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绍兴这个千年古村正式开拆,99%的绍兴人都不了解!

马山第一拆

3月10日起,越城区马山街道的恂南、恂北两村续拆工作组陆续进驻,“马山第一拆”进入实质性阶段。

据了解,这次恂南、恂北村续拆项目涉及征收住宅387处,总丈量面积约77000平方米。

云林(左)和金连荣(右)两位老伯正在口述历史

01

恂南、恂北原总称恂兴村

村名取意于诚实兴旺发达之意

马山街道的恂南、恂北村,原总称 “恂兴”村。毗邻越城区东湖镇(现东湖街道)柏舍村,民间习惯俗称为“恂兴柏舍”。这里“恂”的指诚信,畅达。 村名取意于诚实兴旺发达之意。

据《绍兴县志》载,宣统二年(1910),恂兴村为山阴会稽两县共管;民国二十一年(1932)以恂兴村建乡,属凤林乡;1956—1961年为恂兴管理区,据村民回忆1958年大跃进时,设“双爱社”,1961年9月后,以“三保桥“为界,分为恂南、恂北大队。在行政区划上,恂兴一直隶属豆姜公社(乡),1960年前归皋埠区管辖,后划转马山区;1983年改行政村,1992年撤区扩镇并乡,由马山镇管辖。2019年撤镇设街,由马山街道管辖。

恂北村,位于马山街道南部东至西豆姜村,南至恂南村,西至越王路,北至“马山宝龙广场”、群贤路,区域面积约2000亩,现在册户数441户,人口1452人。

恂南村老屋

恂南村,位于马山街道西南边,与东湖街道柏舍村相望,东接西豆姜村,北与恂北村相连,西边与斗门街道袍渎村接壤,洋江路贯穿整个村庄,越王路、越秀路经村而过。现村在册户数470户,人口1402人,下辖12个村民小级,共产党员45人,村民代表60人。

恂南恂北两村,地处洋泾湖、湖则畈“两湖”核心区域,根据袍江开发建设需要,2013年被正式规划为袍江新区整体拆迁村,逐步搬迁民舍,进行改造。2015年11月,马山镇在恂南村启动民房征收拆迁工作,有近一半人家约200多户,在短短半个月内签订了拆迁合同。质朴厚道的恂南人为“两湖”建设,舍家让行,彰示了千年古村淳朴的民风。

02

恂南村以“傅”姓为大姓

恂北张氏明代时迁徙于此

恂南村,由任家埭、何家埭、台门口、土交(合并)里、油车头等5个自然村。有傅、骆、沈、任、何等姓氏, 以“傅”姓为大姓。

恂南王家礼堂

恂南金家台门

恂南王家祠堂

恂南民居

傅氏

傅氏。来自斗门荷湖,据《绍兴县志资料 氏族》(第一辑)“富陵傅氏”条 记载:其先有名克柔者,随宋室南渡,始居荷湖(属斗门乡)。明初有名进字恕庵者,始徙富陵(今属潞富乡),现住地者约百馀家。选举表中之傅汝贤,其裔也。 其家谱未见。此据采访稿。

何氏

何氏。来自绍兴福全峡山,赘居恂南。据《绍兴县志资料 氏族》(第一辑)“峡山何氏”条 记载: 始迁 谱载,其先有名茂昌者,元末官提举,赘於峡山郭氏,为此族居峡山(今属双山南乡)之始。先世 先世居庐江,宋南渡后徙越州。

可见, “傅氏”、“何氏”在南宋时,迁徙越州,遂繁衍成族。

任姓

任姓,自会稽上虞丽江之路浦徙入,沈姓由皋埠徙入。

恂北,由 包殿桥、后房溇、新屋溇、东湖岸4个自然村组成。 以劳、王、张姓为主。

恂北石凉亭

恂北张家台门外围景致

张氏

张氏。据《绍兴县志资料 氏族》(第一辑)“恂兴张氏”条记载: 始迁,张士珪,明代人,由城之状元坊徙于恂兴(今属凤林乡)。先世,谱载,士珪为远猷之五世孙。家谱,辑於清道光十年,钞本一册。

