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生命保护的法器在中国,它是世界“锡杖”之王

第 869 天

今天我给您介绍的这件宝贝那可是稀罕之物,但我们得先从一座寺庙历史开始讲起。在中国据统计有十九处阿育王塔,最初是兴建于东汉末年的恒灵年间,阿育王塔都是因为有佛的舍利而置塔,因塔而建寺,而位于陕西宝鸡扶风县法门寺为第五处。

公元558年,北魏皇室后裔拓跋育王曾扩建,并于元魏二年(494年)首次开塔瞻礼舍利;隋文帝开皇三年(583)改称“成实道场”;仁寿二年(602年)右内史李敏第二次开塔瞻礼;唐高祖李渊武德七年(625年)敕建并改名“法门寺”;唐贞观年间曾三次开塔就地瞻礼舍利,原塔俗名“圣冢”,后改建成四级木塔;高宗显庆年间修成瑰琳宫二十四院,建筑极为壮观。

昨天在节目中我提到了唐代的佛教是非常兴盛的,而关于法门寺的记载,总的来说在唐代的200多年间,就先后有高宗、武后、中宗、肃宗、德宗、宪宗、懿宗和僖宗八位皇帝六迎二送供养佛指舍利。每次迎送都声势浩大,朝野轰动,皇帝顶礼膜拜,等级之高,绝无仅有。咸通十五年(874)正月四日,唐僖宗李儇[xuān]最后一次送还佛骨时,按照佛教仪轨,将佛指舍利及数千件稀世珍宝一同封入塔下地宫,用曼荼罗结坛(坛城)供养。

到了宋代,法门寺承袭了唐代皇家寺院之宏阔气势,被恢复到最大规模,当时仅二十四院之一的“浴室院”就可日浴千人;宋徽宗曾手书“皇帝佛国”四字于山门之上;金元之际,法门寺仍是关中名刹,连金人也刻“三级风檐压鲁地,九盘轮相壮秦川”的“诗碑”来盛赞法门寺寺塔;明清以后,法门寺逐渐衰落。

明隆庆三年(1569),历经了数百年历史的唐代四级木塔崩塌了。明神宗万历七年(1579),地方绅士杨禹臣、党万良等捐资修塔,历时30年建成了新的八棱十三级砖塔,高47米,极为壮观;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地震塔体倾斜裂缝;民国28年(1939)在爱国志士朱子桥先生的主持下,完成了晚明以来最大规模的维修,而在文革期间,红卫兵欲挖地开塔,良卿法师点火自焚,用自己的生命保护了法门寺的威严。

到了1987年,随着法门寺宝塔的轰然倒塌,塔基下的地宫暴露出来,随着一批稀世珍宝的出土轰动了全世界,其中除了有令佛教徒顶礼膜拜的佛骨舍利,还有今天我要给您介绍的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说起这件珍宝,您听起来是不是觉得名字有点长,不太好记,没关系,当您了解了这锡杖的组成和它们各自代表的含义,就很容易记住了。

这条锡杖敕造于唐咸通十四年,现收藏在法门寺博物馆。锡杖、锡杖,从字面的意思上容易给人误解为此杖的材质是锡制品,其实并非如此,这条杖长196.5厘米,重2390克,它是由真金白银打造而成,其中用金2两、用银58两,通体金光闪烁,熠熠生辉。

整条杖是由杖身、杖首、杖顶三个部分组成。杖身中空,呈圆柱形,通体衬以缠枝蔓草,上面錾刻圆觉十二僧,手持法铃立于莲花台之上,个个憨态可掬,下端缀饰蔓草、云气和团花。

杖首为四股双轮十二环,是佛教界最高权威的象征,属佛祖释迦牟尼。錾有流云纹的银丝折成了垂直相交的四股桃形轮,象征四谛:苦、集、灭、道。每股轮幅上套置三个满饰缠枝蔓草的扁圆锡环,共十二环,代表十二部经。杖顶是象征佛所在的两重莲台,仰莲流云束腰座,上托智慧珠一枚。

股侧铭刻:“文思院准咸通十四年(873)三月二十三日敕令造迎真身银金花十二环锡杖一枚,并金共重六十两,内金重二两,五十八两银,打造匠臣安淑郧等等。錾文点明了是皇帝敕造了此锡杖,时间、重量、打造者等诸多信息都一目了然。

锡杖,是佛教众多法器中至高至尊的法器。僧人在化缘时,振环依声,以代叩门,同时又有防身之用。《锡杖经》云,佛告诸比丘:“持此杖即持佛身,万行尽在其中”。这条出土于法门寺的锡杖,被列入中国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目录中,它被誉为佛教法器之瑰宝、金银之冠,它比收藏在日本奈良招提寺的锡杖长21公分,堪称世界“锡杖之王”。

Hash:21402c9470cc31fa62d4c59a145922dd3fc7fae1

声明:此文由 非遗美学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