畅游南京鼓楼建筑之林,感受鼓楼历史文脉!

你说,你喜欢鼓楼,喜欢建筑

你说,你最喜欢的,是鼓楼的老建筑。

你说你想听它们的故事,

你想知道这一座座楼宇

都有着怎样的历史

望祠念贤

鲁公祠

座落在广州路221号的颜鲁公祠已经存在很多年了。

最初建这座祠堂是在唐元和年间,初名放生庵,系百姓为纪念颜真卿首倡置放生池一事所兴建。历经宋、元、明诸朝,代有修葺,太平天国时期毁于战火。清同治年间,江宁知府涂宗瀛在放生庵旧址始建颜鲁公祠(颜真卿曾封鲁郡公)。历经风雨,祠宇倾圮,1991年按清代格局复加修缮。

现存颜鲁公祠,坐北朝南,占地面积1580平方米。祠内有大殿、配殿、东西厢房等建筑2进12间,并存有古放生井一眼。

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鼓楼区政府为之重建,被南京市定位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向社会开放。

今日,抚池追昔,望祠念贤,尊重生命的呐喊者停留在此,不能不让来到此处的游人在心灵上感到震撼!

追忆古今

清凉寺

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踞于南京城西隅,以建有清凉寺得名,是南唐帝王的避暑行宫。东吴大帝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相传诸葛亮金陵地形为“钟阜龙蟠,石头虎踞”,这只虎踞江岸的“大虫”指的就是如今的清凉寺。

清凉寺在清凉山南麓山坳处,现仅存五开间平房一座,红墙黑瓦,四周植桂花与翠竹,门上书“清凉古寺”四字,房前围墙圆门上书“清凉别苑”。

弹指千年,昔日清凉寺的遗迹仍存,其中两座红墙黑瓦的建筑成了陶艺中心,供游人遣兴怡情。寺里寺外,环境幽雅,树木葱翠,不时会有小鸟掠空,啁啾鸣啭,令游客心旷神怡,聊发思古之幽情。

“天路”的回响

南京下关车站旧址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人们对邮政局的认识大都是从寄信的邮筒、送心的邮递员开始的。

其实,在三千多年前的中国,古人以飞鸽、烽火、暗号、手语等方式传递信息,邮驿通信历史悠久,而且达到了相当高的发展程度。说到邮路就不能不提火车,说到南京的火车就必须要说南京下关车站,现称南京西站。

下关火车站俯瞰呈“U”字形,南北两翼为2层,西面主要入口设计成五孔13米高的大拱门作为入口通至大厅。大厅南侧设置行包房、售票处,还有检票口及辅助出入口各1个;北侧为贵宾、邮件用房以及出入口,各种流线布置合理互不干扰,内部有六座港湾式月台。

也许南京西站就像一处静静得港湾,默默得守候在那里,经历着百年风雨,见证着中国近现代铁路的历史变迁,延伸的“天路”激荡出邮政使者意味深长的回响。

绿色摇篮

江苏邮务管理局旧址

绿色是中国邮政的标志。说起南京邮政就一定会想到江苏邮务管理局旧址。

1918年,由于当时的邮务长为英国人李奇,所以,江苏邮务管理局新大楼便由时任邮局帮办、英国人睦兰主持建造。

大楼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建筑面积4800平方米,共有房间128间,民国10年竣工,整个建筑体现出中西洋建筑特色和风格。

东南大学建筑学教授学院周琦教授用“惊艳”来形容这座大楼的“精美”和“绮丽”,他说“整个建筑风格独特、线脚细腻、细部精致、建造质量优良,是南京目前保存较为完好的规模较大的西方古典式建筑代表,其典型的巴洛克风格在整个南京也仅此一处。”

近三十年来,作为邮政、邮储和速递从业人员的培训基地,大马路62号被誉为邮政的“卢瑟摇篮”,从这里走出的绿衣使者就像一颗颗种子,遍布省内各地,他们犹如长江水,后浪推前浪,朝着中国梦、邮政梦奋进前行。

经过历史的长河,留在鼓楼的建筑,

颜鲁公祠、清凉寺、南京下关车站旧址、

江苏邮务管理局旧址都不过是凤毛麟角。

这些古建筑,或成线、或如珍珠般散

落在清凉山上、扬子江边、

明城墙下、主次道路旁,

与鳞次栉比的现代化大楼相呼应。

他们延续着鼓楼的历史文脉,

为鼓楼增添浓厚的文化品位和人文情怀,

让人目不暇给,心生感叹。

本文来源:畅游鼓楼,仅作分享交流之用,文章及插图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联系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处理。

Hash:4a6dae3185b112c81497b99c04af01e9596871ed

声明:此文由 微游天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