可见, 恂兴张氏在明代时就迁徙于此。

03

黄金水道以舟船代步

八字台门故事流传

恂兴村,是典型的绍兴水乡,河道四通八达,共有12条村河,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之前,一直是联络绍兴北部的黄金水道。 在城乡公路网尚未形成,没有通汽车时,人们以舟船代步。

恂北村宝殿桥

从马山、宁桑、豆姜、高车头、丁墟等地驶往绍兴的埠船,每天有6个航班经过恂兴村河,其中有一班系“四埭头”,即每天上下午来回一次绍兴;船前头是手掰双浆,后面四支橹加催梢橹,时速可达每小时8到9公里,相当于今天的“快速公交”。

其余的为慢埠船早上开出,至下午回来。一般是四支橹加前头一掰桨,时速每小时6公里左右。船舱内设座20余位,乘客多为四邻乡人,一般同船坐一两个小时到绍城,有说唱艺人即兴表演,也有家长里短的相谈,相互传递信息,闲聊中不知不觉到了目的地。

在恂兴村内,除了有专线航班埠船外,隔天还有开往马山、皋埠,供人们上城赶集埠船。马山与皋埠作为绍兴东部的集镇街市,分为单日、双日,即隔日开集,逢市日各路商贩沿街设摊,购物的人也颇多,买卖两旺……直到上世纪在八九十年代结束。

“恂兴人”正如其地名一样,民风淳朴。这里有个台门故事可见一斑:

这个台门叫“八字台门”,位于恂南村后王。坐北朝南,占地面积数亩。台门口呈八字形故名,五开间多进,中间有一天井,两边有走马楼。台门前有条“太平河”,筑有上船踏道,但河面较狭窄。

恂南八字台门

旧时,八字台门前每天有六班埠船经过,每班埠船必经此河。相传,八字台门出过一位权倾朝野的高官,称“千岁”又称王爷(被皇上封“王”加爵位后,可以称“千岁”)。其女儿(旧时称千金小姐)的侍女,一说“嬷嬷”,在河埠踏道洗漱,摇橹划桨而过的埠船,因速度快捷,溅起了水浪,沾湿了那位女郎的鞋袜。

这位“千岁”下令,所有经过此河的船舟,只能用撑杆撑,不准用橹摇,以免水浪溅湿河埠头人的鞋袜衣衫。

传闻一直流传于乡间,是真是假,难以用史料佐证,但船舟行驶八字台门太平河,须减速慢行,且是不争的事实。此规定,或许与现代社会舟车过居民人流密集处,须减速缓行一样道理,是一种倡导“文明行舟”的行为。

据村中老人说,1975年夏季,恂兴发生大火,把“八字台门”烧得面目全非,现在只剩下两个石库门框还在。似乎向人们诉说这里曾经的繁华与文明。

恂南八字台门

04

“无梦楼”及主人

当代中国思想史上的先知张中晓

恂兴村也出过一些知名人士,作为乡村美谈。他就是无梦楼主人张中晓。

左一张中晓

为何称“无梦楼”?这与无梦楼主人“张中晓”有关,因为他曾在这座楼居住写过一部《无梦楼随笔》,得名。

无梦楼随笔

无梦楼,位于恂北村,民国民居。是一个前有大花园、中有天井,后是三开间两层的楼房,虽然有些破旧,也早已不住人,但因为不曾大修过,依然保留着当年的结构与状态。

张中晓邻居

“这里的门口,原来有个院子,院墙就在这里,里面还有一个天井。1956张中晓回乡后,就一直住在二楼最西侧的那间房中,直到1966年去上海。”笔者在村中走访,村里的沈云林、金连荣两位老人明确地说,这里就是《无梦楼随笔》诞生地。此外,金连荣老人至今还清楚地记得,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张中晓获得平反时,“上级”领导问其老父亲有何要求时,其回答是:“没有,算了!”而在张中晓父亲过世不久,这座小楼也易了主人。

