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祠堂百代文章||走进平江方氏宗祠

平江,湘鄂赣三省交界、湘东北边陲的一个山区县。在这块历史悠久、山青水秀、地灵人杰的神奇热土、忠勇之地,承载着两千年如血似火、可歌可泣的历史,长眠着屈原杜甫两个不朽的灵魂,养育出自宋代至今数以千计的文臣武将,仅共和将军就达64位之多。在这众多国之精英中,广为传诵着“一口水井三将军”、“长寿将军多长寿”的故事,更有“平江方姓最荣光、五将同堂耀祖宗”的传奇佳话。

“五将”是指1955年9月共和国首批授衔的五位平江籍方姓开国将军:中将方强,海军副司令员;中将方正平,海军副政委;少将方正,济南军区副政委;少将方国安,广东省军区政委;少将方国南,湖南省军区副政委。五位开国战将,同时参加革命,同时授衔将军,同姓同宗出自一门,年龄相近,辈份相近,都是平江方氏始祖仕南公后裔。在共和国首批授衔将军中,有10位方姓将军,平江占5位。一门五将同堂,古今罕见,是人民解放军军史上唯此一例的盛事,更是百万平江人民及五万余平江方氏宗亲的无尚荣光。

在距平江县城东北56公里、距湘北千年古镇——长寿街北郊4公里的木金乡保全村店头大塅,穿塅而过直达石牛寨的长(长寿)虹(虹桥)公路旁,灵毓秀美的汨罗江畔,苍厚雄伟的群山环抱,有一座坐北朝南、砖木结构、中央高耸六角楼亭、庭院樟柳成荫、古朴庄重的家庙式建筑,这就是“五将同堂耀祖宗”的湖南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方氏宗祠。

平江方氏宗祠,始建于清康熙30年(公元1691年),重建于清康熙56年(公元1718年),距今300余年,占地面积4588平方米,建筑面积2866平方米。平面呈长方形布局,四进三厅。主体建筑由门楼、庭院、前厅、中厅、上厅组成。中央楼阁为三层六檐六角攒尖顶楼亭,十字形过廊连接前厅后厅及东西厢房。门楼与外围墙组合成八字弓形,东耳门书“入孝”,西耳门书“出悌”,大门横书“景仰连云”,左右两侧是嵌文、物二字于联首的门联:“文辉九域,物焕千秋”。庭院屏墙新改建为长2.88米、宽4.46米、座高68公分的巨石,中书1.5米的大方字,将宗祠正门掩挡,增添几分神秘。

祠前两侧两尊丈二高的石狮,显得格外威严。宽敞高大的石门石柱石鼓、石窗,雕花各异。八石柱连接大厅三域,上举左、中、右三梁,下设巍巍神殿,数百块祖牌簇拥着本宗河南堂上方氏一脉先祖考妣之神位,北宋尚书从周公、大唐将军白允(迪)公、盘允(道)公三尊圣像金身和共和国开国五将彩照,庄重肃穆。上厅东西墙上各悬挂长方形大理石板。东墙是百岁将军方强的墨宝“为国为民,奋斗不息”八个金灿灿的大字;西墙上悬挂将军的老战友、老同乡、原中组部常务副部长李锐题贺:方强将军五世同堂

中梁以八卦图案为中心,两端双凤朝阳,衬托“栋家干国、保世宜年”八字浮雕篆字,工整秀丽。三域香火梁,排立四块花板,嵌入“如在其上”四字,溢扬紫气。中檐牙飞角,彩凤欲跃。出自金坪古窑的绿彩玻璃瓦,金碧辉煌。

两横厅,东入崇德祠,西入报功祠,左设时食所,右设宗器所。东厢上房,辟陈列室,门联曰:清廉昌国运,忠孝振家邦。室内悬挂着毛泽东的老师、革命先驱方维夏,开国战将方强、方正平、方正、方国安、方国南,将军作家南江,抗日名将方承德,著名教育家方克刚,被誉为我国复印之父的方呜皋,以《墨学源流》名世的著名教授方授楚,印度尼西亚中华公学校长方福贤,旅台知名教授方典成,台湾国立海洋生物博物馆长、著名教授方力行等近代、现代名贤的彩照和简介,以及部分珍贵文物。

