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谷县界还有这传说!你知道吗?!

山东聊城莘县古城镇北约2000米处,有一道东北西南向,长4000的堤防,这就是遗存在莘县境内的“秦皇堤”。秦皇堤是一条横贯莘县南部的神秘土岭,虽然历经千百年风雨侵蚀,大部分段落都已坍塌,或因耕种、烧窑取土等人为原因而受到破坏,但沿途各地民间有关它的秦始皇指日不落、走马修堤等传说一直影响到现在。

秦皇堤俗称秦堤,历史悠久,历经两千余年。秦堤在莘县境内西起莘县观城镇郭海和樱桃园镇田河之间,向东依次经过莘县樱桃园镇薛屯、庄和、河南范县张夫村、古城镇吕堤,在古城镇黄堤口村折向东北,至朝城镇申河口和徐庄镇的史河口之间基本成南北走向,与金钱河平行,一堤一河,成为莘县和阳谷的自然县界。至阳谷的北吴堤口,则完全进入阳谷县境。

秦皇堤在莘县境内约一百华里,莘县的吕堤、前湾堤、后湾堤、黄堤口等村皆因堤而得名。黄堤口村有土窑厂,常取秦皇堤土,以至堤没,在取土过程中,曾挖出不少古器,见证了此堤的久远。

关于秦皇堤具体修建于哪朝哪代,有两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秦始皇修建。论证之一是金堤夕照。观城原有八景,其一就是金堤夕照。(注:这里说的金堤不是现在的金堤,而是早期的金堤即秦皇堤。)据观城旧志记载:金堤即紫金堤,此堤始筑于秦代(公元前259-210年),因其西起河南孟县的紫金山,故名“紫金堤”,简称“金堤”有固若金汤和重要、宝贵之意。民间有秦始皇跑马修堤的传说,故此堤又名为“秦堤”“秦皇堤”。还有写作“秦黄堤”,大概源于“秦始皇南修大堤挡黄水”的说法。早期的金堤自今之观城所在地穿过,朝东北方向伸展,然后折而向北,成为莘县阳谷的分界线。今之观城西街地势高于他处数尺,据说旧金堤遗迹。登高远眺,旧堤如龙伏地,蜿蜒而行。堤下染上一抹橘红,与堤下水光相映,亦成一景。

还有一种论证就是秦始皇指日不落、走马修堤等传说。秦汉时期,“决通川防,夷去险阴’”(《史记·秦始皇本纪》),使黄河有了统一的堤防,这可能就是民间传说故事《秦始皇打马修大堤》的历史根据。这个故事,在黄河下游流传很广,新编的河南省《范县志》保存了这个故事的地方版本:范县(指的是老范县,即现在的莘县古城镇)城北,有一条西南东北走向的大堤,弯弯曲曲如一条看不见首尾的神龙横卧在这里,这就是传说中秦始皇走马修的大堤,老百姓呼为“秦皇堤”。

传说一:据说,很早很早的时候,黄河经常在这里发大水,给人们带来了深重灾难,老百姓流离失所,无家可归。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决定治理黄河,征调了成千上万民工修堤。民工们日夜不停地干活,累死饿死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大堤还是修不起来,挡不住黄水。

秦始皇得知后,骑着神马,带着文武大臣亲自来监工。有人禀报有大山挡路,秦始皇手举赶山鞭,运足力气,向山头猛抽一鞭,只听“喀嚓”一声把大山赶跑了。秦始皇骑着神马继续朝前走,忽遇蚊龙作怪,天昏地暗,倾盆大雨下了三天三夜,黄水上涨,修堤不得进行。秦始皇又扬起打神鞭,向水中打去,打得波浪滚滚,河水倒流,鱼虾尸体漂满河道,黄河变成血河。蚊龙抵挡不住,顺着黄河向东海逃跑。秦始皇骑着神马继续向前走,走过之后大堤慢慢起来啦。神马又累又困,走着走着,睁不开眼睛了,摸着瞎往前走,结果走得弯弯曲曲,因此大堤也修得弯弯曲曲。神马走了一天又一天,这天神马再也走不动了,就卧在这里,变成了一座山。秦始皇念神马修堤有功,给这座山赐名为“石马山”。

