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南昌八一大道、中山路、蝇金塔等的来历吗?

南昌是一座历史悠久的著名文化古城。据《汉书》记载,前202年(汉高祖5年),汉将灌婴奉命驻军当地,修筑“灌城”,次年修筑城池,城址在今南昌火车站东南约4公里的黄城寺,城周长十里八十四步,称为“灌婴城”,开创南昌建城史。后取“昌大南疆”和“南方昌盛”之意,定名“南昌”。之后城名数易,汉称豫章,隋唐称洪州,宋元称隆兴,明更为南昌。

以历史名人名字命名

老城区的主干道来说,大都以历史名人的名字来命名。南昌一共有24条名人路。这些带有纪念性的命名,使这一条条路鲜活起来,充满了历史文化感。

中山路】

1912年10月间,孙中山在南昌有过4天短暂的停留

1928年,南昌为纪念孙中山的南昌之行

将孙中山下榻的百花洲旁边的东大街,改名为中山大道

此路名一直延用至今

是南昌市最早以人名命名且后来不曾改名的道路

很多城市都有的一条中山路

【永叔路】

命名于1934年,为纪念欧阳修而命名

1966年曾改名向阳路,1973年又改名会昌路,1984年复名永叔路

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阳明路】

命名于1935年,为纪念王守仁而命名

1986年从八一大道分出,复名阳明路。

王阳明浙江余姚人,本名守仁,字伯安

他创立的就是让你们政治课背的死去活来的“心学

【灌婴路】命名于2005年,为纪念灌婴(?~176,河南睢阳人。汉初大臣,传说南昌城为其所建)而命名。

【孺子路】命名于1954年,为纪念徐稚而命名。徐稺(公元97—168年),即徐稚,字孺子,豫章南昌人。王勃的名篇《滕王阁序》中便了“人杰地灵,徐孺下陈蕃之榻”中的徐孺便是指他。

【渊明路】命名于1946年,为纪念陶渊明而命名。1966年曾改名红卫路,1973年又改名宁都南路,1984年复名渊明路。

【子安路】命名于2005年,为纪念王勃而命名。王勃,初唐诗人,字子安。

【子固路】命名于1950年,为纪念曾巩而命名。1966年曾改名星火路,1984年复名子固路。曾巩(1019—1083)字子固,抚州南丰人。

【安石路】(今八一大道的永叔路口至叠山路口段)命名于1934年,为纪念王安石而命名。1950年经拓宽、延伸后改名八一大道。

象山路】命名于1934年,为纪念陆九渊而命名。1966年曾改名瑞金路,1984年复名象山路。陆九渊 (1139~1192),号象山,字子静。

【叠山路】1934年曾命名谢叠山路,1952年改名叠山路,为纪念谢枋德而命名。文革初期曾改名反修路,1973年又改名九江路,1984年复名叠山路。

船山路】命名于1934年,为纪念王夫之(1619~1692,字而农,号薑斋),湖南衡阳人。王夫之的别称是“船山先生”

【榕门路】命名于1934年,为纪念黄宗羲(1610~1695,字太冲,号南雷,学者称“梨洲先生”,浙江余姚人。明清之际著名思想家)而命名。

1946年,为纪念陈宏谋(1696~1771,字汝咨,号榕门,广西临桂人。乾隆时期曾任陕、湘、苏等省巡抚,湖广总督)诞生250年而改名榕门路。1966年又改名宁冈路,1984年复名榕门路。为南昌市唯一以不同人名两次命名的道路。

【长庚路】宋应星(1587年-1661年),字长庚,奉新县宋埠镇牌楼村人。

天祥大道】命名于2005年,为纪念文天祥而命名。

【天佑路】命名于1984年,为纪念詹天佑而命名。

【苏圃路】得名于宋朝名士苏云卿,他曾于此隐居务农。

【培德路】(今民德路) 命名于1928年,为纪念时任江西省政府主席朱培德。1933年当局改名民德路。是南昌市第一条以当时在世人名命名的道路。

【志敏大道】命名于2005年,为纪念方志敏(1899~1935,江西弋阳人,中共早期著名政治家、思想家)而命名。

【丁公庙巷】清光绪年间形成街巷,因庙得名。据清光绪33年《南昌县志》载,丁公即丁永祚,明朝盐粮参政,后升任江南巡抚,为官较清正,后人立丁公庙纪念。

紫阳大道】命名于2005年,为纪念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别称紫阳,江西婺源人,南宋著名哲学家、教育家)而命名。

