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昌“国保”来了!后汉皇陵、千年古寺……

10月16日,第八批“国保”名单在中国政府网公布,共计762处,我市4处入选,分别是许昌文庙禹州天宁万寿寺禹州怀邦会馆鄢陵尹宙碑

(禹州怀邦会馆)

至此,全市“国保”单位已达27处。

近日,记者走进这些“国保”,

带大家领略它们的别样风采。

天宝宫:“真大道教”第九祖、第十祖祖庭

天宝宫位于建安区艾庄回族乡北的石梁河畔,始建于南宋理宗嘉熙四年(公元1240年),初称天宝观,后元世祖至元六年(公元1269年)易观为宫,是著名的道教宫观。在元代统治者的推崇下,天宝宫成为“真大道教”第九祖、第十祖祖庭。

作为明朝建筑遗存,山门是天宝宫的进出大门,为两层建筑。登上山门的楼阁,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宝宫各正殿坐北朝南,由南到北长达200米。从山门往里走,依次有拜亭、岳王殿、关圣殿、老君殿、玉皇殿、雷祖殿、真武殿,形成了现在天宝宫古建筑群的基本格局。

“天宝宫距今已有近779年的历史,随朝代更迭,经历了战乱,至今仍保持较大的宫观规模,占地26000平方米。除拜亭及两侧东庑、西庑为民国时期建造外,其余建筑以明清时期风格为主,是目前河南省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之一。”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2013年,天宝宫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经历数百年的历史风云,天宝宫留存的历代碑刻尚有100余通,其中,元、明、清、民国等时期的石碑50余通。其中,创建天宝宫的《创建碑》和《八思巴字蒙古语圣旨碑》,更是碑中之宝,对研究元代的宗教政策和蒙古语的演变发展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碑林中还有明真广德大师王清贵的《道行碑》,可以印证教史中的若干问题,是研究金元宗教史的重要史料。

关帝庙:藏身灞陵桥文物景区内

关帝庙创建于清康熙二十八年(公元1689年),后经数次重修扩建,形成整体三进院九殿一阁布局,轴线自南而北现存依次有青石小桥、山门、仪门、拜殿、汉寿亭侯大殿、春秋阁等,仪门前甬道两侧有钟楼鼓楼,拜殿和春秋阁前两侧分别有东西配殿、东西厢房。

拜殿和大殿连为一体,是中轴线上的最大建筑。在汉寿亭侯大殿正中,立有红脸关公骑马挥刀的彩色塑像

据灞陵桥文物景区副主任陈晓娟介绍,国内供奉关羽的庙宇众多,关公像普遍为坐像,室内骑马挥刀塑像在国内是很少见的。最具特色的是,天下关庙都贬曹,只有这里独奉曹,把关羽和曹操同殿供奉加以歌颂,形成了独特的文化现象。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关帝庙内匾额、楹联、碑廊、画廊,意境深邃,书法精湛,艺术上乘,是研究三国文化及中华民族传统道德规范发展的重要史料。

乾明寺:寺名为隋炀帝亲笔手书

首山山顶有座千年古寺,因传统文化以八卦对八方,西北方属乾,该古寺位于首山西北方,故名乾明寺。

乾明寺坐南朝北,全国罕见,选址也非常独特——南面是首山,北面是汝水,故又称背影寺。乾明寺是佛教天台宗智者大师在中原地区建立的第一座禅林,始建于隋朝初年,寺名为隋炀帝亲笔手书。

据碑文记载,鼎盛时期的乾明寺南至首山山顶,北到汝河岸边,九重殿阁金碧辉煌,绵延1.5公里有余。乾明寺元初曾遭兵焚,明代恢复重建,后又历经修缮,其规模在中原地区最大,号称“中州第一禅林”,现存主要建筑有照壁、天王殿、中佛殿、禅堂、方丈室、知客房等58间。乾明寺西侧原有砖塔370余座,后因多种原因,砖塔被毁,现只剩宋、元、明、清历代所建72座砖塔遗迹。2013年被国务院批准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乾明寺山门外的照壁是省内保存不多的明代照壁之一,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建,长12.93米,高4.66米,厚0.73米,上嵌青砖浮雕,正面为《黄帝首山采铜图》。整座照壁古朴端庄,浑实厚重,砖雕精湛,图案传神,被誉为“天下第一壁”,是乾明寺的镇寺之宝。

禅静寺造像碑:一通碑刻有两题

禅静寺造像碑即《敬史君碑》,位于长葛市老城镇第一初级中学院内。

长葛市文物管理所所长崔福军介绍,该碑雕造于东魏兴和二年(公元540年),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该碑原立于长葛市禅净寺古刹前,后寺毁碑没。清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该碑因村民掘土重见天日。乾隆十四年(公元1749年),该碑被移立于城内陉山书院,人们建亭供奉。碑额造像和碑体部分文字已残毁。

