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传统建筑中“窥窗”——中国古代的空间想象

说“窥窗”

中国古代的空间想象

文 / 郑岩

北京大学艺术学院

本部分图文转载,版权归属原作者

东汉王延寿所作《鲁灵光殿赋》描写了西汉鲁恭王刘馀在曲阜城所建灵光殿的建筑壁画,是研究汉代美术史的重要文献[1]。 赋中许多描述,往往可以与考古发现相对照,如其中“神仙岳岳于栋间,玉女窥窗而下视”一语的“窥窗”,便屡屡见于考古发现,并且跨越了不同的时代,成为一种富有意味的形式。

年代与灵光殿较为接近的一个例子是河南焦作白庄121号墓出土的一件彩绘陶楼[2]。这件高112厘米的明器共有四层,所表现的是一处豪华的粮仓。陶楼第四层有两窗洞开,其右者有一彩绘的陶人临窗而立,露出半身。陶人头戴黑色高冠,着绿色交领衣,似为一男子的形象。根据发掘者的意见,该墓年代约在西汉晚期至新莽时期。 虽然人物性别有异,但陶楼上的人物却颇合于“窥窗而下视”的体制。

四层彩绘陶仓楼

汉代

河南焦作白庄121号西汉墓

现藏于焦作市博物馆

绘画艺术中“窥窗”母题较早的一个例子见于东汉晚期河南密县(今新密市)后士郭1号墓[3]。在该墓前室北壁门洞上部隔梁的横额上砌有三块方砖,每砖为一画,其外缘有较宽的边饰,仿佛是一个画框,边框内绘有菱形窗棂。这让我们联想到“绘画是通向外部世界的一个窗口”这句话,不过这里不再是一个比喻,而是在绘画和窗口之间进行了转换和整合,每幅画直接表现为一个窗口,两者的边缘完全重合。透过窗棂,可以看到人物活动,他们或彼此交谈,或观赏斗鸡的游戏。 窗框、窗棂强调了墙体的存在,而其背后的人物则突破墙面的限制,推出另外一个空间,作为“物”的窗和作为“画”的外景巧妙地统一在一起。

河南密县后士郭 1 号东汉墓前室北壁横额壁画

载于贺西林、郑岩主编《中国墓室壁画全集》

墙壁分割了空间,目光却可以由窗口通过,将两个不同的世界勾连起来;但目光的方向却可以表明世界之间的差别。焦作白庄陶楼中的人物临窗而望,目光穿越窗口投射于外部世界;后士郭墓壁画的窗口吸引着观者窥视,但窗外的人物却不理会观者所在的世界。由此可以看到古代匠师对于窥窗图式不同的理解和运用。

年代晚于后士郭墓壁画的例子是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孙吴朱然墓出土的一件漆案[4]。这件漆案的案面横82厘米,纵56.5厘米,中部黑色漆地上绘制宫闱宴乐图。画面左上角绘皇帝与嫔妃并坐于幄帐中[5]。右侧一排坐席上绘皇后与众宾客。画面中央为宏大的百戏场景。画面最远处有一排房屋,只可见其墙壁与五个窗口,每个窗口透过菱形的窗格,都可以看到一至两个人物向画面中央眺望。 画面主体是对一个封闭空间内人物活动的描绘,通过窥窗的图式,艺术家暗示画面深处还有另一个空间存在。但是,由于窗间人物的目光也集中在百戏的场面上,所以画面并没有因为“内”与“外”两个空间的存在而分裂,相反,窗间人物与身处画外的观者一样,目光都集中在了画面的中心。

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孙吴朱然墓漆案画像

载于王俊主编《马鞍山文物聚珍》

透过这五个小窗口的目光会激发观者将整个画面想象为一个窗口,换言之,观者也像远处窗间的人物一样,正通过另一个窗子注视着画面中央的人们,而这个窗子的边框正是整个画面的边框。

安徽马鞍山市雨山区孙吴朱然墓漆案画像空间结构示意图

郑岩制图

云南昭通后海子东晋太元十一至十九年(386~394)之间的霍承嗣墓墓顶西披下方中部绘一女子持仙草逗引青龙,女子画像有墨书题记“玉女以草授龙”和朱书题记“金女允见聰而视”[6]。允见即“窥”,“聰”通“牕”,故朱书题记应释为“金女窥窗而视”。女子持仙草逗引青龙壁画是墓中四神壁画之一,“玉女以草授龙”的题记正与图像对应,但“金女窥窗而视”却没有相应的图像。

