(公元前10-前4世纪)。一种观点认为可能与貊族有关,一种观点认为是迁往朝鲜半岛的韩侯之国,一种观点认为是东胡。

房屋有半地穴式建筑,也有地面式建筑。平面多为圆形,分为单间和双套间两种布局。地面建筑的墙体为石筑或夯筑。

墓葬有土坑竖穴墓、木椁墓、石椁墓,有的木椁墓的木椁外还砌筑石椁。多数为单人葬,少数为双人葬,仰身直肢。随葬青铜器、陶器、石器等。还有利用窖穴进行埋葬,上下叠压,骨骼排列无序,死者属非正常死亡。殉牲动物有牛头、牛肩胛骨、牛腿、羊肩胛骨。

陶器多数为夹砂陶,少数为泥质陶。陶色呈红色、红褐色、灰褐色和灰色。素面,手制,外叠唇。器形有鼓腹鬲、深腹筒形罐、带柄罐、侈口鼓腹罐、大口罐、长颈壶、双耳壶、深腹钵、敛口钵、碗、鼎、豆等。

青铜器数量较多,既有中原式青铜器,也有自身特点的本土青铜器。器形有短茎式曲刃短剑、銎柄曲刃短剑、盔、甲叶、矛、镞等兵器,刀、斧、锤斧、凿、锥、勺形器、铃、网坠、鱼钩等工具和生活用具,镜、镜形饰、牌饰等装饰品。具有特色的动物造型有蛇、蛙、鳐鱼、双蛇衔蛙等,还有虎、狼、鹿、鸟及人面等。

石器有斧、刀、杵、臼、磨盘、磨棒、网坠等,以农业经济为主,饲养牛、马、羊等家畜,兼营渔猎。

十二台营子文化是由魏营子文化发展而来,是魏营子文化直接继承者。十二台营子文化陶器继承了魏营子文化的夹砂红陶和红褐陶,素面,手制,火候低,外叠唇、横鋬耳,以及叠唇深腹罐、圈足碗、敛口钵、敞口盂等器形特点。魏营子文化的齿柄刀、镜、扇形斧、盔等青铜器在十二台营子文化继续发展。在十二台营子文化早期保留了魏营子文化的木椁葬具和殉牲的习俗。

十二台营子文化与夏家店上层文化关系密切,曾有学者把它作为夏家店上层文化一个地方类型。两者墓葬均有土坑竖穴墓和石棺墓,青铜器中都流行銎柄曲刃短剑、T形柄曲刃短剑、短茎曲刃短剑、齿柄刀、镜形饰、联珠形饰和双尾形饰等,其中短茎式曲刃剑、銎柄剑、齿柄刀、镜形饰是由夏家店上层文化向十二台营子文化传播的。

十二台营子文化随葬的中原式青铜器,既有青铜容器和兵器,也有青铜工具和车马器。种类有簋、鼎、长胡三穿戈、环首削刀、车軎、马面形当卢、铃等,均从中原各国输入的。当地铸造的斧、凿、锥等青铜工具也与中原地区的同类器物形制相同,是中原地区青铜工具向十二台营子传播的结果。

战国时代中期玉皇庙文化的虎饰铜牌、鹿形饰金器等玉皇庙文化因素传播到十二台营子文化,到战国晚期有更多的玉皇庙文化因素如铜马饰牌、金野猪饰牌、铜人形饰、铜垂坠、铜不规则形饰等传播到辽西地区的五道河子墓地。

十二台营子文化与辽东地区青铜文化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带柱状鋬耳的叠唇筒腹罐、长颈壶、侈口罐是来自辽东的文化因素。沈阳郑家洼子墓地出土的饰菱形纹斧、曲刃青铜短剑、石制枕形剑柄加重器、齿柄刀、饰三角勾连纹双钮镜、镜形饰等青铜器与十二台营子文化同类器相似。朝鲜半岛出土短茎式曲刃短剑、T形剑柄、装饰菱形纹的扇形斧、多钮镜、钮钟、双翼镞等青铜器与十二台营子文化的同类器形制相同,表明十二台营子文化向东传播到朝鲜半岛,短茎式曲刃短剑向东传播到日本列岛。