平江方氏宗祠,地处平江东乡,连接湘鄂赣,与石牛寨、仙姑岩红军营、长寿街等地毗邻,交通便利。既有高山清秀灵气,又有平原宽广阔气;既可触摸传统文化,又可享受自然生态。作为平江历史文化的重要见证,被列入岳阳市红色旅游——“名人故里游”精品景点之一,更是联系海内外炎黄子孙寻根问祖,敦亲睦族,知祖敬祖,爱国爱乡爱族的教育场所。

走进方氏宗祠,三门敞开,中门青石匾额镌刻“方氏宗祠”四个大字,金光闪闪,苍劲雄浑。大门两侧高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和“方家有良将,强国无弱兵”两副木制门联。“五将同堂”之一的方强,少小从军,戎马一生,南征北战,战功卓著,寿高期颐,五世同堂,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开国战将、福将、长寿将星。宗祠大门前悬此嵌名联,表达了五万余平江方姓对这位世纪老人、长寿将军的崇仰之情、自豪之感。

大门斗口走廊两石柱上,悬挂一副长联,把方氏宗祠的地理位置、山水景致、建筑风貌描绘得淋漓尽致。联曰:

北源幕阜南仰连云西临二寨东引三峰天赐赤溪为玉带

上绕游龙下藏卧虎外竖双狮内擎四柱阁栖彩凤耀金甍

平江,幕阜(山)虎踞其北,连云(山)峻拔于南,汨水横贯东西。这上联描绘的是方氏宗祠周边胜景。北面,五岳之外有天岳,幕阜山脉横亘湘鄂赣,连锦起伏。方氏始自炎黄时期,雷公受姓方山,群望河南,祖根源远流长。迁平始祖仕南公于后唐同光元年(923)由江西洪都(今南昌)铁柱观前桐柳巷聚贤坊举家迁居湖南平江虹桥天井山。天井山于幕阜北,赣水波扬天井脉,江西移祖到平江,故用“源”。

宗祠正门正对连云山翠碧峰,围墙大门上书“景仰连云”与联中“南仰连云”即是此意。“西临二寨”,近指宗祠西边地势险峻的上寨与下寨,远指丹霞地貌驰名的石牛寨和风景秀美的佛教圣地“枫窝寨”。“东引三峰”指的是华盖峰、席帽峰和香炉峰三座拔地耸立的奇峰,三山并峙,层峦叠翠。“三峰叠嶂”为平江八景之一。“赤溪”就是汨罗江上游渎水在祠前横流而过,九曲清流,环带萦纾,宛如一根“玉带”天生而成。天赐赤溪为玉带,真乃宝地、福地也。

下联描绘的是宗祠建筑特色。“上绕游龙”,实写祠堂正脊前檐上装嵌龙凤朝阳,亦寓意宗祠后山黄龙山脉。渎水由黄龙山经江西修水流入平江龙门,经龙潭与土龙溪汇合,从东蜿蜒曲折流入金坪,与宗祠西边龙王山发源的寨里河汇合,故方氏宗祠所在地有“五龙戏珠”之说。“下藏卧虎”是指方氏宗祠座落在“卧虎听琴”穴的虎头上。接下来描述的是祠前丈二高的一对雄雌石狮屹立左右,忠实守护,方氏宗祠更显尊贵、庄严。整个厅堂竖八对石柱,中厅六角楼亭由四根大石柱支撑而上。屋脊上竖有彩凤,楼亭翘角吊有金铃,风吹铃响,清脆悦耳,醉人心田。岂不妙哉、乐哉乎!

