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嘉溪口: 积满岁月尘烟的古村落

本图文为作者原创授权,转载请注明作者及出处。

文:陈安生;图:温州旅游体验师林鸿麟,网名零碎伯伯。

永嘉溪口,一座静卧于群山之怀,积满了历史尘垢的古村落。这里古巷、书院、流水、人家,浸润在诗一样的文化浆汁里,令人心之神往。

初冬的一个周末,我们一行十二位朋友,带着敬慕的心情走近了她。

漫步村中,一种恍如隔世的感觉油然而生。鹅卵石铺就的小小巷道,被行人踩得又光又滑,巷道两边高大的古屋,青砖黑瓦,飞檐高挑,古屋的边上一口长方形的大荷塘,荷塘的中间,矗立着一座古色古香的凉亭,在塘水的映衬下,显的冷冷静静。此时此景,人就像走进了一幅优雅恬静的古画之中。

推开路旁的一座古屋的大门,深深的天井,曲折的通道,大屋套着小屋,旁门挨着正门,明明自己刚刚是从这里进去的,出来却又找不着方向,迷惑之时,方知已置身于盛名在外的“李氏三进屋”之中。

明代建造的大宅——李氏三进屋,共有住房64间,大小庭院22个。中堂有雕花的石鼓凳,台阶铺以长长的条石,台阶垂带刻着精致的浮雕,院里铺着块石,中央是用条石铺的通道。穿梭在古屋的通道间,高高的石筑墙头、深灰色的木板壁、黑色的瓦瓴不时挡住了我头顶上的天,也挡往了我脚下的地。我掏出照相机,努力的想把它的全貌拍下来,但无论是我站在哪一进的屋檐下和通道中,都无法施展我的“才能”。古屋就像一位坐在阁楼上的梳妆的少女,那飘逸的秀发总是挡住了娇柔的脸庞,一席青衣的背影深深地印在远远的巷道深处。

在第一进的院子中,有一个长方形的池子,被青石条、青砖分隔成5个大小不一的小池,大的池约8平方米,小的仅1平方米多。池中蓄着雨水,池壁满是绿幽幽的青苔。据说2004年4月,村民在清理这座建于明代的古屋时,发现了底下掩埋的这处水池,后来经过考古人员分析推断,5个水池应为一套水处理净化系统。它不仅有净化功能,还有消毒功能,很可能是目前温州发现的最早的自来水净化系统。采用“沉淀—过滤—活性炭”处理的工艺,竟然在四五百年前交通闭塞的山区就已出现,确实令我们惊叹。

走出李氏三进屋,我们来到“戴蒙书院”。“戴蒙书院”是南宋理学家戴蒙父子和文字学家戴侗共同创办。太子讲读戴蒙辞官回乡后,在家乡创办戴蒙书院,培养士子,由于成绩斐然,宋光宗赐了一方御题匾,上书“明文”二字。因此又称“明文书院”。现存的书院地基仍为宋时所建,地面建筑为清代风格,为清乾隆年间重建。房屋的花板等雕刻非常精美。据说当年建造时,光是房屋窗棂、门楣、柱子上的雕刻就花了3年多时间。

此刻,我们站在书院的老屋里,用手触摸着那一扇扇隔扇花式样的门窗雕花,或龙或凤舞,或花鸟或人物,惊讶于其雕工之精美,想象构图之丰富。透过那一扇扇的门窗,去寻找着那隐于中的一丝丝一点点历史的痕迹;坐在那门栏之上,倚着那道厚重的木门,就像闻到了那飘逸着的淡淡的书香……

从戴蒙书院出来,我们顺着巷道里的标识穿插在巷与巷之间,走在院落与院落之中,踏着一步步的卵石小路,参观了戴蒙进士纹、戴蒙、戴侗纪念馆,细细地读着每一块铭文砖上的铭文,不经意地竟然走出了这百年古村落。

站在村头,回首望去,溪口古村的全貌已经模糊不清了,但那历经数朝依然完整的幽深庭院,那雕工精美的窗户花纹,那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却清晰地留在我的脑海中……

零碎伯伯摄影集链接:

阅读是一种智慧!

赞评是一种动力!

转发是一种美德!

让更多好友受益!

Hash:1e3279c6fea274469c86a6258f0946da7fd9557a

声明:此文由 温州旅游体验师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