辽西地区青铜时代文化产生于本土,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同时来自辽东地区和欧亚草原的文化因素不断融入本地区,以努鲁儿虎山为界,以西的夏家店上层文化青铜器达到鼎盛阶段,向西向北影响到图瓦、阿尔泰、米奴辛斯克盆地、蒙古高原和外贝加尔地区;以东的十二台营子文化发达的青铜器向东北传播,波及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列岛。

二、河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河套地区的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有白敖包文化、朱开沟文化、李家崖文化、西岔文化、西麻青类遗存。

(一)白敖包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白敖包文化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白敖包遗址而得名,也称“大口二期文化”。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陕北和晋西北地区。年代在龙山时代晚期的偏晚阶段至夏代早期(二里头文化二期前后)。

石峁遗址发现了石砌城墙。房屋分为半地穴式建筑和地面式建筑两类,半地穴式建筑较多,地面式建筑较少。平面形状呈圆形、方形、长方形和不规则形四种,早期流行白灰居住面建筑。

墓葬多数为土坑墓,少量为瓮棺葬。土坑墓中多数为竖穴墓,少数为土洞墓,少部分有壁龛,少部分有木质葬具,一般集中在墓葬区,少部分散布在居住区。瓮棺葬多数分布在居住区的房屋周围,少数建在房屋墙基下。

居住址内出土陶器和墓葬中随葬陶器差别较大。居住址内陶器为实用器,以夹砂陶为主,泥质陶数量较少,器表多装饰篮纹和绳纹。器形有高领罐、敛口瓮、斝、鋬手鬲、花边鬲、盆形大袋足鬲、敛口甗、带流盉、大口尊等。墓葬中随葬陶器多为冥器,以泥质陶为主,少量为夹砂陶,流行方格纹和篮纹,器形有高领罐、单耳罐、双耳罐、单把鬲、带流盉、豆等。瓮棺为大型生活实用器,与居住址内陶器相同。

石器种类有铲、刀、杵、斧、锛、凿、镞等。骨器有镞、锥等。在石峁和新华遗址均发现了大量玉器,种类有铲、刀、钺、璋、环、佩饰等。青铜器有凿、针等小型工具和臂钏、耳环等装饰品。

白敖包文化承袭了当地的永兴店文化的敛口斝、单耳鬲、鋬耳鬲、敛口甗、敛口盉、三足瓮、折肩罐、双小耳罐、单耳罐、高领壶、大口尊、斜腹盆、浅盘高柄豆、伞形器盖等陶器,构成了白敖包文化主体。

双大耳罐、深腹矮柄碗形豆等来源于齐家文化。敞口斝、花边罐、双中耳罐等来源于客省庄文化。厚方唇肥足鬲、折腹盆形簋、折腹圈足罐等来源于晋南的陶寺文化。直口圆腹收底壶、方格纹卷沿单耳罐等来源于豫西的王湾三期文化。三足杯、单耳碗、圈足盘、三足鬹形器等来自豫西的王湾三期文化,经晋南的陶寺文化,沿汾河向北传入到白敖包文化。

白敖包文化是在永兴店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齐家文化、陶寺文化和王湾三期文化等周边文化不同程度的影响,同时河套地区的单耳鬲、单耳鬹、单耳罐也传入豫西晋南地区,两地交流频繁,关系密切。朱开沟遗址中出土的平折沿斜弧腹陶盆,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近似,表明夏文化对白敖包文化也产生了影响。

(二)朱开沟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朱开沟文化以内蒙古伊金霍洛旗朱开沟遗址而得名。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年代在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相当于二里头文化三、四期至二里岗文化。一种观点认为朱开沟文化是先鬼方文化。

房屋有半地穴式建筑和地面建筑两种结构,分为单室、双室和三室,单室数量最多。单室平面呈凸字型,双室平面呈吕字型,三室平面前中后三间一字排列。墓葬有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和瓮棺葬两种。

