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州古运河文化及明清时期德州的三大名刹

2014年6月22日,中国运河申遗成功德州南运河成为世界遗产项目,德州人曾一度为之振奋。众所周知,对历史最好的保护是让其能延续,对运河最好的保护是让河水继续流动。整治好这条河在某种角度上讲:是实现中国梦的完美体现。

大运河长江黄河一样,它是深刻影响着中国的第三条大河。长江、黄河感谢大自然所赐,而运河却是人工开凿,是人民创造历史的具体体现。长江、黄河孕育了辉煌的中华文明,而大运河则连接六省市、穿越五大水系、沟通了南北交通,它推动了我国历史的发展,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文明史和中国“运河文化”。

历史的笔墨,在中国版图上勾画出大运河这笔浓重的银线。她直接成就了唐、宋、元、明、清朝的鼎盛繁荣局面,她见证了我国沧桑的巨变。直到今日她依旧滋润着沿途的城乡。

我们之所以要讲述运河的故事,目的是去焕发大运河的“时代特色”。她肇始于春秋,完成于隋代,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鼎盛于明清,断航于清末,重振于当代。纵观大运河的千年历史,可将其分为三个时代:

第一个时代,是军事时代: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欲争霸中原,为解决军事物资的补给,从扬州始挖运河,沟通长江与淮河水系,这也是大运河的起始阶段。

第二个时代,是漕运时代:即元代将运河截弯取直,成了南粮北运的大动脉,维护国家的统一,直至清末。

第三个时代,是文化时代:积淀了千年的运河文化与现代价值观相融合,而形成的文化价值观,即中国人的文化自信,在大运河上呈现的“民族性”与“世界性”。

大运河是活着的世界遗产,也是中国古人改变历史的经典例证。世界上有七条运河申遗成功,可只有中国的大运河还生机勃勃:河上船只首尾接续,两岸是鳞次栉比的高楼、市井、烟火,是它让遗迹化为诗意,成为中国人的骄傲。

大运河的沿线,到处可见古代著名的商贸区、宗教、民俗文化区,如善于经商的中国“回回民族”看好了运河这条经济大动脉,在运河沿线形成了一条回族人的聚居带,在运河沿线形成了中国伊斯兰教文化带。这无疑也包括我们德州城。

大运河给沿线城市居民带来了信息、文化、经济和发展机遇,它使运河两岸的人民获得了幸福。可谁水能浮舟、也能沉舟。在明末、清晚时期以及军阀混战和日本侵占中国时期,大运河三年两头闹事,给运河两岸的人民带来了无尽的灾难。

但是从运河走过的历史遗迹上看,明永乐时期、清康乾年代、新中国建立后等时期,大运河为什么灾难就很少哪?答案只有一个,就是对运河的科学治理和科学利用。

故今天我们要讲好运河的故事,不仅仅是让污水变清、让古老的航道重新畅通、拆除沿岸的棚户区和破屋,更重要的是:要用历史发展的眼光来重新发现运河,使之如何再度换发之青春。

古老的大运河他的故事是讲不完的,比如,流经德州城西京杭大运河,给人们以独特的感觉。因我们的祖先在开凿运河时,采用了“三湾抵一闸”的工艺,故运河犹如一条巨龙。可德州城西这段运河,却一反常态呈现出较直的河道。它本身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

原来清雍正十二年前,流经德州城西的运河,也如游龙一般的弯曲。它在胜利桥附近流向东北,在盐店口拐弯过小石桥,经八道海子①直插火车站北半部。这段故道的部分水面还在,近几年政府在此修了运河公园。只有火车站西的八道海子消失了。

当它穿过火车站北半部后,向东北方的德州大西门流去。造成了流进了德州城的错觉。然后它又急调头转向西北,经竹竿巷董子读书台驿等古迹回到了铁路以西。在老电厂北拐了个“∩”字弯缓缓流向东北。

当它路过“皇殿”进入桥口中南部时流向正东方。在米市街和桥口街中间,穿过“九达天衢”牌坊下的广宁桥,朝着城墙流去。当它到了“回龙坝时”②,又突然拐了个“V”字型弯,调头流向西北方向,在小锅市街西北与现运河汇合。

综上,德州城西的运河故道,它南起胜利桥北至小锅市街西南。在德州城西划了个不规则的“W”型。故它与其他部位的运河没有两样。

可它怎么成了较直的河道了哪!

