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民居简介

新疆的民居建筑,是活着的历史,是如烟的往事,是凝固的史诗,是灵动的艺术,是智慧的结晶。

民居建筑是人类文化精彩之处,不同地因的文化氛围产生风格各异的民居建筑。每个民族的文化也各有特色,因此都带有民族文化特色的民居建筑。

新疆地域辽阔,三山两盆,是一个多民族地区,人们所处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多有不同;生活习俗也有所不同,各地的民居建筑风格也有所不同。

新疆的民居建筑,是中国民居建筑文化宝库中的一员,它的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民居建筑文化体系。无论是古代民居建筑,还是现代民居建筑,都是文化艺术与民俗风情相结合的作品。

1、灵动的艺术——高台民居

喀什噶尔老城东南吐曼河边的高台居民,维吾尔语为“阔孜其亚贝希”,意为高崖土陶。

据说很久年前,有位维吾尔土陶工匠发现高崖上的土特别适合做陶器,于是便在高崖上开设了土陶作坊,他做的陶器远近闻名,高崖土陶因此而得名。

高崖土陶历经数千年的历史,现有居民640多户人家,大多都有数百年历史。许多民居院落都是七、八代人传下来的。目前是新疆保留最完整的独具特色的维吾尔古代民居群落。

如今仍可看到它古朴、自然的原始风貌。如:大街小巷随民居的增设自然形成,弯曲而幽深。几乎没有横平竖直犹如棋盘的巷道。小巷两旁的民居,都没有“中轴对称”的讲究,均为顺应需要的自然构筑:爷爷的居室上面加盖爸爸的房子,爸爸的房子上面又加盖了儿子的房子……

于是,在狭窄的小巷上空常常横跨着木架式过街土楼,使巷道呈现出奇特的空间造型。

高台民居的特点是:独门独户,户户相连:每户几乎都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内院,屋门和窗户开向院内,既便于炊饮、纳凉、会客、又利于通风、换气、晾晒;各家院子里种着葡萄,无花果、花草盆栽,干净整洁,室内装饰得艳丽华贵,富于维吾尔民族特色。

各户进院的大木门开向巷道;居室外墙设有高窗,以便借助小巷产生的风道作用,使室内的空气自然对流。

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几代人同住

一户民居就是一部家族繁衍、生息、兴衰、后代延续的家族历史。许多民居都是七、八代人传下来的。如今仍可看到它古朴、自然的原始风貌——人口密集,用地狭小。

大街小巷随民居的增设自然形成,弯曲而幽深。几乎没有横平竖直,犹如棋盘的巷道。小巷两旁的民居,都没有“中轴对称”的讲究,均为顺应需要的自然构筑;爷爷的居室上面加盖爸爸的房子,爸爸的房子上面又加盖了儿子的房子……

于是,在狭窄的小巷上空常常横跨着木架式过街土楼,使巷道呈现出奇特的空间造型。民居的特点是:独门独户,户户相连:每户几乎都有大小不等、形状各异的内院,屋门和窗户开向院内,既便于炊饮、纳凉、会客、又利于通风、换气、晾晒:各家院子里种着葡萄、无花果、花草盆栽,干净整洁,室内装饰得艳丽华贵,富于维吾尔民族特色。

各户进院的大木门开向巷道;居室外墙设有高窗,以便借助小巷产生的风道作用,使室内的空气自然对流。

由于维吾尔族的宗族观念很强,民居文化中的核心的一点,就是对家眷故,对土的依恋。

有些大的民居院落内住房多达一二十间楼上楼下,两侧厢房几代人同住一个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看过民居小巷景观,了解维吾尔族民居文化特色,领略、体验小巷深院里蕴藏着一个民族生活的历史和民宅的文化内涵。一个院落,是真正的四世同堂。

2、空中的阁楼——吐鲁番民居

吐鲁番的气温高达38℃,最高气温达49.6℃,尽管绝对温度很高,但早晚温差却很大,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了以交河古城为代表的挖土或半穴居建筑,发展到后来变为下沉式窑洞建筑,到了近代,演变为“下窑上屋”土坯砌拱顶的民居。

在吐鲁番的——吐峪沟麻扎尔村落至今仍遗存着古老、独具特色的维吾尔民居。

在这里可看到质朴、自然的原始文化、农耕文化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的衍生和发展,甚至还可以看到交河、高昌故城民居的一些遗存。

村落随吐峪沟河谷两岸依山坡民居的增加而自然形成。小巷两旁的民宅,均为顺应需要和地形自然构筑,虽然其相貌平平,甚至有些古老、原始,但是他们的建筑构想,非常适合该地区夏季酷热、冬季寒冷的气候特点要求。

据考察,吐峪沟民居也像喀什民居一样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风雨雨。但是,吐峪沟麻扎尔村落民居与喀什老街民居的建筑结构基本相同,均为土木结构的二至三层的平顶土楼。喀什民居所具有的特点,如:空中楼阁、过巷土楼等在吐峪沟麻扎尔村落随处可见。但与喀什民居不同的是这里的每户民居庭院的顶部都修有高大的屋顶,四周和屋顶均有通风的窗洞及天窗。不少的屋顶上方有用土坯砌制的四壁设有通风孔的晾房,为挑选和晾晒葡萄干提供了宽阔的空间。个别屋顶上方同时还搭有凉棚,为会客、纳凉提供了场所。

