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垣县简介

襄垣县

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辖区,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2′-113°14′,北纬36°23′-36°44′之间。东以仙堂山黄岩山与黎城分界;西以石磴山和沁县相连;南以五阳山、麓台山磨盘山、五赞山分别与潞城、长治市、屯留接壤;北和武乡为邻。县城位于长治市主城区北约50公里。2009年,襄垣县被联合国地名专家组中国分部评定为中国地名文化遗产“千年古县”。[1]

夏朝时,襄垣属冀州

商初属上党国,后并入黎国。

西周时期,复属上党国。

春秋时期,周桓王二十一年地属鲁大夫党氏食邑,后被赤狄所夺,地归潞子婴儿国。周定王十三年晋景公灭赤狄,地归晋公族食邑。周敬王十二年行政区调整后,地属平阳

战国时期,周贞定王十四年,归晋侯赵襄子领地。襄子筑城于甘水之北取名襄垣,亦曰襄垣。周安王姬娇二十六年,韩、赵、魏三家分晋,韩首置上党郡,郡治襄垣城。周赧王五十五年,秦伐韩,割断上党与韩都联系,上党守冯亭以郡归赵,地又属赵。赵王迁十四年,赵被秦灭,地归秦辖。

秦朝时期,置襄垣县属上党郡。二世胡亥二年为战国七雄之余魏王豹所据。

西汉王莽始建国元年,改襄垣为上党亭。

东汉光武建武元年,易亭为县,复称襄垣,属并州上党郡。

东汉建武四年,属匈奴族郝散领地。

西晋永嘉二年,刘琨迁都尉张倚领上党据襄垣,在城北12里(今堡底村一带)筑安民城。

东晋咸和三年,为后赵石勒辖地。升平二年,上党郡治安民城,地属前燕。太和,五符坚灭燕,地属后秦。太元十一年,地归后燕。太元十九年,北魏割上党置襄垣郡,领屯留、长子壶关、寄氏、乐阳五县。

北魏泰常五年,废郡复县,属乡郡。北魏建义元年,复治襄垣郡,领五原、建义、刈陵、襄垣四县,属并州。

北齐废郡为县。

北周宣政元年改襄垣为潞州,开皇三年罢州。十六年于襄垣置韩州,隋大业初罢州为县,属上党郡。

唐武德初,复置韩州于襄垣,因漳水浸城,筑新城于甘水之南(今址)。领襄垣、铜 、黎城、涉县、武乡等五县。贞观十七年废韩州,以县属潞州。

五代时期,梁开平三年,地属梁。龙德三年属五代唐。清泰三年属五代晋。天福十二年,属五代汉。乾祐三年,属五代周。

太平兴国二年,属隆德军,后属隆德府。靖康初,属金河东路潞州属县。

元至元八年,废屯留县并入襄垣,为潞州辖县。至元十五年屯留、襄垣分置。

嘉靖八年,襄垣属潞安府。

民国元年(1912),襄垣直属山西省。

民国三年(1914),属冀宁道。

民国六年(1917)废道归省。

民国二十六年(1937),山西在省、县间设政治区(称行政专员公署)襄垣属第三政治区(政治区设沁县)辖县。

民国二十九年(1940),属太行区第二办事处辖县。

民国三十年(1941)8月,属晋冀鲁豫边区政府太行二专署辖县。

民国三十五年(1946)6月归太行二专区辖县。

民国三十七年(1948)9月,属华北人民政府太行二专区辖县。

民国三十八年(1949)5月,属左权专区辖县。同年8月改属山西省长治专区辖县。

1954年5月,属晋东南专区辖县。

1958年9月,襄垣与沁县合并,改称襄沁县,后又与沁源合并,又称沁县。

1959年9月,三县分治,襄垣仍为晋东南专区属县。

1985年,实行市管县体制,襄垣改属长治市辖。

区划沿革

1984年襄垣恢复乡镇建制,辖有六镇十四乡。六镇即:城关、王桥、夏店、侯堡、虎亭、西营。十四乡即:善福、北底、八里庄、原庄、九庄、南邯、榆林、上马、东岭、史北、王村、龙王堂、下良、强计。