据清乾隆《德州志》记载:“雍正十二年(1734),因河水东啮,逼城太近,山东督粮道广寿在皇殿南筑坝,遏塞旧流不令东折,绕小西关挑引河二百六十五丈(883米),引水从小西关东北流至小锅市南接合旧流,自皇殿至小锅市遂为废河”。

“乾隆二十八年(1763),因皇殿河险,山东督粮道颜希深、德州知州杨成龙、德州营守备徐世恩等又在上码头筑坝,遏塞旧道,于三里庄挑引河四百九十五丈(1650米),至浮桥口接合旧流,即改御河绕上码头村西至月河。运河自上码头至皇殿河道为废河矣”。

1951春,市政府在杨家圈村西,开挖了800米河道,杨家圈村由河西河东。德州城西运河几经改道后,自胜利桥到小锅市这段河道,呈现出了现在较直的模样。

这条较直的河道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始,在德州城西流经了250余年。在这250余年的风风雨雨里,它为德州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留下了无数的名胜古迹,塑造了诸多可歌可泣的故事和美好传说,成了德州城几百年、乃至上千年文明史上不可缺少的一页,为后代留下了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

因这段河道离原河道较近,它汇聚了两条河道的精华和名胜古迹。它们涵盖面广、时代背景久远,传说故事深奥。为便于表述可将其分为古代、近代和现代三类。所谓古代是指运河没改道前的,如唐朝慈氏寺、明初的皇殿等。近代是指运河改道后的,如钞关遗址、浮桥口遗址等。现代是指石德铁路桥、运河码头等旧址。

这些文物古迹有的已踪迹皆无,有的留有残迹,有的还为社会做着奉献。无论它们的处境如何,都是德州城的无形资产,都是祖先留下的宝贵资源,我们都应对它们进行保护和开发,让其再为德州的发展做贡献。现将几个名胜古迹做简单介绍:

(一)、古代:

1、慈氏寺遗址:

民国《德县志》记载:“唐贞元元年(785)建永庆、慈氏二寺”。慈氏寺系德州城三大佛教寺院之一。据民国二十四年《德县志》记载:“慈氏寺本在运河西岸,建于唐贞元元年(785)。因该寺主殿房顶用瓦出自制陶大家,瓦色光白,俗称银瓦寺。元代遭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重建。

清·雍正十二年(1734),运河取直西徙,该寺便处在了运河东岸。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山东巡抚国泰撤其材,于城西八里屯建布拉达庙。四十八年(1783),奉旨拆毁,原供奉的楠檀佛像,被移入永庆寺内”。

德州的“慈氏寺”宏伟壮观。据田雯的《长河志稽考》记载:该寺“复殿重房,交疏对霤,香烟似雾,旛幢若林,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伽蓝之盛,最得称首。佛阁去地百仞,面临长河。帆樯舳舻,经过其下”。

它被毁后的残垣断壁,上世纪四十年代初还在。1942年日本人修石德铁路时被铲除,只留下了“修在河西、倒在河东”的一块石碑。这块“功德碑”于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在学大寨风潮中背人为的推到杂碎了。

慈氏寺遗址:在桥口街北,老石德铁路桥东南。

2、皇殿遗迹:

德州皇殿建于明永乐年间,因暂时查不到详细记载,故用一个故事、两首诗来表明其规模,用运河改道的记载来表述其位置。

据明·嘉靖《德州志·艺术》记载:某次朱棣驻跸③德州时一名宠妃患了皮炎。随行御医们用尽了医技却无效果。故朱棣传旨,命德州官员寻觅名医来为宠妃治病。镇守德州城的武将穆肃,找到了医术高超的郭义甫,郭午前敷药于宠妃患处,晚上红肿冒水处便消了。朱棣大喜重赏郭义甫羊、酒和丝衣等。并令宦官抬着赏赐将郭义甫送回家中。