陶器有夹砂、砂质和泥质三种陶质。器表纹饰以绳纹为主,流行蛇纹装饰。器形有蛇纹鬲、花边鬲、三足瓮、敞口甗、带纽罐、盆、粗柄豆、簋等。

石器种类有斧、杵、铲、钻孔镰、梯形弧身刀、镞、砺石、纺轮等。青铜器有环首弧背刀、环首直刃匕首式短剑、直内戈、空首斧、镞、鍪、护牌、鼎、爵、项饰等生产工具、兵器、装饰品、礼器等。

肥袋足鬲和带纽罐秉承本地龙山时期以来的文化传统。花边鬲、三足瓮等陶器承继白敖包文化的同类器。束颈盆、平沿盆、敞口盆形甗、敞口小盆形钵、深腹罐、鸟形陶塑和钻孔石镰与下七垣文化同类器器型相同。双系罐、折腹盆、弧腹盆、折沿碗、方杯、器盖等陶器与二里头文化同类器器型相近似。朱开沟文化是在当地文化基础上吸收下七垣文化和二里头文化的一些文化因素而形成的。

高领鬲、侈沿深腹鬲、敛口圆腹钵和浅腹细柄豆等陶器来源于晋中地区夏至早商时期文化因素,并且晋中地区是下七垣文化、二里头文化和早商文化与朱开沟文化交流的通道

浅袋足鼓腹鬲、乳状肥袋足带有实足根的鬲、大敞口喇叭形圈足簋和卷沿弧腹甗盆等陶器,与大坨头文化同类器形制相近,是大坨头文化传播而来。大坨头文化的侈沿深腹肥袋足鬲可能受朱开沟文化影响而产生的。大坨头文化和朱开沟文化交往频繁。

粗柄浅盘陶豆、碗形陶簋、云雷纹陶盆、云雷纹陶罐、云雷纹铜鼎、直内铜戈等是来自早商文化的因素,同时朱开沟文化因素的乳状肥袋足陶鬲、蛇纹陶鬲、梯形弧身石刀也在早商文化中有所发现,早商文化和朱开沟文化相互影响,交流密切。

朱开沟文化蛇纹鬲沿长城沿线东西传播,向南传播到中原地区,向北传播到外贝加尔湖地区,至于是否是朱开沟文化居民向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迁移,还是朱开沟文化的因素传播,目前还不能确知。

朱开沟文化的环首直刃匕首式短剑不仅是中国北方地区出土的时代最早的北方系青铜短剑,也是欧亚草原最早的环首短剑,这类短剑在朱开沟文化形成后在中国北方地区传播,向北传播到米奴辛斯克盆地。

空首斧最早产生于西亚地区,向东经过新疆、河西走廊,传播到长城地带,齐家文化、四坝文化、二里头文化、商文化中都有这类铜器。

(三)李家崖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李家崖文化以陕西清涧县李家崖遗址而得名,也称“光社文化”。分布在陕西省北部山西省西北部。年代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约公元前13-前10世纪。一种观点认为是鬼方,一种观点认为是方,一种观点认为是沚方。

李家崖城墙随地形而筑,南、北、西三面以绝壁河流为屏障,东、西两面土石筑墙,平面呈不规则形,南北宽122-213米,东西长495米,面积6.7万平方米。

房屋有地面起建式和窑洞式两种,地面起建式房屋平面为方形,夯土筑墙;窑洞式房屋平面呈凸字型。还发现有带有院落的房屋,夯土围墙呈长方形,宽21.85米,长48.8米,面积为1066.28平方米。正北部为一方形房屋,南院门两侧各有一座门塾类房屋,院内还有多处祭祀坑。

墓葬分为土坑墓和瓮棺葬两种。土坑墓为成年人墓葬,长方形竖穴式,有熟土二层台,填土经过夯打,葬具为木棺。多为仰身直肢。瓮棺葬为儿童墓,以陶甗上部为葬具,两端用石板或陶片封堵。