进入方氏宗祠厅高悬苍劲雄厚的“克壮其猷”大匾,显赫着方姓根源与荣耀,与门前“方家有良将、强国无弱兵”呼应,方雷氏之后古有方叔,今有方强。《幼学》卷二载“猃狁侵周,方叔迈年奏三捷”。说的是方,上氏分宗始祖、西周上卿大夫方叔才兼文武,辅宣王中兴,年迈时挂帅领兵北伐猃狁和率车三千南征荆楚,一月之内三战三捷,征服了南夷北狄,周宣王钦赐“克壮其猷”匾额,《诗经》作《采芑》四章,“方叔元老,克壮其猷”,以赞颂其丰功佳绩。方叔享寿97岁,荫封“壮猷元老”,世望河南。

大厅八柱和厅堂墙上悬挂着12幅木制楹联,使人昂首止步,沉浸在这底蕴厚重、品位高雅、神韵无穷的文化殿堂。自古泊今,方氏乃书礼之家,正是“名门香火千秋盛,望族文章百代钦”。先祖前贤的故事,令人心往神驰,由此而产生的亲和力、感召力、凝聚力洋溢于字里行间。

有联为证:

文经武纬岳峙川流五千年历史渊源数典莫忘何处始

物阜民康邦兴业旺九万里方家苗裔寻根都到此间来

退休高级教师邓光圣先生引经据典撰联赞颂方氏祖德宗功:

思虞廷帝友到一代完人其间历显允兴周九重对策

宁海方公真千秋毅魄尔后有循良化鲁八世同居

上联“虞廷帝友”,是指舜帝七友之一的方回。方回,志高尚,栖神物外。与雄陶、续牙、伯阳、东不訾、秦不虚、灵甫为舜帝七友,同游雷泽之畔。又尝与许由、巢父为友,辅尧帝

“一代完人”,指北宋礼、刑二部尚书、平江方氏四世祖方从周。清平江知县潘从龙撰记赞颂这位前宋名宦:“诚一代完人,千秋硕彦也”。

“显允兴周”,即指方叔事略。

“九重对策”,指东汉方储事略。九重,旧指帝王皇官。方储,汉洛阳令、太常卿、黟县侯、赠尚书令,人谓储圣公,更谓储仙翁。方储文武足备,对策天下第一,上嘉其才。

下联“宁海方公”,是指明初文学家方孝孺,宁海人。明建文四年(1402),朱棣兵变,欲使草诏,孝孺“丹可磨不可夺赤”,凛然正气,不事二君,慨然就死,株连九族。孝孺忠节动天地,垂青史。

“循良化鲁”,指明初济宁(旧属鲁地)知府方克勤政绩。明史载:“克勤为治,以德化为本”。“视事三年,户口增数倍,一群饶足”。旧有联云:显允兴周,循良化鲁。

“八世同居”,系宋代方纲事略。方纲,池州青阳人,以仁义道德治家,八世同居,全家七百人口,钟鸣鼎食。各房子孙都崇尚仁义道德,曾出谷五千石救济贫民。宋真宗景德(1004-1007)年间,帝下诏旌表方纲全家。

也有针对时弊,劝勉世人的,联云:

谁不羡荣华荣华富贵可光宗细思量务必出於正道

敦能安贫贱贫贱艰辛当励志勤奋发还须抓住良机

著有《农家益言》、《谙世经》、《成功五智》等,平江天岳诗社副社长方补长先生亲笔撰联:

古代近代现代当代代代相代历代桑梓出名将

东方南方西方北方方方有方诸方水土育英才

中厅遵古按原恢复两木制扶梯,两侧有联:登亭欣四野,泼墨咏三湘。邀人健步登梯而上。登上三层六檐六角楼亭,“高四丈有奇,登亭一望,可达数十里”。好一处登高远眺,把酒临风,吟诗作赋,纵论高歌的所在。亭内悬挂着12块木制黑板,书录前贤诗词,供人吟唱。

宋理学名儒、平邑九君子之一的方輗,字叔行,朱熹再传弟子,谢弃科举,专学根本。輗有名言:“人能自奋,地因而灵;人而自弃,地因人玷”。輗赋诗《道岩》:“太极岩图出道州,兹岩名道实相犹。元公图说兹岩具,好向其中仔细游”。