明·翰林学士王直④在《子弟新军屯德州候车驾》诗中道:“平原十里候鸾旌,绕郭新屯十万兵,惯着短衣来小市⑤,常骑骄马过孤城。营前剑舞春风暖,帐下酣歌夜月明,自是太平无战斗,少年何处可横行?”该诗痛斥了朱棣驻跸皇殿时,保护他的十万士兵骚扰市场,骑着马到城里横行的情景。透过诗意可看出当年德州皇殿是何等的规模了。

清末诗人吴修风在《皇殿行宫遗址》的诗中道:“西风摇落故宫秋,野厥残花隐碧流。日暮毁垣人尽去,寒鸦飞上石桥头。”此诗证明清朝末年皇殿的残亘断壁还在。这个石头桥的残迹解放初还有痕迹。“雍正十二年(1734),因河水东啮,逼城太近,山东督粮道广寿乃在皇殿南筑坝,遏塞旧流,……引水从小西关⑥东北流至小锅市南接合旧流,自皇殿至小锅市遂为废河。”该记载明确了“皇殿”就在桥口街南、天衢运河桥北部

另外,还有明初的九达天衢牌坊、明前的董子读书台以及明永乐年的米市清真寺、明万历十年(1582)的小锅市清真寺等名胜。

(二)近代:

1、浮桥遗迹

民国二十四年(1936)《德县志》载:“雍正十二年(1735)该河西移,浮梁亦随之而移,故至今西关渡河处,名浮桥口。”

清康乾盛世期间,漕运和民运繁忙运河里过往的船只较多,浮桥开启困难不适应过往船只频繁的状况。故人们将浮桥拆除改成了摆渡口。解放后,这里仍称为老摆渡口。

“文革”期间(1966),在桥口街北的水井旁,出土了一块上书“德州浮桥口墩基”的石碑,奇怪的是它有两个落款,一为:“大明建德xxxx年立”,此落款用刃器砸了数道杠,但字迹尚能看清。另为:“大明永樂xxxx年立”,具体的年份记不清了。此石碑在桥口后街西头海子边的溜口嘴子上放了三四年后,被市文化馆拉走收藏。

浮梁桥遗址:在桥口街西头斜向西北那段路顶头的运河上。

2、德州“钞关”遗址

“钞关”即今天的海关或税务局。明宣德十年(1435),德州钞关“在浮桥北运河西岸,后移浮桥南东岸,为临清州钞关所辖分关口,距临清总关水路三百三十里,专征河路货税”⑦。最早的钞关在浮桥以南,即桥口街的东头。

明朝中后期,广川浮桥无人修缮,失去了防止越关逃税的作用,“德州钞关”移到了北厂街。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漕运萧条,“德州钞关”又从北厂移到了桥口街,以摆渡口的缆绳为关隘。日伪时期,在桥口设“华北交通株式会社”及“德州河坊队”,并利用青帮收税。

最后的德州钞关遗址,在天衢运河桥东头路北,大门砖墙的痕迹还在。

另外:有盐务衙门、兵工厂、水营码头、浮桥口码头、福记码头、旧河海子等遗迹。

(三)现代:

1、德州港口遗迹:

德州港源于“福记码头”,解放后国家多次修码头、调河道。上世纪60年代中期,德州港已初具规模。工人操作由肩抬、手推,改成了机械化作业;船舶由人拉、篙撑,迅速施行了拖轮牵拉;德州港长近千米,装卸码头20余座,货场面积约10万平米。拥有木船500多条,小火轮30多艘。1965年年吞吐量达200余万吨,为德州城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上世纪70年代末,不知何故运河干涸、航运被迫停航。现有水泥码头四座、调度楼、岗楼、仓库等遗物。特别是遗留的仓库区,是一处较完整的联合式码头布局,那里铁路、站台、仓库、通道、码头一应俱全,略整理就是一座运河文博馆。更让人欣慰的是,1953年用平原县城砖建的两栋老仓库还在,是进行历史教育的好资源。

2、德州老电厂

老电厂建于1950年前后,可它起源于清末“德县兵工厂”,它先后经历了德国人的“砖厂”、日本人的“电灯房”、解放战争被转移、建国后重建发电厂的艰辛历史。这座老厂房不仅记录了德州城的近代史,而且是德州电业发展史的见证。它现立于运河东岸。

