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开封|开封城隍庙

城隍庙在开封市市区西部成功街(原名城隍庙街)元始建。道教信奉城隍为守护城池的神,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圣王明、清屡修此庙。1927年改为教育馆。庙渐废。今为老黄河水利学校旧址。

据《河南通志》记载:“城隍庙在府治西北。”

据(《汴京遗贵志》卷之十ー・13页记载):“城隍庙在城内新昌坊,元河南路都总管刘福建、王秋涧有记,见艺文。国朝洪武二年,诰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明年诏天下,诸城隍俱革前代封爵,各从本府州县之名,而开封府城隍诰命见存,洪黑元年,道土范景新重修。天顺五年沦于水,道士萧守迹正葺完。”

据(《如梦录》中州古籍出版社,孔宪易校注):“城隍庙:府城隍庙、县城隍庙、济渎庙,穆蔼堂,今皆黄河水利学校校址。乃元代旧址,元王恽有《汴梁路城隍庙记》称为汴梁路总管,刘福创建。";"城隍庙......照壁、鹿角、牌坊、大殿、三同、甬道。二门三间,东西两殿、内塑七府并汝州城隍像。甬路、殿台、俱石栏杆。大殿五间,厱山转角,正坐显圣王。明太祖行兵时,显圣佑助,敕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左司,右司判,后殿如前(殿)盖造。周围五十四司,神签最灵,香火不断。每逢明望日大会、各处进香拥挤盈门。”

据《开封县志》记载:“城隍庙在旧县治西北。明洪熙二年,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宣德辛亥修。嘉靖二十五年,万历三十六年重修。明末河水淤。清顺治十五年,尚书刘昌修。康熙六年,巡检张自德重修。”;“城隍庙旧址,在城南百亩岗,明化六年建,万历十九年,知县王龄移置府城隍庙西,明季河水圯,国朝修,年月失考,乾隆二年,知县张淑载重修。六月初二落成。”

据《开封新建设一览》:“十六年夏,国民军克复河南,冯玉祥总司令以建设河南为己任,于军书旁午之时,犹电薛代主席,速在开封城内,筹设教育馆,以资学士观览,乃指定旧城隍庙大殿作为教育馆地址。垂自十六年九月开始,鸠工庇材,阅七月藏事,遂于四月十五日正式开幕。“

1927年(民国十六年)冯玉祥主豫后,历行新政,剪发放足,消毁神像,解散僧、道。所有庙址改为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机构,没收庙产作为教育经费,城隍庙即改为教育馆。庙废。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设此,今为老黄河水利学校旧址。

府城隍庙坐落在现在的成功街,庙门向南迎面有堵大影屏墙,庙门内两侧有泥塑像,庙门上边建有戏楼。庙院内有石栏杆围绕前大殿。1948年第一次解放开封时被国民党飞机炸毁。大殿后还有正殿幸存无损。解放后城隍庙院旧有建筑物,现在除府城庙内后大殿(现老黄校图书馆)依然保有旧基外,其余均均已荡然无存。城隍庙街、小门街于1965年一并改为成功街。

