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海》中说:阳谷县阿城镇是阿胶的原产地

这个县的阿城镇是阿胶的原产地——

阳谷县阿胶文化,属于阳谷县人民,不属于哪个个人和企业!打开上海辞海出版社出版的《辞海》,里边在介绍“阳谷”二字的时候,最后一句话就是“这个县的阿城镇是阿胶的原产地”。《辞海》,是国家法定的工具书,书上的内容,在法律上具有着重要的权威和证据作用。正像韩国注册“端午节"一样,东阿借用东阿县名的“阿”字,把阿胶原产地偷梁换柱地改成了东阿县。

阿胶的历史发展

历史上阳谷县的阿城镇确实曾经属于东阿县管辖。阿城一带,在1000多年以前确属东阿县,而阿胶生产早在2000多年前就开始生产。但是,当时阿胶的生产地一直在东阿县(后为阳谷的阿城镇)阿城的古阿井周围一带,在阿胶井周围,与现在的东阿县辖区和平阴的东阿镇没有丝毫的关系。因为当时阿胶的熬制离不开阿井之神水。自从阳谷县置县以后的一千多年,阿城镇也就是说阿胶原产地,一直属于阳谷县管辖,阿胶也属于阳谷县组织生产。优质阿胶和用牛皮制作的黄明胶,进贡朝廷,也由阳谷县令监制并呈运御药管理大臣。

阿胶的特殊历史时期

1958年全国“大跃进”,阳谷县的个别阿胶生产合作社的阿胶产品,受“五风”影响,粗制滥造,被国家责令停产整顿。一直到1973年才准许恢复生产。后来的事情大家比较清楚。阳谷阿胶没有东胶集团干得好!这是事实。我们后来的阿胶生产组织者、管理者、经营者,应该说对不起阳谷的列祖列宗。而东阿的个别单位断章取义,把原产地写成他们的县名,也属不仁不义。他们多次申请把阿城镇划归东阿县,也是“心里不踏实”的表现。此事另当别论。

振兴阿胶事业

阿胶既是中成药,也是处方配方药的重要的一味药,还是保健食品,在中国中医药历史上有重要地位!在当前困难条件下,是听其自然,自甘落后,还是奋起直追,着力振兴阿胶事业,重新让阿胶“光宗耀祖”,应该是阳谷县有关领导,有关部门 ,有关企业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职责。

阳谷人民渴求者,盼望着,等待着,在新版的《辞海》中,仍印着“阳谷县的阿城镇是阿胶原产地”这些字样!

关于阿井的归属,由于行政区划的原因,目前的归属和历史上有所不同。

对照春秋时期地图,在北卫和鲁的交界处,古东阿县城叫柯,在今阳谷县阿城镇(西北3公里 “东阿古城遗址”残垣尚存),柯西北有阿泽,柯东边有谷,即今之平阴县东阿镇。春秋时期,平阴在今平阴县城与今长清城中间,阳谷在今东平湖东,谷南边。这里古济水与黄河并行东流入海,河曲形成大陵,古代曰柯。到战国时期,柯称阿,或阿邑,西北阿泽消失。今阳谷西北有阳狐,谷仍称谷,东平东阳谷已无,平阴仍在原处。秦灭六国之后,改阿邑为东阿,乃立东阿县(因有西阿,古名依城,又名西阿城,在今山西葛城),属东郡,见东阿旧县志:东阿名县始于秦。据《续山东考古录》载:“自汉迄唐,东阿未徙治”。由以上资料说明:

①古阿井仔古东阿县城;

②古东阿县城由战国至秦(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约250年间称阿或阿邑;

③阿地创造加工阿胶的方法应在战国至秦之间,此时称阿或阿邑,因而到西汉、东汉时对阿胶性味、功能、主治已有详细的研究而入了本经;

秦时在东阿东边有谷城县,同属东郡,县城在今平阴县东阿镇。

刘宋时期东阿一度并入谷城北魏时又分立,北齐时将谷城并入东阿

唐天宝元年又将谷城县恢复,6年后,又废并入东阿,谷城此次撤销再没恢复。

宋朝时期,因黄河、运河经常泛滥成灾,阿城临近二河,首当其冲。为避水患,曾于宋开宝二年(公元969年)迁县城于南谷镇,即今平阴旧县镇。8年后(公元997年)又迁利仁镇,即今平阴县吉城。由于金兵入侵,河防废驰,于公元1133年又迁新桥镇,即今东阿县旧城村。

