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skr人!长春“十大建筑”诞生于新中国成立十余年间,看看都是啥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符

有人说建筑是无声的历史

中国成立后的十余年间

长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建筑领域佳作迭出

其中的“十大建筑”

更是彰显了当时的城市建设成就

在老长春人心中烙下深深印记

地质宫、“鸽子楼”、吉林省宾馆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南湖宾馆

……

这些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建筑

不仅是当时的标志性建筑

还为后来很长一段时间的

城市建筑风格

定下了基调

如今,这些建筑,或许已经淹没在高楼大厦之中,但它们却仿佛城市年轮一般,生动体现着当时的社会风貌,成为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

伪满新帝宫地基上建起的仿古建筑

新民大街北端,利用伪满洲国新帝宫地基建设起来的地质宫,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吉林省建筑设计院前身)的王辅臣主持设计,长春建筑工程公司施工(时称“308工地”)。这座建筑1952年开始动工,1954年竣工。建筑地下1层,地上4层,框架结构,占地总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面积3万平方米。地质宫为单檐歇山绿琉璃瓦顶,两侧为双重檐歇山绿琉璃瓦顶,檐口、斗拱和梁枋装饰有彩绘,成功地把中国古典建筑形式运用到新建筑中。

地质宫是长春有史以来第一座采用高台基、大屋顶、古典彩饰手法设计的仿古建筑。建成之后,这里由当时的东北地质学院作为教学楼使用,并由时任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郭沫若题字命名“地质宫”。

外墙色调富于变化的教学楼

1952年,隶属于当时的地质矿产部的全国重点高校——东北地质学院在长春成立,随后开始在伪满洲国西本愿寺别院预留地(今建设街、西民主大街、西中华路、西朝阳路一带)建设校舍。

1952年,教学楼建成并投入使用,设计者为著名建筑大师梁思成的学生刘鸿典,他根据建筑所处的地理环境不受限制的特点,在大楼的设计上以实用和经济为原则,选择了“非对称、积木堆砌”的设计,尽管不对称,却又感觉很均衡。在施工中,为了追求主楼外墙色调的变化,采用了“摔浆法”工艺,以尽可能地使水泥墙面颜色变深。同时,为了不使墙面颜色过于深暗和死板,在墙面隔段距离抹光一下,便出现了“之”字形花纹,形似鸽子,因此这座建筑也被称为“鸽子楼”。

当时全省最大的公共综合性体育馆

位于人民大街2999号,原为伪满时期“满铁旅馆”预留地,1956年动工兴建,1957年落成交付使用。这座建筑占地面积3.2万平方米,是当时吉林省规模最大的公共综合性体育馆。

长春市体育馆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负责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建筑平面呈“工”字形,建筑面积1.4万平方米,桩基础,4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立面为对称式布局,主入口处正门和突出两翼分别装饰纹样与五角星图案浮雕,顶部为大跨度网状角钢结构。

1988年,长春市体育馆作为“世界建筑的成功之作”,被载入新修订并在英国出版的《世界建筑史》。

单体建筑与建筑群体环境结合的实例

新民大街1162号的原吉林省图书馆,是新中国成立后吉林省第一座大型综合性公共图书馆。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卜毅主持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7年动工建设,1958年建成并投入使用。这座建筑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平面呈倒“T”字形,占地面积2.4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2平方米(包括1982年扩建的3000平方米书库建筑),包括门厅、目录室、借阅处、阅览室、研究室和办公室等。原方案采用具有中国古典建筑风格的琉璃瓦、双层大屋顶设计,后因国家推行“厉行节约”政策,改为单沿屋顶。建成后的这座建筑采用传统的仿古建筑风格,建筑立面对称简洁,尤其是建筑细部,比例恰当,造型美观。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这座建筑与同在新民大街上的伪满官厅建筑在体量、层高、造型和色彩等方面基本协调一致,是单体建筑与周围建筑群体环境结合较好的实例。

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的新探索

位于人民广场东北方向的长春市工人文化宫,由当时的长春冶金建筑学校的黄金凯主持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6年开始建设,1958年竣工并投入使用。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建筑总面积1.68万平方米,5层局部框架混合结构,建筑立面造型严谨,细部檐口装饰线角明显具有民族建筑特征。而新建筑材料的使用,则是对民族传统建筑文化特色较为成功的探索。