我们不难推知这些图像和文字的制作程序:画工首先为青龙壁画增加一位引导者[7],再题写“玉女以草授龙”加以说明,这时,他可能由“玉女”联想到了《鲁灵光殿赋》“玉女窥窗而下视”,便将这个句子题写在了前一条题记旁边,不过,他将“玉女”改成了“金女”,以避免与前一条题记中的“玉女”重复。“金女窥窗而视”并未引导出相关的图像,由此可以得知,《鲁灵光殿赋》关于宫殿壁画的描述,可以在后世的壁画创作者中以文字或诵记的方式代代传递[8]。

在同时期的北朝墓葬中,窥窗的传统仍在延续。宁夏固原雷祖庙北魏墓描金彩绘漆棺两侧以绘画的形式打开两个小窗,每个窗口内有两位向外眺望的人物[9]。同样的形式也见于洛阳北魏正光五年(524)元谧石棺[10]。

宁夏固原雷祖庙北魏墓描金彩绘漆棺残片

载于宁夏固原博物馆《固原北魏墓漆棺画》

河南洛阳北魏元谧石棺画像

载于《瓜茄》第5号,大阪:瓜茄研究所,1939 年,插页图

河南洛阳北魏元谧石棺画像(局部)

这具石棺的表面装饰着大量孝子故事,逐渐远去的山林使人几乎忘记了石面的存在,然而,当我们的眼光与窗内人物的眼光相遇时,交点则是窗口所在的平面,如巫鸿所见,窗口使人再次强烈地意识到石棺平面的存在[11]。

实际上,在湖北随州战国曾侯乙墓土漆棺上就曾出现彩绘的窗口,但窗间并无人物的形象[12]。北魏漆棺和石棺上的窗口,也许并不能跨越巨大的时间沟壑,与上古的传统建立直接的联系,但它们的共同之处,均在于将安葬死者的这个“盒子”转化为一座房屋。房屋需要有门窗[13],北魏的艺术家由窗子又联想到汉代以来流行的“窥窗”,于是便将这个旧的典故贴在了新制作的棺上。早期道教解除瓶上的镇墓文常常提到“生人自有宅舍,死人自有棺椁”[14],以强调生死异途; 艺术家的努力则在于通过建立生与死的连接和转换,使死者也有其宅舍,以消弭、淡化生与死的对立,而不是要真的开一个窗口,让我们看到其内部无情的死亡。

窥窗的例子在唐代偶有所见。陕西礼泉东坪村陪葬唐太宗昭陵的龙朔三年(663)新城长公主墓墓道北壁过洞以上绘一门楼,在其东部残存的壁画中,透过卷起的帘子可以看到室内一宫女坐于床上[15]。栏杆、湘帘都吸引着观者的目光穿越窗口向内观望。与之有所不同的是,陕西蒲城三合村天宝元年(742)让皇帝李宪夫妇惠陵墓道北壁门楼中,则画出竹帘内一位躬身向下眺望的书生[16]。

陕西礼泉东坪村唐新城长公主墓门楼壁画

载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等《唐新城长公主墓发掘报告》

陕西蒲城三合村唐李宪惠陵门楼壁画

载于陕西省考古研究所《唐李宪墓发掘报告》

这两个例子在“内”与“外”的矛盾之外,又增加了“上”与“下”的关系,这使我们再次回想起“玉女窥窗而下视”的句子。在陕西彬县冯晖墓[17]和陕西宝鸡李茂贞夫人墓[18]这两座五代墓的墓门以上设有砖雕彩绘的门楼,可以看作唐墓门楼传统的延续,这些年代略晚的门楼上皆装饰妇人半启门,窥窗和半启门两个相似的方案由此连接在一起。

