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田的故事(达王庄村王氏宗祠及族史 )

河北玉田县

达王庄村王氏宗祠及族史

玉田城东南15公里处有个达王庄村(今属杨家套镇),村内有座王氏宗祠,为晚清时期所修。据碑文记载,王家的原籍在江南太平当涂县(今安徽当涂县)池王庄,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曾作过县令的王氏先祖王安,遵照朝廷的诏令,带领全家人搬到这里安家落户,建庄名为王家老庄,后来更名为达王庄。至今,村内大部分人家都姓王。自先祖王安至今615年,第二十六世早已问世,人丁兴旺,已达数千族众,仅玉田县内就分布10个村,加上宁河县张辛庄村共11个村,另外东北、内蒙赤峰北京天津等遍及全国各地。因家谱从未间断续修,至今仍脉络清晰,各门各支一目了然,仅仅将族众联系在一起,由此可见族谱之重中之重啊!

第一次续谱是乾隆19年(1755年),十四世祖王作永组织续修。

第二次续谱是道光6年(1826年),十五世祖王坦所续,后年迈体弱,其长子王据德、三子王敬德继父业操续谱之举,并大胆改革、创新,设续谱世。细致生卒及生平事迹,工程之大,历时25年之久,完成18部谱图及谱世。

第三次续谱是民国4年(1915年)至民国21年(1931年),十九世祖王授,承续族谱,历时16年。

第四次续谱2009年至2014年,二十一世孙王兴宋、二十二世孙王宜栋、王宜新,历时5年完成族谱、谱图。2019年开始启动族谱谱世这一浩大工程。

王世家史历时615年,可谓悠久,期间无论间隔年限长与短,但终未间断过族谱的续修,这就是后辈晚生们继祖德、遵祖训之行为所见吧!一部完整的王氏族谱记载着各朝各代,仁人志士,层出不穷,有学仕、有将军、有朝廷要员、有州县清官及英烈节孝之类……

宗祠,或称家庙。我国古代原来只有皇家才能立庙,称之为太庙,一般士民不享有这一权利。明代,由于实行大规模移民政策,朝庭改变了这一习俗,允许移居外地的宗族建庙立祠。玉田境内的众多宗族,大部分是明朝初期从南方迁来的,因而在明、清两代建家庙者较多。这些家庙,有的甚为壮观,有的非常简陋;有的维系数百年,有的寿命短暂。迄今,绝大部分已经销踪匿迹,唯有王敬德创办的达王庄王氏宗祠,还保留完整。2008年10月25日被列为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经省文物厅批复2018年10月拨款近百万元进行修复。

王氏宗祠占地大约1500平方米,高大宽敞的主体建筑“秩祜堂"以及东耳房、东厢房,如今东西耳房及东厢房已修葺一新。这些建筑一律大式正脊,青筒瓦;房前有廊,青石为柱。临街的门楼磨砖对缝,精致典雅,实属难得。门额上有王敬德手书的“王氏宗祠”四个正楷大字。门前曾有一座影壁,上面写着“子孙护之”四字。宗祠内外存放着大量碑刻匾额,确实具有较高的保存和研究价值。

当年的王氏宗祠神圣庄严,很有气派。“秩祜堂”内排列着高低不同、大小不等的神主牌位,悬挂着写有“康熙賜”字样的龙头拐杖,还有专门用来惩罚违反族规者的红漆木棍。秩祜堂前檐下悬挂着达官显贵题赠的八块金字匾额。两侧有东西耳房各2间,东耳房为义行祠,西耳房为节孝祠,用以祭祀本族中那些忠义之士,及以节妇、孝子之类。两祠前约4米远,有东西厢房各2间,为本族子弟习文练武之所。每年祭祀之日,各地的王氏族人齐聚宗祠,好不热闹。由于时代变革,合族清明祭祖活动间隔多年,自2009年开始王氏后人自发组织,筹备资金,对宗祠加以修整,并利用王氏宗祠这一祭祀场所延承了古代民俗祭祀礼仪——清明祭祖,至今已是第11个年头。

