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鲁科尔沁:纯净草原的诗和远方

7月的内蒙古暑气熏蒸,马路被烈日烤得发烫,汽车驶过时隐约带起了一缕缕白烟。而到了午后,天气阴沉下来,间或又落下雨水,彼时并不知道,这雨水对于草原上的人们是多么宝贵。

此行的终点是阿鲁科尔沁旗,从北京出发开车需要八个多小时,极易量化的车程,却可以引导人们走入一片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纯净之地。

地缘上看,阿鲁科尔沁旗位于内蒙东部,既属东北经济区和环渤海经济区,又是“一带一路”战略和京津冀协调发展辐射区。2013年时,阿鲁科尔沁旗被命名为“中国草都”,是全国优质绿地三大主生产区之一,也是自治区33个重点牧业旗之一。阿旗的草牧场面积1560万亩,大小畜存栏常年保持在约250万头只。

尽管占据了天时地利,但阿旗尚未被大众省识。纪录片《阿鲁科尔沁的纯净》里,第一集的名字叫《守望》,介绍中说,深藏内陆的阿旗,无论是高山、草原,还是河流、湿地,都最大限度地保留了原始、本真的自然风貌。

至今,科尔沁的牧民还保持着游牧传统,牧民会根据草场长势决定游牧的线路和时间,对草原的索取是轻度又谨小慎微的。长期以来,牧民、牲畜和草原形成了天然的依存关系。牧文明是一种古老的、世界性的文明,其核心即在于“迁徙”。2014年,阿鲁科尔沁草原游牧系统被列入第二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名录。

敬畏天地、崇拜山河,是此处草原牧民历久不变的观念,这可从“祭敖包”的习俗中窥见一二。此行,我也有幸参观了这一盛大的祭祀活动。祭祀是在清晨开始,敖包设在丘陵之上,用石头堆成一座圆锥形的实心塔,顶端插着一根长杆,杆头上系着牲畜毛角和经文布条,四面放着烧柏香的垫石;在敖包旁还插满树枝,供有整羊、马奶酒、黄油奶酪等等。由喇嘛焚香点火,颂词念经。牧民们都围绕着敖包,从左向右转三遭,求神降福。

《元史》中有关于祭天习俗的记载:"元兴朔漠,代有拜天之礼。衣冠尚质,祭器尚纯,帝后亲之,宗戚助祭,其意幽深古远,报本反始,出于自然,而非强为之也。"古代蒙古人认为,天和地是浑然一体的,天赋予人生命,地赋予人形体。蒙古人把一切万物都看作神灵来崇拜。所以祭敖包不是单一的祭天或祭地,而是祭祀各种神灵。

藏传佛教也在草原上的传播,行程中我们游览了根培庙,此庙坐落于白音查干山的阳坡上,四周有八个白塔和群山相映,原始生态植被极好。寺内有三座大殿,正殿为佛祖殿,殿内供奉着20多尊佛像,挂着30多个五彩米希尔(佛教饰品),是喇嘛念经的地方。佛教经典《甘珠尔经》、《丹珠尔经》共326卷,也存放在这里。1938年,班禅九世旦毕尼玛曾来此小住,从此这里名声大振,香火日旺。

“一城两庙横贯中线”是阿旗文化景观的总结,这“一城”是指查干浩特古城,其是内蒙古自治区境内保存最完整的古代城址。始建于辽并沿用至明末期,是北元(蒙古君主朝代)末代皇帝—林丹汗的京都。也是在蒙古人建造都城和定都的历史上最后一个皇城。从信仰到文化,他们组成了蒙古民族文明进程中的缩影。

而就在眼前,雨后的阿鲁科尔沁碧绿如黛,恍然间烟波浩渺,牛羊骏马都自在。说雨水金贵,是因为阿旗的万顷苜蓿和优质牧草都需要雨水来灌溉。

如今阿鲁科尔沁也在努力走出去,丰饶的物产先行,现在已有“阿鲁科尔沁牛肉”、“阿鲁科尔沁羊肉”、 “阿鲁科尔沁小米”、 “阿鲁科尔沁紫花苜蓿”等4个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和“阿旗”草业集体商标。但纯净的美景和丰富的文化也更应该被人了解,毕竟斯人斯地如草原上的雨后彩虹,遇见方知有。

Hash:b642d666d2ebb7becb489d49fa4414aa45d6d18e

声明:此文由 搜狐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