陕西彬县五代冯晖墓砖雕彩绘门楼

载于咸阳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五代冯晖墓》

窥窗是目光的运动,而启门则是身体对于空间的突破[19],所以,两者所蕴含的张力程度并不完全相同。但是,窗格和门缝面积有限,窥窗和启门一样,都是藏与露的较量与妥协。由此我们也可以认识到, 在内外空间的表达上,古人有过多种不同的尝试,其形式和意义,都值得推敲、玩味。

注释:

[1]王延寿:《鲁灵光殿赋》,费振刚、胡双宝、宗明华辑校:《全汉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528—529页。

[2]焦作市文物工作队:《河南焦作白庄汉墓M121、M122发掘简报》,《中原文物》2010年第6期,第10—27转46页,彩版1、2。

[3]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密县后士郭汉画像石墓发掘报告》,《华夏考古》1987年第2期;第101—102页。

梁思成 先生言:“中国建筑之个性乃即我民族之性格,即我艺术及思想特殊之一部,非但在其结构本身之材质方法而已。”了解中国的古代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是认知我们的文明文化的重要途径。

经过长达半年的策划,行谈社特邀国内顶级院校专家学者和活跃的民间古建筑大咖,共同打造“0基础读懂中国古代建筑”的系列专题课程,以飨热爱古代建筑的朋友!

佛光寺东大殿

内容简介

中国建筑史的“源起”

佛光寺东大殿——中国建筑“第一国宝”

1937年,梁思成与林徽因一行重新发现了隐藏于五台山豆村镇山峦间的佛光寺。寺中建于唐大中十一年(公元857年)的东大殿雄踞于高台之上,单檐庑殿顶,七间八椽,斗栱雄大,出檐深远,是我国仅存的三座唐代建筑中规模最为宏大的一座,被誉为中国古代木构建筑的“第一国宝”。

本期讲座将从梁、林重新发现佛光寺的经历展开,梳理佛光寺建造和修缮的历史,全面剖析东大殿柱网、斗拱、梁架等核心建筑结构,分析东大殿的设计方法与特点,通过对比历代典型建筑,解读唐代木构建筑的时代特征与在中国建筑史上的地位。在此基础上,结合殿内保存的唐代雕塑、壁画及墨书题记,赏析唐代建筑艺术的高度成就。

主讲人/朱岩

古建筑研究者、自由撰稿人,已发表多部古建筑及文化类著作和译作,在《中国美术报》“营造学社成立九十周年特刊”发表头条文章《中国营造学社之路》。毕业于北京大学,曾任职于北京顶级中学北京四中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十余年来,系统性考察、记录散落于中国大地、特别是山西省境内的古建筑遗构,策划组织专业性建筑考察旅行数十次。

部分PPT截图

如翚斯飞

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顶

内容简介

认识古建筑第一课:

如翚斯飞——中国古代木构建筑屋顶

千古源流——历代屋顶演变 梳理从先秦到汉魏,再到唐宋明清的屋顶发展脉络。 秩序规则——古代屋顶制式 通过众多屋顶式样的介绍,普及古代建筑屋顶知识,简述建筑中的等级规制,并认识一些特殊的屋顶样式和复杂的组合屋顶。 万类霜天——屋顶装饰艺术 脊饰与套兽、山花与悬鱼……从工程角度解释屋顶装饰存在的意义,并从瑰丽纷繁的装饰艺术中看见古人的精神世界。 争奇斗艳——各地屋顶特色 地域之大,民系之多,中国各地的屋顶拥有不同的建筑及施工方法,也有迥异的表现特色。 哲学与美——屋顶构建思想 通过欣赏建筑美学,理解建筑文化,达到剖析构建思想。

主讲人/黑敀

知名历史古建博主、中国民族文化数字库签约作者

部分PPT截图

中国宫室建筑的缘起

内容简介

中国宫室建筑的缘起——以二里头为中心

坐北朝南、封闭式结构 中轴线布局、型土木建筑集群 多进院落与单体大四合院…… 早期宫室建筑筋脉初现

主讲人/许宏

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考古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早期城市、早期国家和早期文明的考古学研究。1999~2019年,主持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工作。著有《最早的中国》《何以中国》《大都无城》《先秦城邑考古》等书。