主持修建王氏宗祠的是王安的第十六世孙王敬德。此人字慎堂,又字慄菴,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生于达王庄一个耕读之家。据《玉田县王家老庄王氏族谱》记载,王敬德“幼年习文,壮岁(21岁)就武,壬辰(1823年,24岁)入左庠(即考中武秀才)。丰姿绝世,膂力过人”。本县一位名叫张领魁的秀才这样称赞他:“幼而聪明出众,长而才艺过人。少习弓马,有养叔百步穿杨之巧;后精书法,有幼军写经换鹅之奇”。文中所说的养叔,指春秋时期楚国的射箭能手养由其,传说他箭法神奇,能在百步外射穿杨树叶;幼军,是晋代著名书法家王羲之的名号,相传他最喜欢鹅,看到一位道士养的鹅特别漂亮,说什么也要买下来。那道士知道他擅长书法,就对他说:“你若给我抄写一部《道德经》,我就把这群鹅都送给你!”王羲之不假思索地答应下来,抄好后真的换来一群鹅。把王敬德射箭技艺与养由其相比,把王敬德的书法艺术与王羲之相比,虽有夸张之嫌,但是也能看出,他在武功与书法两个方面确有过人之处。

王敬德既然是个武秀才,为什么又精于书法?起因在于续写王氏族谱。遵照其父的遗命,青年时代他曾跟他哥哥王据德(字振华)一起续写王氏家谱。哥俩抽空就到各村采访王氏宗族各分支的情况,回来后工工整整地缮写,但他总觉得自己的字写得不好。从此,他开始在书法上下功夫。后来他哥哥为生计所迫去当教书先生,续写家谱这件事全部落在他的身上。那时的王家处于家道败落的时期,用王敬德自己的话说:“无力延师,吾独奋志攻苦,忍饥寒,缺衣服,挽强弓,临名帖,缮谱书”。这段话的大意是:因为家里非常贫寒,没钱请师傅,只好自己独自苦学苦练。在吃不饱、穿不暖的情况下,他每天都要拉强弓,临摹名家碑帖,同时续写王氏族谱,其艰难困苦可想而知。王敬德的苦读苦练没有白费,不仅考中了武秀才,在书法上也取得了骄人的成就。当时一位名叫姚广誉的拔贡称赞他:“先生的书法由此而成矣,而草书尤臻化境。于是求书者不绝于门,好字者悉悬于壁,匪特同邑文人佩服,即邻邑莫不仰止焉。”这段话的大意是:王敬德在缮写家谱的过程中苦练书法,技艺大进,尤其是草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样一来,到他家里求他写字的络绎不绝,喜欢书法艺术的人们都在自家墙上悬挂着他的作品,不但本县的文人佩服他,就连邻县的书法爱好者对他也是非常敬仰。

如今,王敬德的墨迹在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净觉寺内尚存他所书写的3通碑刻,其中有咸丰元年(1851年)的《智然禅师墓碑》、咸丰三年(1853年)的《重修净觉寺碑》、同治三年(1864年)的《续修净觉寺碑》。特别是那通大草体《续修净觉寺碑记》,龙飞凤舞,功力不凡,成千上万的书法爱好者都从那里获得过教益。中国书法家协会副主席、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书协主席旭字先生多次在这通古碑前流连忘返;著名书法家杨再春先生观后赞叹说“艺术水平如此之高的大草体碑刻,国内罕见。”文化部领导莅临该寺时,特别瞩咐管理人员:“一定要把这通碑看管好!”

