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宝应寺:你知道中国有多少宝应寺吗?

  提起宝应,很多人不知道,它是苏北的一个县,虽然《辞海》上介绍它是河藕、慈姑之乡,但恐怕很多中国人连慈姑为何物都不知道,当然更不知道宝应这个地方了。

  我可以算是半个宝应人了,我在宝应生活、学习、工作了27个年头,虽然我已经离开宝应也有27个年头了,但我在宝应的27年是我人生最为宝贵的黄金年华,所以宝应对于我,已经是难以割舍了。

  我一直认为宝应应该是个很出名的地方,宝应是唐代宗的一个年号,以年号作地名的并不多见,还有一个是绍兴,远远比宝应有名多了,可它是在宋代的年号,论年纪,比宝应小多了。

  最近看到博友的一篇文章,提到北京有个景点叫“宝应寺”,引起了我的兴趣,这个宝应寺与宝应县有没有关系呢?我查了一下:

北京有宝应寺,位于北京宣武区登莱胡同29号的宝应寺,相传是唐代建制的古刹(具体资料见后附文,下同)。既然是唐代的建筑,就很有可能与宝应这个年号有关。

  我又查了一下,建于唐代的宝应寺可真不少呢。

汝阳有宝应寺,位于县杜康村和常渠村之间,建于唐代宗宝应元年,故名。

  洛阳有宝应寺,为唐代龙门十寺之一,是中国著名寺院。现存禅宗七祖神会塔。神会后被尊为禅宗南宗七祖。菏泽宗的创始人,也是创建南宗的重要人物。

唐代时长安曾有宝应寺,被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称为“花鸟关于代”的边鸾,曾在长安宝应寺壁画牡丹,而另一位唐代著名画家韩滉在长安宝应寺画释梵天女。唐诗人段成式有《道政坊宝应寺·僧房联句》云:“古画思匡岭,上方疑傅岩。蝶闲移忍草,蝉晓揭高杉。”

江西抚州曾有宝应寺。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篇《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和《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后一篇说明了宝应寺的来历,在颜管理抚州期间,有一位观察使尚书御史大夫赵国魏公,愿以皇帝降诞(诞生)之辰,将抚州之寺院奏为宝应寺,“圣恩允许,于是鼎新轮奂,其兴也勃焉”。而这个皇帝正是代宗。

安徽滁州有宝应寺。这个寺现在名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

  这说明在唐代,宝应寺在皇帝的喜爱下,遍及全国各地,应该是很有知名度的。

  这个中的原因,当然与宝应名称的由来有密切的关系。

  宝应地名是取“胜宝应真”之义,该词取自佛教中常用术语真如,佛教中真代表绝对真理,如是仿佛,无限接近的意思,宝应一词蕴涵有唐政府匡复旧物,重获正统名义的迫切愿望。早在隋代,今宝应西部的安宜县发生地塌,县民纷纷迁徙至东邻的山阳县(今淮安)境内,并效仿南北朝侨迁郡县故事,在山阳南部建安宜县。至唐朝安史之乱,唐政府国力衰败,特别是淮南诸道及地方节度使处于半自治状态,到了唐代宗时,亟需“正名”求治。恰此时,有淮南道楚州进呈河南巩县尼姑法号真如者在今宝应县县南街得宝河旧址北部发现的“定国之宝”。唐政权遂改元,并以安宜为望县亦更名“宝应”。

  宝应,乃定国之胜宝应真如所现,代宗以此为年号,是期望能扭转当时衰败的国运。宝应县也因此得名。所以,他会在许多地方,乞灵于神佛,把寺庙之名也称为“宝应”。

  宝应寺现存的还有:

福建永安吉山宝应寺,坐落于吉山村口,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至于为何命名为“宝应寺”,不得而知。

  山西陵川宝应寺,位于陵川县沙河村北宝应山上,距县城17.5公里。因雨季常被白云笼罩,所以又有“卧云寺”之称,为陵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于为何有座宝应山,无从查考。