道岩,在县东九十里,今木金乡后岩村,距方氏宗祠仅四华里。清同治《平江县志》载:道岩山,其峰曰香炉,南一峰曰席赗,北曰云盖,是谓三峰。岩深广可架屋百楹,由后达前,从岩腹空隙入,豁然开朗,可舆马往返。上有天池,曰七星井,流泉不竭。下有龙湫、龙影洞,祷雨辄应。旁有井,深不可测。宋大观元年(1107)敕建“葆真观”。有宋九老题名石,九老合计632岁,作诗刻石632句。同治八年(1869)平江方氏达仁公裔捐建九老祠。同治十年(1871)九月,平江名士李元度与教谕方儒照等“邑人服官中外归林者得九人,乃相约游道岩续九老会”。

元初诗人胡天游《吊方贵卿(琇)》:“河南桥下旧英雄,半百年华一梦中。五夜忽闻呼起起,九原堪恨去匆匆。孤鸾吊影菱花掩,怨鹤无声蕙帐空。斧铖朱殷今日事,埋香有地不如公”。

方琇,字贵卿,南宋祥兴二年(1279),元兵侵平江,琇散财募勇,与敌格斗,殁于军,葬长寿街河南桥畔。胡天游吊以诗,清同治《平江县志》彰其忠节。

明代乡儒艾而康诗咏《天井山》:“翻忆天山旧子真,高峰特地石嶙峋。一川春水浮云气,万叠晴峦近紫宸。林竹吟风响于珮,梅梢和月白如银。亭亭独有松姿碧,移向天门作柱新。”

天井山,平江方氏发祥之地,“在县北80里,孤峰卓立,山脉自小坳来,其巅有龙井”。山峰秀丽,修竹成行,半山有天门寺。迁平始祖仕南公贵为大唐将帅之后,避战乱举家迁入湖湘山野,垦荒苦种,开基创业,耕读传家,繁衍生息,安厝在天井山南麓。现有仕南公夫妇坟墓、方家屋场遗址。守墓后裔至今仍耕作居住在天井山寺下平安村,方氏族人至今清明轮值祭扫。自仕南公迁居平江迄今1100年,一脉传承46世,后裔逾5万,散布湘鄂赣及海内外,成为平江大姓望族。敬祖思源,是大山的灵气孕育繁衍,是大山的峻峭磨炼造就。

革命烈士、红十六军军部参谋方俊钦(1910-1933)留下的一首《行军令》:“织双草鞋去行军,无端苦雨路泥泞,饥寒夜难行。野营自有青山帐,大树遮身待晓明,几番梦不成”,使人顿生敬佩、敬仰之感。

凭栏远眺,山川灵秀,气势磅礴;缅怀先烈,为国捐躯,气壮山河。方氏宗祠曾经是1928年平江20万农军惊天动地的“三月扑城”东乡暴动集合地,“平江起义”部队转移驻扎地。在艰难的革命战争年代,众多平江方氏优秀儿女投身红军,追寻革命,出生入死,舍生取义,成为英烈。《平江革命烈士英名录》方姓先烈达一千六百余名,占全县登记在册的革命烈士百分之十七,何其壮哉!伟哉!

革命先驱,毛泽东老师——方维夏(1879-1936),字竹雅,长寿街人。1910年春与方鸣皋等日本留学归国后任湖南一师学监主任。方维夏学识渊博、品格高尚,深受毛泽东等青年学子的尊敬,被当时人们尊称为“方圣人”。曾任省教育厅长,省议员。参加过辛亥革命、反袁护国、驱张反赵、五四运动等一系列重大革命活动。在毛泽东的影响下,由李六如介绍,1924年45岁的方维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年轻的中共党内年长的党员之一。从此横龙跃马,南征北战,矢志不渝,奋斗不懈,直至生命的最后一息。历任湘军第五军秘书长,北伐军第二军第五师党代表,参加北伐战争。受周恩来指派,参加南昌起义,任贺龙部第二十军第一师党代表。后随军转战广东潮汕、陆丰地区,参加广州起义。1928年春受党的派遣,赴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和毛简青等参加党的六大。1931年春回国,到中央苏区工作,历任闽西红军学校政治部主任,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总务厅长,湘赣省苏教育部长兼司法部长。1934年10月红军主力北上长征,55岁的方维夏被留赣南,改任赣南特委宣传部长、代特委书记。在敌我悬殊,艰苦卓绝的恶劣环境中,坚持在桂东山区开展游击战争。1936年4月因叛徒出卖而壮烈牺牲。在方维夏殉难八年后,1944年4月,李六如在延安杨家岭深情追记《不朽的战士 学习的榜样——忆维夏同志》。1985年烈士当年在家乡创办的平江二高改名为“维夏中学”,2002年百年校庆在校园竖立铜像,以永远纪念这位革命先驱。