为建造王氏宗祠,王敬德可算得煞费苦心。从道光十九年(1839年)就开始集资筹款,一直到光绪二年(1876年)才建成了主堂“秩祜堂”,匾额是玉田县前任知县冯为题写。又经过大约7年时间,续建了厢房和临街门楼。到这时,王氏宗祠基本落成。王敬德临终前,还给儿子留下遗嘱:“庙虽修成,当中尚缺门楼一座,以收合堂之气,乃显完善,尔等必须继吾志以修之。”民国十三年(1924年),次子王绶遵照父亲的遗嘱,用砖墙把王氏宗祠内的东西厢房连接起来,当中建起了非常精致的木结构雕花门楼,可惜这一门楼在“文大”中惨遭毁坏。

《玉田县志》载有王敬德的传略,说此人“孝友好善”,“工于书法,尤健大草”。他还多次应县令之邀到县衙帮忙,“襄办公务,实事求是,不避劳怨”。光绪年间玉田县令组织人员编撰县志,王敬德已是古稀之年,但还是担任了采访的任务,“步询各乡,务得其情”,其严肃认真、不畏劳苦的精神令人饮佩。

王敬德卒于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享年88岁。

如果王氏宗祠仅仅是本宗族集中活动的场所,似乎没有必要在它身上作什么文章,关键在于,王敬德的子孙在宗祠内从事过意义重大、影响深远的社会活动,这些活动赋予王氏宗祠以特殊意义,这就使我们不能不对它另眼相看了。

首先,王敬德的长子王绳创办了一个群星荟萃、名噪戏坛的昆弋益合科班,这个科班的班址就在王氏宗祠之内。连续五、六个年头,这个科班的师徒每天都在这里从事教学活动,30多个贫困农家子弟从这里走上戏坛,其中不乏技艺精湛、名传遐迩的佼佼者,郝振基、王益友等昆弋著名演员的传记已经写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和《戏曲曲艺辞典》,成为享誉全国的历史名人。王绳死后,他的族孙王宗泽又办起了昆弋同合班,班址也在宗祠之内。这也就是说,王氏宗祠曾经为中华戏曲的繁荣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其次,王氏宗祠还是玉田县农民运动的见证者。提到王氏宗祠,很多人都会想起一位著名的民主人士,此人就是王敬德的孙子王却三。

王却三原名王作宾,字恪三,后自号却三,其父王綖(yán延)是王敬德的第三子。王却三生于1882年(清光绪七年),幼时熟读“五经”、“四书”,以优异成绩考取清代末科秀才。目睹清王朝日趋腐朽没落,他决意革新强国,于1903年考取自费留学生,赴日本留学。1910年回国后,在共产党员张明远、肖质斋等人的影响带动下,他接受了无产阶级革命思想,成为当时很有影响的进步人士。1926年底和1927年初,王却三积极参加了反“旗地变民”斗争,并为这一斗争的辉煌胜利作出了贡献。此后,他又在当地党组织的领导下,为组织农民武装自卫队竭尽全力。他曾在王氏宗祠的大门口插上红旗,招兵买马,训练农民队伍。据亲见这一事件的本村老人回忆,当时报名应征的农民非常踊跃,而且有从南方来的革命者进行指导。1927年10月18日,为响应党的“八七”会议的号召,在中共京东特委和玉田中心县委的领导下,玉田县爆发了声震北部中国的农民暴动,王却三率领当地农会会员积极参加,暴动队伍一举攻克玉田城,建立了农民政府,成立了农民革命军。王却三被暴动指挥部推举为玉田县临时县长。暴动失败后,革命转人低潮,王却三的革命意志却丝毫没有动摇,他常在王氏宗祠内与革命同志一起秘密开会,研究对敌斗争的形势与策略。

1931年以后,王却三积极参加了抗日救亡斗争。在1937年7月爆发的冀东抗日大暴动中,他与鸦鸿桥的马文灿一起组织了一支约200人的抗日武装,最初的指挥部仍设在王氏宗祠之内,后来转战于丰、玉、遵三县,曾于丰润三女河、遵化官庄等地给日伪军以沉重打击。10月中旬,他和他的队伍在遵化县老虎岭一带山区遭到大批日军的包围,虽然连续几次组织突围,但由于敌众我寡、武器装备相差悬殊等原因,均未获得成功。10月28日,王却三壮烈牺牲,时年56岁。

