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物介绍——晋祠圣母殿侍女像

晋祠圣母殿侍女像》,彩塑,作于北宋元佑年间,约1082年左右,位于山西省太原西南25公里处晋祠圣母殿。圣母殿中有彩绘塑像四十余尊。圣母坐像居正中位置,高2.28米,凤冠蟒袍,端庄气派,周围有众多女官、侍女环绕。她们的动作姿态各不相同,神态性格都刻画得十分生动自然,是晋祠彩塑中最出色的一组人物塑像。

晋祠又名王祠,始建于北魏,是为纪念周武王次子叔虞而兴建的,后来又多次重修翻建。现存建筑主要建造于宋金时期,以圣母殿最为著名。殿初建于北宋的天圣年间,重修于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而在殿内圣母像的座台背后有墨书元右二年的题记(公元1087年)。这堂雕塑完成于元右二年当无疑问了。这时正是北宋人才辈出的时代,司马光、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范宽、郭熙等等都在此前后活动着,而晋祠又早就是名胜之地。唐太宗亲自写了温泉铭,李太白写了“晋祠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的名句,宋代的范仲淹也有诗歌颂,所以大部分雕塑家都不留名,这堂雕塑的作者也就无径考查。

圣母指周武王王后姜邑,她是姜太公的女儿。邑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有文字记载的女政治家。她是周成王姬诵和晋开国始祖唐叔虞之生母。武王是灭纣兴周的开国名君,他认为周朝天下,是在十位治世大臣(包括邑姜)辅佐下夺取和安定的。灭纣第二年武王去世,其子姬诵立,是为成王,约十三岁,邑姜以王太后的身份掌管朝廷大事,教导成王,治理国家,爱护人民。武王去世后,初创的周朝没有败亡,而是更加稳固、兴旺。姬诵和唐叔虞,同父共母,在邑姜的教导下,兄敬弟恭,彬彬有礼,晋人千秋万代不忘邑姜之懿德,故而顶礼膜拜者络绎不绝。

在晋祠众多的侍女像中,有一尊作品最为出色。她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头微微左倾,双手放在胸前,身材窈窕,双肩消瘦,显得略有些单薄,头上梳着当时流行的发髻,面容清秀俊美,眉毛上挑,显得小心谨慎。作品将少女初入宫帏、未谙世事和拘谨小心的神态表现得惟妙惟肖。除她之外,其他侍女有的持物而立,有的载歌载舞,有的喜形于色,有的心事重重,有的老成持重,有的天真无邪,形象性格十分丰富多彩。

对于圣母殿侍女群像,作者并没有采用通常的程式化造像方法,而是运用敏锐的观察力,以极其朴素的写实手法,表现了这些虽然衣食无缺,但处于被奴役地位的众多女性的不同经历和个性,以及她们共有的美丽、善良和尊严。

圣母殿内43尊彩塑是晋祠文物中的精华,亦是我国古代泥塑艺术的珍品,作品为宋代原物,迄今已有近900多年的历史

主像圣母邑姜,头戴凤冠,身披蟒袍,气宇不凡端坐于凤椅上,雍容华贵中更显端庄慈祥。42尊宫女宦官左右分立,排列有序,职责有别,仪表各异,逼真地反映出宫廷侍女内心世界的喜怒哀怨。其中有着男服的女官4尊,宦官像5尊,侍女像33尊。

最富生活气息的自然是生动多姿的侍女,古代民间匠师竟能把这些失去自由、含怨求媚的侍女塑造得如此传奇!她们手中各有所执,有的是为帝后供奉文印翰墨,有的梳装洒扫,有的奉饮食、侍起居,有的奏乐歌舞……在神情上天真、怨抑各有不同。

圣母前面这两位宦官大概是负责传令的;他们的身姿微微倾向圣母,双目侧斜视,生怕听漏了一字半音。

北侧面北的这5尊一定是唱戏侍女,从东至西分别扮演生、旦、净、末、丑诸种角色。当中最出色的便是这位头扎红饰唱花旦的宫女,她喜溢眉梢,含羞带笑,大概是刚刚唱罢,便受到了圣母的夸奖。可是从侧面看去,隐约可见其红肿的眼睛和含泪的眼角,生活的辛酸及艺人的苦楚被她强压于心中却又不自觉的展露无疑。梅兰芳大师曾在此尊侍女像前伫立良久,反复品味她的内心和动作,并且大加赞赏。

东起第2位宦官,肩披毛巾,若有所思,显然是圣母的厨役,似乎正在为下一顿饭如何博得主人欢颜而着急。

总之,这些韵味无穷的侍女像色彩稳重和谐,衣纹自然流畅,令所有参观过的游客叹为观止。1954年雕塑艺术大师刘开渠教授参观之后专门写了一篇文章,盛赞晋祠侍女像是“中国古代雕塑的杰出作品”,是令人难忘的抒情的美的境界……是古今中外历史上最伟大的雕塑品之一。”

Hash:c8077422148ef115b23b5b8392744623202334ef

声明:此文由 讲故事的翁老头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