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首个登顶珠峰的女性在《攀登者》只负责谈恋爱?

电影《攀登者》国庆档如期上映,口碑却遭遇滑铁卢,一部定调于登山主旋律的电影却被网友调侃拍成了“珠峰爱情片”。

影片中章子怡、何琳、曲尼次仁三个主要女性角色似乎都是以客体身份出现,尽量看上去她们有不同的职业,在登山队有着不同的作用。但毫无例外的,每一个女性角色都在剧中被安排了一个对应的男性角色组成所谓的CP。

曲尼次仁角色在片中有大量感情戏,让人完全无法想象这个角色的原型实际是著名女性登山家潘多,她是中国第一个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两次打破世界女子登山高度记录,因获得的成就在08年北京奥运会成为一名光荣的旗手,在电影里却被塑造成恋爱脑的角色。

抛开影片中生硬的感情戏再去回顾攀登者的历史,你会感受到更多壮与美的叙事。

历史上,国家曾分别于1960年、1975年两次组织攀登珠峰,期间不乏闪光的人性、深刻的历史意义,还有大无畏的牺牲精神。

珠峰位于中尼两国边界,对于珠峰归属权,当时中印双方存在争议,中方提议,将边境线定在珠峰顶。但尼方认为,珠峰完全属于尼泊尔,与中方无关。

“你们中国人都没有上去过,怎么能说是你们的呢”

1960年攀登珠峰,对中国来说不仅是一个登顶的问题,还夹杂着珠峰的所属权,带着国家荣耀的使命。年轻的中国队员们用仅仅两个月的时间,在英国“探险家”们称为“死亡的路线”上,踩出了一条通向珠穆朗玛顶峰的胜利道路

这胜利实在来之不易,当时270名登山运动员和运输队员进驻专设于珠峰脚下5200米的海拔极地,冲顶前的三次勘察均有人牺牲,由于第三次行军气象突变,大部分队员出现不同程度冻伤,最后发现能继续登顶的不足20人。

在珠峰北坡海拔8600米的地方,有一处30米高、几乎垂直的峭壁——它就是曾经令所有登山者们都谈之色变的“第二台阶”。

1975年,中国登山队员就在这海拔8600米的“第二台阶”处,仅凭人力架设起一架金属梯。这架金属梯有一个响亮的名字:“中国梯”。

这架金属梯不仅帮助这批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顶,截止到2008年,它总共帮助了1300多名来自世界各地的登山者实现了自己的珠峰梦。此般种种,都是后话了。

然而,这第一架中国梯,是中国第一代登山运动员用血肉之躯达成的人梯。

1960年,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刘连满四人来到第二台阶脚下,第二台阶裂缝上方一段高约6米的峭壁,几乎直上直下,且光溜溜的无处下脚。

最后刘连满想出了搭人梯的办法,屈银华借助刘连满的托举,在岩石上砸进2枚冰锥,穿上保险绳,并爬上峭壁顶端。其他三人如法炮制,成功突破第二台阶,刘连满却因体力耗尽无法继续前行,王富洲、屈银华、贡布向顶峰进发,最终成功登顶。

▲从左至右,王富洲、贡布、屈银华

结果大家都知道,1960年登顶的由于没有照片而备受质疑,理由却并非影片改编的那样。王富洲、贡布、屈银华三人登顶时间是凌晨4点,月光微弱,屈银华所带的小型电影摄像机无法成像,这才是没有登顶照片的真正原因。外界质疑不断,出于诸多考虑,就有了1975年中国组织的第二次登珠峰。

尽管坐拥当时全球最大的登山团队——125名登山运动员、74名测绘员、30名科考队员、通讯与后勤人员70人,以及无数官兵与民工约千人,然而1975年的攀登并不顺利。因天气等多方面原因,1975年4月中旬至5月初,登山队在珠峰冲击中损失惨重,61名队员锐减至32人。团队核心、经验丰富的邬宗岳也不幸牺牲。登顶形势十分严峻。

▲1975年中国队员登顶珠峰,新华社图

总有人问:“登珠峰到底有多难?”

半个世纪前,就算万里挑一的精英,也得搏命而往。

“报告大本营!报告北京!报告祖国!

现在是1975年5月27日14时30分

中国登山队九名队员,成功登顶!”

这句话背后是无数人的血与泪。

时至今日,登珠峰早已不再是需要举全国之力的事情。

截至2018年底,登顶珠峰的人数已经超过9000+。而就在今年,由于每年攀登珠峰的人过多,对珠峰环境和登山者的生命都造成极大的威胁,中国政府将每年珠峰北坡登山者的数量上限定为300人,且只能在春季攀登。

从1960年登顶的命运多舛、英勇壮烈,到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能够实现自己的珠峰攀登梦想。一方面是商业服务、登山线路、天气预报等的发展完善,另一方面是装备不断的更新迭代。

经过多年的发展,登同一座山,今时的装备已是全新的面貌。

以中国户外攀登领导品牌KAILAS凯乐石的装备为参考,一组1960与2019珠峰攀登装备对比图,感受下现代中国户外装备的力量。

>>>分体式羽绒服VS航空级MONT连体羽绒服

在海拔8000米以上,10级以上的高空风夹带着沙石的暴风雪,风力每增加2级,体感温度就会下降6-8 ℃,且当身体潮湿散失体热的速度是身体干燥时的25倍,极端气候环境下的高海拔和极高海拔攀登,装备的重要性无限凸显。