写到这里,意犹未尽,冒着画蛇添足的危险再啰唆几句。王敬德、王绳、王却三,祖孙三代有着截然不同的世界观、人生观,他们分别以自己的独特方式与王氏宗祠联系在一起,使这一古建的身价递增。我们可以在这里展示昆弋表演艺术家的生平业绩,可以再现古代宗族活动的程序礼仪,可以欣赏王敬德的书法艺术,可以缅怀玉田县早期革命战士王却三——这可是一举多得的大好事。

后来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以及朝鲜战争中,在王却三烈士的感召下,涌现出一大批族人参军参战,战功赫赫。各行各业能人辈出。

二十世王宗玉,历经抗日和解放战争,建国后任中国人民解放军某部师长。

二十一世王兴民(健在,95岁),解放战争时期参加多次战役,身经百战,多次负伤,战功显赫。

二十三世王得昌,抗美援朝战争赴朝部队某部营长,身先士卒,率军冲锋陷阵,屡立战功。

如此英雄人物数不胜数,仅抗日、解放和朝鲜战争中英勇牺牲的烈士就有30余位,为我王氏族人可歌可泣……

各行各业人才济济,二十一世王兴曾任职中央委员……

二十二世王祥,上世纪五十年代末任国务院总理陈云的秘书,后来到中央军委任要职……

二十一世王兴第,电力行业发明了绑线法,被国家命名为“王兴第绑线法”,至今这一发明创造仍被国家电力所采用的……

二十一世王兴若,总机械师,曾获“省劳动模范”、“时代先锋”、“省红旗人物”、“全国环境保护厂长(经理)”等光荣称号,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如今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的浪潮,涌现出诸多年轻人,投身于兴办农企事业,开厂矿、办公司,到处可见,以点带面,仅举一位年轻人为例,作以简介:二十三世王得义(随祖辈迁居本县代家屯村),41岁,受祖辈熏陶,是一位世代相传的孝子,品行兼优,才华出众,自学专修企业管理及经商之道,遵章守法,诚信守德,历经千辛万苦成立了自己的“北京神威名扬吊装有限公司”,自2009年至今,经过10余年的打拼,不断发展壮大,实现了风力发电设备安装检修项目一条龙服务,业务范围遍及全国18个省,并与国内大型央企、国企有着长久的合作关系,被誉为“诚信第一”的实业公司。2016年至今承揽了风电跨国工程,发展到非洲各国,有印度埃塞俄比亚等国家,并获得国际风电行业的殊荣,是中国跨国风电检修的第一支队伍,为国家争光,他带动了一大批年轻人发家致富,他更是一位大孝子,其事迹在我族广为流传,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待人谦虚诚实,助人为乐,做了不少公益事业,被我族族众誉为尊老爱幼、助人为乐的一面旗帜、一面镜子、一柱标杆,成为整个王氏家族及屯人们的榜样……

岁月沧桑,我族清明祭祖活动在延承,我们要保护好、利用好王氏宗祠,我们遵祖敬宗,追随那些为民族为国家做出贡献的先辈的脚步不曾停止,祖辈们世代播撒着孝道的种子,在生根发芽,我们在感恩,我们在培根,我们在铸魂,传承民族文化,造就国家有用之才,我们是责任,构建和谐社会,我们要为和谐加油,向幸福出发,传递人与人之间真情与真爱,我们是接力手。尊老爱幼是中华之美德,我们要世代以承之、以光之,王氏家族属中华民族一小小分子,我们万众一心,众志成诚,汇聚一种强大的正能量,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追梦发光发热。

王氏后裔,自第一位老祖王安,衍息至今615年,族众浩浩几千之多,仁人志士,故事颇多,事迹颇多,虽历朝历代多次续修家谱,但因种种原因固然会出现漏续者,不足为奇,自应当做后人之鉴完善之,失联之本族游子寻根归宗,继一脉相承,共同一道兴我族之事业,为众族丁所盼!

如果你有玉田故事,

请投稿给我们,

让所有人知道玉田、了解玉田

免责声明

Hash:a0c6cd0de4d59234f36353f013381ea1335cc2d5

声明:此文由 玉田新鲜事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