隋开皇十六年即公元596年于古东阿西复置阳谷县至今。公元1289年开凿会通河,为了便于河道管理,阿城镇连同张秋镇大部由东阿划入阳谷。

明朝1375年,为避水患,又迁原谷城县城旧址,重新修建(谷城镇由此改为东阿镇)。直至抗日战争时期,1940年建立了抗日县政府。1947年黄河西政治安定,县政府又迁铜城,即今东阿县城所在地。

建国后,以黄河为界,重新确定辖区,东阿镇(原谷城镇)属平阴县。由此可见,从宋朝(公元969年)以前1千多年的时间里,阿胶的发明加工中心古代在今阳谷县的阿城镇、后来迁移到平阴东阿镇,今天在东阿铜城镇之间。这三镇也可谓古东阿,今东阿,和现在东阿。阿井在解放前一直归老东阿县管辖。解放后归属于阳谷县。

古阿井地址

所以——古阿井就在岳家庄西北约1.5公里。东阿古城遗址中西北部。春秋时期,阿井周围是阿泽,一个大湖,战国时大湖(阿泽)消失。据阳谷旧县志记载,公元229年,三国时,曹植曾奉旨重修阿井,并创建了六角亭,这是阿井建亭的最早记载,也说明已为官家专用,即官禁。

北魏《水经注》:“河水又东北,与邓里渠合水上承大河,于东阿县西,东经东阿县故城北,古卫邑也,应仲瑗曰,有西故称东,魏封曹植为王国大城北门内,西侧皋上有大井,其巨若轮,深六七丈,岁尝煮胶,以贡天府,本草所谓阿胶也”,说明阿井是在古之阿泽之中(魏时沼泽)。阿井与阿胶相关,与古阿地相连,也当在战国至秦之间始称名于阿井。

阿是古城邑,有人生活就当有井,开始熬胶,定是河里泡皮,井水熬制(解放前还是这样),并非得某一特定井,当阿胶声名远播,外地人称为阿地之阿胶。阿胶加工普遍之时,才能比较出,阿井周围岳家庄一带阿胶质量较优,故显出与阿井的关系,外地人才称阿地熬胶之井为阿井。这时此井主要用来熬胶。

阿井用来熬制阿胶至少在三国(公元229年)以前,也有可能建的很早,先是吃水井,后兼用来熬胶,再之后专用熬胶。《荆州记》:“随郡北界有九井,相传神农既育、九井自穿,则神农时有井明矣”。中国先民,先是吃河水,后在河边、水溏边挖土井。用石头建井应在有铁器之后,当在春秋、战国时代,这和推测熬胶开始于战国至秦是相符的。

因此,古阿井在古东阿县城,即今阳谷阿城镇谷县城东20公里处阿城镇,古运河西岸,东阿故城遗址中央,一口古朴的水井,这就是阿井。

走近古阿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井正北的六角碑亭。造型古朴, 雕琢精细。亭内有龟驮碑,高约5尺,宽2尺余,碑上篆刻“古阿井”三个大字。碑亭是灰色的石亭,由六根多棱石柱支起石顶,石顶为仿木亭结构,六角对称。整个碑亭结构严谨、造型古朴、典雅精美。亭正面额题“济世寿人”四字,两旁石柱镌刻楹联“圣代即今多雨露,仙乡留此好泉源”。井亭后面左右石柱镌刻楹联“力可回澜重建泉源来井底,心存济世长流膏泽在人间”。亭内有一石碑,高约5尺,宽2尺余,上镌“古阿井”三字,篆刻完美,古朴自然。亭旁旧有接官厅龙神祠。此井现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今天的古阿井淘浚一新,与张秋的清真寺、阿城的海慧寺临清的清真寺、聊城的山峡会馆和环城湖相连,组成一条古运河民族文化旅游线,它以其独特的魅力和历史文化色彩,成为古运河民族文化旅游线上的重要景点。古阿井是阳谷县重要景区之一。

愿这个城市因你而骄傲

谢谢今日阳谷

让我遇见你们

阳谷,我们共同的家,真希望这里越来越好。每一个阳谷儿女都深深热爱,为之骄傲,这是英雄武松故乡,这是古军事战场迷魂阵所在地,这里和孟母三迁有深厚的渊源,这里是汉留侯张良刘邦相遇的地方......

Hash:7651cefef4e2a1ade90723974fdff115f38a7859

声明:此文由 今日阳谷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