行谈沙龙讲座现场

部分PPT截图

乾隆时期皇家建筑营建

内容简介

乾隆时期皇家建筑营建

清乾隆帝在位的六十年间,在帝王与信徒双重身份的影响下,于三山五园、北京、承德遵化五台山等处,进行了大规模的营建活动。内容涵盖宫殿、园林、寺庙等各种类型。各类建筑普遍规模宏大、规制新颖,在充分体现其个人喜好的同时,也全面细致的展现了清代中前期的社会政治形势与物质文化特征。

主讲人/陈捷

中央美术学院文学院文化遗产学系主任、副教授,同济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主要研究方向为佛教美术、建筑艺术与遗产保护。

部分PPT截图

斗拱与梁架

内容简介

斗拱与梁架

斗拱是什么,有什么基本类型 从现存早期建筑看斗拱与梁架的关系 如何区分出跳与铺作 最常见的五铺作与双抄双下昂七铺作 从山西现存案例中看梁架结构从简单到复杂

主讲人/宇文祭红

知名古建博主、建筑景观设计师。作为山西人对山西古建筑非常熟悉,长期研究木构建筑的斗拱、梁架等并制作结构图。

部分PPT截图

唐以前建筑寻踪

内容简介

唐以前建筑寻踪

中国现存年代最早的木构建筑是重建于公元782年的山西五台山南禅寺大殿。公元782年处在唐代中期,在此时间之前的所有木构建筑如今已经荡然无存,甚至难觅其遗址所在。

通过对石窟、墓葬、壁画中建筑图像的研究,通过对现存唐以前建筑遗址的研究,通过对反映着唐以前建筑样貌的日本飞鸟建筑的研究,很多我们未曾了解的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它们如同拼图般逐渐聚拢并组成一幅宏大的唐以前的木构建筑图卷。其中任何一块拼图都可能颠覆我们过往对建筑的认知。

主讲人/刘江岭

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设计专业,设计师、摄影师、古建筑研究者。摄影作品曾在东京上海、北京多个画廊及艺术空间展出。在古建筑方面,主要以东北亚早期建筑遗存和建筑图像为研究重点。

部分PPT截图

义县奉国寺应县木塔

主讲人/杨兆凯

北京文化遗产保护中心秘书长、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建筑考古方向博士。

部分PPT截图

古建之美的“密码”

内容简介

古建之美的“密码”

通过对中国上下五千年一系列最重要的都城与经典建筑的构图比例分析,揭示了基于方圆作图的经典比例(如根号2)在中国古代规划设计中得到极为广泛之运用,可谓中国建筑的规矩方圆之道——中国古代文献如《周髀算经》、《营造法式》对此有明确记载。与西方最经典的“黄金分割比”相对,中国这套基于规矩方圆的经典比例可称作“天地之和比”,堪称中国古代建筑的美之密码。

主讲人/王南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助理教授、清华大学建筑学院中国营造学社纪念馆常务副馆长、故宫研究院客座研究员、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中国艺术实验室”协研员(Associate)。主要著作有《规矩方圆 天地之和》、《建筑史诗》系列等。

行谈沙龙讲座现场

部分PPT截图

晋祠圣母殿

内容简介

法式之外——晋祠圣母殿的营造技术探析

《营造法式》文本与建筑实例对照的研究,一直是中国建筑史研究的一条主线。而对于《营造法式》技术、艺术风格影响之前的建筑遗构,需要寻找独特的解决路径。在对晋祠圣母殿的研究中,发现很多与法式不同的特征,需要独辟蹊径地解释晋祠圣母的营造技术、设计意识、地方属性。

主讲人/周淼

大城市学院建筑学系讲师,东南大学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博士。研究方向为建筑考古学、古代木构建筑技术史。在《建筑学报》、《文物》等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部分PPT截图

隆兴寺摩尼殿

的图像、空间与礼仪

内容简介

隆兴寺摩尼殿

正定隆兴寺是目前中国现存规模最宏大、格局最完整的北宋寺院,深入研究有助于理解北宋同期寺院规划设计、建筑宗教思想等。基于以上出发点,聚焦分析隆兴寺内各单体建筑的年代与宗教设计理念,探讨不同时期隆兴寺的总体格局。