更具有特色的是每家都有通往屋顶的门洞,沿屋顶可串门。

这里的维吾尔人将传统的地面凉棚改为“空中阁楼式凉棚”。室内一般都砌有很大的土炕,上面铺有地毯,供起居坐卧,土炕的三周钉挂着布料做的墙裙。

在卧室和厨房四面墙上根据需要设置大小不等的壁龛,摆放东西。尤其喜欢将名贵的地毯挂在室内的墙上供欣赏。

我曾去过新疆很多地方,考察过喀什民居和吐峪沟麻扎尔村落,通过比较,我认为吐峪沟麻扎尔村落的民居是新疆多元文化中最具特色,至今保存较完好的维吾尔民居,其建筑形式多种多样,从传统的土坯房到做工精细宅院、商铺,式样应有尽有,犹如一个鲜活的维吾尔民居博物馆

3、绿色的家——“阿以旺”民居

“阿以旺”是维吾尔语,意为“明亮的处所”,具有十分鲜明的民族特点和地方特色,已有两千多年历史。

民居以“阿以旺”为中心,居所内用房围绕“阿以旺”布置,到顶部提高“阿以旺”屋面,侧面加天窗围护而成。

这种构造一方面提高了自然采光效率,另一方面利用热压促进了自然通风,它是绿色民居的一种最简单、最经济的自然空调技术。

从建筑的角度看,“阿以旺”完全是室内部分,是民居内共有的起居室:但从功能分析,它却是室外活动场地,是待客、聚会,歌舞活动的场所。

“阿以旺”比其它户外活动场所,如外廊、天井,对风沙及寒冷、酷暑更加适应,是一种根植于当地地理、文化环境中的本土建筑。

新疆特有的气候特征,是维吾尔族人创造出“阿以旺”民居的智慧源泉。

4、草原上的毡帐民居

在草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的哈萨克、蒙古族、柯尔克孜族等居民,主要居所就是毡房,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这是一种从平面到立面、形体都极为简洁的建筑,既能遮阳隔热,又能避寒挡风,搭建、拆卸很方便,并且不用做基础。房高一般在三米左右,占地面积二三十平方米。四周是环形的毡墙,毡房最外层的围护材料是用未脱脂的羊毛擀成。

毡房的骨架是戈壁滩上的红柳木做的,外围的墙篱是用芨芨草编的;横竖交错成菱形的围墙也是用红柳木做的,连接的材料是牛皮绳和牛筋,节点为铰接。

门框和门用松木制作。除此以外,整个毡房不用一枚钉子,要用大量的毡子和毛绳。因为是通体绑扎在一起的圆形,所以它整体性强而且具备了极好的柔性结构的特点。

毡房民居用最少的材料获得了最大的面积和空间;用最轻的结构获得了最强的刚度用最佳的形体削弱了大风的影响;利用畜牧业的原料,便于人力的拆装,适合牲畜驮运,这就是毡帐建筑久盛不衰的根本所在。

5、冬暖夏凉的农区房

新疆绿洲分布广泛,大小总计有8000多个,民居建造相对较集中,民居的结构类型主要有木构架及生土木结构。木构架,是用立柱支承底部卧梁和上部顶梁而形成,屋盖部分为密置小梁,上作草泥屋面,有围护墙。生土木结构,墙体的构造方法有两种:一是生土夯筑,二是土坯砌筑。

农区房的布局一般是前庭后院,前庭又分主人起居用房和客厅两部分,住宅由客厅、卧室、储藏室组成,客厅的布置较为讲究,通常设有火炕、壁炉、火墙。

后院大都栽植葡萄、无花果和石榴等果木,葡萄架即可蔽日纳凉,又可生产鲜美水果,种植和经营较好的果园已是家庭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

生土木结构具有就地取材,造价低廉,冬暖夏凉等优点,应用很广泛。

现在很多富裕起来的维吾尔人修建了不少很有特色的民居,即保留了传统的前院后院的庭院风格,又融入了现代气息和元素,红砖与梁柱式木建筑相结合,研磨拼图造型、雕刻工艺极好。

6、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兵营营房建筑

新疆另一个独居特色的建筑就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场兵营营房建筑,新疆的团场,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由于受前苏联的影响,苏式风格的非常强烈。大礼堂、带有走廊的房屋就是例子。据说火墙、大镰刀也都是从起来传入。这些由于都是土坯木料建筑,保存下来的非常少,只有在新疆南疆喀什的团场还可以看到。改革开放后,团场的建筑都改为砖木结构,没有了苏式风格,但整齐的兵营风格没有改变。

Hash:185cbd4e1768cdce6340b6d15236c98c65a8152c

声明:此文由 托木尔峰健康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