这块石碑通高250厘米(不计碑座)、宽84厘米、厚26厘米,碑文共计1265个字,主要记述了敬显隽(敬史君)的生平、履历和功德,赞颂其担任地方官时治理有方、勤政爱民

敬史君,字显隽,今山西省临汾市人,是虞舜的苗裔田敬仲的后代。其早年为布衣,因功除晋州别驾,后从渤海王将军高欢(北齐高祖)征战,功勋卓著。东魏兴和二年,他带领部下在颍川长社修建禅静寺七层宝刹,以教化民众。《敬史君碑》由此而来。

禅静寺造像碑上的文字用笔圆润含蓄,是书法艺术由魏隶向唐楷转型的代表作,早年即入辑《金石粹编》,被书法界视为珍品。此碑还有一个特别之处,那就是首行题有“禅静寺刹前铭”,隔一行又题“敬史君之碑”。一通碑刻有两题在历代碑刻中十分罕见。2013年,禅静寺造像碑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鄢陵《尹宙碑》:东汉名家蔡邕撰书

鄢陵《尹宙碑》又称《汉豫州从事尹宙碑》,属汉代名碑之一。

清代武亿撰写的《授堂金石跋》一书考证,此碑由东汉大文学家、书法家蔡邕撰书。书体虽为隶书,但笔法圆健,于楷为近,承启了隶书向楷书的变革。碑刻历经沧桑,几易其地,至今已有千余载。

鄢陵县文馆所工作人员苏志伟介绍,元皇庆三年(1314年),阿巴赤在鄢陵为官修庙祭孔勒石时,在洧川发现此碑,非常珍惜,就在碑阴上撰文著年号立于孔庙戟门。该碑从东汉熹平六年(177年)成碑起,至元皇庆三年被阿巴赤发现,已逾千载,且又延续800多年保存至今,实为弥足珍贵。

这通碑的特别之处在于正面碑文为汉代刻制,碑阴文字为元代刻制,在国内现存汉碑中较罕见。

此碑通高2.09米,宽0.96米,厚0.24米。碑额正中有一直径0.13米的穿孔,穿孔右端刻有“从铭”两个字。碑文有14列,每列有27个字,叙述了豫州从事尹宙的家世及功迹。

尹宙,字周南,鄢陵人,其先世在周朝曾作师尹,因以为姓。秦并天下,家族各迁,其中一支迁于鄢陵,即尹宙之先祖。尹宙历任郡主薄、督邮、五官掾、功曹、守昆阳令,辟豫州从事。

清代的王澍在《虚舟题跋》中云:“汉人隶书每碑各自一格,莫有同者,大约多以古劲方拙为尚。独《尹宙碑》笔法圆健,于楷为近,唐人祖其法者,敛之则为虞伯施(虞世南),扩之则为颜清臣(颜真卿)……后世多以此碑与《孔宙碑》并称‘二宙’。”

康有为在《广艺舟双楫》中说:“尹宙风华艳逸,与韩敕、杨孟文、曹全碑阴同家,皆汉分中妙品。”

此碑书体承上启下,对研究汉代文字演变、书法艺术有重大参考价值。

灵井“许昌人”遗址:建成后可近距离领略“许昌人”的文化魅力

灵井“许昌人”遗址位于建安区灵井镇西侧。1956年,古人类学家周国兴发现了灵井“许昌人”遗址,引起考古界重视。文物专家认为,该遗址是我国重要的旧石器时代遗址之一。

许昌市文广旅局文物与考古科科长潘惠雄介绍,灵井“许昌人”遗址出土有10万多年前的古人类头骨化石,遗迹散布在灵井、王井、李井三地古泉区域200多万平方米的范围内。其中,位于中部的王井发掘区出土文物颇丰,为目前所知遗址的核心区。2007年12月,河南省文物部门在此发现了人类头盖骨化石,学术界认为这是研究中国现代人类起源的重大发现,将其命名为“许昌人”。

为了有效保护、展示灵井“许昌人”遗址主要遗物出土点,在国家和省级有关部门的支持下,2016年,我市文物部门编制完成了《灵井“许昌人”遗址保护规划》。此外,灵井“许昌人”考古遗址公园正在加紧施工。建成后,广大文物爱好者可以近距离领略“许昌人”的文化魅力。

扒村窑址:创烧于唐代,有“瓷上水墨”的美誉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扒村窑遗址位于禹州市浅井镇扒村东部,占地面积为170多万平方米,共有100多个古窑遗址。扒村窑以烧制白地黑花瓷器为主,也烧制三彩和钧瓷

