淇县山顶人家地谷岭:一户人家的村落成驴友乐园

淇县山顶人家地谷岭

一户人家的村落成驴友乐园

导读

位于高山之巅的地谷岭是淇县灵山街道赵庄村下辖的一个自然村,其虽然被称为村,但是村里多年来只住着一户人家。这户人家姓徐,像与世隔绝一样,他们一代又一代过着没有路、没有水、没有电的生活。如今,这户人家还坚守在地谷岭,他们的日常生活是怎样的,用上电了吗?日前,记者翻山越岭、攀崖扶壁登上了海拔近600米的地谷岭采访。

登上地谷岭,一览众山小

地谷岭是村名,也是山名和地名。这里在清朝中期还是个荒无人烟、乱石遍野的地方,后来一户姓徐的人家来到这里,他们就地取材建造石屋安家定居,并克服山下人难以想象的艰辛,在此开荒种地、繁衍生息。

赵庄村驻村第一书记张伟向记者介绍,地谷岭在赵庄东南约3公里的山顶上,要上地谷岭只有一条新修的盘山小道可走,这条小道只通到山腰,到了小道的尽头需要摸索着往山上爬,没有毅力很难上去。

不过,登上地谷岭后能看到独特的风景,它四周群山绵延、重峦叠嶂、沟谷纵横,晴天时的蓝天白云令人神清气爽,阴雨天的岚霭令人荡气回肠,山上悠闲的羊群和马匹给人一种回归大自然的惬意。

听了张伟的介绍,记者增添了登上地谷岭的勇气和劲头。

尽管这样,记者登山途中恐高症的反应加重,面对陡峭的山崖还是产生了畏难畏惧心理,双腿发软、汗流浃背,实在无心浏览风景,只能一味地埋头看着脚尖艰难地向上攀爬,并一再用“无限风光在险峰”“世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来鼓励自己。其间,记者不禁想问,当年为啥有人要选择在没有路的山顶上生活……

当记者最终战胜恐高症登上地谷岭时,视野立马开阔起来,眺望四面群山,顿有居高临下之感,遂发出“一览众山小”之感慨。

一户人家的村落,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当年俺的祖上在山顶安家,就是看中了这里有地可种。”住在地谷岭的徐建光今年48岁,他在家中排行老大。徐建光告诉记者,他的先辈都是农民,土地是农民的命根子,上世纪推行土地联产承包责任制时,地谷岭被确权的土地为60亩,村里人世世代代靠这些土地生活。

从地谷岭有了第一户姓徐的人家算起,到徐建光的子女这一代已经是第六代人了。徐建光说,地谷岭人口发展到最多的时候曾经有十来户四五十口人。徐建光有3个弟弟,小弟弟跟村里其他人一样早就下山了,这些年只有他和二弟、三弟坚守在地谷岭。徐建光的一双儿女中,儿子今年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国内一家知名大公司入职,女儿在鹤壁市高中宏志班上高三。按徐建光的话来说,他们兄弟三人组成的山顶人家在地谷岭种地、养马、放羊、看日出,过着世外桃源般的生活。

徐建光说,改革开放后很长一段时间里,地谷岭仍然像与世隔绝一样,他们吃的是石磨面,做饭烧地锅,火种是草绳,照明靠煤油灯,收割凭身背肩扛,几乎保持着原始生活状态。后来,山外人的现代化生活吸引着地谷岭的人纷纷下山谋生,现在仅剩他们兄弟仨守望着地谷岭的碧野蓝天。到了晚上闲来无事,他们在地谷岭上眺望鹤壁市区、淇县县城及卫辉新乡等地的夜景

被逼出来的办法,

从管道输送到索道运输

从徐建光的介绍中可以想见,在地谷岭没有路的年代,他们是如何进出村子的。那时候,要想把山上的粮食运出去换些煤油回来很难,徐建光说:“办法是逼出来的,活人不能让尿憋死。”2005年,徐建光打下了2000公斤玉米,怎样把这些玉米运到山下卖出去,徐建光动了很长时间的脑筋。

最后,他把直径6厘米的塑料管用胶带一根根连接起来,组成了长300米的输送管道直通山下,他就这样将一袋袋玉米从山顶通过管道输送下去,用了不到半天时间就把玉米全部运下山了。“这项小发明很管用,省力气又省时间。”徐建光谈到这里时有些得意。

徐建光还有一项令他更得意的发明,就是2016年由他亲手设计、制造、安装的索道运输系统,徐建光称其为“升降运输机”。这套系统由柴油机、发电机、卷筒、钢丝绳和钢结构支架等组成,操作起来灵巧又方便,至今在地谷岭还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套运输系统设计载重量为500公斤、设计运输速度为每分钟26米、直线运输距离为520米。徐建光说,只要肯动脑,办法总比困难多。他的升降运输机克服了两端落差大、中间无支点等难题,自投入使用以来解决了地谷岭上上下下物质运送的大问题。

徐建光为记者进行了示范操作,记者不禁赞叹,只有初中文化程度的徐建光干成了工程师干的事。

徐建光说,安装升降运输机的时候他请了10多个人往山上搬运柴油机等笨重的机器和材料,由于山高坡陡上山很艰难,仅搬运费每人每趟就需要150元。

“愚公能移山,我能改变山”

“其他人都下山了,你为啥还要待在山上?”面对记者的提问,徐建光说:“其他人下山是因为在山上看不到希望了,我不下山是因为我有想法。我的想法是,愚公能移山,我能改变山。”

