馆藏 | 山西省博物院典藏精品石刻赏析(三)

山西博物院收藏中,以北方瓷器最具特色。北朝、隋唐青瓷白瓷,各顯風采。宋元是山西瓷業的黃金時期,窯口遍地,工藝精湛,品種豐富。既有雅致細膩的佳作,更多質樸野趣的精品。裝飾手法或剔或刻,或寫或畫,自然樸實,生動活潑。元代以來,各地窯口衰落,景德鎮漸成全國瓷業中心。五彩斑斕的彩瓷作品,將中國陶瓷藝術推向壹個新的高峰。

石雕柱础

北魏

通高16.5厘米,底座边长32厘米,柱孔直径7厘米

1965年大同市石家寨村太和八年(484年)司马金龙墓出土

其中一件柱础为浅灰色细沙石质,方形底座,其上呈覆盆形,顶部高浮雕莲瓣,中心有圆形插孔。周边雕蛟龙穿行于群山之间。方座四边浅浮雕忍冬纹和云纹,方座四角上各有一圆雕伎乐童子,分别作击鼓、吹觱篥、弹琵琶和舞蹈状。柱础底座四边浅浮雕缠枝莲,其间为伎乐人物。装饰内容吸收了佛教西域及其他外来文化的因素,雕工精美,玲珑脱俗,是北魏雕刻艺术品中的精品。共出土4件,大小、纹饰略有不同,是漆画屏风(木板漆画)的插座。司马金龙之父司马楚之是东晋宗室,因宫廷斗争而转投北魏,娶北魏公主,被封为琅琊王。

菩萨头像

高36厘米

1959年祁县西六支村惠安寺出土

菩萨发髻高束,髻饰上足髻饰立佛一尊,脸庞圆润清秀,细目弯眉,略带微笑,表情生动自然,根根发丝清晰可见。

程哲碑

东魏

高120厘米,宽68厘米,厚25厘米

长治市袁家漏村征集

碑圆首,碑阳正中圆拱龛内浮雕释迦坐像,方额隆颐,身形略显瘦削,厚重的袈裟下摆长长地披覆于座前。龛之内外线刻飞天、胁侍、讲经说法图及护法狮等,线条刚柔相济,飘逸飞动。碑额有东魏天平元年(534)的题记。碑阴刊有程哲发愿文,记叙程氏家族的源流功勋。这一年,北魏初分东、西,故造像中北魏晚期的余韵仍相当浓重。此碑应是带有供养佛像意味的墓碑或墓志。

石椁

北魏

高240厘米,长348厘米,宽338厘米

2000年大同市曹夫楼村太和元年(477年)宋绍祖墓出土

由109件雕凿精细的青石构件拼装而成。外形为悬山顶式殿堂建筑,前设檐廊,面阔三间,一斗三升人字拱为目前所见最早。外壁雕多个铺首衔环,内绘有舞蹈、奏乐人物。是研究北魏建筑艺术的珍贵实物。

石雕方砚

北魏

高8.5厘米,长21.2厘米,宽21厘米

1970年大同市南郊出土

浅灰色细砂岩雕成。砚面中心为方形砚池,周边饰连珠纹和莲瓣纹,砚池两侧各有一耳杯形水池和方形笔舔,其两端有成双的鸟兽作饮水状。对角有莲花形笔插。其间雕人物图案四组五人,有骑象、舞蹈、角抵等内容。侧面各雕人物、动物等。砚底雕莲花一朵,周边围以小莲花8朵。这是北魏石刻艺术的高水平佳作。

观音菩萨五尊像

北齐

高60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砂石质贴金彩绘,透雕双树背光,高浮雕伎乐飞天及二龙奉塔。主尊观音菩萨头戴花冠,身佩钏饰。

贴金彩绘释迦坐像

北齐

高40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释迦佛趺坐于仰覆莲座,脸颊丰圆,笑容恬静,身后雕花头光。佛体与莲座彩绘贴金,袈裟下摆内收,双勾衣纹仅及座面。

释迦七尊像

北齐

高46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释迦佛坐于仰莲座,全身贴金,施赭红彩。舟形背光周边浮雕宝塔、飞天,底座雕莲花化生手托博山炉供养。背面有彩绘佛像。

释迦头像

北齐

高33.5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汉白玉质地,螺发高耸,脸庞圆润,双目轻合,鼻梁劲挺,嘴角微微内敛。

白玉石椁

通高217厘米,通长295厘米,宽220厘米

1999年太原市王郭村开皇十二年(592年)虞弘墓出土

整体呈仿木构三开间歇山顶房屋。汉白玉石,由底座、椁身、顶三部分组成,以及支撑石椁的石狮8件。石椁内外皆雕刻并施彩绘,由50多个单体图案组成,内容有宴饮、乐舞、射猎、家居、行旅等。图案中的人物深目高鼻黑发,属于地中海高加索人种,服饰、器皿、乐器、舞蹈及花草树木等,均具有浓厚的中亚和波斯风格,部分画面带有祆教的内容。展现了墓主人不同的文化背景,是研究中外文化交流的重要史料。虞弘是中亚鱼国人,北齐时入华,曾任职于北齐、北周和隋三个朝代。