2013年3月,时任扒村党支部书记席军晓扛起了恢复扒村瓷的大旗,创建了席家窑坊。

“扒村窑创烧于唐代,兴盛于宋代,终止于元代,是我国北方地区的特色民窑。艺术家们以白底黑花装饰,以黑彩代墨,以瓷坯为纸,将坯胎变成了书画创作的地方。”38岁的扒村党委书记席亚飞介绍,瓷器上的花鸟虫鱼、诗词歌赋、人物描绘成就了扒村瓷独特的美。于是,扒村瓷有“瓷上水墨”的美誉。

扒村窑址是研究宋、金、元时期北方制瓷业的一处重要遗址,对了解古代的制瓷业有非常重要的价值。扒村窑址的前面有一块石碑,人们通过阅读碑文可以了解扒村窑址的概况。

后汉皇陵:禹州市唯一的皇家陵墓

后汉皇陵是禹州市唯一的皇家陵墓。它位于禹州市苌庄镇柏村柏嘴山,现存有五代后汉高祖刘知远睿陵、后汉李氏高后陵和后汉隐帝刘承祐颍陵,是一处保存较为完整的五代后汉帝后墓群。

据市文广旅局文物保护与考古科工作人员郭彩玲介绍,后汉高祖刘知远(公元895年—公元948年)于天福元年(公元947年)即位,都汴梁;次年乾祐元年(公元948年)正月病逝于万岁殿,谥为睿文圣武肃孝皇帝,庙号高祖,葬于睿陵。现存墓冢为覆盆状,高约8米,陵前原有四阙、石兽。陵前神道自北向南排列文吏、武士石俑和各类兽俑。现地面四阙、神兽尚存,神道、石像已淹埋于地下。

高后陵位于睿陵东12千米处禹州市浅井乡麻地川村,神道遗迹尚存,残留吏俑2个、石兽俑一个。

其次子隐帝刘承祐之颍陵位于睿陵西南5000米处禹州市花石乡徐庄村东。墓冢早年夷平,神道石刻被埋入地下。

陵区以睿陵为中心,睿陵、高后陵、颍陵三位一体,构成短命而完整的后汉(公元947年—公元950年)王朝帝后陵墓群。现存部分石刻时代特征明显,为研究五代时期帝王丧葬制及石刻艺术提供了实物资料。

明周王墓:被誉为“明十三陵的缩影”

明周王墓位于禹州市具茨山东麓,无梁镇王家、观上、无梁三村范围内,被文物专家誉为“明十三陵的缩影”。其中,周定王朱橚葬于明山(今禹州市无梁镇王家村),周恭王朱睦審葬于无梁镇辛庄村北,周端王朱橚溱葬于无梁镇观上村东北部

史料记载,明周王墓修建于永乐初年,建筑时间长达14年,于1414年建成。周定王朱橚是明太祖朱元璋第五子,洪武十四年(公元1381年)就藩于开封,封国为周。朱橚从小仁慈孝顺,受到朱元璋器重。但朱橚一生很坎坷,无论朱家哪个人做皇帝,朱橚都被排挤。为了安度晚年,近花甲之年,朱橚“献还三护卫”。洪熙元年(公元1425年),周王朱橚的一生画上句号,死后谥号“定”。

市文物考古研究管理所副所长王建平告诉记者,1958年,河南省文物工作队发掘清理了周定王墓。周定王墓坐西朝东,凿山开穴,其墓室建筑气势恢弘,是全国同期墓葬中最大的一座地宫。其总面积为1400平方米,地宫内有10个空墓室。嫔妃陪葬墓位于周定王墓右前方。地宫面积为400多平方米,双曲拱券覆盆状,酷似黄罗伞。17个单体墓室等距离分布四周,环绕中心圆柱。甬道宽4.4米,门朝向高大宽敞、能容“大客车”行驶的环形甬道。拱券青砖弧面曲率预先烧制,浑然天成,为中国已发现的地宫建筑形制中所独有。从各室墓志得知所葬均为周定王生前嫔妃或宫女。

周恭王墓现仅有残存碑额、柱础。周端王墓地面建筑及神道石翁仲、石兽等已全部无存。墓室为砖券单室,出土一方周端王及妃子李氏合葬墓志,共551字。

许昌报业传媒集团全媒体记者丨张莉莉 樊倩影 肖涛

内容来源丨许昌报业传媒集团

Hash:7701e87536fa25e3650ff1c258c14dd5760dc4f4

声明:此文由 许昌头条 分享发布,并不意味本站赞同其观点,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此文如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 kefu@qqx.com