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门护城,渝西翘楚!带你一起追溯江津筑城史

矩形色块

瞻高远眺,溯源历史

一段满目疮痍的古城墙

静静地掩映在高楼与树荫之下

坚守着江津近千年的风云变幻

诉说着不同寻常的筑城历史

江津古城

历史无声,岁月有痕

有人说,了解一座城,就要从它的古城墙开始。

江津几江街道办事处四牌坊社区怡然街的背后,就有这样的一段老城墙,黝黑的砌石、蜿蜒的墙垣、斑驳的印记......都是历史的回声。

四牌坊社区的古城墙遗址为区级文物保护单位。它坐南向北,始建于明成化八年(1472年)七月。由北固门起向东延伸约300米,最高处5.8米,所砌单块条石长0.9米、宽0.3米,均采用一横一丁的砌筑法。

而紧邻这段古城墙的四牌坊小学操场后面,还有一段长约 150米的古城墙,砌筑方式与时间均与前一段相同。

揭开古城墙的历史,江津这个千年古城的久远过往,也随之浮现眼前。

回溯:江津筑城史

据历史记载,江津开始在几江南岸筑城 始于公元557年(南北朝时期)。而“几江”之名起于北宋,因长江呈“几”字形流过而得名。

以自然山水为依托,筑城经营,使城市与自然紧密结合,和谐共生。

江津的先民们依托着 依江附河、据险守固的筑城思想,为江津后来成为长江上军事要塞打下了基础。

历史上,江津的筑城史分为两个阶段:

一是明代江津作为地区政治中心的防卫军事功能的完善和加强;

二是清代和民国时期,江津作为近代资本主义工业城市的交通、市政、公共服务等功能的萌芽和初步发展。

明代,江津作为地区的封建政治中心,城市建设着重于城墙重修。

明正德九年(1514年),修城墙长约3000米,城墙高5.7米,城池呈椭圆形,有 迎恩、通泰、嘉惠、临江、德胜、西镇、南安、东阜、北固9道城门,各建有城楼。其中西镇门、南安门、东阜门还筑有月城

▲ 明万历34年刻本《重庆府志之江津县图》,可清晰看见“九门护城”的景象。

清代增修了女墙、石堞、城墩,加深了东、南、西三面城壕,城壕宽9米,深约5.7米,沿壕植树,四周城墙设大炮台8座,小炮台数十座。将西镇门改为来庆门,德胜门改为西成门。

▲ 清光绪元年1875年江津县城图

明成化以前皆为土墙,年久失修;明成化壬辰(1472)年孟秋,重新修筑,东西南三面仍为土墙,北面临河改为石墙。此后,历经多次重修,其中明正德甲戌(1514)年重修,城墙周长1008丈,高1丈9尺。

清代亦修整多次,其中咸丰辛酉(1861)年,在东、西、南三面城墙外挖置城壕,宽两丈多,深一丈八尺。

民国五年(1916)年,通泰、嘉惠、临江、西成四门城楼破坏未复修。民国31(1942)年,迎恩门火灾,拆除通泰门至迎恩门之间的城墙。 1958年,县人民政府决定拆除城墙建环城公路,城墙遂废。

江津城墙由土墙向石墙变化,主要是 增强防洪功能。 修建城楼、月城、女墙等带有军事性质的附属设施,则与当时社会动荡密不可分。

明清两代后期,均是内忧外患,战事频发,加之江津地处长江要津,是一处军事要塞。增修大量军事设施,增强防御功能,无疑是当时社会环境所需。

舒缓平坦的地理之便,加上滨临大江的优势,使江津这座城市迅速繁荣发展,人口规模不断扩大。

明清两代,江津呈现出了“九门护城”的壮丽景象,一句 “綦江县城烟多,江津县城门多”的俗语流传,也印证了江津 是周边区县城门最多的区县,县城规模在渝西地区首屈一指。

▲ 一江两岸,魅力江津

千年古城,旧貌新颜,古老的城墙虽已消逝,但江津却在新的时代里,焕发出更加璀璨的魅力!

Hash:5661175d34b12692d1ade6b22c5763cddcc2692b

声明:此文由 重庆生活手册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