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照片 | 兰州那些随着时间推移而消逝的老建筑

兰州敕建左文襄公祠,生于1886年,1936年后逐渐式微,位于兰州府文庙东侧,纪念左宗棠。

兰州鼓楼,生于1786年,卒于1950s,原处在西大街原中华路、今张掖路中段,与府城隍庙正对的十字路口上。

兰州东城门承恩门,卒于1954年-1960年。

兰州雷坛河握桥,生于明永乐间,卒于1952年,为兰州八景之一“虹桥春涨”,因城市建设拆除,当时许多地方绅士出面阻拦未果。握桥建造方法特殊,在两岸堤坝插木,挑梁凌空对握,河中无柱,不惧水冲之患,称得上是建桥史上一次技术革命。

兰州南城门,古称皋兰门,卒于1952年10月6日,正处于龙尾山与陕甘总督衙署的轴线上,门洞建楼三层,每层九楹,飞檐翘角,高栋飞甍,极尽工巧之能事。三楼悬挂“万里金汤”巨匾,嘉道间陕甘总督那彦成所书。民国时是兰州公共图书馆解放后驻解放军,因一场枪战而焚毀。

兰州西城门,卒于1954年-1960年。

兰州的北城墙、黄河、水车,卒于1954年-1960年。

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原是“老兰州”们津津乐道的“城隍庙”。兰州的城隍庙位于老城的鼓楼北(今张掖路陇西路北),始创于北宋,奉祀的汉王刘邦手下的大将纪信,所以又名纪信庙。1956年,隍庙被改建为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1993年隍庙(兰州市第一工人俱乐部)被辟为甘肃省最大的古旧文物交易市场,伴随着逐渐升温的收藏热火了起来,古玩字画旧报刊琳琅满目。现在的城隍庙交易市场拥有商户100多户,经营的种类近百个品种,成了兰州最聚人气的文化市场之一,充满了浓郁的民俗氛围。在部分市民中,双休日“逛隍庙”已成为一种独特的休闲方式。

皋兰文庙旧址位于今张掖路中段南侧延寿巷,清康熙时为靖逆候张勇旧宅,乾隆五年(1740年)甘肃巡抚元展成改建为皋兰县文庙。按地形和已有建筑布局,以大成殿、教谕署、训导署、尊经阁为两翼,而奎星阁无地可建,便以旧城之通远门为奎星阁,此为全国文庙之罕见形制。1984年,兰州市人民政府将皋兰县文庙公布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02年因城市建设易地保护,重建于九州台南麓。

道教著名宫观。兰州市华林山麓,俗称雷坛。原为唐代所建云峰寺,宋代改建为九阳观,明惠帝建文元年(1399)夏,第一代肃庄王朱瑛将肃王府由甘州迁驻兰州山字石后,见此地有仙人舞袖之形,于是便于次年在此开始营建道观,因竣工于秋,又观址位于原兰州城之西,以五行论,便取西方“庚辛金”之意,遂命名日“金天观”;明嘉靖三十一年曾重修,清朝年间原有建筑毁于兵火,在乾隆嘉庆年间重修。此观原为兰州最大的道教官观,观内殿宇崇巍,回廊曲折,松柏茂密,环境清雅。“文革”期间,观内整个建筑被毁。现已重新修复了无极、神御等部分殿堂,新塑了三清、四御、二母(天母、地母)等十余尊道教神像,彩绘了“十二大仙”和青龙、白虎及善财童子壁画。是甘肃省重点道教开放官观之一。

白云观”,也叫吕祖庙,位于滨河中路南侧,东邻中山桥,始建于清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是由陕甘总督瑚松额捐俸修建的,也是古代兰州三观之一。山门额雕“升云得路”,门楣悬邓宝珊所题“白云观”木匾。观内供奉有吕洞宾的塑像,有东西望河楼、戏楼以及前、中、后院等一组三进的建筑群,两侧为云水堂、钟鼓楼、道院等。后殿有花园八仙阁潇洒轩、鹤鹿亭、来仙亭、聚仙亭、群仙楼等建筑,古香古色,道教风格浓郁。

“九间楼”原是兰州悬楼中最具特点和代表性的建筑,位于华林山北麓峰头,明正统年间,由肃蕃(靖王)改唐禅院为华林山寺院,乾隆毁于火,后重修时,在门首建连楼九楹,故名“九间楼”。建国后,于1955年因扩建西津路时拆除,现其旧址山麓建为民用大楼,今名存实亡。1942年8月20日,蒋介石夫妇来兰居住在此,1944年3月,日军统特务头子戴笠来兰视察均以九间楼为行宫

至公堂在兰州市翠英门路,为清代贡院应试之堂。同治年间(1862一1874),陕甘总督左宗棠上书清廷,请求在兰州设立贡院,获准。光绪元年(1875年)贡院落成,当时地盘纵140丈,横90丈,号称可容纳考生4000名,左宗棠题写匾额“至公堂”。主体建筑至公堂、衡鉴堂和观成堂3座大殿保存基本完好,另有回廊、厢房等。现占地4700平方米,建筑面积3000平方米。

来源:中国兰州网

Hash:4fba66430e224187555fe375b189d4aca49ce35c

声明:此文由 兰州智慧旅游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