大堤修好后,挡住了黄水,人们开始安居乐业,再也不用担心黄河发水了。人们为了纪念这件事,就把这条大堤叫做“秦皇堤”。

传说二:当时,徭役繁重,筑堤又是繁重的体力劳动,修建金堤的进度很慢。为了让劳力们多干活,秦始皇便将太阳定住,不让太阳西落,以延长劳力们的劳动时间,一天吃十二顿饭,这下更害苦了修堤的老百姓。他们每天不停地劳动,没几天,堤上累死的人便成堆成片。即便如此,秦始皇依然嫌慢。眼看期限到了,秦始皇骑马来了,问监工大臣说:“我骑马从西向东看看堤修得怎么样。马回来时,金堤要全部修好填平。不然,小心你的头。”说完,秦始皇骑上马,一鞭打下,马向东跑了。马到之处,金堤必须要全部修好。为了完成秦始皇交办的任务,官兵就把许多正在修堤的年迈百姓填进堤中,盖上了土。秦始皇骑马很快跑了回来,平坦坦的金堤一眼望不到头,秦皇堤也因此得名。

另一种说法是秦皇堤并非秦始皇所修。论证之一是志书记载。据《莘县水利志》载,东汉永平十二年(公元69年),王景、王吴奉诏治河筑成的黄河北堤,即秦皇堤。相传东汉永平年间,王景调动数十万民工治黄,并首次在两岸修筑外堤,取“固若金汤、牢不可破”之意,定名“金堤”。五代时期周显德三年(公元965年),自滑县向东北修堤,将马陵堤与子路堤接连起来,直到阳谷的张秋镇,俗称“新金堤”,后简称“金堤”。清同治年间, 黄河在濮阳、范县、寿张一带连连泛滥,官府决定南迁金堤,废弃不用的这一段旧金堤,被人们称为“秦皇堤”或“秦堤”。

论证之二是考古结论。2012年10月9日,山东省考古所历时38天对秦皇堤被穿过地段进行了考古发掘,出土单人用石夯两只,历代陶、瓷碎片若干,省专家通过对堆土层和出土器物的鉴定,认为秦皇堤共有四次大型堆土修缮,原高约7米,初步认定秦皇堤的形成最早可推到五代十国,基本推翻了秦始皇修堤的传说。虽然没有发掘出五代前的文物,也可能在五代时候以前的文化遭到破坏过,但是无从考证。

莘县史志资料记载,秦皇堤在莘县古城镇境内有13公里,西起古城镇吕堤村,经前湾堤、黄堤口、赵头、岔楼、东西曹村、赵楼等村,东至古城镇东台头村。惜由于年代久远等诸多原因,加之当地农民取土种田,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前,原来的秦皇堤宽大约500米,,高约5米,堤之南有较长的横坡,堤北显得较为陡峭。目前能展现原貌的遗址只有长约4000余米,涉及古城镇24个村。

目前,在秦皇堤遗址所在地,即古城正北5华里处,有一个纪念碑亭。2008年4月17日,莘县人民政府将秦皇堤遗址列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立碑建亭。

附:

秦皇堤遗址碑记

黄河堤防,向为历代君主看重。民间素有秦始皇南筑秦堤挡黄水,北修长城抵鞑兵之说。今日莘境南部之秦皇堤者,即秦代所筑之旧堤也。时黄河行经今莘县西、冠县中、聊城北一线,秦皇堤应为黄河之南外堤。东汉时期,黄河河道移至范县南,水利家王景率众筑成金堤,秦皇堤遂废。秦皇堤又名秦堤、秦黄堤、鲁堤,许多与堤有关的神话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堤西南起自田河,东北至北吴堤口入阳谷县境,行经莘境百余华里,蜿蜒起伏,似神龙横卧,气势如虹。堤筑于秦代,至今已历两千余年沧桑,堤坡日趋平缓,部分堤段已被夷为平地,唯古城镇境内约十华里长的地段尚有断续遗迹,诚为宝贵。适逢盛世,百姓乐业,为保护古建筑遗址,弘扬传统文化,特建亭立碑于此,以传承历史,昭示后人。亭竣碑成之日,乃为文述其始末,是为记。

公元二零零八年五月

杨巨源 谨撰

来源:莘县史志整理

Hash:44a9f6fc0dd81164a645e394905391f569d8fc9b

声明:此文由 阳谷帮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