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丘红色记忆:任丘县大队的建立和发展

任丘县大队是七七事变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组建的地方抗日武装。曾称为“任丘县抗日基干大队”、“任丘县抗日游击大队”、“八路军第三纵队第九支队游击二十二大队”、“抗日游击第十四大队”,一度也称作“任丘支队”。它在抗日烽火中诞生,在战斗洗礼中发展壮大,是任丘地区坚持抗日游击战争的中坚力量。因战功卓著,战绩突出,被冀中军区命名为“铁的游击队”。

在抗日烽火中诞生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任丘县地下党组织立即行动起来,积极宣传党的抗日主张,组织抗日武装,动员人民群众踊跃参加抗日队伍。10月,奉保属省委指示,李晓初、纪平来到任丘开辟工作,在人民自卫军和地方党组织的帮助下,对原国民党任丘县保安团进行了扩充改编,改名为“任丘县抗日自卫团”,下设大队、中队、小队和班,人数在200人左右。原保安团团长刘书元任大队长,纪平任政治主任。

1938年4月,任丘县工委把抗日自卫团和原任丘县警察编为任丘县抗日基干大队,刘金业任大队长,王耐林任指导员,这就是任丘县大队的前身。4月,基干大队配合游击第一师参加了收复河间的战斗,打得很出色。

1938年9月,任丘县抗日基干大队改为县委和冀中军区双重领导,称任丘县抗日游击大队和八路军三纵队第九支队游击二十二大队,正式纳入了冀中抗日武装序列。改编时,县大队以抗日基干大队为基础,补充了兵员,组建了新的领导班子,县委书记兼任政委,县长兼任大队长。设立专职大队长和政治委员,侯太和(任丘县北芦张村人)任大队长,王天一任政治委员。大队设政治处、供给处,下辖3个中队。中队设中队长、政治教导员,每个中队下辖3个小队,小队设小队长、政治指导员。同年冬季,任丘县各区先后组建了区小队,设区小队长、政委,区委书记兼政委,每个区小队编为三到四个班。至此,县、区抗日武装初具规模。

县大队成立之初,武器弹药缺乏,队员素质低,战斗力差。为尽快提高实战能力,适应战时需要,着手对他们进行了抗日救国教育和战斗技术训练,部队战斗力有了很大提高。这一阶段是县大队大发展时期,县大队发展到5个中队,人数最多时达到800余人。

在艰苦环境下锤炼

1939年春,日军开始对华北抗日根据地进行“扫荡”,冀中平原首当其冲。3月20日,日伪军500多人侵占任丘县城,各区公所也相继陷落。敌人在公路沿线和重要村镇修筑据点,加紧了对抗日武装的“清剿”、“扫荡”,斗争环境日趋残酷。

为适应斗争形势的需要,1939年冬,县大队进行了组织整顿,实行了党的一元化领导,改番号为“抗日游击第十四大队”,取消了政治处、供给处和小队的建制。大队长由边卫疆(1917—1941,任丘县阁辛庄村人)担任,政委由县委书记高墨华兼任。另设特派员、总支书记、宣传干事、青年干事、管理员和直属侦察班、通信班。县大队下辖3个小队(1940年又增编了爆炸厂和医院,设在安新县的北冯庄)。通过精简,县大队编制更精干,行动更加快速灵活,改变了头重脚轻、层次繁多的弊端,适应了在残酷环境中对敌斗争的需要。在艰苦的转战环境中,县大队还淘汰了一些革命意志薄弱者和混进革命队伍中的社会渣滓。1940年2月,土匪出身的县大队副大队长刘文章企图叛变投敌,大队长边卫疆向县委书记高墨华汇报后,采取断然措施,将刘文章逮捕处决,并对刘掌握的一个小队进行了整顿,消除了隐患,稳定了部队情绪。

