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南 | 马鞍山惊现古代城寨遗墙

马鞍山惊现古代城寨遗墙

●吴志跃

陆丰市西南马鞍山村在开发红色遗址,打造红色村。村干部给我发来几组相片,其中有一组是马鞍山顶练兵场的相片,出现一堵灰沙土夯筑的残墙,村民不知其来历,认为是农运时修建的。

对着相片我就起疑,一来残墙太陈旧,远远不止百年的历史;其次是残墙仅是整个建筑物的冰山一角,这个建筑物完整的规模是很大的,用灰沙土夯筑,工程量很大,至少得用几年的时间才能完成。农运存在的时间很短,没有物力、人力、时间来筑这个建筑物。再次农运是动态性的群众运动,没必要建这个没有纵深的据点。但这些断壁残垣是客观的存在,是什么年代、什么人、出于什么目的来马鞍山上建这个工程量浩大的建筑物?带着这一连串的问号,2019年12月17日,我访问了马鞍山村。

村民几天前就请工披荆斩棘开通了上山的路,但仅是从村后西南方向开到山腰,就是马鞍山的鞍部。山上其他地方还是树木、荆棘丛生,无法通行。

马鞍山顾名思义就是状如马鞍,东西走向,东临螺河一端是马头,西侧是马尾,中间是马鞍,就是两端高,中间平。整个山体相对高度约40米,东西长约800米,南北宽约200米,夯筑的残墙从鞍部开始,向马头方向延伸,多远多宽因被树木挡着无法查堪,仅是在鞍部临村一侧的悬崖上有一段长约30米的残墙,墙高近3米、宽50厘米,灰沙土夯筑,很坚固。

古人筑这种墙并不是仅筑我们现在看到的这段墙,而是设计好建设范围,然后挖基础,清好基础后一圈一圈夯筑,是比肩连着过的,不是在一个地方垂直夯筑到预定的高度。因为那样无法夯筑,墙体没有连接不牢固。因此,马鞍山上有一段3米高的残墙,就一定有跟这段墙一样的墙体连成的一个建筑圈,是方是圆就说不准。古代这种高墙连着的建筑物就是城寨!

如果真有城寨,那这个城寨是什么年代,什么人建的?

现在马鞍山村主要有刘、林、罗、颜四个姓氏的村民居住,传说最早来置居的是颜姓,后是刘姓、林姓,相差几十年,在数千年历史长河中可认为是同一个时期来开基的。刘姓从开基祖至今传了23代人,按每代20年计,开基历史约500年,也就是明朝中期。但颜、刘、林这些姓氏的祖先到来之前,马鞍山上的残墙已存在,这从当地村民对山上这个地方的叫法可证实,他们世世代代叫山上那个地方为“破寨顶”,大安方言的“破寨顶”可指破寨的上面,也可指上面的破寨,结合实地的地理位置,“破寨顶”应该是指上面的破寨。明朝中期称为破寨,那这个寨的兴建时间至少应推前数百年,在元、明之前或更早。

从寨的地理位置、寨的建筑结构可以推测出这个寨建设用途。在明代以前,马鞍山村是交通要道,村前是螺河,这是从上游河田一带通行乌坎出海的黄金水道;陆路,村南不远的石头山就是粤东通往省城广州古驿道。在这种地方所建之寨不大可能是山贼土匪寨。余下就只有两种可能:官府的兵寨和望族的民寨。

陆城东海镇有一古寨保昌寨,原名郑厝寨,始建于元代,是宋朝一位郑姓官员隐退而建的,它的传说脉络清晰,古寨保存基本完成,不会象马鞍山上的破寨顶一样残破。两寨相比,马鞍山上的破寨应比郑厝寨更早。

马鞍山破寨顶残存有一个重要的建筑物──敌楼。这种敌楼南塘的建宁寨、陂洋的古寨都有,是用于防匪防盗的。其修建的军事意义类似于大城关的“瓮城”。四方笔直的寨墙要攻击前来破门和毁墙的敌人时只能在寨墙上露出身子俯视,这样很危险而且攻击力弱。在直线的寨墙一端,即两条寨墙相交形成九十度的地方,外凸建一个敌楼,可监视两条寨墙,一旦有敌人接近寨墙或寨门,可以在敌楼内向敌人射击。对角建两个敌楼就可以不存死角的观察寨城的四周。马鞍山破寨就残存有两个敌楼,寨墙外,正方形,边长约4米。当地群众称之为“炮台”,其实就是敌楼。有东、西两个。西面的看得到,东面的因树木茂密无法靠近,村民说两个是一样的。有这样的防患意识,且敌楼规模就这么大,可猜想这个寨应该占据了整个马鞍和马头,就是寨依山而筑,在山体悬崖上夯筑寨墙,不让敌人在寨墙外驻足,增加安全系数。这样分析,这个寨的面积应超过一万平方米。到底是兵寨还是民居寨落还无法确定。

因为这个“破寨顶”的历史脉络是一张白纸,说明它的历史久远。完全排除了明朝以后,元代的可能性也很低,剩下的就是唐宋的了。宋代陆丰境内没什么大事发生,只有大将杨文广带兵来八万灭虎,百花洞平番等传说,百花洞平番有一戏出叫《百花赠剑》说的就是那段历史。倒是唐代,唐武德5年(公元622年),朝廷在现在陆丰的大安镇环珠寨置安陆县,安陆县存在了5年,后又将辖区并入海丰县。县衙环珠寨到螺河东岸是5华里,过了河就是马鞍山村前,安陆县在这里建寨驻军是完全有可能的;其次,安陆县新建,达官贵人、富商巨贾在新县城附近置业建寨也未曾不可。只是安陆县很快就撤掉了,或许寨未建好,寨的主人也就迁走了,以致在当地没有留下一点印记,只留下破寨顶那一片断壁残垣。

既然是防敌意识很强的古塞,一,寨内必定有可汲水吃用的水井;二,沿着残墙走向探挖,一定能找到更多的墙体。

村民还介绍,上世纪六、七十年代,马鞍山小学的体育课是在山上的马鞍那一片空地中上的,那一片空地看似天然的,但它平整得出奇,就跟学校的体育场一样平。极有可能是人工平整出来作寨的基地的。

马鞍山的破寨顶是历史的厚赐,对它进行挖掘、保护、利用是很有意义的。

【免责声明】本平台对文中观点保持中立,对所包含内容的准确性、可靠性或者完整性不提供任何明示或暗示的保证,请仅作参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帖。

Hash:953a5d17e82e2b593c659c43b4ac0a4e2b01c141

声明:此文由 海陆物语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