陶器以泥质陶最多,其次为夹砂陶。器表多呈灰色,以绳纹为主。器形有分档鬲、侈沿甗、三足瓮、浅腹簋、深腹簋、小口平底瓮、侈口折腹盆等。

石器有斧、锤斧、梯形弧身刀、凿、砺石等。玉器有璜、璧、玦、凿、刀、镰等。

青铜器数量多,分为土著式、混合式和商周式三类。土著类兵器有铃首曲柄匕首式短剑、盔、管銎斧、管銎钺、管銎戈、管銎戚、条形刀、镞等,工具有兽首刀、环首刀、蛇首匕、羊首勺、蛇首带环勺、兽首带环勺、双蛇戏蛙柄勺等,车马器有车軎、车辖、舆拦饰、当卢、铃、单球铃、双球铃、銮铃、铜泡等。装饰品有梳、璜形项饰、蛙首笄等。混合类青铜器是商文化因素与土著文化因素相结合的器类,有S形云纹鼎、提梁卣、细颈双耳壶、直线纹簋、带铃觚、龙纹觥、三足盘、带铃豆、銎戈、带铃铎形器、斧、锛、凿、戕等。

墓葬中普遍出土金器,种类有耳环、璜形项饰、片饰等,最具特色的是耳环,用金片制成螺旋状,尾部金丝上穿有绿松石

李家崖文化由朱开沟文化发展而来,花边鬲、蛇纹鬲、敞口盆形甗、三足瓮、折肩罐、簋、盆、钵、豆等陶器与朱开沟文化一脉相承。四面砌筑土墙的地面建筑承继了朱开沟文化地面建筑房屋筑墙建筑方法。多种形制的铜刀是朱开沟文化铜刀的发展。

围坊三期文化花边鬲和蛇纹鬲与朱开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同类器相似,围坊三期文化的曲柄匕首式短剑、管銎斧、环首刀、鹿首刀、三凸钮环首刀等青铜器与李家崖文化同类器相近似,反映出围坊三期文化和李家崖文化联系密切。

李家崖文化出土的双肩耳罐与刘家文化同类器相近似,来源于刘家文化。

李家崖文化出土的单孔直内钺、半月形有銎钺、曲尺形有銎斧、尾带圆柱有銎斧、长管銎斧、条形有穿带孔刀等青铜器来源于卡约文化,管銎斧和钺源头在西亚地区,经过新疆、河西走廊,到达中国北方地区。

李家崖文化深受晚商文化影响,李家崖文化出土大量商式青铜器,种类有鼎、斝、甗、罍、瓿、壶、卣、簋、盘、觚、爵等礼器,钺、戈、戚、镞等兵器,环首刀、斗等生活用具,挂缰钩等车马器,其造型和纹样与殷墟出土的同类器完全相同,均来源于殷墟。李家崖文化的圆圈纹和云雷纹具有商文化陶器纹饰风格,腹部装饰三角纹的簋也来源于商文化。挂缰钩最早产生于殷墟,向北传播到长城地带、蒙古高原、南西伯利亚。李家崖文化蛇纹鬲传播到关中地区商文化中,土著式青铜器也传播到殷墟。

李家崖文化出土的豆、锥形袋足镰裆鬲、铜镞与西周早期同类器相似,反映出李家崖文化与西周早期的联系。

铃首曲柄匕首式剑发源于李家崖文化,在北方草原广泛分布,在围坊三期文化和水泉文化均有发现。李家崖文化青铜刀由朱开沟文化发展而来,环首刀、双环首刀、三凸纽环首刀、兽首刀流行于北方草原,传播到蒙古、外贝加尔和米奴辛斯克盆地。挂缰钩产生于殷墟,向北传播到中国北方地区、蒙古高原和米奴辛斯克盆地。铜盔产生于李家崖文化,沿长城地带传播,向北传播到蒙古和阿尔泰地区。

铜泡源头在西亚,在中国最早出现在新疆的南湾文化和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四坝文化,晚商时期李家崖文化出现铜泡,然后在中国北方地区广泛流传。在西西伯利亚、米奴辛斯克盆地、阿尔泰、外贝加尔地区也有铜泡出土。

璜形项饰有铜、银、金三种质地,整体呈半月形,两端有弯勾,两个尖端处有小孔,便于系绳悬挂。最早产生于黄河沿岸,向北影响到外贝加尔、蒙古、图瓦地区。在更西的阿尔泰、哈萨克斯坦至东欧地区,广泛流行用金属丝制成的胸饰品,其上装饰复杂的图案,一般为神话传说内容。

