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起寻访沧州的南运河

沧州是京杭大运河流经城市中里程最长的城市,全长215公里。沧州段运河最早开凿于三国时期,为曹魏平虏渠,隋代在此基础上进行疏浚。沧州段运河当时称为御河或卫河,清代以后,称为南运河

当年有了大运河,有了繁忙的漕运船队,才有了沧州武术“镖不喊沧”的硬气,从“开河鲜”到“斗龙舟”,从“放河灯”到“藏冰”,一条运河就这样与沧州人的生活融为了一体。

沧州酒十分有名,酒好。倘若约上老朋新友喝上一杯,就听不完了大运河畔无数动人的故事。

大运河选择了沧州是沧州人的幸运,因为有了这条贯通南北的水系,就有了走出去的条件,是它成就了沧州人闯天下的渴望。吴桥杂技泊头的铸造、沧县小枣河间驴肉火烧就是这样走出沧州,走出国门,走向世界的。

每到春暖花开,养蜂人纷纷赶到这里。为人间留下清香的甜蜜!

大运河上人员往来,货物运输,昼夜不停,明代诗人瞿佑在《沧州城》一诗中对此有如下描述:“……但见运河绕郭流滔滔,高桅大舵长短篙。自南而北连千艘……”千余年来,经运河所运漕粮达300亿担之多。商教授还提到当时大运河在商品交换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外地的药材、丝绸、竹器、瓷器等运到沧州再分发到各城镇乡村;沧州当地的商品经运河运往各地,一派繁忙热闹景象。在农业方面,大运河使得沧州在灌溉上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除此之外,当时沧州在盐业、酿酒等方面也深得运河恩惠。先说盐业,北魏《食货志》记载:“……沧州置灶一千四百八十有四”,大批食盐通过运河运往江南及各地。再说酿酒,甘甜的运河水让沧州美酒的名声越来越大,清代曾有诗人如此写道:“……今我南还又早秋,也沽沧酒下沧州……沧州好酒泻盏白,照见行人鬓上丝……”康熙《沧州新志·艺文志》选录的一百多首诗歌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写沽酒还乡、醉酒放歌内容的。

运河里充满了人文气息,河湾深处,苇花飘扬。《沧县志》还记载:城南里许有村曰佟家花园,地临河曲,村民数十户均以艺花为业。二百亩间碧竹千竿,名花满塍。严冬雪降而暖窖唐花芳菲,益觉可赏。是以雅人淑秀,四时游履相错也。秋来菊有佳色,来者益盛……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运河哺育着沧州人,沧州的风俗里自然深深嵌着运河的影子。沧州市文物部门从上世纪80年代已经开始保护运河两岸的文化和文物,比如国家、省、市级保护单位有赵兵部墓、马厂炮台、沧州文庙沧州清真北大寺、捷地乾隆御碑娘娘庙碑、张焘墓、泊头清真寺等。但是运河两岸的文物保护和运河两岸的文化保护,甚至超出文化、文物范围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京杭大运河沧州段目前发现各类物质文化遗存129处,其中包括桑园码头、连镇码头等十余处重要码头,码头遗址可采集到大量陶瓷标本;还有李又屯遗址、青县旧城、兴济故城、沧州幞头城址等多处遗址,马厂减河、兴济减河、捷地减河等重要水利枢纽等。

此外,碑刻、墓葬、沉船点等历史遗存也见证了当年运河的风情与当地的发展情况。除了这些物质文化遗存,大批非物质文化遗存也引人注意,沧州自汉代以来,便是北方重要的盐业基地,沧州的金丝小枣泊头鸭梨、御河棉等丰富的物产都是通过运河这条南北经济大动脉运向全国各地的。发达的经济带来了繁荣的文化,运河两岸的重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青县和沧县的哈哈腔、沧县的木板大鼓、沧州的武术、泊头的黑旗高跷、吴桥的杂技等。

一条运河带给了沧州人数不尽的快乐,也带给了他们至今难以忘却的伤痛。1937年,鬼子侵入沧州,一条运河,就这样记下了国仇家恨。

目前华北仅存的“鬼子炮楼”之一。

河北沧州市区南行10公里,捷地御碑苑景区就坐落于古老的大运河边,这里是中国大运河河北段主要申遗点之一。

捷地减河,南运河的主要分洪河道,又名砖河或南减河,开挖于明朝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起自河北省沧州捷地镇,至黄骅歧口经高尘头挡潮闸入渤海,流经沧县、黄骅二县市。距今已有517年的历史,且沿用至今。

