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土城战役四面山红军手迹

文物的故事

土城战役四面山红军手迹,原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重庆博物馆),为一级文物,由重庆市四面山镇林海村一名叫唐文祥的男子捐赠。目前正在江津博物馆《见证百年征途》特展中展出的为仿制件。展出时间2021年7月1日-2021年12月20日。这件“手迹”正文内容共有900余字,分别写在3张20厘米见方的“皮纸”上。随着这一份“手迹”的展出,向我们开启了80多年前红军长征中的一段历史

伤亡惨重,“土城战役”鏖战

时光追溯到1935年1月27日,红军长征中的重要战役土城之战打响。红军计划在土城以东的青杠坡利用有利地形,集中优势兵力,围歼川军郭勋祺师,保障下一步顺利北渡长江。土城位于贵州习水县,是赤水河东岸的重要渡口,被兵家称为“川黔锁钥”,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红军本想打“歼灭战”,却因为情报有误,敌人又不断迅速增援,战斗异常激烈,交战双方陷入胶着状态,成了一场名副其实的“拉锯战”“消耗战”。在1935年1月28日,考虑到再战不利,红军上级果断决定撤出战斗,大部队立即转移,拉开了千古绝唱“四渡赤水”的序幕。土城之战是红军长征中的一场恶战,朱德总司令亲临前线指挥,而且还是共和国将帅空前绝后的一次集中搏杀——三任国家主席、五任国防部长、七大元帅、百名将军全部集中在一个不足两平方公里的隘口中鏖战。这一战,双方伤亡都十分惨重,红军队伍中增加了大量的伤员,数目庞大。伤员的安置,是一项非常艰难的工作,为了让受伤的伤员得到及时的救治,上级决定将伤员就近安排在老乡家中养伤,其中陈远明、吴贞和、廖永江、彭迁高、杨玉生、张光荣、周永七名红军,组织上安排当时的干部团团长陈赓、红一团团长杨得志负责转到贵州温水方向隐蔽下来治伤。

冒死照料,“土城战役”七名伤员深山养伤

在温水,他们碰到一个当地老乡,说他有两个亲戚朋友在贵州与重庆的交界地飞鸽林海居住,到那边会比较安全。陈、 杨二人决定带着伤员前往。为了不被敌人发现,他们白天休息,晚上赶路,艰难地行走了两个夜晚,才到飞鸽镇陶炳兴家。在陶家休息了一天,陶又介绍他们到四川四面山(今重庆四面山)唐树田家养伤。唐看到七名伤员伤势较重,决定马上送他们到离家半个多小时路程的贵州省习水县九凤山金龙寺去找周和尚。因为这个周师傅学得一手好医术,还会医刀伤。之后,7名红军伤员被转到离寺庙一华里路远的石岩寨子里修养。这位唐树田老人有个儿子,叫唐安华,也就是故事开头提到的男子唐文祥的父亲,当时才8岁。二人轮流负责每天给红军送米、送菜、送药。由于国民党四处抓捕红军,为了隐蔽,只有到了晚上十一、二点夜深人静的时候,唐家人背上一个背篼,把饭菜装好放在下面,上面盖一点草,打着杨石条做的火把,走过弯弯曲曲的山路去送去。这样来来回回一送就是60多天。唐家父子一点怨言都没有,而且一文钱也没有收取。

泪流满面,红军伤愈离去留“手迹”

土城战役四面山红军手迹(原件)

陈赓、杨得志在金龙寺里过了一个春节后就赶回部队。走之前,陈、杨组织在山寨岩子里开了一个会。七名红军战士有四个党员,成立党小组,廖永江任组长。到了1935年4月5日,大多数同志伤也治好,组织决定返回部队。只有吴贞和同志伤比较重还未好,组织决定把他留下医治。当天晚上,在唐老人家中,7名红军战士以党小组名义请了陶炳兴老人来,共同吃饭、吃酒。他们再三表示感谢,说:“以后一定回来看望唐、陶二位老人。”经过两个多月的相处大家已经亲如一家人,到了凌晨分别时,忍不住泪流满面。走之前,他们以党小组名义给唐老人留了一份字据,也就是本文开头提得的这一份珍贵“手迹”。红军留下手迹的同时,还不断叮嘱唐老人要到共产党胜利了才能拿出来,不然会被杀头的。