汴浚老师说城隍庙

城隍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汉、三国多种说法,今日学者公认国家祀典纳入城隍神是从北宋开始。理所当然,北宋东京开封的城隍庙应是重要的国家祀典场所。但是奇怪,翻遍《东京梦华录》《东京志略》《宋东京考》等有关北宋东京开封的典籍,都不见“城隍”的只言片语,更找不到城隍庙的踪影。这实在是个奇怪的历史之谜。不过从有关专家学者的著述引注中,我们发现城隍神在《宋史》中却不“缺席”。通过互联网,运用关键字词在《宋史》的扫描电子版上查寻到,“城隍”“城隍庙”竟有21处之多。如《宋史》卷一百零二《礼志·奏告》篇中记载:“是岁(建隆四年)十一月,诏以郊祀前一日,遣官奏告东岳、城隍、浚沟庙、五龙庙及子张、子夏庙,他如仪。”看来北宋东京开封的祭祀城隍活动是有史可查的,可此时的城隍庙究竟在何方呢?南宋赵与时所撰的历史轶事笔记类十卷本《宾退录》,虽不是正史,但却给我等提供了一些别样的答案。其卷九中写道:“余尝撮城隍爵号,后阅《国朝会要》,考西北诸郡,东京号‘灵护庙’,初封广公,后进圣王。大内别有城隍,初封昭贶侯,后进爵为公。”赵与时似乎告诉后人两点:北宋时的东京开封祭城隍的庙并不叫城隍庙,而号称“灵护庙”,比较特殊,易被人忽略;其二,北宋东京的皇城之内就祭祀有城隍,“大内别有城隍”一说使笔者猛然想到程民生先生《神人同居的世界》一书中有“入宋……京师皇城之内,也赫然别有城隍庙”一说,同为“别有”,不知是否源于《宾退录》一书。北宋东京之城隍庙究竟在开封何处,看来暂且说不清楚。历史进入金元时期,金太宗公元1132年迁都开封,改东京城为汴京,这是开封城官称汴京之始;元世祖忽必烈将开封设为汴梁路,属省级区划,这是开封称为汴梁之始。据《汴京遗迹志》卷十五中《汴梁路城隍庙记》记载:“汴梁之庙事城隍神,其来尚矣。壬辰兵后(指蒙古军壬辰年间攻破开封灭金—笔者)废撤不存。”相关史料记述:元成宗大德年间,汴梁路兵马都总管刘福感叹:“事神治人,守吏职也,可偏废乎?”于是他在自己新昌里私第的西侧选择爽垲之地,新建了“广袤余七亩,缭以崇垣,中起正殿,像设有俨”的汴梁路城隍庙,规模十分壮观。这就是后来的开封府城隍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全国的城隍庙据诏革除前代封爵而从称本地府州县名,开封府城隍庙之称由此开始。该庙具体位置即现今淮河医院北院,原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旧址。其庙宇历经明宣德六年(1431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六年(1667年)五次大规模重修。定格最后一次重修,开封府城隍庙庙门宏伟,三楹上有戏楼,位置是清代当年的城隍庙门街(今成功街东段)路北,庙门路南正对处建有高大的照壁,庙院两进,前院开阔,中有甬道,二门三楹,有东西角门,二门后甬道直通月台,上建歇山式正殿,正殿正中供慈眉善目、山羊胡须 城隍爷神像;正殿后有寝殿。整个庙宇建筑可谓气势雄浑、形制造极,不愧为王级城隍、中原巨庙。

城市有等级,城隍也有级别,这在我国古代尤为明显。开封府城隍一直处于全国顶级。北宋城隍庙的大量涌现,更是相对发达的封建社会城市向近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坊市制已经解体,商业空前繁荣,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急增,城市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作用日益强化,加强城市的管理以稳定、发展城市成为一项迫切任务,“礼与时宜,神随代立”,城隍神成了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最好帮手,对城隍神尊王封侯、授予爵位已成为赵宋王朝的必然选择。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城隍已开始有了封号,北宋四大类书之一的《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就记载有湖州、越州等城的城隍神被封王的文字。到北宋,城隍神被正式纳入国家祀典,授其以各种爵位,或侯或公,最高者达到王级。前一节已经提到东京开封的城隍神“初封广公,后进圣王”。城隍在社会上的地位到了明代再次升级,对城隍神的信仰趋于极盛。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洪武二年(1369年),他册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及临濠、太平、和州、滁州五处城隍也特封为王,秩正一品。开封府城隍的名位是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其他四处皆是朱元璋之家乡、龙兴、起兵之地,分封为贞祐王、英烈王、灵护王、灵祐王。开封府城隍庙在大明天下的地位之高、开封城王气之盛由此可见一斑。说到此,不免让人想起朱元璋驾崩后所发生的对开封的“铲王气”事变。朱元璋的接班人明惠帝朱允,建文初年发动了针对被封王在开封的周王、朱元璋第五子朱的“铲王气”之变,不仅将朱废为庶人,还下令拆了周王府的银安殿等、封了东华门,而且铲了繁塔上部只留下三级。很明显,在朱允这位天子的心目中不仅要铲周王府的王气,还要铲开封城的王气。不过开封府城隍神的王气,他尚不敢动。一个城市的命运有时就如同一个人。