蛇首匕主要分布在晋陕黄河两岸的李家崖文化中,分布在欧亚草原西部卡马河流域的塞伊马文化也发现了形制相似的蛇首匕,李家崖文化和塞伊马文化有共同的文化因素。

(四)西岔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西岔文化以内蒙古清水河县西岔遗址而得名。分布在内蒙古中南部地区。年代在商代晚期到西周早期。

房屋为方形半地穴式建筑,地穴四周筑夯土墙。成人墓葬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墓,流行单人侧身直肢或略屈肢,随葬弹簧式铜耳环、管銎铜斧、石壁、穿孔石铲、骨锤、玉环玛瑙珠、绿松石、海贝等。

陶器多见泥质和夹砂褐陶,器表流行绳纹,器形有高领鬲、侈沿鬲、侈口甗、高领罐、小口瓮、双耳罐、单把罐、鼓腹罐、鼎、盆、钵、豆等。流行双鋬和外叠唇风格。

石器有斧、铲、刀、凿、砺石等。青铜器有管銎斧、刀、锥、镞、耳环等。

西岔文化继承了朱开沟文化的梯形弧身石刀、卷沿鼓腹盆、动物形陶塑和铜耳环和矮领双鋬鬲、盆形甗、盆的制作方法,以及陶鬲的花边装饰风格,西岔文化是在朱开沟文化基础上接受较多来自晋中地区高领鬲因素而形成的。

双鋬鬲与碾子坡文化同类器器形相近似,西岔文化与碾子坡文化之间存在交流。双耳罐、双耳鬲、舌状足跟鬲与刘家文化的同类器形制相近,来源于刘家文化。高领罐与辛店子文化的同类器特点相同,辛店子文化与西岔文化联系密切。

弹簧式铜耳环来自欧亚草原西部的外高加索及其相邻地区,向东经新疆、甘青地区到达中国北方地区,中国早于西岔文化出土弹簧式铜耳环的文化有甘青地区的齐家文化和四坝文化,以及新疆地区的南湾文化,在欧亚草原广泛流行。

(五)西麻青类遗存与周围的关系

西麻青类遗存以内蒙古准格尔旗西麻青墓地命名。年代在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

墓葬均为土坑竖穴墓,葬式为仰身直肢和仰身屈肢,头向北。殉生为羊肢骨,放置在身体一侧。随葬品放置在头上或脚下,以陶器为主,基本组合为鬲、盂、罐,还有少量单耳罐、双耳壶,还有弹簧式耳环、带扣、骨簪、玉玦、料珠等。

西麻青类遗存的陶鬲、盂等陶器是西周文化典型陶器,其主体来源于西周文化,弹簧式耳环与西岔文化同类器形制相同,但大量的夹砂鼓肩罐具有自身特点,少量的双耳壶、单耳罐、花边鬲具有北方风格。

河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产生于本土,深受中原地区文化影响,白敖包文化、朱开沟文化、李家崖文化、西岔文化的居民过着定居生活,经济均以农业为主,饲养猪、绵羊、牛、狗等家畜,狩猎作为经济补充,西麻青类遗存是西周文化北移而形成的。河套地区地处长城地带中段,北方草原和中原地区交汇处,在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东西南北文化传播过程中起到了枢纽作用。

三、内蒙古高原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内蒙古高原北部的呼伦贝尔高原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分布着石板墓文化,锡林郭勒草原有金斯太洞穴遗址青铜时代遗存,

(一)呼伦贝尔高原石板墓文化与周围的关系

经过发掘墓地有哈乌拉石板墓群分布在哈乌拉山阳坡上,墓葬南北成行排列,墓葬为东西向。墓地分为东、西两区,两者相距600米。东区有85座墓葬,在墓区东北5米处直立一块长方形石板。西区有21座墓葬,在墓区东面近4米处立长方形石板两块,两者间距5米。在长方形竖穴二层台土坑的四壁贴立石板,四角砌较高的角石,个别墓长向两边的石板还伸出两端,在二层台下的竖穴为墓室,有的墓葬在二层台土坑上覆以石板。石板墓大小不等,长1.3-4.7米,宽1-3.6米。墓坑内发现零星人骨和少量随葬品,有夹砂黄褐陶罐、辉石珠子和长方形蚌刀等。