  我能够查的资料不多,而且只是在短短的几天内粗略查的,已经有如此多的宝应寺,而且许多现在仍然存在,可见,宝应寺的名声可能超过宝应县。

  当年,唐代宗改年号,改县名,改寺名,都是为了图吉利,变国运,可盛世大唐从此不再,唐朝在外族侵略、内宦作乱等腥风血雨下,渐渐丧失了元气,走向了风雨飘摇的衰败。宝应的年号只用了两年,而宝应这个地名已经延续至今,有一千三百多年的历史了。

  虽然我最多只能算半个宝应人,但是,我多么希望宝应能够像当年命名时那样名满中华呀,不仅仅是用于宝应寺,而是宝应出品、宝应制造、宝应特产,我期盼着。

  附:有关宝应寺的资料

北京宝应寺:

  建于唐代,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修,清乾隆六十年(公元1795年)大修。清末,宝应寺曾改为山东登州、莱州胶州三州义园。现四大殿及偏院仍在,为宣武区重点保护文物。目前寺院为宣武区师范第二附属小学校址。该寺坐北朝南,格局规整,以现存围墙为界,南北69米,东西61米。中路从南向北依次为天王殿、正殿、后殿,西路为两进院落寺中原有万历年间编修顾秉谦撰文的《重修宝应寺》碑,记载了当年大修的经过。现四大殿及偏院仍在。寺内保存明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所铸铜钟一口。

河南汝阳县宝应寺:

  洛阳杜康村宝应寺位于汝阳县杜康村和常渠村之间,毗邻汝阳县第二高级中学;建于唐肃宗宝应元年,故名宝应寺;因袭至今,清代嘉庆七年和道光七年都修葺一新,寺中山门,钟楼,大佛殿,水陆殿,观音殿和东西厢房尚存,其余的均遭到毁坏,宝应寺依山傍水,静谧清幽,寺中有清泉数眼,清澈见底,水味甘甜,与杜康酒泉同泉,盛夏泉水甘洌清爽,严冬则温瑞。

洛阳宝应寺:

  宝应寺为唐代龙门十寺之一,是中国著名寺院,位于现在洛阳市粮食局粮库院内,现存禅宗七祖神会塔。神会(684~758年),俗姓高,襄阳(今湖北襄樊市)人,拜于曹溪大师、禅宗南宗六祖慧能门下,成为慧能的衣钵传人,后被尊为禅宗南宗七祖。菏泽宗的创始人,也是创建南宗的重要人物。他率先提出南宗顿教优于北宗渐教的说法,指出达摩禅的真髓存于南宗的顿教。开元十二年(724)正月十五日,神会在滑台(今河南滑县大云寺设无遮大会,与当时的著名学者崇远大开辩论,建立南宗宗旨。此后,他大力宣扬慧能才是达摩以来的禅宗正统,北宗的“师承是傍,法门是渐”。由于他的弘传,使曹溪的顿悟法门大播于洛阳而流行于天下。天宝四年(745),神会以七十八岁的高龄入住东都菏泽寺。安史之乱后,肃宗诏令入内供养,并敕建菏泽寺的禅宇以居之,故时人称他所弘传的禅学为菏泽宗。神会于乾元元年(758年)五月十三日坐化于荆州开元寺,享年75,僧腊54,永泰元年(765年)十一月十五日立身塔干龙门宝应寺龙岗中。谥曰真宗大师。

  1983年12月,洛阳市在此修建粮仓时,曾出土了《大唐东都菏泽寺殁故第七祖国师大德于龙门宝应寺龙岗腹建身塔铭并序》碑,即《神会塔铭》,此可为证。宋朝宋庠、张耒,金代张子羽、赵元皆有题宝应寺诗。元代以后,毁弃。