1927年6月冯玉祥就职河南省政府主席后,在全省发动了一场废寺庙、逐僧道、打神像,利用寺产庙业开市场、兴教育、办公益的活动浪潮,开封当然首当其冲。9月,他下令,销毁城隍庙、城隍爷、城隍奶奶像,拆除香灶祭台,打掉庙内所有文武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光怪陆离的配神泥胎,赶走道士庙祝,并决定在此兴办教育馆。接着10月就下令废除大相国寺,并决定兴中山市场。万幸的是冯玉祥将军只是破除了佛、神,赶走了僧道,而留下了古建筑。1948年6月17日至6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开封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拼命抵抗,从6月18日起派美制轰炸机对开封城日夜狂轰滥炸,当时是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所在地的开封府城隍庙遭到轰炸,城隍庙正殿等建筑被完全炸毁。时至今日,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代的中原巨庙已经完全消失,其留下的信息似乎只有一处“城隍庙后街”公交站了。冥冥之中,可能一些“老开封”的记忆里还有开封府城隍庙这档子事吧。

不得转载

城隍庙在开封市市区西部成功街(原名城隍庙街)元始建。道教信奉城隍为守护城池的神,明洪武二年(1369年),封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圣王明、清屡修此庙。1927年改为教育馆。庙渐废。今为老黄河水利学校旧址。

据《河南通志》记载:“城隍庙在府治西北。”

据(《汴京遗贵志》卷之十ー・13页记载):“城隍庙在城内新昌坊,元河南路都总管刘福建、王秋涧有记,见艺文。国朝洪武二年,诰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明年诏天下,诸城隍俱革前代封爵,各从本府州县之名,而开封府城隍诰命见存,洪黑元年,道土范景新重修。天顺五年沦于水,道士萧守迹正葺完。”

据(《如梦录》中州古籍出版社,孔宪易校注):“城隍庙:府城隍庙、县城隍庙、济渎庙,穆蔼堂,今皆黄河水利学校校址。乃元代旧址,元王恽有《汴梁路城隍庙记》称为汴梁路总管,刘福创建。";"城隍庙......照壁、鹿角、牌坊、大殿、三同、甬道。二门三间,东西两殿、内塑七府并汝州城隍像。甬路、殿台、俱石栏杆。大殿五间,厱山转角,正坐显圣王。明太祖行兵时,显圣佑助,敕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左司,右司判,后殿如前(殿)盖造。周围五十四司,神签最灵,香火不断。每逢明望日大会、各处进香拥挤盈门。”

据《开封县志》记载:“城隍庙在旧县治西北。明洪熙二年,封为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宣德辛亥修。嘉靖二十五年,万历三十六年重修。明末河水淤。清顺治十五年,尚书刘昌修。康熙六年,巡检张自德重修。”;“城隍庙旧址,在城南百亩岗,明化六年建,万历十九年,知县王龄移置府城隍庙西,明季河水圯,国朝修,年月失考,乾隆二年,知县张淑载重修。六月初二落成。”

据《开封新建设一览》:“十六年夏,国民军克复河南,冯玉祥总司令以建设河南为己任,于军书旁午之时,犹电薛代主席,速在开封城内,筹设教育馆,以资学士观览,乃指定旧城隍庙大殿作为教育馆地址。垂自十六年九月开始,鸠工庇材,阅七月藏事,遂于四月十五日正式开幕。“