另外:还有上世纪四十年代建的铁路给水所、机车库和石德铁路桥。日本人修的木桥遗址等。

德州是“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的一座城市,故运河是德州品牌。德州城西这条较直的河道本身就是历史资源,而在这两千五百余米的河提上,又密布着各个时期的名胜古迹20余个,它们的故事彰显了德州运河文化,是德州运河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德州开发运河较晚但保留了它的本色,这却成了一大优势。今天,在这段运河上我们已建成了深得民意的古运河景区、沿岸的柏油马路等设施。但景点缺少历史典故和背景。如有的景区本来有历史背景和深奥的故事,可被时髦的名称掩盖后,成了一个普通的景点,没有发挥出运河和运河文化的作用。

故对运河及运河文化的开发,应立足于物质文化遗产的开发和保护;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和宣传。应从保护遗产特色的原则出发,尊重遗产的原始风貌和历史文化特点,突出它们的地域文化个性和特色,不然花了不少钱而起不到应起的作用。

近几年我们在保护、开发运河时,出了不少的力、花了不少的钱,可外地人到德州一看所得出的结论是:“京杭运河就是一条普通的河,没有奇特之处。”故引不起游览的兴趣,很少见外的游客来此观光。这是为什么哪!以上就是其主要原因。

在大堤上这二十余个名胜古迹中,有密宗佛教文化道教文化和伊斯兰教文化;有多位皇帝出巡德州的故事;有清末德县兵工厂兴衰的故事;有日本人为掠夺中国资源而修石德铁路桥、机车库和给水所的故事;有日伪时期盘剥压榨船民血汗的故事;有德州城的发电史、德州港口的发展史等历史故事。如果我们把这些故事,在适当的位置予以公布,定能起到最佳的宣传效果。

这二十几个名胜古迹要恢复原样是不可能的。但在相关的位置用不同的形式、方法,对其进行书面或实物介绍,这是完全可以做到的。比如:现存的港口仓储群里,建一个较简易的运河文博馆,介绍德州段的运河、德州港的兴衰历史。在老电厂、石德铁路桥等处弄个宣传牌,在浮桥、钞关、慈氏寺、兵工厂等历史遗迹处立块石碑介绍它们的历史,这完全是可以做到的。

试想,在这两千余米的大堤上,平均百十米就有一处景点的介绍,这不就是一条有运河文化特色的风景线吗?这条风景线南与胜利桥处的景点荟萃,北和老虎仓遗址景区连接,这样就使那些散乱的景点,连成了相互关联的整体。形成了德州运河风景带。

明清时期德州的三大名

明清时期德州的佛教活动比较活跃,见诸史籍记载的寺院有十几处之多。其中西门外运河边的慈氏寺、城内喧哗角东北角的永庆寺、城东南20里处的抬头寺3寺,规模大,建寺时间早,存世时间长,可称为明清时期德州的三大名刹。

横遭劫难的慈氏寺

据民国《德县志》记载:慈氏寺本在运河西岸,建于唐贞元元年(785)。因该寺主殿房顶用瓦出自制陶大家,瓦色光白,俗称银瓦寺。元代时遭兵燹,明永乐十年(1412)重建。清雍正十二年(1734),运河取直西徙,该寺开始处在运河东岸。乾隆四十四年(1779),山东巡抚国泰撤其材,于城西八里屯建布拉达庙。四十八年(1783),奉旨拆毁,原供奉的楠檀佛像,被移入永庆寺内。

据田雯《长河志稽考》的记载,慈氏寺不建筑宏伟,香客众多,而且是德州的重要旅游胜地。该寺“复殿重房,交疏对溜,香烟似雾,旛幢若林,名僧德众,负锡为群。信徒法侣,持花成薮。伽蓝之盛,最得称首。佛阁去地百仞,面临长河。帆樯舳舻,经过其下”。距寺庙北面不远就是通向景州和北京的官道,水旱两路的达官贵人、文人骚客以及平民百姓,不时涌入寺内烧香拜佛和旅游观光。有一代诗坛盟主之称的明代诗人王世贞,在与奸相严嵩的斗争中落难,曾投宿于慈氏寺,并作诗2首。其一为:“日落山门闭未曾,芘刍前揖大中丞。驺鸣欲尽篝灯语,元是人间行脚僧”。其二为:“入门金像欣然笑,笑我津梁老此生。兜率天中观自在,不知贤劫也求名”。反映了诗人落魄的心理,不得不与佛祖对语,以宣泄心中的郁闷。州城名士田雯少年时代也曾游过慈氏寺,到了康熙三十一年(1692)故地重游,并作诗一首:“名蓝精舍野烟中,半塔依然立晚风。门外长河流水去,钟声渔唱夕阳红”。

