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枣庄地区的世族大家、满门忠烈的峄阳牛山孙氏家族

山东枣庄地区的世族大家、满门忠烈的峄阳牛山孙氏家族

在鲁南苏北运河两岸广大地区,孙姓可谓是大户人家。这里的孙姓人口众多,族脉繁杂,还有着大桥孙、牛山孙、济宁孙、滕县孙之分。其中又以牛山孙氏户族最大,人口最多,族人约四十八万之众。

据《峄阳牛山孙氏族谱》记载,牛山孙氏始祖为孙泗,字孔教,其先世不可考。明朝初年,由山西平阳迁居峄县西姜家营,入赘姜姓,后迁居牛山镇(今周营镇牛山村)。

孙泗定居牛山以后,垦荒种田,繁衍生息。二世名贵,三世名圯,皆为单传。圯子二,长子孙逵,子七,名为大用、大京、大贤、大儒、大学大兴、大量。父子八人皆勤劳能干,乐于助人,行侠仗义,被乡里誉为“父子八杰”。次子孙真,年轻时迁居宿州,成为牛山孙氏南族始祖。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始祖孙泗起,峄阳牛山孙氏就形成了教子严谨、耕读为本、尚武强身的良好家风。至六世时,牛山孙氏家族人丁兴旺,家产殷实。传至八世,牛山村的祖业土地已不能满足聚族而居的需求,兄弟们便开始迁徙分居至鲁南苏北各地。

牛山孙氏五世分支,六世立门。五世长支大用,壮躯长须,平易近人,寿73岁。生海、滨、泓、济四子,皆人丁兴旺。其后人散居牛山、周营、安宅子等村落。长子孙海,子三,成法、成祺、成禧。其中又以成祺一支最负盛名,其五世孙文炳在牛山孙氏中首开先例,金榜题名,高中乾隆戊午科举人,任东昌府棠邑县教谕,署府学教授。

二支大京分家前主管内事,因过于谦卑、节俭,其父常诫之。万历34年(公元1606年)卒,寿80岁。生渊、沼、沚三子。其后人散居夏庄、柏山、山亭横山横沟崖等地。大京七世孙、文灿四子玉衡,字天仪,例赠八品职衔,子秉渊,字抱深,例赠文林郎。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三支大贤,身伟性真,好行义事,家道丰厚。生淮、池、洵、漕、浙五子,皆人丁兴旺,人才辈出,其后人散居道庄、洪村、柳园、沧浪庙等村。

四支大儒,身伟面麻,性直心严,重义轻财,于万历40年(公元1612年)卒,寿83岁。生泮、泽、江、澜四子。其后人散居高架子、大巩湖、南孙庄等村。据《峄县志》记载:“孙大儒,曹马社人,父卒,庐墓侧,躬负土筑坟,晨夕攀木悲号。距家仅数十步,三年不一归,乡里咸服其诚。”

五支大学,弱冠习武,艺精气盛,能广田结社,分家后家道兴隆,于万历41年(公元1613年) 卒,寿83岁。生瀛、洲、源三子。其子孙多痒生,后人散居牛山村、二郎庙、大荒及逍遥村等地。

大学四世孙克钢,字子谦,子二,长子廷番,次子友章,父子三人俱敕赠儒林郎。其孙振魁,字得俊,诰赠武德左骑尉。乾隆三十六年,由衍圣公亲笔题写的双龙戏珠《圣旨碑》,至今仍屹立于牛山孙氏宗祠。其碑文记载着乾隆皇帝赐封孙振魁的父母为儒林郎、安人等内容,成为牛山孙氏家庭辉煌历史的实物见证。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六支大兴,弱冠习武,身高力大,英姿不群。于万历32年(公元1604年)卒,寿72岁。生治、汲、浚三子。大兴一支不唯人丁兴旺,而且人才辈出。尤其是汲之孙献珍,为清康熙癸卯科武进士,授广西镇安营守备,加封明远将军

七支大量,习武事,慷慨尚义节,称得上“杰士”,同六支、五支志同道合,事必相议。支撑门户的事都倚重于他。所生一子名淬,早卒。后因抱打不平,被官府追捕,逃至宿羊山,为韩氏所救,遂改名为汶,定居宿羊山,成为东族的始祖。

在牛山孙氏早年外徙的族人中,南迁宿州的孙真支族被称为南族,迁居宿羊山的大量支族被称为东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孙真南迁后落户宿州童亭南庄。孙真之子名旺,子四,曰大、奕、炳、炎。四子之中唯三子孙炳一脉最为显达。孙炳子二,长子万金,二子九孙,人丁兴旺;次子万银,二子十孙。明万历年间,万银长子守忠,智勇双全,佐高杰防河,屡建奇功,表奏授守备,诰授明威将军,后殉国难。父以子贵,祖以孙荣。其父孙炳、其祖孙万银俱被诰封明威将军。也正是这位明威将军孙守忠,将峄阳牛山孙氏南族的族望推向了极致。

牛山孙氏七支大量迁到了邳州宿羊山,成为东族始祖。据牛山孙氏第十八世族人孙晋辉先生考证,四世孙逵之七子大量,少负气节,行侠好义,明正德年间,因抱打不平被官府捉拿。逃出峄县来到邳州,被韩奶奶营救,从此定居宿羊山以西,后迁不老河北孙庄。

