铜官古镇情况

铜官古镇位于长沙望城区北境的湘江东岸,核心区面积约2.5平方公里。铜官镇于2007年被列入“湖南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名录,2013年被评为“湖南省特色旅游名镇”,2015年,被评为“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

一、铜官的历史沿革

铜官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从远古到部落分治,铜官属东夷辖地。“五帝”时,部落集群,国家形成,铜官属古三苗国。春秋时期,诸侯争霸,铜官为吴国、楚国分界处,迄今分界标志铜官“吴楚桥”地名犹在,遗址尚存。

秦统一中国后,国家实行“郡”和“县”两级行政区划,铜官属于长沙郡。汉高祖时,封吴芮为长沙王,改长沙国,铜官属临湘县。三国时,铜官为吴、蜀分治界线,成了历史典籍中的又一亮点。至今,在铜官留下了许多关于吴蜀争雄的传奇故事。隋朝开皇时期,设“道”、“州”、“县”三级行政区划,改长沙为潭州,改临湘县为长沙县;清道光年间,长沙县划为10个都,铜官属临湘都,称普乐里。民国三年,长沙县改都为镇,临湘都改临湘镇。民国二十七年,临湘镇的普乐里改称铜官乡,一个国家垂直管理的基层行政单位直接与地名融合。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铜官乡以新的姿态归属长沙县第五区。1951年长沙县划为长沙、望城两县,铜官为望城属地,始称铜官镇。1959年铜官镇随望城并入长沙县。1977年,恢复望城县建制,铜官镇为望城县铜官区辖地。1995年撤区并乡(镇),铜官镇为望城县直辖镇。从古至今,铜官不仅是一个反映时空岁月的古镇,作为文化传承和发展的载体,也把数千年的文化带到了今天,构成了古镇的灵魂。

二、“铜官”的由来

关于“铜官”由来,流传广泛的主要有四种说法:一是“铸钱”说。《湘川记》:“(铜官)旧传五代时楚(楚王马殷)铸钱处。”相传五代十国时,后梁太祖朱温封马殷为楚王,马殷为充实国库,派次子马希声进驻地险势要的山城(今铜官)铸造铜钱,被后人发现后,山城身价倍增,马希声被称为铸铜钱的官,简称“铜官”,后逐步演变为地名“铜官”。二是“采铜”说。相传汉武帝时.为抑制民间盗铸钱币之患,公元前113 年专令衡水都尉所属的钟官、辩铜、均输三官去各地设员采掘地下金属资源,以便控制源头。当时,因铜官地下宝藏丰富,于是设有采铜的官员,故此地得名“铜官”。三是“信誓”说。清同治《长沙县志》记载:“三国时,孙、刘拒曹,程普与关羽谋,共铸铜棺心为誓。”相传孙权、刘备为抵御曹操的入侵,共派大将程普与关羽在长江南屯兵御敌,相约铸一铜棺以表誓死抗敌的决心。后“铜棺”演变为地名,因忌讳,当地人改“棺”为官,是为铜官。四是“感恩”说。相传关羽箭伤后被一位妇人所救,关羽认其为义母。后奉诸葛军师令直取长沙时,在石渚湖旁扎下营盘接义母。后母亲染病逝世,关羽找人铸“铜棺”,将其安葬在石渚湖畔,后演变为地名“铜官”。

三、铜官陶瓷

铜官陶瓷萌芽于东汉、三国时期,盛于中唐,五代时趋向衰落,明、清、民国时期是铜官陶瓷生产延续、传承、发展最为成熟的时期。据《湘辂手工艺品调查》载:“唐代制陶原系石渚,铜官遍地皆陶土而代之”。著名的唐代铜官窑遗址,距今有1300多年的历史。2001 年德国人蒂尔曼·沃特发在印度尼西亚勿里洞岛海域打捞出“黑石号”沉淀船,船上载有 9 世纪中晚唐陶瓷产品 6.7万 余件,其中,铜官窑的产品达5万余件,佐证了铜官在唐代已是中国陶瓷重要出口基地。专家考证,铜官窑是世界陶瓷釉下多彩的发源地,是海上陶瓷之路的重要支点,开辟了陶瓷历史新纪元。

清同治《长沙县志》载:“陶家千余户,沿河而居。”民国三年(1914 )时铜官窑场林立,绵亘十余里,有陶工万余人,窑 160 余座,故有“十里陶城、百座龙窑、万名窑工”之称。新中国成立后,在社会主义改造过程中成立了望城铜官陶业生产合作社联合社。1960 年,长沙市作出“大战铜官"的决策,联合社更名为长沙市铜官陶瓷公司,1987 年陶瓷生产进入兴旺时期更名为“湖南省铜官陶瓷总公司”,后历经兴衰,现存占地700余亩、建筑面积21万余平方米的陶瓷工厂,是国内少有的工业遗存聚集区。如今,铜官陶瓷又开始复兴,非物质文化得到继承和发展。2010年,铜官陶瓷烧制技艺入选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陶城遗迹。一是古龙窑。经考证,有方位、地址、名称的就有72 座。窑主大多喜用"兴旺发达中的“兴”字组成窑名,故有外兴窑义兴窑、贡兴窑、仁兴窑等。在铜官尚保存的古龙窑,成了铜官古镇最有视觉冲击力和艺术感染力的古遗址。二是古作坊。铜官昔日的陶瓷生产均为家庭作坊式的格局,作坊承担着配方、制泥、成型、施釉等前期工艺程序,为烧制提供半成品,境内现存十余处原始制陶作坊。三是古矿洞。万家垅、三仙庙、太丰垸一带还保留了近十处遗存的古矿洞。