2001年1月撤并乡镇时,缩编为8镇3乡,即将八里庄并入城关镇,更名为古韩镇;原庄乡并入王桥镇;南邯乡、九庄乡并入夏店镇;东岭乡并入虎亭镇、王村乡、史北乡、龙王堂乡合并,编为王村镇;下良乡、强计乡合并,编为下良镇;榆林乡并入上马乡。侯堡镇、西营镇、善福乡、北底乡原建制不动。

区划详情

2001年至今,襄垣县辖8个镇、3个乡:古韩镇、王桥镇、候堡镇、夏店镇、虒亭镇、西营镇、王村镇、下良镇、善福乡、北底乡、上马乡。 328个行政村,1088个自然村。

位置境域

襄垣县位于山西省东南部,太行山的西麓,上党盆地之北。地理坐标为东经112°42′-113°14′,北纬36°23′-36°44′之间。东与黎城分界;西和沁县相连;南与襄垣县潞城、长治郊区、屯留接壤;北和武乡为邻。全县东西长48公里,南北宽40公里,总面积为1160平方公里。

地貌

仙堂山

襄垣全境地形西北高而东南低,属半山丘陵地区,平均海拔在1000米左右,是内陆黄土高原的一部分。魏灰山海拔1725米,为境内最高山峰(强计乡井背村);最低海拔800米(北底乡合河口)。县城为境内最大盆地,南北长10公里,东西宽40公里,全县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折合174万亩。按地貌划分:丘陵占57.5%,山区占31.9%,平川占10.6%.。

气候

襄垣大陆性气候特别显著,平均气温8°-9℃,四季分明,七、八、九月气候最高,平均达23.4℃,极端最高气温为38.1℃。十二月、一月、二月气温最低,平均为-8.1℃,极端最低气温为-29.1℃。年平均降雨量在550毫米左右,大部集中于七、八、九三个月。全年无霜期一般为166天左右,最短118天,最长197天。

水文

襄垣属海河流域,地处浊漳河上游。浊漳河的三大干流西源、南源、北源,分别从境内的贺家垴。南沟、吴北入境。西源、南源在甘村汇合,至北底乡合河口与北源汇流,注入黎城,流经八个乡镇。境内还有史水、郭水、郝水等十多条主要支流和数百条小溪纵横交织,河流总长度为90.5公里。

动物资源

襄垣县兽类主要有:豹、狼、豺、狐、黄鼠狼、山猫、野猪、岩松鼠、花鼠等。鸟类主要有:啄木鸟、野鸭、捞鱼鹳、猫头鹰、石鸡、山斑鸠、喜鹊、麻雀、小燕等。虫类主要有:蛇、蝎、蜈蚣、壁虎、蜂、蝇、蜻蜓、蝴蝶、蚊子等。鱼类主要有:草鱼、鲤鱼、鲢鱼、虾、蟹、鳖、蛤蚌、水螅等。

植物资源

襄垣县主要粮食作物有:小麦、玉米、谷子、高梁、大豆马铃薯花生等。主要瓜果作物有:西瓜苹果、梨、葡萄。乔木类主要有:杨、柳、榆、槐、楸、椿、黄芽树、皂荚树和松树。灌木类主要有:沙棘类(醋柳)、荆条、玛瑙等。药草类主要有:党参桔梗、马斗铃、知母何首乌、女贞子、透骨草、甘草、黄苓、柴胡等一百余种。

矿藏资源

全县煤炭储量75.8亿吨,可开采22亿吨;以中灰、低硫、高发热量、高熔灰份煤质的贫煤为主。现已探明的

矿产资源有煤、铁、锰、铜、锡、硫磺石膏、云母、石英砂、石灰石、铝土矿、白云石、大理石、磁土等三十余种,其中煤、铁矿极为丰富。全县煤田南起阎村、北至南岩长达45公里,宽10公里,共计450平方公里,煤田属沁水煤田,地质总储量75.8亿吨,煤质以中灰、低硫、高发热量、高熔灰份的贫煤为主,西部和南部储存有煤和配焦煤等优质煤,易开采煤一般在6米左右,覆盖层为40-120米。铁矿分布在王桥、北底、下良、善福、西营等乡镇,总储量为3300万吨。氧化钙品位55%以上,是水泥、电石及其他建筑材料的优质原料。石膏石总储量为150万吨,分布在我县东南部,是全省优质石膏石矿点之一。铝土矿、大理石、白云石、石英砂的矿产资源储量在100万吨以上。