重大历史事件命名

【八一大道】

如今八一大道的前身,是安石路

建于民国十七年(1928年)

为纪念北宋政治家、思想家王安石而命名

1950年起,省人民政府将安石路拓宽至40米

开辟一条纵贯市区南北的主干道

1956年又作了大规模的改造扩建

为纪念八一起义改称为八一大道

解放路

则是南昌解放时,中国人民解放军进城之路

二七路】

解放前是一条小街称前街

1950年拓宽称站前

1966年为纪念铁路工人二七大罢工改称二七路

历史典故命名

将军渡巷】

清同治九年《南昌县志》记载

抚河一渡口因东晋平南将军温峤来南昌时官船在此停靠

故称将军渡

将军渡巷也由此得名

位于老海关大楼背后的将军渡巷

是一条很老的巷子

却连很多老南昌人都未必知道这条巷子具体在哪里

而且经常与相隔3公里的将军渡闸相混淆

【后墙路】

清抚台衙门后墙紧靠的路

1905年南昌地图上称为藩后墙

1926年,巡抚部院改为省政府驻地,路亦改为省后墙路

1945年扩修后改称厚强路

1950年更名为后墙路

【友竹花园】(高升巷)明太子太师严嵩当年有座府第,坐落于此。今天的友竹巷正是严嵩当年后花园所有地,相传园中当时种植有友人赠送之名竹而得名,而严府的后门就开在后花园内,当年想在官场飞黄腾达的人都得给严嵩送礼拉关系,所以老百姓称之为高升巷。

【干家大屋巷】清乾隆年间,宁夏兵备道干以濂辞官来南昌定居,在进贤门内广置地产兴建府第,人称干家大屋。现大屋已不存,空留干家前巷、干家后巷和干家大屋巷。

【老贡院】宁王朱宸濠在进贤门内建阳春书院。嘉靖元年移建,移东湖贡院,为全省乡试的考场。清顺治十年迁回进贤门内旧址重建。清康熙二十年又将贡院移至东湖贡院故址,俗称进贤门内贡院为老贡院,该巷因此得名。

【射步亭巷】清雍正年间是巡抚部院武将习武射箭之地。当时名为“射圃”。圃中有一亭,称射圃亭。巷以亭名,到清末才改为射步亭。

南海行宫】据清光绪三十三年《南昌县志》,因有祀奉南海观世音的南海大士行宫而得名。

【康王庙路】清代此处有康王庙,乃奉祀宋朝忠臣康保裔之庙,1958年拆庙修路亦名康王庙,1984年更名为康王庙路。

青云谱青云谱前称“太极观”,晋朝道士许逊携其弟子黄仁览等在“梅仙祠”旧址创建道院,创“净明”道派,又于晋建兴元年(313)在赣江、抚河一带治水。隋开皇九年(589),隋文帝杨坚赐号南昌人万振为天师,将“太极观”改名为“太乙观”。宋朝,青云谱之名见诸于文献记载有乐史编著的《太平寰宇记》卷一百六《江南西道四土产》:“青云浦在城南十五里,产异花,名七里香。”明末清初,八大山人在此隐居,改“青云浦”为“青云圃”,后清朝礼部尚书戴均元又将“青云圃”改为“青云谱”。

民间典故命名

【贤士湖】

原相传古代湖中有少女姺子墓

故称姺子湖后

谐音“贤士湖”

【棕帽巷】

相传许真君戴棕帽路过时

风将其帽吹落在此

后人将此巷称为棕帽巷

绳金塔

相传建塔前异僧惟一掘地得铁函一只

内有金绳四匝

古剑三把(分别刻有“驱风”、“镇火”、“降蛟”字样)

还有金瓶一个,盛有舍利子三百粒

绳金塔因此而得名

三眼井

据清乾隆二十二年《江城名迹记》载

东晋时,南昌为水乡泽国,城内江河纵横,洪水成灾

相传西山道士许真君为根除水患

亲自择地凿井擒龙斩妖

在南昌连凿1~6眼井,此处有一口三眼井

民间忌讳命名

【老福山

曾经是一片荒地,那里有个小山包,形状有点像老虎

再加之历史上做过刑场,所以得名老虎山

1947年以后,为了雅化这个地名

老虎山变成了今天的老福山

【香平巷】

清乾隆五十九年《南昌县志》称此为香巷

传说铁拐李在此拉了一堆屎,香气扑鼻

故名后房屋被烧

光绪末年重建为求平安改称香平巷

果真是神仙啊

拉的什么都是香的......