著名革命先烈还有:

中共湘鄂赣特委书记方信(1905-1932);中共湘鄂赣特委委员方清泉(1910-1929);少共湘鄂赣省委书记方小祥(1911-1931);湘鄂赣省苏裁判部长方务农(1904-1932);湘鄂赣军区三分区司令员方芹甫(1910-1935);红十六军参谋长方浩然(1902-1933);红十六军十八师参谋长方理明(1906-1937);中共湘鄂赣省委特派员方可珍(1911-1939);红十六军第七师第三团团长方仲春(1886-1931);红五军第一师第一团政委方思贻(1909-1932);红三师八团政治委员方杞茂(1908-1934);湘鄂赣边区最早的农民游击队长方国民(1900-1931)

平江方氏先烈的英名和革命事迹均载入《平江县志》、《平江英烈传》、《平江方氏光大宗谱》、《中华方氏全族统谱》,名垂青史,光照千秋。

步下亭楼,肃立上厅香案之前,仰视神殿上端坐的宦祖圣像和摆放的数百块祖牌,思索着先祖前贤的迁徒发展,支系世派的演变形成,令人感叹不已。

迁平四世祖从周公,字文仲,乃北宋名宦。宋太祖开宝元年(968)出生,少年英俊,聪颖过人,16岁乡试夺魁,受县主王文正旦公赏识荐拔。真宗咸平元年(998)登进士第,授秘书校正。仁宗天圣初年(1023)太守累官。天圣四年(1026)居礼、刑二部尚书,敕封光禄大夫,赐紫金鱼袋,秩正二品。妻李氏封懋德夫人,再娶辛氏封助德夫人。至今方氏族人尊称“尚书公爹”。

从周持身有道,华国多文,正色立朝,刚正不阿,与欧阳修、范仲淹诸公同朝为友,因疏救孔道辅等论谏废郭后事,忤吕夷简,谪知远州,公力为抢救不获。明道二年(1033)被迫引疾弃官归田,两袖清风,修文讲学,化俗维风,未尝稍懈。后来朝廷拟召他回京,给他寄诗:“闻讯平江一老牛,离京返梓已三秋,朝廷尚未亏待你,为何一去不回游”。从周回复曰:“老牛无力懒耕田,回到青山伴草眠,犁耙滚子千斤重,吾皇何必再加鞭”。仁宗庆历八年(1048)病逝,春秋八十有一。敕葬平江鸡笼山灯芯岭,墓前建太守祠,宋状元梁彀作传。

乾隆丁酉(1777)平江知县潘从龙撰《鸡笼山太守祠记》云:“先生以乡荐入朝,公忠理国,皂囊封事,谏草犹香,迨后致仕家居,修文讲学,化俗维风,诚一代完人,千秋硕彦也”。

明天启二年(1622)族人塑宦祖圣像金身,十二族逐年轮案轮祀,祭之以礼,春禴秋尝,数百年未尝稍替。至今方氏宗祠承祀供奉宦祖神案,显赫如在。

从周公有五子:获、义、营、平、井。长子荻公,宋敕封将军,赐黄金铠甲,尊称荻坪金甲将军。自虹桥天井山迁长寿荻坪,传子凤。凤迁居赤溪藕塘,传子汝仁。汝仁得七子:禅、恭、庆、矩、智、惠、邑。自此繁衍发展,枝繁叶茂,按分支祖和集居地称分为十二个支系,即十二族,以十二地支排列序次:子滔(滔族)、丑官(官溪族)、寅荻坪,卯郑(郑田族)、辰子(子清族)、巳石岭,午瑗(瑗族)、未道(道石族)、申肃族,酉族(鉴金族)、戌大(大屋场族)、亥阳坪。族众主要集居平江东北,现虹桥、木金、龙门、南江、城关等乡镇。迁居岳阳、临湘、江西修水、湖北通山通城崇阳等地,侨旅港澳台及海外宗亲亦不少。