水资源

全县共有水库14座,其中山西六大水库之一的后湾水库,总库容达1.3亿立方米。全县水资源总量为7.8亿立方米。

人口状况

截止2011年底,全县总人口272369人,男性人口141588人,女性人口130781人,性别比(女=100)108.26,人口密度231人/平方公里。城镇人口数107725人,乡村人口164644人,城镇人口比重达到39.55%,比上年提高1.57个百分点。根据计生部门统计,2011年出生率7.66‰,比2010年下降0.78个千分点;死亡率5.44‰,比2010年下降0.23个千分点;人口自然增长率2.22‰,比2010年下降0.55个千分点。

综述

2011年全县生产总值完成268.8亿元,比2010年增长15.9%,增速比2010年加快0.3个百分点。农业增加值5.2亿元,比2010年增长10.6%;工业增加值231.4亿元,比2010年增长16.2%;人均生产总值99027元(按2011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5333美元),比2010年增长15.2%。

农业

2011年,全县新建扩建设施蔬菜园区80个,总面积达到1.5万亩;建成了500亩以上示范区6个,建成智能化育苗大棚3座、蔬菜市场2个、冷库3座、规模养殖小区5个,发展干果经济林2.2万亩;扶持了晋襄王、东宝薯业、宝达菇业、广发禽业等一批农业龙头企业。2011年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为33564.8公顷,减少820.2公顷,比2010年下降了2.4%。粮食作物播种面积31133.8公顷,比2010年下降3.4%;粮食总产量166185.7吨,比2010年增长1.4%。其中:小麦播种面积2077公顷,比2010年下降14.6%;小麦总产量6551.6吨,比2010年下降5.8%;单产210.3公斤/亩,增长10.3%。秋粮播种面积29056.8公顷,比2010年下降2.5%;秋粮总产量159634.1吨,比2010年增长1.7%。其中:玉米播种面积26000公顷,比2010年增长2.8%;产量147596.2吨,增长4.7%;单产378.5公斤/亩,增长1.9%。蔬菜总播种面积1731公顷(含复种),比2010年增长28.7%,蔬菜产量140560吨,比2010年增长94%。油料作物播种面积291公顷,比2010年下降23.4%;油料产量417.2吨,比2010年下降25.8%。

工业

2011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年主营业务收入2000万元及以上工业企业,以下同)完成工业总产值443.5亿元,比上年增长37.7%,其中重工业总产值完成442.2亿元,增长37.5%,轻工业总产值完成1.3亿元,增长126%。工业销售产值完成426.1亿元,增长35%,工业产品销售率96.1%。

文化体育

2011年末,全县图书馆馆藏图书达到6.6万册。全年放映电影50余部,共5900场。举办歌舞戏曲文艺晚会30余次,观众20万余人。全县电视覆盖率为100%,广播覆盖率为100%,电视台自主播出固定栏目达到7个,播出时间为5840小时。2011年,全县运动员在各类体育比赛中获得全省冠军5个,全市冠军1个。向市体校输送运动员18人,向省体工队输送运动员7人,向高等院校输送运动员21人。全县举办体育赛事118次,参与群众10万多人。

教育事业

2011年,全县各类学校共145所,在校学生39366人,教职工有3154人。全县学前三年毛入园率为84.3%,初中入学率100%,高中阶段毛入学率86.1%,中等职业教育全覆盖率100%。2011年,高考二本达线人数为196人,中考600分以上考生达到84人。2011年,全县共招聘具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13名,招聘农村小学教师50名。

科技发展

2011年,全县共申报国家级科技项目1项,申报并认定省级民营科技企业1家,申报省级科技项目6项,市级科技项目15项,申报山西省农村技术集团承包项目8项。全年全县共完成专利131件,其中,发明专利达到66件,职务发明62件。