呼伦贝尔高原石板墓与分布在蒙古中部、东部、外贝加尔南部和贝加尔湖沿岸地区的石板墓的文化性质相同,均为石板墓文化,随葬北方青铜器、石器、骨器和陶器等,出土动物骨骼有马、牛、羊、狗、鹿、鸟等,以游牧经济为主,狩猎作为经济补充。圜底陶器与东西伯利亚的陶器传统有密切联系,陶鬲来自中国东北地区,北方青铜器流行于欧亚草原。

(二)锡林郭勒高原青铜时代遗存与周围的关系

在金斯太洞穴遗址上层出土有商代陶器、铜器、骨器和蚌器等,陶器以夹砂灰陶为主,还有少量夹砂黑陶和红陶,火候较低。纹饰有珍珠纹、篦点纹、划纹、线纹、三角纹和菱形纹,多见乳丁耳。器形有蛇纹三足瓮、蛇纹鬲、带纽罐、杯等。

珍珠纹是来自贝加尔湖地区的文化因素。蛇纹三足瓮、蛇纹鬲和带纽罐与朱开沟文化同类器非常接近,朱开沟文化因素向北传播到锡林郭勒高原。

内蒙古高原青铜时代遗存与长城地带和东北地区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存在相互交流,同时与蒙古高原联系密切。

四、结语

中国北方长城地带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位于欧亚草原文化东南部,南与中原文化为邻,与中原地区关系密切,与其他欧亚草原青铜文化相互交流频繁,陶器与中原地区趋同,青铜器分为土著式、中原式和混合式三类,土著式和混合式青铜器组成北方系青铜器,在欧亚草原广泛流行。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白敖包遗址发掘报告”(编号:12KBG006);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规划项目“内蒙古地区民族关系史”(批准号:MZWH2014-032)。

[作者简介]索秀芬,女,内蒙古自治区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内蒙古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教授;李少兵,男,内蒙古博物院研究员。

(本文原刊于内蒙古社科院历史所 编《朔方论丛》第五辑,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16年)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内蒙古工作队:《内蒙古赤峰药王庙、夏家店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2年第2期。

邹衡:《关于夏商时期北方地区诸邻境文化的初步探讨》,《夏商周考古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0年,第233-270页。

徐光冀:《赤峰英金河、阴河流域的石城遗址》,《中国考古学研究——夏鼐先生考古五十周年纪年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86年,第82-93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1979年安阳后岗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85年第1期。

津市文化局考古发掘队:《河北大厂回族自治县大坨头遗址试掘简报》,《考古》1966年第1期。

赵宾福:《关于高台山文化若干问题的探讨》,《青果集——吉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二十周年考古论文集》,知识出版社,1993年,第273-284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偃师二里头》,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9年。

河北省文物管理处:《磁县下七垣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79年第2期。

任相宏:《岳石文化的发现与研究》,《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10-119页。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黑龙江肇源县小拉哈遗址发掘报告》,《考古学报》1998年第1期。

水城:《四坝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第三辑,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80-121页。

莫润先:《安德罗诺沃文化》,《中国百科全书·考古学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第15-16页。

林沄:《夏代的中国北方系青铜器》,《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12页。

辽宁省博物馆文物工作队:《辽宁朝阳魏营子西周墓和古遗址》,《考古》1977年第5期。

林沄:《说貊》,《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39-248页。

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2007年。

沈勇:《围坊三期文化初论》,《北方文物》1993年第3期。

辛占山:《康平顺山屯青铜时代遗址发掘报告》,《辽海文物学刊》1988年第1期。

抚顺市博物馆:《辽宁抚顺市发现殷代青铜环首刀》,《考古》1981年第2期。

辽宁大学历史系考古教研室、铁岭市博物馆:《辽宁法库县湾柳遗址发掘》,《考古》1989年第12期。

赵宾福:《中国东北地区夏至战国时期的考古学文化研究》,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23-26页。