1927年(民国十六年)冯玉祥主豫后,历行新政,剪发放足,消毁神像,解散僧、道。所有庙址改为宣传普及科学知识的机构,没收庙产作为教育经费,城隍庙即改为教育馆。庙废。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设此,今为老黄河水利学校旧址。

府城隍庙坐落在现在的成功街,庙门向南迎面有堵大影屏墙,庙门内两侧有泥塑像,庙门上边建有戏楼。庙院内有石栏杆围绕前大殿。1948年第一次解放开封时被国民党飞机炸毁。大殿后还有正殿幸存无损。解放后城隍庙院旧有建筑物,现在除府城庙内后大殿(现老黄校图书馆)依然保有旧基外,其余均均已荡然无存。城隍庙街、小门街于1965年一并改为成功街。

汴浚老师说城隍庙

城隍的奉祀,古人有始于尧、汉、三国多种说法,今日学者公认国家祀典纳入城隍神是从北宋开始。理所当然,北宋东京开封的城隍庙应是重要的国家祀典场所。但是奇怪,翻遍《东京梦华录》《东京志略》《宋东京考》等有关北宋东京开封的典籍,都不见“城隍”的只言片语,更找不到城隍庙的踪影。这实在是个奇怪的历史之谜。不过从有关专家学者的著述引注中,我们发现城隍神在《宋史》中却不“缺席”。通过互联网,运用关键字词在《宋史》的扫描电子版上查寻到,“城隍”“城隍庙”竟有21处之多。如《宋史》卷一百零二《礼志·奏告》篇中记载:“是岁(建隆四年)十一月,诏以郊祀前一日,遣官奏告东岳、城隍、浚沟庙、五龙庙及子张、子夏庙,他如仪。”看来北宋东京开封的祭祀城隍活动是有史可查的,可此时的城隍庙究竟在何方呢?南宋赵与时所撰的历史轶事笔记类十卷本《宾退录》,虽不是正史,但却给我等提供了一些别样的答案。其卷九中写道:“余尝撮城隍爵号,后阅《国朝会要》,考西北诸郡,东京号‘灵护庙’,初封广公,后进圣王。大内别有城隍,初封昭贶侯,后进爵为公。”赵与时似乎告诉后人两点:北宋时的东京开封祭城隍的庙并不叫城隍庙,而号称“灵护庙”,比较特殊,易被人忽略;其二,北宋东京的皇城之内就祭祀有城隍,“大内别有城隍”一说使笔者猛然想到程民生先生《神人同居的世界》一书中有“入宋……京师皇城之内,也赫然别有城隍庙”一说,同为“别有”,不知是否源于《宾退录》一书。北宋东京之城隍庙究竟在开封何处,看来暂且说不清楚。历史进入金元时期,金太宗公元1132年迁都开封,改东京城为汴京,这是开封城官称汴京之始;元世祖忽必烈将开封设为汴梁路,属省级区划,这是开封称为汴梁之始。据《汴京遗迹志》卷十五中《汴梁路城隍庙记》记载:“汴梁之庙事城隍神,其来尚矣。壬辰兵后(指蒙古军壬辰年间攻破开封灭金—笔者)废撤不存。”相关史料记述:元成宗大德年间,汴梁路兵马都总管刘福感叹:“事神治人,守吏职也,可偏废乎?”于是他在自己新昌里私第的西侧选择爽垲之地,新建了“广袤余七亩,缭以崇垣,中起正殿,像设有俨”的汴梁路城隍庙,规模十分壮观。这就是后来的开封府城隍庙。明洪武三年(1370年),全国的城隍庙据诏革除前代封爵而从称本地府州县名,开封府城隍庙之称由此开始。该庙具体位置即现今淮河医院北院,原为黄河水利职业技术学院旧址。其庙宇历经明宣德六年(1431年)、嘉靖二十五年(1546年)、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和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康熙六年(1667年)五次大规模重修。定格最后一次重修,开封府城隍庙庙门宏伟,三楹上有戏楼,位置是清代当年的城隍庙门街(今成功街东段)路北,庙门路南正对处建有高大的照壁,庙院两进,前院开阔,中有甬道,二门三楹,有东西角门,二门后甬道直通月台,上建歇山式正殿,正殿正中供慈眉善目、山羊胡须的城隍爷神像;正殿后有寝殿。整个庙宇建筑可谓气势雄浑、形制造极,不愧为王级城隍、中原巨庙。