驻步端祥这一古老建筑,方氏宗祠确实是集建筑学、力学、美学、民俗学和风水学为一体,熔佛、道、儒多元意识于一炉,集神话、传奇、不懈之谜于一身的典型湖南家庙建筑群。

方氏宗祠古建筑风貌与价值,早就得到权威认证,专家的肯定和赞赏。首先是总体布局匠心独具。主体建筑长方形的平面布局,中轴对称,由前厅、上厅、东西厢房组成四合院式的整个大厅突出中央楼阁和十字形过廊,以楼阁底层代偿祠庙建筑中常见的戏楼,平江尚属首例。尤其是风水地理十分考究。方氏宗祠座落癸山丁向,扑地虎形。门楼与外围墙组成八字弓形,照壁将宗祠正门掩档,是遵大清会典品官家庙之制,庭撩以垣;还是风水讲究,立墙当门以自蔽,联想起“卧虎听琴”和“五龙戏珠”之说,感觉神秘神奇,深奥莫测。

前厅和上厅外部均作三开间封火硬山式建筑,其内部都采用厅堂厅彻明造构架,做工与手法非常罕见。穿斗式直梁体系,排山架上的蜀柱均采用讹角方柱,所有穿坊宽大且造型,设置外形别致的驼峰、蝴蝶木以传承重力,使用太平梁以增强大厅的横向稳定性,力学结构非常合理。排架上大量运用雕刻彩绘,极尽雕梁画栋之能,形成装饰性极为强烈的艺术块面,气势非凡。直梁刚劲与纹饰曲线的柔美,浑然一体,刚柔相济,达到了力学与美学的统一。

中央楼阁三层六檐,顶层为六角攒尖顶,翼角采用嫩戗发戗。在层檐之间,翘角错开一定的角度,使之外部造型更具生气,娴熟精湛的传统木工技艺得以充分展示。

从外部看,传统的风火墙分外多姿绚丽,做工尽善尽美。前厅正脊马头墙内侧,一对鳌鱼大吻,寓意深刻。清水砖正脊,其上叠置琉璃花脊,与小青瓦面有机结合,既产生色彩对比,又体现和谐之美。

艺术装饰更是用尽心机,雕刻绘画题材丰富。既有道家的占星图、太极图,又有佛家的莲座、垂莲柱,还有儒家的孝悌人物故事。太平梁上的“河图”、“鸾凤呈祥”和其他民间题材作品,大量的艺术构件中不乏精品和极品。门前的石鼓及石门、石窗、石柱雕花各异,屹立祠前的一对雄雌石狮,表现了高超的雕刻技艺。

整个建筑屋面毗连,仅靠大小五个天井采光通风,室内晴雨无碍,冬暖夏凉,排水系统数百年通畅无阻。

方氏宗祠的布局设计,富有典型的地方特色,且有丰富的创意性,独特的创造性,具有较高的历史、人文、科学、艺术价值,以其古建筑的完整性在全县乃至全省都屈指可数,独具风采。

2003年10月,平江县文物管理所在价值评定中这样写道:“木金乡因地处僻壤,才有条件如此地将方氏宗祠保全至今。如今该地同姓居民相对集中,方氏族谱记述完善,民心纯朴,民风笃厚。方氏宗祠的存在,无论是对封建社会基本单元内人文状况的研究,还是对当地民俗、民情、民风的研究,无疑提供了活标本、活化石”。

方氏宗祠确实是一块风水宝地,三百年来神话般的传奇故事,至今广为流传。

随鹊选址——卧虎听琴

方氏宗祠原建在距现址十余里的金坪新塘湾,位置偏僻,祭祀不便。公议选地重建,时经数年,尚未选好新建祠址。当值首事焚香跪拜于宦祖从周公座前,求其指示。当夜得一异梦:“尚书公爹命随鹊选址”。原来老祠堂后有一株大樟树,树上有一个很大的喜鹊窝,于是派人长守树下,观鹊动向。