烧窑民俗。一是祭“窑神”。“舜陶于河滨,而器不苦扇”。相传舜帝是第一个发明制陶的人,被后世人士奉为陶器的祖师。农历六月初六,是陶业祖师舜帝寿辰。铜官"五埠"窑主都要在泗洲寺“祝寿”。“寿酒”宴席终日不断,迎班唱戏一连数日,当时长沙很有名气的“华兴班”、“湘春园”等湘戏班经常被请来唱戏。二是“起手日”。每年的四月是开始生产的最佳时节,以四月初八日作为吉利的“起手日”。这天,各窑主都齐聚窑口,点火烧窑。正值吉时,烧香磕头鞭炮齐鸣,祈求窑业兴旺。三是拜“折子篾”。昔日陶工学艺,除跪拜师傅外,还得拜一根衡量坯件尺寸的竹篾片,俗称“折子篾,表示要将手艺练得炉火纯青。四是陶工“收手”。每年农历过小年后,陶工们都停止生产准备过年,名曰“收手”。

四、铜官红色文化

在革命年代,铜官曾是红色土地。中共湖南省委、湘江特委、中共湖南省工委、中共湘江特委先后在铜官设置地下机构,进行革命斗争,造就了不少党的优秀领导人。伟大领袖毛泽东曾来铜官召开工人座谈会调查工人运动情况,并批准铜官成立陶业工会。革命烈士郭亮,曾在此领导工人运动,并留下了“郭亮带兵抓郭亮”的故事。还有文淑益、袁仲贤、谭希林等先驱英模的革命精神薪火相传。

五、铜官古街

铜官古街是长沙市第三大历史文化街区。位于铜官古镇南端,在唐代就已形成,现存长约500米,明清、民国和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都十分繁荣,当时老字号的商店、门铺有一百多家,可谓是“随手摸陶形,随眼见陶影,随耳听陶韵”。街内自南向北曾建有云母寺、王爷庙、东山寺等,方圆百里的老百姓都来这里拜祭,相当繁盛。街内还有舜子屋、守风亭、“六家冲古井”、龙船巷子等名胜古迹。相传舜子屋是一百多年前铜官一位李姓的大户人家为了纪念陶瓷的祖师爷舜帝修缮而成。守风亭是唐代宗大历四年二月,杜甫路过铜官时,遇大风在此避风,后人为纪念他而修建的,并刻上了他当时的即兴之作《铜官渚守风》:“不夜楚帆落,避风湘渚间。水耕先浸草,春火更烧山。早泊云物晦,逆行波浪悭。飞来双白鹤,过去杳难攀。”由于在文革时期,这里相当繁荣,加之历史建筑得到较好保护,仍然还保存着当年文革时期留下的毛主席语录,也是一段珍贵历史的记忆。

六、铜官古镇建设

2011年以来,历届党(工)委、政府(办事处)确立了“打造铜官陶城,建设中国名镇”的目标,铜官古镇发展进入了快车道。当前,正抓住二次规划建设新机遇,努力将铜官古镇建设为湘江古镇群的璀璨明珠。

着力完善基础设施。相继建成湘江北大道景观道、城湘大道、铜官大道等交通干线,打通了对外大通道。实施背街小巷提质改造,逐步完善给排水管网、绿化、亮化设施,提升古镇承载力。

着力提升古镇形象。秉持着“保护第一、修旧如旧”的原则,实施古镇建筑外立面改造,原貌修复了外兴窑、六家冲古井、守风亭、义渡亭等历史文化名胜古迹,依山取势建成云母山游道,新建独具“陶瓷风韵”的窑火陶城文化广场。目前,正努力挖掘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十里陶城·十里画廊”核心景区,启动了“美女晒羞”文化创意片区建设,并计划修复吴楚桥、湘江渡、江神湾等历史文化景点

着力强化管理运营。将陶瓷与文化创意、文化旅游相结合,全力推动陶瓷产业复兴和文化旅游产业发展,随着刘坤庭、谭异超、彭望球等陶艺大师的进驻,铜官古街初具规模,现有陶艺门店、作坊70余家,年接待游客近80万人。目前,铜官古街南边正在新建前街,与现古街并行互通,将打造成以支持大众创业、文化创意创新平台为主题的创客中心。

Hash:7816d4147257943c2bf053878bb4a8063d6382d5

声明:此文由 红网_discard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