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村落、中国历史文化名村:井陉吕家民间故事

井陉吕家民间故事

吕家村为中国传统村落、历史文化名村。位于井陉县城西南35公里晋冀交界处,属南障城镇管辖。据吕氏谱书记载,元末就有人在此居住,明永乐年间(公元1360年-1424年)本县南障城洪河漕吕氏迁居此处,以地名称汪儿村,后吕氏人丁兴旺,遂于清顺治年间改为吕家村,沿用至今。从建村至今已有600余年历史,人文旅游资源独特而丰厚。现全村共有480余口人,历史建筑与文化保护面积12477平方米(其中:历史文化保护面积12012平方米),除一户外迁户姓韩外,全部为吕姓。是井陉县境内吕氏族姓最为集中、最为纯粹的古村落。建于乾隆二十八年的《重修官房碑记》有:“吕家村环村皆山,接壤平定,洵正定之锁阴焉,而民风纯朴,风俗近古”的详实史料。修诚明礼,敦厚朴实,乐善好施的民风深入人心,并世代相传。

吕家村中的土地多为梯田,种植的主要作物有玉米、小麦、谷物、小豆、大豆、红薯等。近年来,也有村民开始种植油葵花生经济油料作物。本地的主要经济林木花椒树、柿子树、苹果树、黑枣树、核桃树梨树等,特别是花椒和柿子由于产量大,品质优,每年都吸引大批客商前来采购。村子虽深处山区,但交通却较为便利。近几年来,人们开始走出传统的农耕生活方式,走出山村,外出打工经商。没有外出的人们也通过各种形式发家致富,有的买车跑运输,有的搞养殖业(主要以养羊、养猪、养鸡、养蜂等为主)等等。

吕家村历史悠久,物质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丰厚,有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筑群;有别具风格的历史遗迹:古庙、古阁、古槐、古榨油坊、古农耕器具、古家谱等;有美丽的民间传说:四十里干草沟的由来、两家大比拼、关帝庙的传说、洞宾山的传说等;还有塑面、绣鞋、剪纸、吕氏木楔单杠式榨油等民间技艺。

村内保存古民居较为完整。古建筑群以明清老院为主,共有76处,最具风格的有12处,保存完整的有8家:三滴水院、绣楼院、日月楼院、吕栓科院、新院、福寿院、吕玉峰院和吕俊庭院、吕兵栓院,占地面积1768平方米。富有地方建筑特色的石头文化:石碾、石磨、石子路、石桥,更多的是石民居,依山而建,集中代表了我国北方居民的特点。村口古槐有近500年的历史,见证着岁月的变迁。正对村口有一座关帝庙,建于何时已无从考究,最早的重修记载是清康熙十三年。每逢正月十六、五月十三是这里的传统庙会,成百上千的善男信女都会自发赶来烧香祈福。近年来又做了大规模的修缮,庙会的规模一年胜过一年。村中古阁始建年代已无考,据光绪年间重修碑记载,此前已大修过四次。 一直雄跨于村口河道之上,为石头拱券楼阁,阁旁建有蓄水池,吕家村南有三十里山场,每年雨季都会有大量的雨水从村前流过,但因为有古阁和蓄水池的科学合理的配置,再大的水也没有漫出古阁道口,反映了乡民治村治家的聪明才智,同时对水流形成的威震与控摄,古阁也被村民形象的誉为“神阁”。 吕家村古家谱从顺治元年(1644年)吕旺金、吕旺银开始记载,至今已有370年的历史。其间,吕氏家族逐渐分成4大股,每一股都有详实的家谱案,记载着每一家族的宗主,现已经发展了多少代,每代人的姓名、配偶等基本情况,能从家谱上直观地了解这一家族人口的兴衰与发展。古油坊始建于清乾隆50年间,即1785年,历经220余年风霜,全套设备仍完好保存,且吕氏木楔单杠式榨油技艺在村内师徒频传,沿用至今,也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古农耕器具保存完好,吕家村祖祖辈辈是以农业耕种来维持生计的。典型的、大量的表现农民生活劳作的农具、生活用品得以完整无损地保留下来,榨油坊、碾坊、手搬磨、马灯、耒耜,实用、古朴、凝重;民间的手工制作塑面、绣鞋、剪纸等等浓艳、生动、灵巧,都有悠久的历史传统和鲜明的地方特色。

