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遗址发现烧土块,上有神秘印痕,证明七千年前就有席子的存在

浙江宁波市的奉化区,曾发现过一个史前文化遗址,考古人员在清理现场时,发现有一块古人烧过的土块,土块上还有一个神秘的印痕。这样一块非金非银,非铜非玉的“普通”土块,却让考古人员如获至宝。土块到底珍贵在哪里,它上面又印着多么“神秘”的印痕呢?接下来,就让小编来为您揭秘:

(本文所有图片,全部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权利,请联系本号作者删除。图片与内容无关,请勿对号入座)

2016年11月,宁波南贸易物流园区在建设施工中,施工人员在用挖掘机挖地基时,一铲子下去,意外地挖出了一些陶器残片,还有一些残缺石器。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得知消息后,他们同复旦大学南京大学等多部门联合,并组织精干力量进行了抢救性考古。确定了核心区分布范围约9500平方米,堆积深度约1.75-2.5米的遗址地层,该遗址可分为河姆渡文化时期、良渚文化时期、商周时期和宋元时期四个时代。最古老文物遗存的年代,最早可追溯到至距今约6800年左右。因为遗址位于奉化江口街道的下王渡村东,因此,遗址便以下王渡命名了。

在最具发掘价值的河姆渡文化层中,考古人员共清理了灰坑9个,干栏式建筑房址7座,围栏2条,出土了一大批陶鼎,陶豆,陶壶等陶器,还有各种石器。小编重点说的是,在一处灰坑中,考古人员发现了神秘土块。土块在当年,明显被火焰烧过。

因此,它以一种近似于“陶砖”的形态保留下来。重要的是,因为火烧的缘故,当初留在土块上的一个神秘印痕,还被完整地保存下来。这些印痕宽窄十分有规律,而且有明显的经纬编织图案。经过专家确认,这些印痕就是当初苇席留下来的。有人断定,在当初,这里应该是块泥地,泥地上还被人放了一张苇席。不知什么原因发生过一场大火,大火烧掉了苇席,却将印在泥块上苇席的印痕保留下来。

今天,奉化地区的编织的苇席都很有名气,当地甚至享有“苇席之乡”的称号。这块苇席印痕的发现,一下子将奉化地区苇席的制作历史推进到了7000年前。可是,这还不是我们目前已知的,古人制作的最早的苇席。

根据《易经•系辞》的记载,早在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学会了用植物的韧皮来编织成网状的兜物。只不过那个时候,人们不是用它来当铺盖,而是在网兜里装上石球,用力抛出去,用来击伤动物,打猎捕兽所用。后来,通过在西安半坡、庙底沟、三里桥等地遗址的考察,人们发现,到了新石器时期,古人已经学会,并开始用竹片来编织篾席了。并且,还出现了“十”字纹,“人”字纹等编织花纹。

目前可以确认的最早的苇席,出现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距今约有7000年的历史。到了这一时期,苇席的编织工艺已经达到了相当精巧的程度。不仅大部分篾条都经过刮磨加工。而且,还出现了菱形、梅花等多种更精致的花纹样式。器物的品种,更是从铺盖用的苇席,发展到篓,篮,筐等多种器物。可以说在当时,用蒲草编织莞席已经到了很普遍的程度。

今天,苇席的纺织已经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特色。人们通过编织的原料、色彩,还有编织工艺的不同,让苇席形成了天然,朴素,清新而且简练的艺术风格,并且在编织工艺上,融合了缠扣,钉串等多种技术,让简单的苇席可以编织出更加丰富多彩的花纹和造型,使得普通的苇席即有很强的实用性,又在雅致中显露出一种高贵。而一些高档的苇席已经成为一种艺术品,甚至走出国门,远销海外。

在古人眼里,苇席也许很普通,没有留下太多的记载;也许是苇席不如其他物品好保存,因此留下的实物少之又少。因此,在整个苇席的发展史中,还有许多缺失的环节。我们期待着,今后会有更多的关于苇席的文物出土,让我们能更清楚地了解到,古人将苇席从实用到艺术的更完整的过渡和发展过程。

文澜海润工作室主编文秀才,本文撰写:特约历史撰稿人:张洪光

Hash:220eaeeb47fff35ef6614d4c3ca13f216d724369

声明:此文由 历史解密坊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