主讲人/张利伟

古建文物小组“斯飞”小组召集人,《斯飞日历》《斯飞:识古寻踪——中国文化史迹手帐》主编。

部分PPT截图

中西古建筑比较

内容简介

殊途陌路——砖石与土木的轮舞

寻本源 (抛出问题)很多人都注意到,中西方古建筑存在一个不可忽视的差异,即西方古建筑以石材为主,而中国古建筑则以木构为主,但长期以来古建筑学界与考古学界一直对此种现象差异缺乏系统而可靠的解释。 同根生 梳理东西方建筑最初的发展过程:这一阶段的虽然建筑具体细节有所不同,但发展的形态基本相当,可以说是“同根生”。 历史的岔路 这时中西方建筑的发展便开始出现时间和材料上的分化,通过讲解东西方的历史、地理与文化背景,抽丝剥茧,剖析分化出现的原因。 不可倒退的科技树 讲解东西方砖石构造拱券的演变。这时中西方古建筑分化更大,西方大体量古建筑使用拱券结构成为主流,而在中国的地面建筑中拱券结构始终未能普及。 世界因多彩而美丽 (概括总结)虽然中西方古建筑都经历了类似的三个发展阶段,但是欧洲地中海沿岸由于其特有的的地理环境,最终确立了以砖石拱券结构建筑为主体的建筑形式,中国也因自身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最终确立了以全木结构为主体的建筑形式。不论如何,这两种建筑形式都是中西方各自历史、文化、地理环境等因素的生动展现,世界因多彩而美丽。

主讲人/鸿慈永祜

古代建筑与历史文化爱好者,微博知名历史古建博主,500px签约摄影师。

部分PPT截图

高平开化寺大殿

内容简介

高平开化寺大殿

高平开化寺大殿主体建于北宋,为一座单檐歇山三开间小殿,南墙为后世补砌,壁画分布于东、西、北三壁,约75平方米,是现存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北宋寺观壁画。2001年,高平开化寺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大殿壁画题材均为佛教经变。西壁和北壁西次间绘“大方便佛报恩经变”,绘四铺说法图,周围穿插绘制报恩经中的宫廷与民间故事场景,各场景由宫殿苑囿、市井民居、佛寺塔阁等建筑图像组成,以较高的写实水平展现了大木结构、小木装修、彩画作、瓦作、石作、家具、帘盖、绿化等环境细节。北壁东次间绘“弥勒上生经变”,以一组宏大的宫殿建筑群表现弥勒佛说法所在的“兜率天宫”,较为完整地展现了建筑群的空间格局与单体形制。东壁“华严经变”分为四铺,北侧三铺表现“华严九会”,南侧一铺为法界佛像。其中两铺说法图以宫殿建筑形象作为主尊佛说法的空间环境,法界佛胸前以须弥山上的多重殿堂建筑表现“华藏世界”,又以一组故事场景表现“善财童子五十三参”,间以亭榭、石幢、殿宇等建筑形象。

主讲人/李路珂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历史与理论专业特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主要致力于中西方古代建筑理论经典文献的阐释与研究,综合结构、装饰、色彩诸方面,深入探讨中国建筑的空间与视觉设计思想。

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基于《营造法式》的唐宋时期木构建筑、图像及仿木构建筑中的建筑装饰与色彩案例研究”、“基于《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的中国唐宋时期官式建筑色彩设计规律研究”,清华大学自主科研项目“中国文物建筑色彩涂层的材料、工艺与视觉特性的科学分析方法研究及样本数据库建设”,国家文物局课题“永乐宫元代建筑与彩画精细化勘察、监测与价值研究”以及其他国家级、省部级课题多项。

行谈沙龙讲座现场

部分PPT截图

扫码下载听课APP

下载app查看已购买的课程

寻味中式:

中式营造是一个以北京设计师团队为运营主体的【共同分享、彼此学习】传统建筑文化交流的公众信息平台。通过公益沙龙分享、设计类主题讲座、创意文化展览、出行游学、田野调查等方式让我们拓展专业视野和提升技术与审美修养,2022年这个公众平台继续涉及设计、艺术、文旅等领域的分享与交流,努力让大家在中式营造氛围中感受营造技艺、共同互助成长。

Hash:1c3af91acef99c7ed1836e3c60f691e4894409cd

声明:此文由 藏书老王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