吕家村属太行山深山区,四周山岭环抱,有深沟寨垴、洞宾山、风栖岭和千亩果园、万亩山场,古树参天,枝繁叶茂。其中深沟寨垴,海拔920米,山势高耸入云,两翼环抱吕家村落,犹如一副巨大屏风。清末冯光才在此修筑抗击英法联军的工事——庚子长墙,高2米,宽1米,绵亘数十里,至今蜿蜒挺立。顺战备长墙攀援而上至寨垴,四壁悬崖,顶端十亩平地,围墙环绕,松柏茂盛;洞宾山因吕洞宾在此修仙部道而得名,且流传有美丽的民间传说。这里山林自然风光秀丽,土质肥沃,山高沟深,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野猪成群,山鸡横飞,上百种野生药材遍布山野,数百种野菜储量丰富。

吕家村还是革命红色圣地,具有太行山区革命历史文化,保存有长生口战役129师指挥所、庚子战备防御洞、庚子战备长墙、邓小平故居等红色旅游资源。70多年前的抗日战争时期,邓小平曾经带着部队来到这里,指挥了一场痛击日寇的战斗。那场战斗击毙了100多名日军,缴获了大量武器弹药,给气焰嚣张的侵华日军以沉重的打击,在我党我军的抗战史上书写了光辉的一页。现在,村子里依然完好地保存着当年的指挥部旧址。1938年刘伯承、邓小平率部在吕家村指挥战斗期间,还流传下刘邓首长夜请吕录、刘伯承首长给村民让路、闪光的青石路、传奇红嫂救伤员等一个个生动、鲜活的革命故事,在这些红色故事的影响下,1942——1943年,八路军游击小组到村里宣传抗日救国思想,在抗日战争以及解放战争时期,全村有33名青壮年自愿报名参军,14人奋勇献身,为使后人不忘他们的功勋,村委特建烈士碑坊在村口以作纪念。

吕家民间传说和故事很多

1、四十里干草沟的由来

从南障城到山西平定县的甘陶驿正好四十里地,人们称这条沟为“干草沟”,原来这条沟可不是这样的,常年有水流过,上山一片青葱翠绿,和现在大不相同。相传东汉末年,王莽篡位,汉平帝刘秀为躲避王莽的追杀,十二开始走南阳,东躲西藏。这天行走到今天的支沙沟沟口处,时值中午,走的是口干舌燥,人困马乏。忽见一条清可见底的小溪,不仅大喜,急跑过去,蹲在地上捧起水就喝。这时,旁边有个老妇人正洗衣服,见他喝水,就把洗衣服的脏水倒进河里。刘秀一看这心里腾就火了,责骂老妇说:“我不就喝几口水吗?也不用这样啊!你这又不是干草沟”古代的皇帝那可是金口玉言呀!就这样刘秀一句话,就把这条沟封成了干草沟。自此,这水也没有了,山也变样了。其实刘秀是误解了老妇人的一番心意,俗话说:“渴不多饮,饥不多吃”,老妇人是怕他喝多了水不好,当面说吧!一个陌生人不好意思,所以才有那样的举动,意思是叫他少喝点。可一不小心,改变了整条山沟的面貌。