长春市工人文化宫大剧场内设有1480个座位,另有小型电影放映厅、舞厅、文体活动室、图书阅览室和游艺厅等,可同时容纳4000人进行各种文娱、棋类和观看演出等娱乐活动。

当时,这座建筑与吉林省宾馆、中共长春市委、长春市公安局、长春市电信局、中国人民银行吉林省分行等建筑并肩耸立在人民广场周围,构成一处气势宏伟的建筑群。

成功运用中国传统建筑造型元素

位于人民广场西南方向的吉林省宾馆,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高铁汉和卜毅共同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这座建筑1956年开始动工,1959年建成使用,占地面积4.8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6万平方米。主楼7层,框架结构,两翼各5层,为砖混和部分框架结构。整座建筑造型简洁,立面对称,比例和尺度合宜,整体颇显朴素。屋角起翘及檐下部位仿斗拱的挑出,成功运用了中国传统建筑的造型元素。

吉林省宾馆建成后,连续多年作为吉林省、长春市人代会、党代会等重要会议的主会场,还曾多次接待党和国家重要领导人。

造型简洁的现代主义风格建筑

位于工农广场附近的长春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陈有耐主持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负责施工,1958年开始动工,1959年建成使用。建筑主体为5层,局部6层出屋面,建筑面积7443平方米。这座建筑外嵌深米色瓷砖,造型简洁,细部处理较为精致,没有冗赘的装饰,正面入口上方有混凝土雨蓬,交错的体块形成错角,使光影富于变化,可见建筑师深得现代建筑造型的精髓,这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经济困难的大背景下愈显可贵。

它是长春历史上第一座真正意义上的现代主义风格的建筑。

东方古典园林与西方特色别墅的完美融合

南湖宾馆坐落在南湖湖畔,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卜毅负责设计,长春第一建筑工程公司施工,1958年开工建设,1959年投入使用。整个工程由一座3层主楼和6座别墅组成。建筑按照中国传统园林式布局手法设计,使楼群与水面、树木、亭台等天然和人造景观融为一体。

主楼是一座仿明代宫阙式建筑,飞檐微翘,圆柱通顶,宏伟壮观。内设总统套房、大中小型会议室、接待厅、中西式餐厅、宴会厅以及电影厅、游泳馆等服务设施。6座小楼包括中式、法式、德式等各种风格,如扇面般散落在院内东南部的丛林中。

纵观南湖宾馆建筑群,秀美的自然景观与东方古典园林和西方特色别墅建筑浑然一体。

“少花钱、多办事、标准高的新建筑”

位于新城大街2888号的吉林农业大学教学楼,由长春市建筑设计院设计,长春建筑公司负责施工,1958年动工建设,1960年落成使用,总建筑面积1.74万平方米。建筑平面呈对称布局,主体3层,局部4层和6层,建筑立面简洁,外墙贴米黄色面砖,屋顶铺设绿色琉璃瓦,整体建筑无繁琐的细部装修,是具有民族传统特色的大体量学校建筑工程。该建筑工程是在当时批判“复古主义建筑思潮”后,运用民族古建筑艺术手法设计较成功的一例,曾被称为“少花钱、多办事、标准高的新建筑”。

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大型科研建筑工程

位于人民大街5625号的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与伪满时期的大陆科学院本馆相邻。建筑由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主持设计,吉林省建一公司负责施工,1962年建成使用。建筑面积11590平方米,平面取传统的对称式布局形式,地下1层,地上5层,局部6层,为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采用对称式造型,严谨庄重,屋角起翘和仿斗拱的出挑等细部处理方面,吸收了中国传统建筑元素,是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风格相结合的大型科研建筑工程。

新中国成立十余年间修建的“十大建筑”,仅是长春当时的代表性建筑,同一时期的重要建筑还包括: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六集团军军部、吉林省水利厅办公楼、吉林省林业厅办公楼、吉林大学理化楼、吉林工业大学教学楼、吉林省医院大楼、长春市结核医院、长春市儿童医院等。

建筑作为城市历史文化的物质载体,承载着城市记忆和人文情怀。在城市发展进程中,一些建筑留存下来,逐渐被人们所认可,成为地标建筑,这些地标建筑就是城市的“名片”。只有保护和利用好这些城市“名片”,才能更好地传承城市的历史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些标志性建筑的文化内涵会更加丰富,其历史文化价值会更加显著。

来源:掌上长春

Hash:a2c01663c93b4203faea0be39fe41ae018be0b86

声明:此文由 吉林日报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