【东万宜巷】

东万宜巷,读其名不解其意

深度君来告诉你

因位于原德胜门内城墙脚下

每逢下雨一片泥泞,俗称烂泥巷

清道二十九年(1848)翻修一新,取谐音雅化为万宜巷

后分隔为东西两端

当地商业特色命名

【羊子巷】

羊子巷原来是回民集居地,设有羊交易市场

清乾隆五十九年的《南昌县志》称这条巷子为羊叉巷

光绪三十三年《南昌县志》才开始叫羊子巷

【后桶巷】

清初有一李姓木匠在此做木桶

手艺出众,生意兴隆

故称桶巷

【鸭子塘】

此地原有一口水塘

旁有一鸭店,以塘养鸭

故名鸭子塘

萝卜巷】

原是买卖罗帛、手巾及丝织品的地方,为罗帛市

宣统二年成萝卜市

1986年改名萝卜巷

【丁家巷】清末民初次处居民多以打钉、卖钉为生,后逐渐形成居民点,天天叮叮叮的,谐音名丁家巷。

【干鱼街】清代此处是买卖干鱼的集市,民国初年撑干鱼街。

【炭巷】清初是惠民门外一条靠河的小巷,巷内有炭行。

【铁街】清光绪年间此地多铁匠,故名。西段因制伞户多,称伞街。中段支巷因正对原总镇府,称总镇坡。

任性的命名

【洗马池】

汉高祖五年(前202年)灌婴在南昌筑城

常于此处供马吃草饮水,洗马,因而得名

【系马桩】

古代全省参加乡试的考生骑马自进贤门来贡院应试

便都把马拴在这里

时间一长就称该处为系马桩

蛤蟆街

蛤蟆街现名叫豫章后街

曾经的“蛤蟆街”,最大的特色就是吃蛤蟆

南昌人所说的蛤蟆并非蟾蜍,而是青蛙,

在当时,有了买卖就一定有“杀害”

于是在“蛤蟆街”上,就有一路蹲着卖蛤蟆的农民

久而久之,就成了我们嘴里的蛤蟆街了

感觉有点子残忍

虽然深度君很喜欢吃牛蛙....

【六眼井】

原本是一口井,由于汲水者众多

明代作过一次拓凿,上设六个井圈,方便群众汲水

故称六眼井

【朱紫街】

西湖北岸设有南昌、新建两县学府

考生种榜后要披红挂彩经过此路

【筷子巷】

筷子巷这个名字一听就让人忘不了

相传明太祖朱元璋来南昌时曾带来一朱姓同宗

在此广置地产,形成街巷后称快子巷

寓意有二:快子快孙,人丁兴旺

快着紫袍,光耀门庭

清道光六年《南昌县志》改称筷子巷,沿用至今

京山老街】

以前,京山老街每逢下雨就涨水,大家老是喊着水漫“京山”

那么,这跟水漫金山有关吗?

嘿嘿,白娘子可不在咱这儿哦,科普一下

建国前此处的自然村因靠近京家山,得名京山村

1976年修筑称路后沿用村民委街名

1986年更名为京山老街

但是不知道为什么京山老街真的很容易内涝......

【嫁妆街】

嫁妆街名字的由来

是因为在过去这条街上摆满了用作嫁妆的樟木箱

所以我们也称它为“樟箱街”

生活资讯 美食指南 出行向导

尽在南昌生活指南

长按 识别二维码 加关注

投稿、商务合作,联系微信577100242

Hash:b0116631e9c40eb36333364351fe6d8e744af194

声明:此文由 江西南昌生活指南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