2、两家大比拼

福寿院家主为把自家光景过大过富,不想让绣楼院的光景超过自己,按照传说,福寿院宅第脉息好,便在绣楼院门前的红土坪动工盖起福寿院,并在门前楼房顶的正脊背上塑起了展翅欲飞、头超向南的两只鸽子,象征自己的家业要向南边好脉息处腾飞旋升,既越过越富。而绣楼院的家主看到此情景,也不示弱,便在福寿院南约四五十米处,动工建造新院,意思是把南边岭之脉截住不能往北延伸,并在门楼正脊背上也、塑造了两只头向北张嘴的鸽虎(因鸽虎专吃鸽子),以此镇住福寿院。现鸽子鸽虎均已毁坏。

3、关帝庙的传说

正村口的关云长庙,始建年代不详,据过去的碑记及老人传说都是重修,最早的记载建于清康熙十三年。原有的两棵二人合抱的大柏树、一口大铁钟都已毁坏,更无证可查。庙虽小而因其灵验方圆百里闻名,现保存下来的只有一口乾隆年间的铁磬完好无损。它是山西平州西白岸村史廷赞敬献的。起因是,史某平日好保镖,一次押运官粮由平定往太原运输,行至寿阳地界遇上了响马打到车夫夺取了官粮,当时史某大呼,此粮一丢我命休矣,老天爷救命,老天爷救命!喊了数声,忽然有一员大将骑马闯入,将响马打跑夺回官粮交给史某,并说,你平日好善,济贫扶危,贼人已遁,速去交差。史某跑去磕头致谢,并以白银相赠,大将不受,扭头要走,史某便问,恩人贵姓大名,大将只说:“我姓关,住井邑吕家村口。”说罢忽然不见。后来史廷赞来井陉访问,吕家人告诉他,此村全部姓吕,无一别姓。史某访不到姓关的,心里闷闷不乐,离村而去。走到村口,看到关帝庙,猛然想起大将说住在吕家村口,便想到这定是关帝显神,于是亲自定铸此磬,并于乾隆五年九月献于此庙。以后数载,史某每逢五月十三,总要来此烧香拜圣,述说事,故流传至今。磬上铸有“乾隆五年九月十三,山西平定州西白岸村,史廷赞关帝庙前施磬一口”字样。

4、洞宾山的传说

(1)洞宾山的半山上有个洞,相传,吕洞宾就在此洞修炼,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为民间除恶扬善,受到当地人们的敬仰。吕洞宾和汉钟离在此下棋,吕家有一放牧人,走到洞口时,听见里面有声音,就把羊群留在山坡,便脚踏悬崖,手挽荆棘,看见两位仙人在洞里聚精会神地下棋,那牧人站在洞口瞧着两人一决胜负,不觉入迷。忽然洞内地面上长出一棵桃树,马上就开花,马上就结下两个桃子,两人一人摘一个吃了后继续走棋,那牧人拾起扔在地上的桃核放在嘴里含了含,顿觉神清气爽,忽然两位下棋人不见了,那牧羊人非常奇怪,再寻找哪里也找不到,便顺着原来的路返了回来,一拿鞭竿却断了两截,一看完全枯朽了。再寻羊群,哪里还有踪影。这个牧羊人回到吕家,可是一个人也不认识,细打听,村里人告诉他说,在很多很多年以前,有一个自村的放牧人出去放牧一直没有回来。这个人听了也是非常奇怪,这个故事在当地一直流传至今。

(2)相传,吕洞宾奉师父王蝉老祖之命,周游四方,普渡众生。一天,他来到吕家村的碰草崖下,举目一看,山势雄伟,雾气茫茫,不禁心旷神怡,赞不绝口。突然,一对鹧鸪鸟在古柏枝头,“嘎咕咕,嘎咕咕”地叫了起来。吕洞宾懂得禽兽语言,知道是说“盖屋盖屋!”。说话间,叮冬,叮冬,一根根木头从西壁岩洞飞出。不一会,高矮不一地垛了三四堆,柱、梁、檩、椽等建筑木料应有尽有。吕洞宾喜形于色,自言自语道:“神灵显圣,赐木建庙,善哉!”这时,洞内神仙答了话:“哎,木料可够?”吕洞宾应声道:“够了!够了!”恰在这时,一根椽子刚刚露头,“咔嚓”一声,洞口紧闭,椽子被卡住半截。时至今日,那小半截椽子还留在洞内。