1960

1960年进口的登山服装数量较少,只有冲顶的主力队员才能穿。法式登山服装类似“宝宝衫”,胸前一个大口袋,拉链只有半截,尼龙绸质地,裤子也较为紧凑。

参加过早期登山活动的人曾说过简陋的装备对登山队员的身体伤害很大。

2019

现今,凯乐石MONT-WSTP连体羽绒服已助力700多人登顶珠峰,集轻量、保暖、防风、透气为一体,专为高海拔攀登而生。

轻量——内部填充850pro防水鹅绒,在保证足够充绒量的基础上,虽然看上去厚厚一件,但其实一点都不压身。

防风保暖——连体羽绒服外部面料为GOREWINDSTOP-PER SHELL,100%Nylon,内里100%Nylon,面料经过防泼水处理、防漏绒处理,覆盖完全防风薄膜,无死角防风保护,减少寒风暴雪对体温的影响。内部填充的防水羽绒,作为最后一层屏障,基本上杜绝了,暴雪浸湿羽绒服的可能。

耐磨——肩、肘、衫角、膝盖、臀部、踝部,易磨损位置设置耐磨面料,双重保险,保证你在粗粝的岩石,在锋利的冰块里摸爬滚打时,也不用惧怕连体羽绒服出现严重破损。

透气——虽然有多重防水防风保护,但绝不用担心闷热,身着MONT-WSTP连体羽绒服,汗气可轻易从高度透气的薄膜释放,从而减少过热和湿气的集结。

>>>木质冰镐VS航空铝材冰镐

冰镐在攀登中是人体肢体的延伸 ,在雪线以下,冰镐可以作为上下山的手杖;在冰雪坡行走中,冰镐可以维持攀登者的平衡,甚至作为攀登的保护点;在冰壁混合地形中,经过技术改进的冰镐可以作为我们攀登的支点。

1960

铁质的镐头连接木头镐身,与今时设计严谨、选材考究的冰镐相比,说句天壤之别也不为过。

2019

凯乐石“PINPOINT 精准”登山长冰镐,镐身采用高强度7050-T651航空铝材制造,重量更轻更耐磨。

镐头的弧形渐变凹槽设计减小入冰雪的阻力,令冰镐穿凿力强,提供更好的制动性能。

镐头、尾刺与管身的连接采用特殊工艺,可承受高达10KN的拉力,远高于CE要求的2KN。

人体工程设计的镐头外形,贴合手掌,握持极为舒适。镐头挂孔易于扣入主锁。

>>>猪泡尿增强防水VSDyneema 耐磨防水薄膜加三层压胶复合防水

高山靴主要侧重两个功能:一是保暖,最主要的是防水,潮湿会使脚冻伤;二是保护,包括对脚趾、足弓、脚踝等的保护。1960年珠峰攀登时,屈银华就因冻伤,十个脚趾、两个后脚跟都做了截肢手术。

1960

1960年攀登珠峰时,在条件有限的情况下,国家队员曾勇猪泡尿(猪膀胱)增强高山靴的防水性。

▲队员在攀登珠峰途中休息

2019

凯乐石EVEREST 8000+ 高山靴专为8000米攀登设计及专为亚洲脚型专门打造,全球最顶尖材料工艺制造Vibramnewflex高性能超轻底,最强可抵御-60℃,拉力达130kg防弹丝鞋带,可搭配任何冰爪。

外靴部分采用三层压胶防水防风耐磨布,防风防水;Dyneema melange耐磨网布,超强的耐磨保护,超强的抗撕裂性,;超轻efoam全包防撞保护,超轻耐磨布防泥片侧向保护。

内靴热反射铝膜+PE+石墨烯保温棉+气凝胶石墨烯GRAPHENE保暖科技, 极限-78度, 持续防寒保暖。

>>>毛线手套VS三合一羽绒登山手套

1960

当时使用的手套一般是里层毛线质地,外层羽绒,在高山上需要使用双手的机会较多,摘下羽绒手套时很容易被冻伤。

2019

凯乐石三合一羽绒登山手套-马卡鲁Ⅳ,内外两层,强化保护,强效保温。外层面料采用 GORE-TEX INFINIUM 面料,防风透气,保暖舒适;人体工程学弯指设计更适合运动。

掌心内层填充PrimaLoft ®高效保温棉,轻盈锁温

填充800蓬松度白鹅绒,极致保暖,锁定热量

抓握部位采用山羊皮,耐磨止滑,袖口腕带设计,贴合手腕,便易穿脱

蓄能发热抓绒手套内里,弹力透气,保暖舒适;食指可操作电子触屏。

对比今时攀登珠峰装备的高科技、轻量化,更深切感受到60年代中国北坡首登珠峰的不易,即使看再多文献资料,也难以想象当年是如何登山8000之上生命禁区的,向勇士们致敬

Hash:5406b2d563a38d9bccbb5c838041bfaf6b5072a5

声明:此文由 影视睿参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