此后,县大队在冀中大地上纵横驰骋,东拼西杀,英勇善战,历经郭家村、刘李庄、陵城、青塔等多次战斗,给日伪军以较大杀伤,立下赫赫战功。他们纪律严明,敢打硬拼,灵活运用游击战术,声东击西,化装奇袭,设伏歼敌,神出鬼没地打击敌人,对人民群众饱含鱼水深情,成为冀中军区三个“铁的游击队”之一,名贯冀中,声名远播。

1941年2月4日,在大树刘庄战斗中,大队长边卫疆身先士卒,带领战士们打退敌人的多次进攻。战斗持续到上午10点多,敌人虽死伤很多但攻势未减,边卫疆见敌人仍不断增援,便组织队伍边打边向大马庄方向撤退。部队冲出包围圈后,发现机枪班战士王某中弹负伤,滚落到堤下冰窟中呼救,已经撤离危险区的边卫疆义无反顾,立即组织反冲锋施救。不料,被侧翼进攻之敌击中头部,英勇牺牲,年仅24岁。

之后,县大队干事白斌接任大队长。在1942年“五一大扫荡”异常艰难的日子里,县大队化整为零,以小队为单位,开展分散隐蔽的游击战争,与日伪军周旋战斗,经受了残酷斗争环境的严峻考验。

几度升编重建

随着全国抗日斗争大局面的转变,冀中军区抗日斗争形势日趋好转。“五一大扫荡”之后增设的岗楼基本上已撤掉,敌人龟缩在原来的据点,由细碎分割变为点线分割。县、区游击队抓住战机,集中活动,给予日军以沉重打击,部队在战斗中也得到了锻炼和发展。

1943年7月,冀中军区指示各分区成立地区队,深入到”五一大扫荡”中丢失的地区开展斗争。任丘县大队因特别能战斗,成为组建地区队的班底。同年9月,冀中第九军分区决定以任丘县大队为基础,二十四团第五连为骨干,从安新县抗日游击队抽调一部分战士,分区派来少数领导干部,在陵城组成了四十二地区队。杨万伦任区队长,李惠芹任政治委员,原任丘县大队大队长白斌任副区队长兼参谋长,政委秦烈英任政治处主任。地区队下辖3个步兵连和侦察、通信分队,机关设有参谋处、政治处、供给处和卫生队。不久,赵北口据点伪军中队长崔绍宗率部起义,被编入四十二区队的第四连。与此同时,任丘县第二区小队因作战有功,晋升为县大队,县大队大队长朱峰(原县大队特派员),政委高墨华(县委书记兼),副政委王治平,副大队长张玉虎。此后,地区队、县大队、区小队经常联合作战,相互支援,使日伪军时刻处于被动挨打的境地。

1945年4月,冀中军区第九军分区揭开了抗日大反攻的序幕。县大队改称“任丘支队”,配合分区部队,参加了攻克辛中驿据点、解放任丘城的战斗,取得了采用坑道作业爆破与政治攻势相结合,攻克敌人坚固设防的宝贵作战经验。4月30日任丘城解放后,任丘支队又随分区部队乘胜解放新镇,参加了偷渡文安洼、奇袭子牙和王口镇、围攻信安、堂二里等多次战斗。从4月13日围攻辛中驿据点开始到7月18日的3个多月时间里,任丘支队配合分区部队连续攻克了任丘、新镇、文安、新安大城五座县城。

1945年8月,抗日战争胜利后,任丘支队编入冀中九军分区二十四团。10月,任丘县重新组建县大队,穆祥龙任大队长。12月底,根据上级指示精神,县大队和区小队200余人和平复员,回乡参加农业生产,县大队只保留一小部分人,取消了区小队建制。

1947年10月,任丘县大队编入冀中独立第七旅,调出任丘参加全国解放战争,为人民解放立下了卓著功勋。

作者:薛亚红 刘英

来源:任丘市委党史办

Hash:bf1b9b41264349a3fa7f63214e2bc939c6b602bb

声明:此文由 任丘市融媒体中心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