吕洞宾急忙清点木料,柱、梁、檩全够,单差一根椽子。他立即下山,走村串寨,募化十方,积资修庙,不到一年,山上一座寺庙建起,金碧辉煌,耀人眼目。吕洞宾随即挥毫,在匾额大书“天赐寺”三字。待酬谢了众乡亲之后,已是满天星斗,他急忙来到后院参禅,只听得“沙沙沙”的声音,走进一看,一股白米从岩洞缝隙淌流而下。后来每十天淌一次,人多多淌,人少少淌,恰够食用。

一日,吕洞宾有事外出,托小和尚柳童执掌庙务。这时,有个名叫胡赖的走进庙内,他是蒋家村的大财主,外号“癞蛤蟆”。他贼眉鼠眼地四处观察了一番说:“我是山下胡财主,当初建庙缺一根椽,是我忍痛割爱,捐出一根铁棍。”接着,又称赞自己建寺有功,并提出一定要看看淌米洞。柳童见他知道底细,说话也有道理,就答应带他去看。癞蛤蟆来到淌米洞前,果见淌米不断,一种贪婪的邪念涌上心头,提出凿大洞口,多多淌米的要求。柳童摇头反驳道:“此乃神灵赏赐,万万不可造次!”癞蛤蟆不耐烦地说:“出家人以慈悲为本,多淌米救济百姓,岂不善哉!”柳童无言以对。其实,癞蛤蟆想霸占米泉,大发横财。这时,癞蛤蟆顺手抄起一根大铁棍,朝淌米洞猛地一撬,只听得“咔嚓”一声,一块石头掉下来,不偏不倚,正好砸在他的肩上,癞蛤蟆跌倒在地上,“当啷”一声,铁棍朝他的左脚砸去。从此,癞蛤蟆落了个跛脚塌肩膀。

时隔五日,吕洞宾回寺,柳童把癞蛤蟆来寺的所作所为详述一遍,吕洞宾一听,连呼“作孽!”当晚三更时分,又是淌米时间,吕洞宾一看,一股清泉流出,清香扑鼻。柳童叫道:“怪事,白米变成醇酒了!”众人品尝,果然好酒。吕洞宾知是天意,以后每来寺庙进香的,不论男女,每人一碗,众乡民无不称颂。

癞蛤蟆听到米泉变酒泉的消息后,又想霸占,但又怕众人反对,他眉头一皱,突然嘿嘿奸笑了两声说:“俗话说,量小非君子,无毒不丈夫。”就在当天深夜,“天赐寺”突然大火冲天。吕洞宾修道根深,化作一股青烟,在碰草岩山顶盘旋三次,向西飞去。庙内的五个小和尚,功道不深,被大火烧死。

“天赐寺”被焚后,癞蛤蟆终于霸占了酒泉,做起了卖酒生意,一刹时,生意兴隆,财源茂盛。一个使唤小子大献殷勤:“老爷,酒泉当酒卖,财源通四海,恭喜发财。。。。。。”癞蛤蟆听在耳里,喜在心上,但他贪婪成性,并不满足,随后应道:“好是好,只是有酒没糟,若是有糟,喂猪岂不更好!”话音刚落,一个小伙计跑来失声道:“大事不好,酒泉干涸了。”癞蛤蟆望着干涸的泉口,两眼发黑,双腿一软,倒在地上,一口浓痰壅塞喉头,一命呜呼了。

历史是最公正的。人们为了怀念乐好施善的吕洞宾,遂将碰草崖改名为“洞宾山”;人们也不能忘记横行霸道的癞蛤蟆,有诗为证:

贪心比天高,贼命似纸薄;

清水当酒卖,还嫌没有糟。

Hash:b5f773583363c6682b65852a1880cf95eed69ade

声明:此文由 苍岩文艺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