一日,晨光灿烂,鹊声大噪,守树人惊奇,速禀报首事,首事即增派三人同守树下。至午时三刻,两喜鹊各衔一枝丫同飞,守树四人随鹊飞向而追,至店头智家畲(今保全村)现址坪前,见一大樟树,鹊绕树三周,将枝吐于树冠,息于树,再不起飞。首事们认定此地即宦祖命神鸟选定的祠堂新址,即合族兴建新祠。经风水先生勘察,新祠址为“卧虎听琴”。方氏后人奉喜鹊为神鸟,视樟树为神树

上世纪40年代初,日寇飞机向祠堂投弹,大樟树档住了炸弹被炸无存,而祠堂大厅完好无损。人们都说是神树掩护了祠堂。大樟树被炸,族人无不痛惜,迅即补植,如今方氏宗祠庭院内樟、柳参天成荫。

石狮披上黄马褂

方氏宗祠门前两侧雄踞两尊雄雌大石狮,高一丈二尺。石狮的竖立还经历了权力象征的故事。清制祠前竖狮官至一品,石狮方可高达丈二,一品以下不及六尺。四世祖从周公官居北宋礼、刑二部尚书,敕封光禄大夫,秩正二品,祠前高竖石狮丈二,引起了地方官吏和其他姓氏的争议。

至慈禧掌政年间,争议发展成诉讼,县府判定推到石狮。恰逢四品花翎将军方懿斋两救大帅左宗棠收复新疆回乡省亲,得知县府判决,即将御赐黄马褂披在东边雄狮上。知县一见石狮披上了黄马褂,连忙下轿跪拜,行三跪九叩大礼,三呼万岁,并当场宣告:平江方氏为国立功显赫,世受皇恩,可享此殊荣,祠前石狮可高丈二。石狮披上黄马褂,经历多年的风波一下平息。

奇异的天井

方氏宗祠还有一处神奇所在。占地逾七亩的祠堂内靠大厅四口天井和厅西穆祠一口天井排水。上厅西边穆祠天井,大小约八平方米,深约一尺,不论下多大的雨,天井里的积水不会涨上岸来,雨停不要多久,天井里就没有了积水。天井底原是黄泥土面,不漏水,天井没有下水口,水不知从哪里流走。祠堂外水田比天井略高,也不知水流到哪里去了。三百年来无人破解这一奥妙。

诸如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

“天子建德,因生以赐姓”。泱泱中华,族姓百家。炎黄子孙,姓是根,姓是源。历史文化的延演无法割断。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祠堂,虽历经风雨沧桑,却数百年岿然屹立;虽已有些斑驳陈旧,却不减古朴庄重;虽显得清冷寂静,却不失人间的景仰和尊严。在平常看来,这不过是一所族人祭祀祖先的所在,然而,走进去对其作历史文化的审视,就会发现这里确有一屋子的物质精神财富,一屋子的历史人文故事,一屋子的古老生态艺术遗产,一屋子的诗礼尔雅文章。俯仰顾盼,目接心察,更多的则是溢扬紫气,兴荡血脉,凝聚亲情,励志自强等国粹宗风的传统文化蕴涵。并且可以从显露在外镶嵌于厅堂楼阁的诗联匾额中,作出具体解读。

穿越历史的长河,历经岁月的洗礼,苍古厚重的平江方氏宗祠见证了兴亡更替的沧桑人间,经历过盛世的繁华,遭受过离乱的苦痛,饱尝过无边的艰辛与屈辱。祠堂在,祭如在。祭如在,倍思亲。方氏宗祠曾激荡多少仁人志士壮怀激烈的情愫。在先祖前贤热血浸染的红土地上,古老的方氏宗祠成为践行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鲜活载体,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将焕发新的风采,展现新的魅力。

2017年9月

Hash:77483252e7de744d5d053e9c4a31c33404bfc40b

声明:此文由 小天下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