为逃避官府追捕,大量改名为汶,配刘氏,一子六孙。从此人丁兴旺,家境富裕,成为邳州地区一大望族。

图片来源于网络

牛山孙氏曾七修族谱,始修族谱完成于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二修族谱竣工于乾隆九年(1744年),并经公议拟定毓、肇、葆、承、茂、景、晋、钟、启、延十个分世排行班辈。三修族谱始于1797年,1800年告竣。南族孙真迁宿以后,两地族人往来不断,三修族谱时峄宿两族正式合谱,前后历时五年。三修谱时,续排分世排行字辈:秉、则、淑、以、慎、昭、虔、尚、新、传。

四修族谱时,牛山孙氏正值鼎盛时期,全族人口众多,居住分散,采访更难。议定按支分房,各支房先修成草本,然后汇总。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中旬议修,当年八月中旬告竣。五修族谱于光绪二十三年(公元1897年)完成。当时虽然时局动荡,国无宁日。但一经倡议,阖族响应,篡修参阅、缮写校对等共三十余人。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春正月议修,当年十月告成。六修族谱始于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竣于民国二十五年(1936年)秋。这次修谱,遵四修五修之嘱,将二支夏庄门世系详核后载入谱中,宿族也供来谱稿。六修族谱时,又续分世排行班辈:桂、兰、德、裕、厚、光、辉、业、继、先。

七修族谱始于1988年。1990年1月排版付印,至9月竣工。七修族谱续分世排行班辈:繁、盛、恒、思、本、运、华、树、正、廉。七修族谱不仅将五、六修遗漏失修的二支及其他支房的族人采访、详核入谱,而且将聚居江苏邳州的族人详核编入谱中,称为东族,充分体现了牛山孙氏敬宗收族之义。八修族谱始于2015年,目前修族谱工作已进入尾声,预计2021年底即可付梓颁谱。

图片来源于网络

自始祖孙泗迁居峄县六百多年来,牛山孙氏英才辈出,涌现出许多国家栋梁、社会贤达和为国捐躯的英烈人物,可谓满门忠烈。仅《峄县志》记载的牛山孙氏先贤就近20人,谱志为之立传的达300多人。近现代以来,在各个不同的历史时期,牛山孙氏都涌现出了一大批追求革命、寻求真理、不怕牺牲、报效祖国的民族英烈和杰出人士。

民国时期,牛山孙氏著名爱国志士孙凤鸣舍身刺杀大汉奸汪精卫,1987年,被党中央批准为抗日爱国人士。在抗日战争时期,峄县共有六支抗日武装,其中以牛山孙氏族人为主组成的队伍就有三支。无论是威名远扬的鲁南铁道游击队,还是转战运河南北的运河支队,牛山孙氏族人都担任过主要领导人物和作战骨干力量。特别是运河支队,首任支队长就是牛山孙氏十七世族人孙伯龙。此外,还有运河支队第二大队长孙承才、台枣大队长孙承惠,韩庄、阴平区委书记孙景德以及孙伯英、孙怡然、孙倚亭等,都为鲁南地区的抗日战争作出了重大贡献。建国以后,曾任枣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公安局长、知名山水画家孙景瑞和民盟枣庄委员会秘书长、知名作家孙启民,以及执教从医、弟子三千的名医孙茂淦等,都是牛山孙氏家族的时代精英。

图片来源于网络

峄阳牛山孙氏祖茔在牛山村西南二里处,这里曾经古木森森,巨碑高冢。1948年11月,国民党军队溃逃时,将韩庄铁桥拆毁。为支援淮海战役,中共峄县县委决定采伐牛山孙氏祖茔上的林木以供架桥之用。牛山孙氏家族义无反顾,无偿捐献祖茔林木五千余立方。淮海战役胜利后,支前司令部欲表彰牛山孙氏家族的牺牲精神,被孙氏家族谢绝。

在淮海战役中,牛山孙氏家族子弟壮烈牺牲666人,自民族革命战争以来为国捐躯近万人,为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事业做出卓越贡献。2019年,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为牛山孙氏祖林亲笔题写了“淮海战役奉献族林古松柏遗址”纪念碑,成为当地传承红色基因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牛山孙氏宗祠坐落在周营镇牛山村。宗祠始建于明弘治元年(1488年),初为草堂,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重修为家庙。清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扩建为规模祠堂,依从太原中都(平阳)孙氏堂号为“映雪堂”。

宗祠坐北朝南,三进两院。大门为三间门楼,门额书题“孙氏宗祠”,门两侧楹联上联:“春祀秋尝遵万古圣贤礼乐”;下联:“左昭右穆序一家世代源流”。横联为“木本水源”。大门两侧有一对石狮拱卫。宗祠后院两侧建有东、西配房,东配房为“英烈堂”,记载着为国牺牲的孙氏族人的生平事迹。西配房为“文史堂”,记载着牛山孙氏历史渊源及相关史料。

图片来源于网络

宗祠内共有四株枝繁叶茂的古银杏树,均为国家二级古树,为明弘治元年(1488年)建设祭祀草堂时所植,树龄距今已有500余年。

牛山孙氏宗祠自建成以来,虽历经战乱,经世代族人守护仍完整如初。是鲁南乃至苏北唯一保存比较完整、规模较大的古代建筑,它的建筑风格、形式、规模均遵从封建宗法章制,是研究宗法文化和宗祠建筑艺术极其宝贵的实物遗存。

二OO六年十二月,牛山孙氏宗祠以其独特的建筑风格,被山东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收藏

举报

Hash:6fe3bac28991fbcc0394bcf98355468ac21ff00a

声明:此文由 鲁南羁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