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俗趣谈:城隍爷庙对戏楼

前一阵,根据陈忠实先生长篇小说改变编的同名电视剧《白鹿原》刚刚热播完。这部以关中平原为背景的电视剧中很自然地洋溢着关中的乡土文化,从衣着、饮食、民居,到秦腔眉户、民间乡约等地方文化。其中,在电视剧《白鹿原》第九集里有这样一个场景:白嘉轩自愿带着鹿三动手修祠堂,不同意修祠堂的鹿子霖、白兴等几个人蹴在祠堂正对面的戏台上看热闹。

祠堂正对着戏楼。我在这里讲关中的一个民俗:城隍爷庙对戏楼。这也是乡党们常吊在口头的一句俗语。

无独有偶,在我的家乡扶风老县城就有一座城隍庙,恰恰也是这样布局的。

扶风老街上的城隍庙对戏楼

据清代扶风县志和城隍庙现有石碑记载,扶风城隍庙兴建于明洪武三(1370),它比三原城隍庙早5年,比位于西安西大街的都城隍庙要早17年。崇祯六年(1633)知县王国训建大门外乐楼(戏楼)5间、大门内画廊20余间。崇祯八年(1635)李自成陷城,乐楼、门、廊俱毁,庠生王光祖等重建。

风城隍庙正门

国人对城隍的崇拜由来已久。东汉文史学者班固《两都赋序》写道:“京师修宫室,浚城隍。”这时的城隍指的城墙和护城河,在冷兵器时代,这就是保护城内人民的两道坚固防线。上至京师,下到州县,在集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于一体的政府所驻地一般都修有坚固的城池。出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城隍逐渐就演变成人民祈求福祉的神祇。宋代将城隍祭祀列入国家祀典。据说,朱元璋是在城隍庙里出生的,明朝刚一建立,明太祖就诏令天下州县修建城隍庙,“联立城隍神,使人知畏,人有所畏,则不敢妄为”。封建王朝利用民间的城隍崇拜,借以规范基层的统治秩序。

扶风城隍庙内景

经过明代扶风历任官长和乡绅的屡次修葺,到明朝末年,城隍爷庙对戏楼的格局终于定型了。直到今日,矗立在扶风县老城区东大街南边的戏楼坐南朝北,正对着街北古老的城隍庙正门。

其实,在整个中国城隍庙与戏楼基本都是这种布局,古代一些大的商帮会馆也是庙宇对戏楼的格局。古人为什么要这样的布局呢?

这是因为在古代,生产力低下,在变化莫测的大自然面前,人类总是处于被动的地位。为了祈求风调雨顺,人事顺当,人们就对与自己关系密切的自然物产生了崇拜。进入文明时代后,就形成了“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的传统。从这个排位的次序就可以看出,在古人眼里,对鬼神的崇拜、祭祀远比在疆场上抛头颅、洒热血更重要。

为了取媚于神,先秦时期主要用载歌载舞的傩戏竭尽所能地激情表演,向鬼神祈福。《论语·乡党》篇记载:“乡人傩,朝服而立于阼阶。”意思是说,每当乡民们举行这样的傩仪时,就连“敬鬼神而远之”的孔夫子也会郑重其事地穿上朝服,恭恭敬敬地站在东边的台阶上迎接(鬼神)。

因为傩戏与传统戏曲有好多共同之处,例如都有脸谱(或者面具)、服饰、道具;都有音乐伴奏、载歌载舞的形式;都有一定的内容情节等等,所以我们一般认为中国的戏曲起源于傩戏。

因此,戏楼一定要修在寺庙、祠堂的正对面,那样一演戏,祭祀的鬼神就直接看到了。投其所好,讨鬼神欢心,自然就会得到他们的庇护和保佑的。

扶风城隍庙戏楼

写到这里,不由地记得上小学时老师们上课经常问我们的一句话:大家看这道题算得对不对啊?我们答:对呢。老师脸一吊:对呢?城隍爷庙对戏楼呢!我们就知道算错了。

其实,庙与戏楼的不面对,这是宋代以后才逐渐出现的。

随着时代发展,人们征服自然的能力不断提高。到了两宋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商品经济逐渐繁荣。在京城和一些工商业繁荣的大城市,出现了很多瓦舍勾栏,专门演出戏曲和杂技的艺人集中在这里,适应了市民生活的娱乐需要。总之,从两宋开始,戏曲的功能发生了重大变化,随着市民阶层的崛起,人们的精神需求逐渐发展起来,戏曲就与时俱进的开始由“娱神”变成了“娱人”。

细想一下,老师们应该是故意正话反说呢。这可能是从古代流传下来的一句俗语,只不过到了后来,由于时代变迁,人们大概混淆了“城隍爷庙对戏楼”的本意了吧!

【作者简介】赵晓龙,生于1980年代,陕西扶风人。史学硕士,西安市宇航中学历史教师。系陕西职工作家协会会员,灞桥区洪庆文化艺术协会会员。已发表文史论文、散文多篇,2016年出版《穿越历史的村镇》一书,参与编辑《元杂剧本事考》。

Hash:8c966f0a3582cd2dc291b3072954099537fcf9e0

声明:此文由 陕西扶风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