不求回报,80多年后“手迹”才重见天日

半个多世纪过去,唐安华父亲去世时候也没有把它拿出来,还在去世前特别嘱咐家人:“唐家后人不能因为唐家先人曾经帮助过红军而向政府要求优待照顾”。时光来到20世纪80年代,唐家拆卖老房子时,唐安华在灶壁缝里找到了它,后来又把它藏到烟囱缝里,再后来连唐安华自己都忘记了它的存在。直到2005年7月27日,唐安华儿子唐文祥家再次修葺老屋时,才在厨房烟筒旁灶壁的泥墙洞里再次发现封藏的这份手迹字据,并被路过的游客看到,这份珍贵“手迹”才被外人所知。为了保护好这一件珍贵“手迹”,让更多人了解这段历史,唐文祥又做出了一个选择,将其捐赠给了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手迹”经专家鉴定,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

鱼水情深,共产党人不忘初心和使命

唐安华与吴贞和(合照为后期制作,来源于网络)

这一份“手迹”具有重大的历史价值,填补了江津境内无红军活动轨迹的空白,是研究土城战役和红军著名将领陈赓、杨得志两位大将在长征足迹的重要文物资料。这份“手迹”让我们感受到“军爱民来,民拥军”的深深“鱼水情”。唐家父子、陶炳兴、周和尚等老百姓冒着杀头的生命危险帮助共产党,却不求任何回报。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到:人民群众的拥护和支持是我们党的力量源泉和胜利之本。同时更不能忘记我们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释文

首页:

打倒蒋界(介)石,消灭蒋匪帮,解放全中国。红一方面军土城战役伤员党小组,组长廖永江。三五年四月五日

正文:

在飞鸽九凤山七名红军养伤治疗经过留 给唐树田家人保存,组织查证。我们七名红军是陈远明、吴贞和、廖永江、彭迁高、杨玉生、张光荣、周永和等,有四人是三军团、三人是一军团,都是一方面军战士。一月二十七日土城战役激战一天一夜,我方伤亡严重,上级决定大部队立即转移。上级指示伤员分头转到后方。组织上安排陈赓、杨德志把我们七人转到温水方向隐下来治伤。在温水碰到一个老乡,他有两个亲戚朋友在飞鸽洪海居住。老乡说:到那边安全。陈、杨二人决定:找八个老乡□□ (大意:抬送)。白天休息,行了两个晚上才到飞鸽镇子陶炳兴家。在陶家休息了一天。陶开办了一间火纸厂,组织上向他借了十吊铜钱。四月五日离走时,没有钱还陶炳兴老人,组织上到陶老人家说明情况,陶当时相送,组织上再三感谢。去时在陶炳兴家住了一天,晚上就送我们到四川唐树田家。唐老人有个儿子,叫唐安华,父子决定马上送我们到九凤山去找周和尚。这周师傅对人克 (客) 气,武术高强,学得一手医术,周和尚会医刀伤。周师傅要我们内服中草药,外用丹药,用神水清洗。晚上在庙内住宿,白天转到离庙子一华里路远的石岩寨子里。陈、杨首长说:“这是个仙人岩,敌机轰炸进不来。”唐父子每天换着给我们送米、送菜、送药。国民党到处抓捕红军,干部团的陈赓、杨德(得)志同我们在庙里过了一个春节。唐父子给我们送来白酒、猪腿、汤元、白豆腐。过了春节,陈、杨就赶回部队。走时陈、杨在山寨岩子里开了一个会。七名战士有四个党员,成立党小组,廖永江任组长。到四月五日,大多数同志伤也治好,组织决定返回部队。只有吴贞和同志伤还未好,组织决定把他留下医治。我们七人历时六十多天,唐老人一文钱都不要。我们送陈、杨首长走时,每人带了一吊钱作路费。剩下的把买药钱除去,我们七人最后剩余不到四吊钱。四月五日晚上,在唐老人家中,组织上请了陶炳兴老人来,共同吃饭、吃酒,凌晨分别走时,大家都掉泪哭了。吃酒时,我们七名战 士都说:一定回来看望唐、陶二位老人。组织再三感谢,□□□ (大意:故写下) 此文字依据,留给唐老人保存,组织查证!

地点:洪海唐树田父子家中。党小组全体同志通过。

组长:廖永江

三五年四月五日晚

此外“手迹”还有一张附页,上面写道:

吴贞和地址:温水区五保一甲小地名娄 底新店子。一九四三年八月十五中秋。

(备注:7名红军战士之一的吴贞和,因伤势过重而留在了贵州,并在当地安家。此为 1943 年中秋时候与唐树田重新见面后留下的联系地址。从此以后他们也再未见过面。)

参考资料:邓又萍《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藏“土城战役红军手迹”鉴析》

文:丁燕飞

END

来源:江津博物馆

编辑:胡佳兴 编审:胡德赛

值班副总编辑:贺宝胜

总编辑:罗玉江

声明:凡江津区融媒体中心所属平台作品,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他方式使用。

猛戳 +

Hash:9c185878b060b3b2eff39947f6dc1c1798d63491

声明:此文由 川渝本地消息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