  因此,洛阳宝应寺在中国佛教史上有特殊地位,它是禅宗的祖庭,与香山寺有同等价值。宝应寺是洛阳一处极具有价值的文化资源

江西抚州宝应寺

  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写过一篇《抚州宝应寺翻经台记》和《抚州宝应寺律藏院戒坛记》,后一篇有云:“大历三年(768年),真卿忝刺抚州。东南四里,有宋侍中临川内史谢灵运翻《大涅槃经》古台,阶扃俨然,轩构摧圮。有高行头陀僧智清者,首事修葺,安居住持。明年秋七月,真卿绩秩将满。有观察使尚书御史大夫赵国魏公,愿以我皇帝降诞(诞生)之辰,奏为宝应寺,仍请山林高行僧三七人。冬十月二十三日,圣恩允许。於是鼎新轮奂,其兴也勃焉。……经营未几,坛殿郁兴。庶乎渡海浮囊,分毫绝罗镡之请;严身璎珞,照耀有摩尼这光。则入佛位而披伽梨者,名香普薰,神足无极,其可胜纪而芜绝乎?有唐大历辛亥岁春三月,行抚州刺史鲁郡开国公颜真卿书而志之。”

滁州宝应寺

  琅琊寺位于安徽省滁州,是我国东南名刹,建于唐代大历年间,唐代宗赐名“宝应寺”,宋代易名“开化禅寺”。后因山名相沿,习称“琅琊寺”。琅琊寺掩映在绿树浓荫之中,潺潺泉水绕寺而过,亭楼阁错落有,正如宋人诗云:“踏石披云一径通,翠微环合见禅宫。峰峦密郁泉声上,楼殿参差树色中。”

福建永安宝应寺

  福建永安吉山宝应寺坐落于吉山村口,东靠北陵山,面临文川溪。地处永安北陵风景区,亦是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福建省省会所在地。始建于北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距今已有900多年的历史。它几经战乱焚毁,尔后多次重建。

  1984年3月,由释寂理法师与刘明如居士募缘在旧址建房居住修行,取名“宝应精舍”。1985年初又筹款陆续扩建了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王殿、天王殿、伽蓝殿、祖师殿、千手观音殿、海会塔等。现建筑面积2000多平方米,占地面积近5000平方米。是年改为“宝应寺”。1987年12月24日,宝应寺经三明市委明委(1988)2号文件批准开放。

西陵川宝应寺

  山西陵川县宝应寺,位于陵川县沙河村北宝应山上,距县城17.5公里。因雨季常被白云笼罩,所以又有“卧云寺”之称。为陵川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在陵川、高平长治三县交界的关岭山上,古称卧云山。本寺背靠连绵数百里大山,前方一马平川,视野开阔。

  宝应寺,当地人称宝龙寺,清末又称卧云庵。占地面积约五十亩。本寺共分三院,中院从后至前依次是大雄宝殿、东西配殿等。东院有斋堂、老君殿,西院为静修院。寺前建有一切如来心秘密全身舍利宝箧印陀罗印五轮宝塔

  寺后山上有北魏时期的石窟五个,另有石雕、石刻像十几尊。寺后有三眼古井,终年滴水不断,水味甘甜。山间青松翠柏。本寺历朝历代均有维修,现存碑文中有记载。现存元朝碑碣一块,明碑三块,清碑一块,民国碑碣一块。碑文内容主要是寺院传说、记载、功德芳名等。

  该寺有“鸡叫一声听三县”和“宝应寺吃水不用担,自动流到缸里来”的特殊地理位置和景观,流传很广,“秦岭卧云”为古陵川八景之一。其寺后石窟为魏晋时期大兴佛教的产物,造型浑朴粗犷,计有 3 窟、大小佛像 20 余尊。其内有秦始皇避难的藏身洞和修身洞。

唐长安宝应寺资料(博友墨涵轩客_5265补充,在此深表感谢)

  长安宝应寺位于唐长安城道政坊,原来是代宗时宰相王缙的私宅。王缙沉溺于佛教,晚年尤甚。其妻李氏死后,舍宅为寺,度僧三十人住持。诸道节度使来朝,必邀至其所,讽令施财,助己修缮。寺中有韩干,张璪,边鸾,杨岫之等人画。唐代长安城内不算道观,光寺院就先后曾建有216座,宝应寺只是其一。

  (本文资料与图片均来自网络,谨向提供者致谢)胜宝应真

Hash:e9c7972c8eaf348e9649820db6e232d231fb1501

声明:此文由 荷乡宝应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