时间到了乾隆四十四年,慈氏寺突遭劫难,整个建筑被拆,辉煌多时的慈氏寺就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要弄清这段历史,还得从乾隆皇帝和大贪官国泰说起。有清一代,清皇室所信奉的都是“密宗”佛教,乾隆不仅信奉“密宗”佛教,还曾想出家为僧,但他又不愿舍弃皇帝的位子,就找了一个和尚来替他,这个替僧就是觉能法师。觉能法师不仅是皇帝的替僧,还是当时山东巡抚国泰的表弟。他看中德州这块南北通达、经济文化很是繁荣的风水宝地,想在此地建庙安身。修庙的的材料从哪里来呢?在国泰的授意下,觉能勾结德州州府扒掉了慈氏寺,在河西八里屯建起信封密宗的布拉达庙,俗称喇嘛庙。

觉能法师自恃有皇室和巡抚做后台,在德州一带为非作歹。他勾结土匪,带领庙中披着和尚外衣的歹徒打家劫舍,拦路抢劫,甚至抢掠良家妇女,在慈氏寺中挖建地下室,用来贮藏赃物和奸淫妇女,搞得德州城外民不聊生。

国泰是奸臣和珅的好友,此时的他在山东横征暴敛,大肆贪污。国泰和觉能法师的恶行引起朝廷御史钱沣的注意,他搜集到国泰和觉能法师的罪证后,并及时参奏朝廷。当时的内阁大臣刘墉,正与奸臣和珅在朝堂上明争暗斗。刘墉早就知道国泰是和珅的亲信之一,作为山东人的他也早就听说了国泰的一些贪污丑行。当看到钱沣奏本后,认为正是铲除和珅党羽的好机会,于是他在乾隆面前极言国泰及觉能罪大恶极,应为民除害。后经查证属实,朝廷降旨将国泰撤职查办,把以觉能法师为首的德州布拉达庙凶僧全部处死。刘墉考虑慈氏寺离通京大道很近,为保证国道安全,在征得乾隆皇帝同意后,下令彻底拆除寺庙,捣毁其地下室。为了保存好无辜的佛像和供“密宗”佛教信徒们朝拜,于是在德州永庆寺大殿的西南方建起一座佛殿,把楠檀佛及侍立佛像移至殿内。这个佛殿遗址就在德州一中院内 “逸夫”教学楼处。

获得新生的永庆寺

德州永庆寺(俗称大寺),是明清时期的德州境区最大的一座庙宇。据《德县志》记载,该寺建于唐贞元元年(785),由唐代高僧卧云禅师创建,元代遭兵燹。明永乐十年(公元1412年),僧人古峰移建于德卫城内。景泰年间,邑人张惠重修,并作记略。清光绪二十年(公元1895年),僧人妙熙募化再修。民国十八年(公元1929年),寺内部分建筑改为山东省立第12中学。上世纪60年代后,该寺建筑开始遭到拆毁,到80年代时,原寺内建筑已荡然无存。2007年以后,永庆寺被移建于经济开发区晶华大道南端、大申庄新村路西处。现今仍香火旺盛。

明清时期的永庆寺,座落在德州城内喧哗角的东北角处,在德州旧州署(知州衙门)的后面,即现在德州第一中学处。该寺原占地约200余亩(含大寺广场、放生池等),寺院内古树参天,风景秀丽。主要建筑物都在中轴线上,主建筑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观间阁(俗称千佛阁)、钟鼓楼、东西配殿、净业堂等古建筑,在寺中东南面,有御碑亭一座,是清乾隆五十七年(公元1792年),皇帝南巡时在德州御书4种文字的(汉、满、蒙、藏)御碑,以宣扬他个人的文治武功。碑为汉白玉石的正方形四面碑,汉、满、蒙、藏文字各占一面。天王殿的东南面有大铁钟一口,高2米多,底径1米多,满身铸有出资铸钟的善男信女名字,属元代遗物,现不知下落。