医疗卫生

2011年末,全县医疗卫生机构为452个。其中,医院26个(含潞矿、五阳矿、襄垣煤矿等),村卫生所323个,村卫生室69个。床位达到1087张,卫生技术人员为1849(包括乡村医生)人,其中医生455人。全年全县共有177677名农民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为99.38%。全年筹集新农合基金4096万元,门诊家庭账户补偿41841人次,补偿金额43万元;门诊统筹补偿335742人次,补偿金额649万元;住院补偿12187人次,补偿金额3241万元。

社会保障

2011年末,全县企业职工参加城镇基本养老保险人数为12817人,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参加城镇基本医疗保险42670人,参加失业保险8500人,参加工伤保险26688人,参加生育保险7013人。2011年全县共有11.8万农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有3322人参加了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城市低保对象 3012人,共计发放低保资金1067万元,保障标准为360元。农村低保对象8176人,共计发放低保金1118.7万元,保障标准为155元。

风景名胜

仙堂山

仙堂山位于太行山西麓,距县城东北25公里,景区面积22平方公里,海拔1100—1750米。

襄垣县风景名胜(4张)

晋咸康年间,早在1600年以前,就是著名的佛教圣地。自唐武宗3万大军平仙堂之后,几经重修,最后一次修复于90年代。为山西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现已开发景点30多处,并载入《中国名胜辞典》。

宝峰湖

宝峰湖位于襄垣县城西30公里,紧临208国道,太焦铁路和太长高速公路。湖总容量1.3亿立方米,水表面积1万亩。环湖四周古迹和革命旧址有始建于三国的宝峰寺、麻衣祖师修炼之所麻衣洞、东晋著名高僧法显故里龚家沟,上党战役土落截击战战场和纪念碑。宝峰湖旅游开发区有九大景区,即:宝峰寺景区、水上乐园、法显故居景区、水上探险区、民俗风情景区、革命圣地景区、滨水别墅区、休闲度假区、商贸服务区和108处景点。

凉楼景区

凉楼景区位于山西省襄垣县,属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凉楼为襄垣八景之一,古名通天楼。相传,周文王首在此研究天文、演易八卦,故又名八卦楼之说。凉楼景区,占地面积约十几平方公里。据出土文物考证,早在新石器时期就有人类在此生息繁衍,现存的北魏、唐宋石雕、石刻、东岳庙南丰寺。

皇宫

娲皇宫,属明代建筑,清朝和民国初年曾三次维修。相传乃前人根据女娲娘娘炼石补天的神话故事,为怀念娲皇圣母普救生灵的恩泽而动工修建的。历史上有女娲补天和女娲造人的传说。此宫殿式楼阁分上下两层,一层供奉造人娲皇,上层供俸补天娲皇。

名人

连楹

连楹(1354——1402),字子聪,号栋宇,潞州襄垣(今山西襄垣县)人,连楹以“专于职守,事君无二心,护法可断头,耿直忠烈”着入国史,同尚书暴昭以潞安“双忠”载入方志。

襄垣县著名人物(5张)

羊舌赤

羊舌赤,字伯华,春秋时晋国人,代父秩扁佐中军尉。其食采于铜鞮(今襄垣虒亭),故又称铜鞮伯华;“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的故事就发生在羊舌赤父子身上。孔子曾赞羊舌赤道:“其幼也,敏而好学;其壮也。有勇而不屈;其老也,有道而能下人。有此三者,以定天下也。何难乎哉!”

赵襄子

赵襄子即赵毋恤,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他出生于五霸称雄的春秋末代,卒子诸侯兼并的战国早期。

豫让

豫让春秋战国时晋国襄垣人,为晋卿智瑶家臣。公元前453年.赵、韩、魏共灭智氏。豫让用漆涂身,吞炭使哑。暗伏桥下,谋刺赵襄子未遂,后为赵襄子所捕。临死时,求得赵襄子衣服,拔剑击斩其衣,以示为主复仇,然后伏剑自杀。

张良

张良(?——前186年),字子房,汉初三杰之一。刘邦曾赞其“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子房功也”。

法显

法显(334年——420年),并州上党郡襄垣(今山西襄垣)人。中国佛教史上的一位名僧,一位卓越的佛教革新人物,是中国第一位到海外取经求法的大师,杰出的旅行家和翻译家。

Hash:bd71c64220801d5b492887afafe356d16393280e

声明:此文由 长治市汽车客运东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