刘观民、徐光冀:《内蒙古东部地区青铜时代两种文化》,《内蒙古文物考古》创刊号,1981年,第5-14页。

靳枫毅:《夏家店上层文化及其族属问题》,《考古学报》1987年第2期。

朱永刚:《夏家店上层文化的初步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第一集,文物出版社,1991年,第99-128页。

朱永刚:《论高台山文化及其与辽西青铜文化的关系》,《中国考古学会第八次年会论文集》,文物出版社,1996年,第139-156页。

纪烈敏:《燕山南麓青铜文化的类型谱系及其演变》,《边疆考古研究》第1辑,科学出版社,2002年,第103-122页。

北京市文物研究所:《军都山墓地》,文物出版社,2007年。

黑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肇源白金宝——嫩江下游一处青铜时代遗址的揭示》,科学出版社,2009年。

王成:《内蒙古海拉尔西山发现大型陶鬲》,《北方文物》1998年第2期。

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49页、156-157页。

朱贵:《辽宁朝阳十二台营子青铜短剑墓》,《考古学报》1960年第1期。

林沄:《说貊》,《林沄学术文集》(二),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39-248页。

王建新:《真番马韩考》,《考古文物研究——纪念西北大学考古专业成立四十周年论文集(1956-1996)》,三秦出版社,1996年,第397-407页。

王成生:《辽河流域及邻近地区短铤曲刃剑研究》,《辽宁省考古、博物馆学会成立大会会刊》,沈阳,1981年,第92-99页。

董新林:《魏营子文化初步研究》,《考古学报》2000年第1期。

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辽宁凌源县五道河子战国墓发掘简报》,《文物》1989年第2期。

沈阳故宫博物馆、沈阳市文物管理办公室:《沈阳郑家洼子的两座青铜时代的墓葬》,《考古学报》1975年第1期。

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伊金霍洛旗文物管理所、鄂尔多斯博物馆:《伊金霍洛旗白敖包墓地发掘简报》,《内蒙古文物考古》第二辑,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年,第327-337页。

吕智荣:《朱开沟文化遗存与李家崖文化》,《考古与文物》1991年6期。

许伟:《晋中地区西周以前古遗存的编年与谱系》,《文物》1989年第4期。

乌恩岳斯图:《北方草原考古学文化研究——青铜时代至早期铁器时代》,科学出版社,第85页。

张映文、吕智荣:《陕西清涧县李家崖古城址发掘简报》,《考古与文物》1988年第1期。

吕智荣:《朱开沟文化遗存与李家崖文化》,《考古与文物》1991年6期。

李伯谦:《从灵石旌介商墓的发现看陕晋高原青铜文化的归属》,《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年第2期。

张万钟:《商时期石楼保德与“沚方”的关系》,《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1989年第11期。

牛世山:《刘家文化的初步研究》,《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年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00-213页。

高东陆:《略论卡约文化》,《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53-165页。

张文立、林沄:《黑豆嘴类型青铜器中的西来因素》,《考古》2004年第5期。

林沄:《关于青铜弓形器的若干问题》,《林沄学术文集》,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8年,第251-261页。

李刚:《中国北方青铜器的欧亚草原文化因素》,文物出版社,2011年,第234-239页。

国家文物局、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吉林大学考古系:《晋中考古》,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55页。

刘军社:《论碾子坡文化》,《远望集——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华诞四十周年纪年文集》,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第221-232页。

张学正、水涛、韩翀飞:《辛店文化研究》,《考古学文化论集》(三),文物出版社,1993年,第122-144页。

吕恩国、常喜恩、王炳华:《新疆青铜时代考古学文化浅论》,《苏秉琦与当代中国考古学》,科学出版社,2001年,第184-187页。

曹建恩:《内蒙古中南部商周考古研究的新进展》,《内蒙古文物考古》2006年第2期。

郝思德:《内蒙新巴尔虎右旗哈乌拉石板墓》,《北方文物》1988年第4期。

Hash:54a247a987da56c32eed3a7eaef187ac59d05562

声明:此文由 朔方论坛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