记者在采访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徐建光没有像其他人那样下山另谋出路并不是因为他自身的闭塞,也不是因为他没有眼界和本事,而是因为他是个有头脑、有眼光、有自信的人。徐建光向记者介绍了近些年来他在地谷岭干的一系列“大事”,从这些“大事”中可以看出他坚韧又倔强的性格。

“不怕条件差,就怕没想法!” 徐建光说,现在政府重视“三农”,政策越来越好,凭借好政策他一定要改变地谷岭的面貌。他这些年在山上艰苦奋斗,通过修路、治水、安装风力发电和光伏发电设备,已经过上了现代化的生活,家里的冰箱、彩电、电磁炉等现代化家用电器应有尽有,与从前的地谷岭已不可同日而语。

而且,现在到地谷岭观光游玩的外乡人越来越多,地谷岭已不再是封闭的荒山野岭,去年秋季有一天徐建光曾经接待了由260多人组成的驴友团,他为驴友们做了4大锅烩菜,驴友们对地谷岭独特的自然风光和他们这户山顶人家很感兴趣。

地谷岭“大事记”:引水、通电、修路

“原先在地谷岭能吃上羊粪蛋水都很难得,我干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治水。”徐建光说,地谷岭从前滴水贵如油,每年到了雨季才有雨水裹挟着羊粪蛋流到坑里积攒起来,人和牲口可以就近吃上羊粪蛋水。可是雨季一过水坑随之枯竭,连羊粪蛋水也没了,他们只好下山四处找水。徐建光曾经多次挑着衣服、赶着牲口到山下的南四井村找水,在南四井村洗完衣服、让牲口喝饱水后,再挑起水和衣服、赶着牲口回家,下山上山来回要走几公里。

缺水的艰辛让徐建光决心把引水上山这件事干成。2000年,他在寻找水源的过程中发现地谷岭的半山腰有一眼泉水,水量虽不大但还是令他喜出望外,于是他购置水泵,铺设水管,修建地下蓄水池。修蓄水池时徐建光请来的工人对他支付工钱的能力有疑虑,徐建光便在动工前一次性将工钱支付给了对方。修蓄水池所用水泥的价格每袋为4.5元,他请民工往山上搬运每袋水泥的费用高达20元。铺设水管时,为节省开支,他在水压高的地段用金属管,水压较低的地段则用价格便宜的塑料管,最终把水引到了山上。“用自己的双手让地谷岭告别了吃羊粪蛋水的历史,我也增加了继续干大事的信心。”徐建光说。

引水上山成功后,2001年,徐建光着手解决用电难题。他先是因陋就简安装了一台30瓦的太阳能发电设备,让家里用上了一台7英寸电视机。接着,他又安装了两台200瓦的风力发电机和一台1500瓦的太阳能发电设备,解决了照明、手机充电等用电问题。2006年,徐建光再接再厉,在山上安装了一台2500瓦的风力发电机,从而保障了包括电冰箱、电磁炉、电风扇等的用电需求。到了2018年,在当地政府的支持下,输电线路从山下通到了地谷岭,彻底解决了生活用电问题。

要想富先修路,徐建光早就认识到了这一点。他说:“我把愚公看成榜样,下决心在没有路的山上修出条路来。”2013年,徐建光干起了另一件大事,他在山上开辟路基和维修路基,为后来修水泥路面做准备。这些年来,徐建光让两个弟弟负责种地、照料羊群和马匹,他凭一已之力开辟了一条长1500米、宽4米的路基。其间,他修好的路基年年出现因雨水冲刷而垮塌的情况,路基垮塌到哪里他就修补到哪里。2019年,徐建光得到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他修的路基变成了水泥路。这条路目前只修到距山顶约500米的地方,徐建光说,不把这条断头路修通到山顶他不会放弃。

山顶人家成驴友乐园

记者到达这条水泥路的尽头时,有两辆新能源汽车正在这里充电,旁边还停放着一辆三轮车和一辆摩托,记者有些纳闷儿:在这四周空无一人的地方怎么会有车在充电?

登上地谷岭后记者得知,这些车是徐建光兄弟三人用种地、养马、养羊挣的钱购置的,山上有路基后他们买了三轮车和摩托,两辆新能源汽车是2019年有水泥路后购置的,这些车让他们下山办事方便多了。目前的路还没有通到山顶,车辆只能在那里停放和充电。

记者在地谷岭看到了两个蒙古包,这是徐建光为登山观光的游客搭建的。徐建光说,地谷岭有独特的自然风光,有美丽的天然草原,在驴友圈的知名度越来越高,现在团结队登上地谷岭的摄影爱好者和游人络绎不绝。今年国庆节之前,仅是通过网上与徐建光预约到地谷岭游玩的外地驴友团队就把整个国庆假期占得满满的,他们这个山顶人家成了驴友的乐园。

“我不会舍弃祖上开创的家园,我会奋斗到底。”徐建光对记者谈了他的打算,现在国家倡导发展乡村旅游助力乡村振兴,让他坚定了改变地谷岭的信心和决心,他要借助淇县大力发展全域旅游和推进美丽乡村建设的好时机,借鉴地谷岭周边的赵庄村、大石岩村等地发展乡村旅游的经验,利用地谷岭的独特优势在草原上开赛马场举办赛马和马术表演活动,再建一些蒙古包,开农家饭店和客房,在地谷岭发展特色旅游,让游人能玩好、吃好、住好,让地谷岭与周边的古灵山、朝阳山朝歌寨、收粮洞等景区连成线、形成片,让地谷岭的明天更美好。

总值班:邓少华

本期小编:岳珂

欢迎踊跃留言,提供线索,一经采用有 【大奖 】!

Hash:63b1b96e742f8283241237b1503448e1d3d6e747

声明:此文由 淇河晨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