捷地分洪闸,明弘治三年(公元1490年)开挖捷地减河时,在减河上口建桥设闸。清雍正四年(公元1726年)重开减河时,建5孔闸,总宽28米;乾隆三十六年(1771年),将闸改为滚水坝,拆去四堵金刚墙,原龙骨石未动。后天津道宋将龙骨石下落三尺五寸,因坝口太低,以后三十余年下游水灾频繁。清嘉庆十二年(1807年),又将龙骨石提高二尺二寸,坝口净宽仍为八丈。清宣统三年将坝改为溢流堰。一九三三年,中华民国华北水利委员会改成八孔分洪闸。此闸为一座开敞式八孔分洪闸,每孔净宽2.65米。闸底高程8.52米(黄海标高),每孔设一扇平板木闸门,门宽2.95米,高2.1米,门上设有钢板活动胸墙,胸墙顶高程11.36米。闸墩是钢筋砼结构,边墩、冀墙、铺盖、消力池和护坦为料石结构。分洪闸启闭机设备为齿条式电动手摇两用,德国西门子产品。1995年汛前,八扇木闸门全部更换为钢闸门。一直保存至今,现仍能灵活运用。

曾几何时,沧州运河两岸风光旖旎,商贾云集,渔歌唱晚

宋人孙谔留下名句:长河日暮乱烟浮,红叶萧萧两岸秋。夜半不知行近远,一船明月过沧州。景区环绕捷地闸兴建,西邻大运河,南北横跨捷地减河,依河临风,景色秀美,景区面积65700多平方米,拥有名家碑刻200多面,是水工程与水文化和谐融合的水利人文景点。也是目前京杭大运河沿线仅有的运河文化碑林。其中王蒙先生题:“沧州故土运河千年,惟愿故乡繁荣运河久远”。铁凝女士书:“京杭大运河镌刻在大地上的一行史诗”。这些碑帖表达了远行游子怀恋以及希冀家乡繁荣的美好心声。

景区内立有同治年间宪示碑一面,碑文上主要内容是关于当时官方对于运河及捷地减河两河的管理和保护条例。如正面碑文中说明:无论官兵还是百姓都不能在两条河的堤上取土,也不能在减河石坝上下钉橛、下网、捕鱼等。仔细研究此碑,还真有它的奇特之处。这块碑背面上的文字全都是横着刻的,想要看清上面的文字需要俯身而读。光绪年间,可能彼时当地石材紧缺,当地官员丁德昌等人在重修沧州包公祠的时候,将这块碑硬是从捷地运到市区。磨平正面的图案,横着镶到了墙上,所以上面的字也都是横的,文字的内容也变为有关包公祠的乡约民规。如今反而成了此碑的独特之处,这种形式的碑刻在全国也很罕见。宪示碑在外驻留百年之后,1989年南运河河务管理处会同当地文物部门将它请回故地并设亭保护。

宪示碑园里一棵巨大的垂柳树格外引人注目,站在观景台向东南观看,这株30米高的百年古树仿佛一个巨大的狮子蹲踞河边,俯瞰着脚下的捷地减河。令人不禁想起一个“河东狮吼”的典故来,清翠的身躯仿佛在保护着河边百姓免受水患。关于这柳树的传说很多,其中一说乾隆下江南时在这个地方下船上岸,河边泥泞,随手折柳枝为杖,将一柳枝插在这儿,后来长成了如今的参天大树

沿着镶嵌着铁锭的龙骨石拾级而上,走过始建于明朝弘治三年,距今500多年的捷地分洪闸,就进入了大运河碑廊。此碑林环乾隆碑原址而建,收录了全国100多位书法名家的力作。

沧州缺水,这里的人对水的酷爱无法用语言形容,只有亲身行动吧,即便是严寒也挡不住垂钓者。

宪示碑亭

游罢运河古迹,不妨乘兴品尝一下当地的特色美食

清汤兴济羊肠子

火爆沧州独有的火锅

回家美食八个碗之四种。

吃饱喝足,不放沿着运河观光带走一走,逛逛夜市,包揽沧州夜色之美。

沧州旅游攻略:武术之乡的惊险杂技,候鸟迁徙的壮观景象,让你感受这座河北之城的魅力。

沿着104国道北京出发,3小时的车程即到沧州。

如果乘坐高铁,仅需48分钟。

沧州的物价水平在华北地区偏中下,特别是美食与当地特产,价格非常便宜。

旅馆住宿:作为一个三线城市,住宿比较便利而且远低于京津。

出行方面,由于处于京津鲁的中心位置,交通十分发达。

Hash:263cc384255da9058838af0746b00d3bc3df2ecd

声明:此文由 逍遥过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