张中晓故居

张中晓

张中晓(1930-1967/1966),中国当代学者,文艺思想家;浙江绍兴人。早年显出文学才华,1952年至上海,在新文艺出版社任编辑,1955年5月因胡风冤案牵连被捕入狱——他给胡风的信件被断章取义,错误地被认为是“最反动的暗藏反革命分子”。在狱中服刑期间旧病复发,1956年保外就医,回到浙江绍兴家中养病,病中拼命读书,写了大量读书笔记。“文化大革命”中贫病交加,不幸离世。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随胡风平反也得到彻底平反,他的生平和文学才能得到文艺界、出版界的公正评价。

另据,绍兴文史学者娄如松所撰的《我知道的张中晓》一文知,娄如松与张中晓弟弟“张煜”曾是同学,张中晓原名叫“忠孝”, 从小聪明,幼小时跟母亲去菜场买菜,几斤几两,几角几分,大人们还在算来算去时,他往往脱口报出价钱来了。

在恂北乡间幽居期间,张中晓需要获取新的知识,他需要读书读报。但在乡村里是很难读到新书报的,于是,他就上城里街边的报栏和新华书店去读。路莘的《张中晓和他的〈无梦楼随笔〉》一文中,记述这样一个情节:

“为了能看到书报,他常在早上四点钟起床,从绍兴东关坐三个小时的手摇船到绍兴城,在书店、在路边的报栏站几个钟头阅读,到中午十一时再坐船回家。”其实,张中晓的家,并不在东关,而在恂兴村。恂兴村,在绍兴城东北约十里的地方。……

马山一带进城只有水路一条,通小轮船,也通埠船。埠船价廉,且从恂兴村中通过,张中晓进城,因此选择乘埠船。早上七八点钟,埠船从恂兴村中摇过。张中晓只要在这个时间站在门口的河埠,招呼一声,就可以坐船进城了。

绍兴的不少文人都喜欢给自己写墓志铭,徐渭写过,张岱也写过。 张中晓比他的先辈更早写下了墓志铭,那时他才十八岁。

“会稽人张中晓,认真活过、读过、写过、爱过、恨过,在还很不愿死时,死了。”真是 一语成谶,确实,张中晓在他很不愿死时,死了。

05

恂兴人尚学成风

祠堂办学堂,集资造“东学桥”

恂兴人,不但“民风淳朴”,还“尚学成风”。

早在清代,恂南、恂北村交界的东湖岸王家祠堂,有一座清代建筑,三开间二进。据《绍兴县志》“普通教育” 高载:清宣统三年(1911),在此祠堂办过“公立恂兴初等小学堂”。新中国成立后,在此办过“绍兴县豆姜乡恂北体育用品厂”。

另据,该村91岁的许氏老太说,旧时,因村里无文化的人多,希望子女能读书识文化,但上学要揉渡船,不安全,所以村里自发集资,造了“东学桥”,能上村中子女到村东边祠堂里读书识字,即恂北村东湖岸“恂兴小学”。

恂南东学桥

另有一说,东学桥,又名“冬学桥”,其意是说,“冬”为农之闲,是学习的好时机,故名。该桥为石砌平梁桥,南北跨向,简洁实用,仍存。

大概是恂兴村尚学成风,深深感召了“张中晓”辈和当代“恂兴人”,旧时马山镇中学有两位校长支部书记出自恂南恂北,相继执掌马山初中教育十余年,更难能可贵的是,两位校长的儿子均成为公费出国留学研究生。

后记

这个在世纪之交,水路停运,陆路不通公路的恂南恂北,曾一度成为冷僻之地。

但随着“袍江开发”,使这处风水宝地又呈现无限风光,因“两湖”洋泾湖、湖则畈被命名为绍兴袍江新区的“日湖”、“月湖”,袍江开发区管委会启动实施两湖开发,做足“水”文章,打造“水”文化,规划建成一个容纳12万人生活的湿地水城,与绍兴城区迪荡新城相呼响应,融入绍兴大城市建设,谱写华丽新篇章。

来源:绍兴e网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

Hash:12181d7a2d66fa232de2eda844446f039af42b6b

声明:此文由 绍兴热线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