近年来,市宗教局积极落实宗教政策,于2003年批准成立德州市佛教协会。 2004年元月,山东省宗教局同意异地修复永庆寺。 2007年8月,江苏无锡灵山祥符禅寺知客兼维那常妙法师,正式进驻永庆寺负责寺院的全面修建工作。现已建成的建筑有大雄宝殿、念佛堂、僚房等,山门、钟鼓楼、天王殿等均已相继开工。在不久的将来,获得新生的永庆寺,将成为集“德州古运河文化”、“佛教文化”为一体的旅游观光胜地。

在破除迷信中消失的抬头寺

抬头寺位于德州经济开发区抬头寺乡抬头寺村西的减河东岸。据田雯《长河志稽考》记载:“抬头寺在(古)黄河岸上,有村曰解家牌,有刹曰抬头寺”。 “寺内有白松二株,衙衙作虬龙形”,枝叶苍笼葱翠。民国《德县志》有“明成化十八年(1482)重修抬头寺”的记载,也有嘉靖五年(1526)《古刹抬头寺重修记》碑文,说明该寺最晚建于明代以前。

抬头寺占地20余亩,坐北朝南,其建筑雄伟,规模宏大。寺内建筑沿南北中轴线对称布置。中轴线由南至北,依次排列有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和千佛阁,两侧对称分布着钟楼、鼓楼、配殿、僧舍。此寺虽然不如永庆寺规模大、比不上慈氏寺香火旺盛,但却是一处幽静恬适的休闲去处。

田雯在他的 《长河志稽考》中描绘康熙时期及以前的抬头寺,“诵室讲堂,洞开廻复;梵乐法音,聒动远近”,说明该寺一直是香火旺盛。他还记载了王世贞为家难北来,不敢住在城内,而侨居抬头寺的史实。王世贞在该寺住了3个月的时间,将寺中所藏经卷阅读了一遍,并让随从人员抄写了数匣。若干年后的一天,一艘从江苏来的官船遵王世贞之命,给该寺运来了两大箱子佛经,以补该寺藏经所缺,使寺内经文完善配套了起来。原来王世贞当年读完该寺所存经卷后,发现所存极不完整,所以在后来的时间里,一直留意帮助该寺收集缺少的经卷,凑齐后便派人捎给了抬头寺。但到了清康熙年间,该寺的经卷又已是残缺不全了。据说后来永庆寺又借去4箱未还,其余4箱也于民国后陆续散失。

传说抬头寺每年正月十三要举行一次“打鬼”活动,其场面十分壮观,吸引着周围村庄的人们前来观看。寺院举行“打鬼”活动来源于西藏。相传西藏曾经有个暴君,视佛教为仇敌,曾大张旗鼓地灭佛,在其统治区内捣毁佛像,拆毁佛寺,残害僧人,因此佛教徒对其十分憎恨。当时有一喇嘛,在佛力的作用下,将暴君杀死,从此佛教日趋昌盛。为纪念这位勇敢的喇嘛,佛门每年正月十三要举行一次“打鬼”活动。抬头寺山门前有一大型广场,“打鬼”活动每年都在此进行。因为“打鬼”活动的时间正好与民间闹元宵的时间重合,所以观看的“打鬼”的人自然会很多。

宗教在我国曾被视为封建迷信活动。新中国成立前后,由于唯物论和新思想的传播,信教群众越来越少,多数寺院变得冷冷清清无人问津,最后变成一片废墟。抬头寺的消失,也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发生的。该寺的后阁,是在清末镇压捻军起义时被拆毁的;钟鼓楼是德州解放初期被拆除的;正殿和其余建筑,是在1954年中被拆除的。如今的抬头寺,只成了人们脑海中的一段历史记忆。

Hash:db919318b5ebd0d1a87ea9c346e273263cd477a3

声明:此文由 德州全搜索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