城市有等级,城隍也有级别,这在我国古代尤为明显。开封府城隍一直处于全国顶级。北宋城隍庙的大量涌现,更是相对发达的封建社会城市向近代化城市发展的需要。北宋时期的东京开封,坊市制已经解体,商业空前繁荣,城市居民与流动人口急增,城市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作用日益强化,加强城市的管理以稳定、发展城市成为一项迫切任务,“礼与时宜,神随代立”,城隍神成了封建王朝统治者的最好帮手,对城隍神尊王封侯、授予爵位已成为赵宋王朝的必然选择。早在五代十国时期,城隍已开始有了封号,北宋四大类书之一的《册府元龟》卷三十四《帝王部崇祀三》就记载有湖州、越州等城的城隍神被封王的文字。到北宋,城隍神被正式纳入国家祀典,授其以各种爵位,或侯或公,最高者达到王级。前一节已经提到东京开封的城隍神“初封广公,后进圣王”。城隍在社会上的地位到了明代再次升级,对城隍神的信仰趋于极盛。明太祖朱元璋对城隍特别崇敬,洪武二年(1369年),他册封京都城隍为承天鉴国司民升福明灵王,开封及临濠、太平、和州、滁州五处城隍也特封为王,秩正一品。开封府城隍的名位是承天鉴国司民显圣王,其他四处皆是朱元璋之家乡、龙兴、起兵之地,分封为贞祐王、英烈王、灵护王、灵祐王。开封府城隍庙在大明天下的地位之高、开封城王气之盛由此可见一斑。说到此,不免让人想起朱元璋驾崩后所发生的对开封的“铲王气”事变。朱元璋的接班人明惠帝朱允,建文初年发动了针对被封王在开封的周王、朱元璋第五子朱的“铲王气”之变,不仅将朱废为庶人,还下令拆了周王府的银安殿等、封了东华门,而且铲了繁塔上部只留下三级。很明显,在朱允这位天子的心目中不仅要铲周王府的王气,还要铲开封城的王气。不过开封府城隍神的王气,他尚不敢动。一个城市的命运有时就如同一个人。

1927年6月冯玉祥就职河南省政府主席后,在全省发动了一场废寺庙、逐僧道、打神像,利用寺产庙业开市场、兴教育、办公益的活动浪潮,开封当然首当其冲。9月,他下令,销毁城隍庙、城隍爷、城隍奶奶像,拆除香灶祭台,打掉庙内所有文武判官、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光怪陆离的配神泥胎,赶走道士庙祝,并决定在此兴办教育馆。接着10月就下令废除大相国寺,并决定兴办中山市场。万幸的是冯玉祥将军只是破除了佛、神,赶走了僧道,而留下了古建筑。1948年6月17日至6月23日,在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开封的战役中,国民党军队拼命抵抗,从6月18日起派美制轰炸机对开封城日夜狂轰滥炸,当时是国民政府黄河水利委员会办公所在地的开封府城隍庙遭到轰炸,城隍庙正殿等建筑被完全炸毁。时至今日,历经元、明、清、民国四代的中原巨庙已经完全消失,其留下的信息似乎只有一处“城隍庙后街”公交站了。冥冥之中,可能一些“老开封”的记忆里还有开封府城隍庙这档子事吧。

未经开封胡同串子许可

不得转载

Hash:17fcd6ecba4953270be2e7dada9c91acd31d8896

声明:此文由 宋韵茶香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