贴金彩绘菩萨立像

高57厘米

1954年太原市花塔村出土

菩萨呈“S”形微倾立于一圆形座上,上身袒露,圆润的左肩披搭帛带,下体裙裾轻薄柔滑,可惜贴金与彩绘已大部脱落。

菩萨立像

高112厘米

1952年太谷县白城村征集

青石立像,虽头、臂已残,但肌肉、骨骼刻画非常准确。身体造型采用富于变化的“S”形,更显生动优美。丰满的肌肤,微凸的髋臀,流畅的线条,充满青春的活力和生命的质感。

菩萨立像

北魏

高121厘米,宽45厘米,厚16厘米

山西省左权县出土

菩萨头戴宝冠,跣足而立。面方圆,容貌清秀,头后为桃形头光,身着褒衣,帛衣交于腹部,系一花结,上胸袒露,双臂缺失,臂上飘带自然垂于脚下。

四面造像石

北魏

高61.5厘米,宽43.5厘米

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长方体,四面均开有屋形龛,龛楣方桃形开光内刻有莲花纹饰。龛内均雕三尊像。一面主尊为交脚菩萨,其余三面均为佛坐像。每面的主像脸部均修长,身着通体大衣,下摆衣褶繁复,垂覆于座上,座两侧双狮相对而视。主像两侧各有一尊菩萨侍立。龛外雕千佛龛

菩萨立像

东魏

高100厘米,宽54厘米,厚27厘米

2001年山西省榆社县福祥寺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脸型方圆,双目微睁,脸容清癯,两耳垂肩,颈戴桃尖形项圈,肩披长带。帔帛绕肩臂而下,腹前打结。下身为曳地长裙,系细带,裙下摆向外撇出,似临风飘逸,皱褶匀称而细密。跣足立于方形石座上。

菩萨头像

北齐

通高17厘米,宽13厘米,厚6厘米

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白石雕,菩萨头戴宝冠,宝缯蜿蜒垂至两肩,脸型方圆,慈眉善目,眼睑下垂,帔帛交叉于胸前,身后为圆形头光。

菩萨头像

北齐

通高26厘米,宽21厘米,厚10.5厘米

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宝缯垂至两肩,前额狭小,额头发迹较厚,是山西地区北齐造像的特点。菩萨神态恬静安详。

菩萨头像

北齐

长36厘米,宽25.5厘米,厚15厘米

1979年山西省昔阳县静阳村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头部后有桃形背光,脸型圆润,弯眉细目。眼帘下垂,鼻梁高耸,嘴唇轻拢,面相端庄慈和。原有彩绘多已剥落。

观世音菩萨立像

北齐

通高57.5厘米,宽32.3厘米,厚31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菩萨头戴高冠,脸型方圆,双目圆睁,肩披飘带,跣足直立于石座之上。帔帛于胸腹前交叉挽结出花饰。背光顶部残缺,隐约可见后代的墨书题记“观世音菩萨……有佛有法有僧……”等字样。莲花石座为后配。

佛头像

北齐

高28.5厘米,宽18厘米,厚18厘米

山西省沁源县出土

螺发,前额略窄,弯眉细目,鼻梁高耸,唇微抿含笑,有双下巴。残存彩绘痕迹。

菩萨头像

北齐

高35厘米

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菩萨头戴高冠,面相圆润,细眉弯长,双目低垂,鼻高耸,嘴轻抿,嘴角上翘,长耳下垂,一副慈悲为怀的神情。

菩萨头像

北齐

高35厘米,最宽27厘米,厚24厘米

1954年山西省太原市花塔寺出土

菩萨头戴花冠,脸型圆润,长耳下垂,弯眉细目。眼微闭,鼻高耸,嘴轻拢,面相端庄慈和,俨然一个世俗美女子的形象。

绿釉菩萨立像

高69.5~70.5厘米

山西省介休市出土

三件,灰白坩泥捏塑,脸、手、足露胎,其余施绿釉。姿态略不相同,呈站立状,竖高发髻,眉目清秀,身材纤瘦,满饰璎珞,腹部微曲,飘带垂于脚下,身着长裙,立于仰覆莲座上。菩萨姿态动感飘逸,是大唐菩萨造像丰腴俊秀的先声。

张世兴造观音立像

通高37厘米,底座宽10厘米

山西省平陆县出土

菩萨面方圆,头微低,戴花冠,宝缯下垂,饰项圈臂钏。璎珞垂于膝下,下着裙,腹微突,左臂下垂持净瓶,右手施无畏印,跣足立于仰莲座上。护法狮分立菩萨两侧。台座上有铭文:“开皇元年九月九日佛弟子张世兴为妻妇造观音石像一区……”。该像涂金彩绘,大部已脱落。

佛五尊像龛

通高25.5厘米,宽17厘米,厚7.5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青石质。拱形龛楣,楣尖处束一莲,楣面素面,楣内侧饰简化的联珠纹样。主像高肉髻,面相长圆清瘦,着通肩大衣,结跏跌坐于须弥台座上,右手施无畏印,左手作降魔触地印。其左右两侧胁侍菩萨头戴高冠,面相长圆,下着长裙,一手抚胸,一手置于身侧,跣足立于台座上。主像后侧两弟子,面相模糊,合掌肃立。台座前侧隐约可辨“咸亨二年”字样,其余字迹漫漶不清。

曲德造佛三尊像龛

高33.5厘米,宽12厘米,厚9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圆拱形尖楣龛,楣尖上方雕一佛二弟子像。佛作高肉髻,身着通肩大衣,双手合收于腹前,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二弟子面相长圆,双手亦合收腹前,盘坐于圆形台座之上。佛龛内主像作高肉髻,面相圆润,身着通肩广袖大衣,结跏跌坐于须弥台座上,双手施无畏与愿印。两侧胁侍菩萨头戴宝冠,面相长圆,一手置于腹前,一手置于身侧,下着贴体长裙,跣足立于台座上。台座下部浮雕双狮,并印刻造像记:“大唐麟德元年七月八日佛弟子曲德为亡妻赵敬造碑像一区……”

佛坐像

残高25.5厘米,宽19厘米,厚20厘米

静山先生捐赠

白石雕。佛像头部缺失,体态丰满,着通肩式大衣,双手残,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衣纹曲折生动。

佛头像

高21厘米

1959年山西省沁县南涅水出土

佛作波纹式高肉髻,面相丰圆,双目微闭,鼻高隆,嘴微抿,双耳低垂,神情安详。

佛半身像

高61厘米,宽51厘米,厚25厘米

2005年山西省五台县佛光寺出土

螺发,矮肉髻,发中嵌有髻珠,面圆润,额前有白毫,微睑双目,阔鼻,厚唇,下颌丰满,身着帔帛,袒胸,下身残缺。涂金彩绘有脱落。

弥勒坐像

高50厘米,底座宽37.5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头部缺失,身着通体大衣,胸部袒露,衣纹凸起向上弯曲,呈水波纹紧贴于身,左臂搭于膝盖之上,右肘弯曲,手臂残缺,双腿垂坐在方形石台上,脚部缺失。

佛坐像

高58厘米,底座直径33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螺发,高肉髻,耳下垂,面方圆,弯眉窄鼻,下颌丰满。身穿帔帛,内着僧祗支,结跏跌坐于圆台之上,左手自然垂放膝盖之上,右臂残缺。

佛坐像

高26厘米,宽11厘米,厚7.5厘米

山西博物院旧藏

佛作高肉髻,有舟形头光,身着通肩袈裟,结跏跌坐于圆形台座上,左手自然下垂扶膝,右手持物,下身衣褶悬搭于座前。台座下端阴刻:“上元元年十月十五日……”,字迹漫漶不清。

释迦坐像

通高93厘米,宽45厘米

1982年山西省芮城县风陵渡出土

释迦牟尼结跏跌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座上,内着袒右肩僧衣,外披袈裟,衣裙裹腿。脸型丰圆,闭目合唇,面带微笑,慈祥平和。右手残缺,左手作降魔触地印。台座下框部分刻铭文,“大唐景龙四年四月十五日弟子张敬节为七世先……帝及师僧父母法界众生同出……供养”等字。

菩萨立像

通高114厘米,宽34厘米,厚24厘米

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头部缺失,身披帛衣,袒胸,项戴项圈及联珠璎珞,璎珞在腹部交叉并垂至膝盖以下,腰身细长,婀娜妩媚,两臂缺失,下着长裙,衣纹繁复,垂至脚下,跣足立于六边形须弥座上。其雕塑与装饰手法充分体现了雍容华贵的盛唐气象。

佛立像

高121厘米,宽38厘米,厚20厘米

山西省侯马市出土

佛呈站立状,高肉髻,前额宽广,面方圆,耳下垂,身着交领大衣,衣褶均匀清晰,系带搭于左臂之上,双臂均残缺,身体略前倾,腹部微凸。足部残缺。

佛坐像

五代

高69.5厘米,宽41厘米,厚25厘米

1957年山西省阳泉市征集

身着通肩衣,袒胸,结跏跌坐。脸型丰圆,弯眉细目,目光下视,嘴唇微闭,长耳下垂,神情怡然,右臂上举,手已残,左手轻抚足尖,坐姿松弛,衣褶自然。

版权声明:本文图文来源于山西博物院 由古玩元素网整理编辑 同行转载请声明版权!

Hash:ed4f556e74256012a2886bf43d28a62fb62ba8aa

声明:此文由 古玩元素网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